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128 lines (90 loc) · 5.83 KB

attribution-determining-the-boundary-of-inward-and-outward.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128 lines (90 loc) · 5.83 KB

归因:定乎内外之分

0x01 形式化

任何实践均满足:

$$ 输入 \rightarrow 实践 \rightarrow 输出 $$

将其记为:

$$ out = practice(in) $$

在实践之前,人们往往根据对 $in$$practice(\cdot)$ 的认知,或多或少地预测 $out$

将其记为:

$$ out^{\prime} = predict(in^{\prime}) $$

例如,参加一场考试。

  • 实践
    • $in$ :所学习的知识
    • $practice(\cdot)$ :考试的过程
    • $out$ :得分
  • 预测
    • $in^{\prime}$你以为的所学习的知识
    • $predict(\cdot)$你以为的考试的过程
    • $out^{\prime}$你以为的得分

“知识、考试、得分”只是 $out = practice(in)$$out^{\prime} = predict(in^{\prime})$ 的载体。事实上, $in$$practice(\cdot)$$out$$in^{\prime}$$predict(\cdot)$$out^{\prime}$ 抽象了“参加一场考试”的方方面面。比如, $in$ 也包括“今天想学8h,但刷抖音浪费了7h”、“有人泄题,导致该考试启用了B卷”等。换言之, $in$$practice(\cdot)$$out$$in^{\prime}$$predict(\cdot)$$out^{\prime}$ 分别对应了和“考试前”、“考试中”、“考试后”相关的一切。

归因指的是,已知 $\lvert out − out^{\prime} \rvert$ ,如何将此差距诉诸于 $in$$in^{\prime}$$practice(·)$$predict(·)$ 。往小了说,归因决定了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往大了说,归因决定了一个人的认知水平

  • 学习能力:通过 $practice(in)$$out$ 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即学习能力。 $learn(in)$$practice(in)$ 的子集,而 $out = practice(in)$ 反映了一个人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能力。
  • 认知水平:在宏观的层面,认知 $in$$practice(\cdot)$$out$$in^{\prime}$$predict(\cdot)$$out^{\prime}$ 的正确度决定了 $\lvert out − out^{\prime} \rvert$

考虑到 $in$$in^{\prime}$$out$$out^{\prime}$ 因实践的对象而异,本文只以失败为例,讨论归因的大致思路。

定义接受域 $\epsilon$ ,满足:

$$ result = \begin{cases} success, & \text{if } \lvert out − out^{\prime} \rvert \le \epsilon; \\ failure, & \text{if } \lvert out − out^{\prime} \rvert > \epsilon. \\ \end{cases} $$

注意,本文所定义的失败取决于 $\lvert out − out^{\prime} \rvert$$\epsilon$ 的关系,而不是 $out$ 本身。例如:

A第一次考试考了49分估分48分、第二次考试考了70分估分71分、第三次考试考了99分估分99分。A即使考试不及格,排名倒数第一,也没有失败。什么是失败呢?B第一次考试考了120分估分110分、第二次考试考了100分估分130分、第三次考试考了110分估分95分。B符合本文所定义的失败。

$\lvert out − out^{\prime} \rvert \le \epsilon$ 远远比 $out$ 更重要,因为它可以让一个人真正地做到“失败是成功之母”。相比于学习能力,你可以将归因理解为元学习能力,即学习如何学习的能力。

失败的原因可以不重不漏地分为内因外因

  • 内因:要是我当初……就好了。
  • 外因:如果ta……,肯定成功了。

0x02 向内归因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将失败归咎于自己,通过提升个人能力以减小甚至消除失败和成功之间的差距( $\lvert out − out^{\prime} \rvert$ )。

如果你觉得你的祖国不好

你就去建设它

如果你觉得政府不好

你就去考公务员、去做官

如果你觉得人民没素质

就从自己开始做一个高素质的公民

如果你觉得同胞愚昧无知

就从自己开始学习并改变身边的人

而不是一味地逃离、抱怨、谩骂

你所站立的地方

正是你的中国

你怎么样

中国便怎么样

你若光明

中国便不黑暗

将外因转变为内因的基本逻辑是,每个人可以通过提升个人能力(内因)以改变外部环境(外因)

需要补充的是,一切外因均可内因化。例如,“子不教,父之过,喷子骂人我的错”,怎么让喷子不骂人呢?

  • 方法 1:骗出喷子的线下地址,找机会把它们的手剁了。
  • 方法 2:开公司,给喷子一份年薪百万的工作,工作内容是每天手写1000遍“我再也不用嘴排泄了”。

虽然代价高昂,但以上两种方法都可以达成目标,即通过提升个人能力(降低道德水平以犯罪 or 富可敌国以一掷千金)以改变外部环境(喷子不骂人了)。

0x03 向外归因

人的一切痛苦,在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同样地,一切内因均可外因化。这很容易理解,反正锅肯定能甩出去。

0x04 灵活归因

我们可以用归因诠释PUA的本质:在社交关系中,A悄悄地将向外归因拉满,而B不知不觉地将向内归因拉满。

一个归因能力及格的人不可能被任何人PUA。值得一提的是社会的隐式PUA,比如大国工匠的“比待遇越比心胸越窄,讲奉献越讲境界越高”。你可以将A替换成和人有关的一切,小到具体的某个人,大到社会。

对于自己,我们需要灵活归因

  • 向内归因的好处:走出舒适区,改变自己,甚至改变ta人,进而提高个人能力。
  • 向外归因的好处:既然“一切痛苦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那么向外归因可以消除一切痛苦。

向内归因意味着痛苦,而且迈的步子越大,相应的痛苦也越大。向外归因意味着将减小差距( $\lvert out − out^{\prime} \rvert$ )的“尽人事”让渡给“听天命”。面对失败,根据可承受的痛苦,适当地向内归因以自我提升,向外归因以消除痛苦,即灵活归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