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19 lines (10 loc) · 2.38 KB

变革之殇.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19 lines (10 loc) · 2.38 KB
以前公司的司花和我说,今天她遇到的出租车司机,跟她说他的同事自杀了。随着类似滴滴,Uber 将大量热钱涌入专车,快车,使得他们出租车常年空车,收入下降,回家不受待见,然后各种压力就想不开。

司机还特别强调,那同事是连续几年的的士之星,对服务和流程非常讲究。 司花听完不禁感慨:

每次的变革,我们在歌颂创新,歌颂效率,歌颂我们以为全看到的美好,但,每一次变革,都有很多人默默死去,死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我们看不见他们家庭的破碎,我们看不到追不上人的绝望。很可怜他们,但这似乎也是时代的必须。这么看,世界并不美好。

我听完也有些默然。那位司机应该也是很努力,并且想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做好的。然而的士是属于招手偶遇型的消费,个体的话,缺乏用户群体的正向反馈。你个人服务再好,也难以形成累积效应。而专车快车是完全依托于平台的,平台知道全局的情况。只要你做的好,用户大量的好评会让你的平台越来越照顾你。

互联网平台似乎有这种天生的长尾情况。资源会越来越集中在部分用户身上。譬如微博以前的大V和现在的网红。

变革终究会带来部分个体的毁灭,好比以前的大锅饭砸了,还有国企的下岗。

能看到我这篇文章的, 应当是属于信息相对丰富的个体,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思想熏陶的人。我们要变化似乎比较容易,看着也似乎更加热血。然而不是人人都有这个能力。

记得之前在北戴河,用滴滴打了辆车,那哥们对滴滴这软件也是稀里糊涂,哥们和年轻,大约20-30的样子,应该是说接受能力比较强的了,然而还是不太会用,最后他开车,让我们帮他弄好。商业公司为了各种利益,加之产品经理们是APP的使用高手,设计出来的东西总是那么复杂,隐性的提高了使用门槛。 另外,IT领域把各种计费玩的花样别处,甚至连他们自己客服都搞不清楚的,还有几个电信运营商。

所以,我们常常说,要懂得改变自己,然而对于很多人而言,这种变化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

我们在看待变革的时候,要考虑更多的人,既不扼杀变革,也不心急火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