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95 lines (54 loc) · 8.3 KB

2018-conclusion.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95 lines (54 loc) · 8.3 KB

2018 年总结

回顾

第四篇年终总结了,照例回顾一下去年的计划

新的一年,我又给自己订了几个小目标:

业务:对 iOS 平台的一到两个点进行深入研究,比如组件化与热修复。不仅要懂原理,更要把事情落地,做出成绩来。

阅读:今年打算读一些偏向原理类的书,而不再是具体的技术。比如《重构,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和《代码简洁之道》(英文名叫 Clean Code,注意不是 Coder)。

技术:接触到更多的前端和后端开发。前端开发方面,不仅仅满足于页面的实现,要对 Webpack、单向数据流、UI 组件、JS 语法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有机会做一些后端方面的开发的话,先了解语法和框架就可以了。

虽然今年感觉碌碌无为的混过去了,不过对比了一下计划,貌似完成度还可以接受:

  1. 业务:了解了基于 LLVM 的热修复原理,参与了一部分和 Clang 相关的开发。了解了一些组件化的方案,积累了一些踩坑的经验。重度参与了公司组件平台的开发工作,并且在公司内上线,也算是落地了。这一项给自己打 0.8 分,
  2. 阅读:这方面完成的很不好,断断续续的学习了一点点设计模式,没什么值得说的收获,后面做具体的分析和总结。这一项给自己打 0.3 分。
  3. 技术:基于 Vue 实现了前端 SPA 的开发,基于 Express 实现了后端的开发,略懂一点 Webpack 的配置,JS 语法,单向数据流什么的也算是接触一些。比较满意的是技术在实战中得到了锻炼,不太满意的是缺少沉淀和总结。这一项给自己打 0.7 分。

总的来说 18 年计划的完成度还可以,除了上述计划,还有额外的收获,给自己 60 分的及格成绩吧。

工作

三月初入职了字节跳动。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算上实习,在上家公司已经呆了两年,积累了很多理论知识,希望能有实践的机会。字节跳动这边是新成立的部门,刚好能提供比较好的机会。当然说实在的,字节跳动提供的薪水也很难拒绝,18 年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入职以后的第一个月,做的事情还比较琐碎,主要是解决 Xcode 工程与编译方面的问题以及 Clang 方面的插件开发,当时还准备基于 JSPatch 的方案来做热修复,所以开发了基于语法分析的 OC 转 JS 工具。后来团队调研了基于 LLVM 的热修复方案并且决定放弃 JSPatch 的过渡做法,我也就没有参与后续的开发了。

那段时间相对比较空闲,压力也不大,闲暇之余还学习了 libextobjc 的源码。这也是 18 年最后和 iOS 相关的研发、学习。

大约一个月后就全人力开始了组件化平台的前后端开发工作。最初的一两个月主要是新项目启动的问题,包括前后端脚手架的搭建,技术方案选型,登录、用户体系等业务。这一阶段主要是遇到各种技术问题,好在通过自己的研究都解决了,并且很快的在公司内上线。

从下半年开始,随着接入平台的业务越来越多,需求也越来越定制化,一方面要为之前的零经验买单,补上欠下的技术债,另一方面也要完成业务方提出的需求,同时还要参与平台未来业务的规划,但是人力却没有任何增加。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陷入了比较焦虑和低迷的状态,具体表现为每天大量的加班,但效率降低,产出并不明显。最终形成了比较恶性的循环。

收获

虽然压力很大,工作也很辛苦,但收获也是比较可观的,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总结吧:

  1. 技术:技术方面的东西比较好衡量,也很直观。主要就是前后端知识的学习,积累了完整的项目经验,对研发流程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虽然不是专业的前后端开发,但在后来和相关同学对接时,发现自己除了项目经验有所欠缺,但在设计、规范和效率上并不逊色,甚至优点还很明显。此外,在 shell/git 脚本,正则表达式方面也有了不小的进步。由于也涉及到 iOS 和 安卓 的组件化任务,对相关的技术也有初步的涉猎。
  2. 效率:逐渐认识到,一个优秀的程序员,绝对会遇到任务太多,但时间不够的情况,想要做完所有的事情是不现实的。因此对任务制定合理的优先级,规划排期,是工作的常态,也是必备的技能。同样的两个任务,一个先做一个后做,效率和收益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这方面的收获主要在于对 “重要-紧急-四象限” 概念的认知和实践,以及建立了一定的任务排期,周报总结的概念并付诸实践。
  3. 成长:因为公司还比较小,处于高速成长的过程中。因此部门在推动工作进行时,难免遇到和其它部门的合作,甚至是竞争。这方面我还相当不成熟,犯了很多错。这方面的技巧相对来说不容易总结,只能说多多积累,不断打磨心性吧。公司越大,做人就越比做事重要。

生活

18 年的生活比较精彩,变动也很多,客观的讲,占用了很多学习技术的时间。

年初的时候,随着工作调动也搬了家,从十几平米的合租主卧搬入了六十多平的整租小两居:

年底提前续约,竟然租金还小幅度下降了一些,明年的生活压力也不会太大了。

五月份的时候天津发布了海河英才计划,奔波十几趟以后拿到了户口,随后掏空父母的积蓄在郊区接盘了一套房子,并且一直后悔到现在。

国庆节和父母去了成都,见到了未来的老丈人、丈母娘,还游览了大熊猫基地,宽窄巷子,都江堰等著名景区。附上帅气的父亲:

十月份迎来了一位新的家庭成员:一只可爱的渐层猫猫

年底借着出差的机会,第一次来到深圳,参观了世界之窗,腾讯滨海大厦等地标性建筑。

中产?

18 年家里购买了大尺寸的电视、空气净化器,配置了六千多的床垫,以及配套床上用品。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和女朋友出去玩的时候,开销大了不少。饮食方面,从成都苍蝇巷子里的小吃、人均不到一百的火锅,再到几百块的日料自助、元旦接近一千的盘古七星,几乎不会限制饮食方面的任何预算。美食成为了对抗工作压力的唯一方式。

下半年跟着公司团办了浦发的 AE 白,开始研究起了信用卡权益,至今不知道是谁薅了谁的羊毛。年底办理了香港的银行卡,方便后续美股和港股的投资。

除了美食以外,最大的消费其就是几乎配齐了全套的苹果设备,好在公司提供了最新款的电脑,省下了一大笔开销。

总的来说 18 年的收入和消费水平都有大幅度提高,同样提高的还有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不过算上股票大跌带来的亏损,18 年的财务情况并不是特别符合预期,需要警惕陷入中产生活的消费陷阱中。

计划

和往年不同的是,随着工作经验的丰富,技术不再成为唯一关注的对象,往后的年度计划会变更为技术和生活两大部分。

技术:

  1. 在现有业务的基础上寻求技术突破,尝试利用新技术带来业务的收益,目前看到的方向包括 GraphQL、后端技术栈标准化,页面和网络性能优化等。
  2. 对组件化和基于组件化的研发流程有更深入的理解,对 Android 组件化有最基本的了解,注重业务经验的积累,争取业务上的突破
  3. 对设计模式、正则表达式等计算机基础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生活:

  1. 注重身体健康,完成体检一次,重疾险购买一次,体重控制在 72kg 内,恢复运动,身体素质有明显提升
  2. 控制非必要消费,与国家共克时艰,但对具有长期受益的投入(比如床垫/空气净化器)不设限制。
  3. 国内旅游 2 次,继续享受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