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568 lines (304 loc) · 32.1 KB

210524a_8051.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568 lines (304 loc) · 32.1 KB

8051笔记

基于STC89C52RC

1 STC89C52RC引脚定义

如上图,STC89C52RC一共有40个管脚,定义如下表

文档对于引脚描述已经非常详细,这里总结一下重要的引脚功能

#EA:#EA和P4_6共用引脚,已经有内部上拉,如果下拉到地(上电时为高电平),会从外部存储器开始运行。使用时一定注意,连接负载有可能会导致工作异常

P0~P4:都是普通IO,可以直接通过寄存器配置输入输出状态,并且通过寄存器读取输入状态或写输出状态。作为普通IO使用,在驱动能力上面有区别,P0开漏输出,其他口都是准双向,电路结构不同。P4不属于标准8052组成部分,为STC扩展部分

T0和T1:分别和P3_4以及P3_5共用引脚,可以理解为分别连接了计数器0和1的时钟输入端

T2和T2EX:分别和P1_0以及P1_1共用引脚。T2作为外部输入可以理解为连接计数器的时钟输入端,而T2EX用于控制计数器的动作,具体功能可以配置,比如触发计数,重装等

RxD TxD:UART异步串口。STC不支持其他MCU生产商如Atmel的专用下载端口,程序下载也是通过串口,上电复位时运行固件,如果在缓冲区检测到有效命令就进入程序下载模式

#INT0~1:2个外部输入中断(另外两个INT2~3是STC添加的,并且在STC89C52RC没有引出,不属于标准8052部分)

RST:复位引脚,高电平有效,大约10us复位

2 寄存器与存储器

2.1 程序存储器

8051采用的是程序存储器和内存空间分别编址,程序存储器地址宽度为16位

以STC89C52RC为例,程序存储器大小为8kB,地址范围0000H~0FFFH,EEPROM大小为5kB

2.2 内存与寄存器

STC89C52RC一共有512字节的RAM,这其中包括了256字节的内部RAM和256字节的外部RAM

2.2.1 内部RAM

内部RAM又分为高128字节RAM以及低128字节RAM,其中高128字节RAM地址和SFR重叠,使用不同的寻址方式与指令加以区分

低128字节RAM:地址范围00H~7FH

可以直接或间接寻址

区间 地址起点 地址终点 简介
寄存器组0 00H 07H 8个8bit通用寄存器R0~R7,4个工作组通过PSW的RS1、RS0位切换
寄存器组1 08H 0FH 同上
寄存器组2 10H 17H 同上
寄存器组3 18H 1FH 同上
位寻址区 20H 2FH 大小16byte,共128bit,可以按byte地址(20H~2FH)存取,也可以使用位寻址指令按bit地址(00H~7FH)存取,在C中变量声明需要使用bdata指定
普通RAM区 30H 7FH 大小80byte,用于用户RAM以及堆栈,在C中变量声明需要使用data指定

高128字节RAM:地址范围80H~FFH

只能间接寻址

区间 地址起点 地址终点 简介
普通RAM区 80H FFH 大小128byte,用于用户RAM以及堆栈,在C中变量声明需要使用idata指定

2.2.2 特殊功能寄存器区

高128字节SFR区:地址范围80H~FFH,与高128字节RAM重合

只能直接寻址,用于控制各种IO,计数器,控制中断等,对于了解8051的工作原理非常重要

SFR区地址分配图如下,蓝色字体为STC相比8052添加的寄存器

文档中对于各SFR的介绍如下

以下仅对寄存器做一些补充性的说明

位寻址:如上表所示,只有以8为倍数的地址可以进行位寻址

程序计数器PC:PC并没有出现在上图中,所以PC不属于SFR

ACC累加寄存器:累加寄存器ACC,用于一般的运算中,作为结果输出或操作数输入

B寄存器:在乘除法中和ACC结合使用,乘法中B存放16位结果的高位,ACC存放低位;除法中B存放除数,ACC存放被除数,商存放在ACC中,余数存放在B中

SP堆栈寄存器:用于指示当前栈顶,栈向上生长,如果指向的是7FH,那么堆栈事实上从80H开始。初始化后默认指向07H,需要手动设置

DPTR(DPL和DPH)数据指针:长度16位的寄存器,用于指向一个数据在外部RAM程序ROM中存放的地址,一般用于MOVX指令。STC89C52中可以切换DPTR0还是DPTR1(不是标准8051功能,通过设置AUXR1的bit0切换)

PSW状态寄存器:表示当前的工作状态,位定义如下

其中,CY为carry进位标记,AC为辅助进位标记,OV为overflow溢出标记,P为ACC寄存器奇偶校验位(奇数个1置1),RS0和RS1用于表示当前寄存器组,F0和F1为用户标记位

2.2.3 外部RAM

标准8052中,外部RAM同样只能通过间接寻址访问,独立编址,地址从0000H开始,最多到FFFFH,可以使用MOVX指令访问,而在C中需要使用xdata(使用DPTR寻址,能访问64k字节)或pdata(使用Ri寻址,只能访问低256字节)指定

STC89C52RC中的256字节外部RAM同样不是标准8052的组成部分,在标准8052中属于外扩RAM地址区域,STC将其集成到了内部,超出以后才会通过IO使用外扩RAM

STC89C52RC的外部RAM可以通过将AUXR的bit1设为1禁用,这样使用MOVX访问外部RAM时会直接通过IO访问。同时设置AUXR的bit0可以设置ALE(Address Latch Enable)信号的输出,设为1可以使得ALE只在执行MOVX时输出,减少干扰

2.2.4 寻址方式

立即数: 在汇编中,所有立即数在前面添加#表示,如下

MOV A, #70H

直接寻址: 在指令中使用一个数字代表一个地址,如下

ANL 70H, #15H

间接寻址: 在一个寄存器前加上@符号,使用寄存器内存储的地址

MOV A, @R0

寄存器寻址: 使用一个寄存器

INC R0

位寻址: 8051不同于其他指令集的功能,可以对支持位寻址的区域进行数据操作

位寻址区的10H,传输到进位符号位C

MOV C, 10H

相对寻址: PC加上一个偏移量,用于指令跳转,最多可以跳转-128~127字节

JC 80H

变址寻址: 数据寄存器加上一个偏移量

DPTR加上A中偏移量作为地址,数据传输至A中。MOVC指令用于访问内部程序ROM,ROM和外部RAM一样使用独立编址,ROM既可以存放程序也可以存放数据比如查找表,在C中ROM数据的声明一般使用code指定

MOVC A, @A+DPTR

3 IO结构与配置

STC89C52RC所有的IO分为2种结构,一种是准双向、弱上拉(只有P1~P4支持),一种是开漏输出(只有P0支持)

3.1 准双向弱上拉

IO口有3个上拉晶体管。IO口在输出为0时驱动能力很强。图中输入数据端其实漏画一个非门,这样才是读取的正确数据

关于这种IO的工作原理可以从几种假设出发分析理解

输出锁存0:此时锁存数据为0,下方的NMOS输入为高电平所以导通强上拉和极弱上拉PMOS输入一定是高电平所以一定截止。此时若端口引脚悬空,由于下拉NMOS此时一定导通所以端口引脚一定处于低电平,此时弱上拉PMOS输入为高电平所以截止,此时读取输入数据显示0。

此时如果从输入端直连VCC或接高电平输入会导致NMOS过流,可能烧坏单片机

输出锁存1:此时锁存数据为1。假设是由0跳转而来,那么在跳转瞬间,NMOS输入由高转低立即截止极弱上拉PMOS立即导通,而强上拉PMOS输入端的或门由于在之后的两个时钟周期以内输入端都为低电平,所以此时强上拉也会立即导通并且维持两个周期迅速将端口拉高。如果此时端口悬空,弱上拉输入变为低同时导通

此时可以在端口输入高电平或低电平而不会导致过流现象(弱上拉和极弱上拉导通电阻非常大)。如果此时将接口引脚接地,弱上拉PMOS也会自动截止,减小功耗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推测读取IO只要将输出锁存为1即可。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主要的问题在于IO输出高电平的驱动能力非常弱(可以轻松被拉低),而输出低电平的驱动能力非常强(直连VCC可能过流损坏),这一点和TTL电路非常相似

3.2 开漏输出(输入)

图中输入数据端同样漏画一个非门

开漏输出(输入)相比前一种IO方式的电路简单很多,其实就是去除所有上拉PMOS的版本,只有P0口支持。用作输出时,需要添加外置上拉电阻才可正常工作输出高电平或低电平。同样,高电平的输出驱动能力远不及低电平输出驱动能力。

如果P0作为输入使用,不必要添加上拉电阻,并且将锁存数据置位为1,此时IO口输入电阻理想为无穷大,可以从引脚输入数据

3.3 IO读写

每组IO(P0~P4)事实上有两个寄存器,一组用于读取输入一组用于设置输出,共用相同的地址,只通过读和写操作的不同加以区分。IO寄存器支持位寻址,汇编如下

SETB P1. 0  ;置位P1_0为1等价于SETB 90H
CLR P0. 2   ;复位P0_2为0等价于CLR 82H
CPL P0. 2   ;翻转P0_2等价于CPL 82H

4 定时器

定时器结构,配置寄存器以及数据寄存器如下

T0和T1都是16位长度定时器,向上计数。在STC89C52RC中还有第3个定时器T2

T0有4种工作模式,模式0作为13位定时器/计数器,模式1作为16位定时器/计数器,模式2作为8位自动重装定时器,模式3作为两个单独的8位定时器/计数器。而T1不支持模式3,其余相同

4.1 定时器控制寄存器

控制寄存器包括了TCON以及TMOD寄存器,这两个寄存器也包含了外部中断INT0/1的控制

TCON是控制寄存器,如下

TF0/1: 对应T0/1的中断请求位,一般在计数溢出时会置1,CPU响应中断时硬件或软件置0

TR0/1: 对应T0/1的运行控制,置1开始计数,置0停止计数。当定时器对应GATE为1时,只在对应#INT0/1无效时才会计数,此时可以直接通过外部引脚#INT0/1控制计数

IE0/1: 对应#INT0/1的中断请求位,IE为1时向CPU请求中断,CPU响应中断时将该位硬件置0

IT0/1: 对应#INT0/1的触发方式控制,IT为0代表低电平触发,IT为1代表下降沿触发。其中低电平触发方式需要#INT0/1保持有效直到中断被响应,并且中断处理完成之前#INT0/1需要退回到无效状态,否则会触发第二次中断

TMOD是模式寄存器,如下

GATE: 见上,置1可以实现外部引脚输入控制计数启停

C/#T: 置0使用内部时钟(作定时器,输入时钟和机器周期相同,为输入晶振的12分频),置1使用外部时钟输入(作计数器),从T0T1(P3_4P3_5)输入

M1M0: 00B为模式0,13位计数,只使用TH[7:0]TL[4:0]拼接成为13位计数。01B模式1,使用TH[7:0]TL[7:0]所有位实现16位计数。10B为模式2,为8位自动重装模式,使用TL[7:0]计数,溢出产生中断同时将TH[7:0]载入重新计数。11B模式3只有计数器T0可用,此时T0分为两个单独的定时器使用,TL[7:0]会占用T0的所有控制端(GATE,#INT0,TR0,TF0,C/#T),而TH[7:0]会占用T1的TR1和TF1。T1在模式3下会停止工作,但是T0在模式3下T1依然可以作为UART的时钟使用

4.2 定时器数据寄存器

数据寄存器可以读写。可以用于预置值,改变定时长短,也可以读取计数值

4.3 定时器2

定时器T2长度16位,为标准8052组成部分,连接有P1_0(T2)P1_1(T2EX)两个外部引脚输入,寄存器定义如下

T2CON控制寄存器各位定义如下

TF2: 溢出中断标志,溢出置1,必须软件置0。若RCLK或TCLK为1则不会置位

TR2: 计数控制,置1计数,置0停止

EXF2: 外部中断标志,和TF2共用一个中断信号,在EXEN2位为1并且外部输入引脚T2EX负跳变时触发置位为1,同时计数器被捕获或重装,代表捕获或重装触发,必须软件置0。如果T2处于递增/减计数模式(即EXEN2为0)那么不会引发该中断

RCLK和TCLK: 用于设置串口UART模式1或3的时钟输入,将对应位设为1,UART就会将T2的溢出脉冲作为对应Rx或Tx的波特时钟,如果都是0则使用T1溢出脉冲。配置后T2所有中断无效

EXEN2: 外部T2EX引脚输入使能,置位1允许T2EX的负跳变触发计数器重装或捕获

C/#T2: 计数时钟选择,置0使用内部时钟(晶振12分频)作为定时器使用,置1使用T2引脚输入作为计数器使用

CP/#RL2: 模式设置,置1为捕获模式,置0为重装模式,重装模式溢出以及T2EX负跳变都会导致重装,捕获模式下T2EX负跳变捕获后计数器继续计数

T2MOD模式寄存器定义如下

T2OE: T2输出使能,T2的溢出脉冲会从T2/P1.0输出

DCEN: 计数方向,建议不动保持为0,向上计数

总结:计数器2的使用方法大致就是捕获和重载两种模式。

使能EXEN2,捕获模式(EXEN2置0则作为普通的16位计数器/定时器,溢出时产生中断,且不支持初值加载)一般使用内部时钟(如果是计数那就使用外部T2输入),此时T2EX下降沿会触发捕获,TL2和TH2的当前值被立即捕获到RCAP2L和RCAP2H寄存器同时产生中断,此时CPU前来读取捕获的数字。注意这种状态下TF2在计数溢出时始终会产生中断,所以要在中断服务程序中使用判断

如果工作在重装模式,首先需要赋值RCAP2L和RCAP2H寄存器,可以通过DCEN控制计数模式。如果DCEN为0,此时T2只能递增计数,如果使能EXEN2,那么此时计数溢出以及T2EX下降沿都会产生中断并且触发重载。而当DCEN为1时的工作状态较为特殊,该模式下需要使用T2EX引脚控制计数方向(此时T2EX不是作为常规重载触发用途),这种模式其实可以看作T2的第三种模式。此时若T2EX为0则为递减计数,为1则为递增计数。递减计数情况下从FFFFH开始向下计数,到达预设值产生中断TF2同时重载FFFFH;递增计数情况下从预设值开始向上计数,到达FFFFH产生中断TF2同时重载初始值

5 中断

STC89C52RC中断系统结构如下

STC89C52RC支持4级中断,正在执行的中断服务程序不会被同优先级中断请求所中断。如果几个中断同时刻发生,STC89C52RC同级中断优先级如下,#INT0最高

传统8051只支持2级中断。各中断控制寄存器地址以及定义如下

为兼容传统8051的两级中断,在IP之外添加了IPH寄存器,用于将每个中断的中断优先级号扩展为2位,实现4级优先级。

IE: 为各中断输入的屏蔽位,置位1允许中断,置位0屏蔽中断。EA是总屏蔽位,EX0/1为外部中断#INT0/1的屏蔽位,ET0/1为计时器T0/1的屏蔽位,ES为串口中断屏蔽位,ET2为计时器T2屏蔽位。P4中的#INT2/3屏蔽位通过XICON配置,由于没有引出所以不再描述

IP和IPH: 分别为对应中断优先级的低/高位,对应0~3级中断。P4中#INT2/3优先级(1位)通过XICON配置,由于没有引出所以不再描述

6 看门狗

看门狗不是标准8052组成部分,为STC添加的扩展模块

看门狗用于异常时复位,本质是个15位长度计数器,一旦CPU发生异常没有及时复位看门狗,看门狗可以及时复位系统

寄存器各配置位定义如下:

EN_WDT: 置1启动看门狗

CLR_WDT: 写1重新计数,用于定时喂狗操作

IDLE_WDT: 置1会在空闲模式下计数

PS[2:0]: 计数器分频系数,如下

在12T模式下,看门狗延时计算公式 t = (12*Prescale*32768)/f

7 UART串口

UART是标准8052的组成部分。STC89C52RC的UART串口Rx和P3_0共用引脚,Tx和P3_1共用引脚

STC89C52RC的标准UART事实上使用了两个互相独立的发送、接收缓冲器(大小1字节),这两个缓冲器使用相同的地址(99H),仅通过读写区分开来。UART有4种工作模式

UART拥有两个中断输出TI和RI,通过或门共用一个中断接口

7.1 工作模式

UART所支持的4种工作方式中,只有123是真正的UART异步通信,拥有起始位以及结束位。串口工作方式包括一对一双机通信,以及一对多多机通信。多机通信只有模式2以及模式3支持

7.1.1 模式0

模式0使用固定传输速率,速度只和单片机工作的模式(6T/12T)以及晶振频率有关(XTAL/6或XTAL/12)。一帧传输8位,低位在前,只作为普通移位寄存器使用,没有起始和终止位,同时Tx作为同步时钟,Rx用作数据发送接收

7.1.2 模式1

模式1波特率可变,通过定时器1计数溢出脉冲获取时钟,一帧传输10位,其中包含8位数据位,1位起始位,1位结束位

7.1.3 模式2

模式2同模式0使用固定传输速率,一帧传输11位,其中包含8位数据位,1位自定义位,1位起始位,1位结束位

7.1.4 模式3

模式3波特率可变,通过定时器1获取时钟,一帧传输11位,其中包含8位数据位,1位自定义位,1位起始位,1位结束位

7.2 控制寄存器定义

UART端口相关寄存器定义如下

其中,SCON以及PCON寄存器中都有串口控制位,SBUF为输入输出缓冲,SADEN以及SADDR用于设置从机地址。其余都为中断控制

SCON以及PCON各配置位定义如下

重要配置位简介:

SM0/FE:如果SMOD0为1,该位用于帧错误检测,在接收电路(Rx)接收到无效停止位时会置该位为1,需要软件置0。如果SMOD0为0,该位和SM1一起用于指示串口工作方式。SM0SM1为00代表模式0,01代表模式1,02代表模式2,03代表模式3

SM1:见上

SM2:模式2或3中的多机通信控制位,置1监听总线上的地址帧,此时每一帧数据中第9位(RB8)为0表示该帧为数据帧,为1表示该帧为地址帧。如果在模式2和3下置SM2为1,同时开启REN允许接收,那么RI在接收到的RB8为1时(接收到地址帧)才会触发中断,置RI为1,否则不会产生中断,缓冲区的数据也不会变化,此时各从机检测是否为自己的地址,目标从机使用软件方法将SM2置0以开始接收数据帧(RB8为0)。如果是在模式1,SM2为1时只在接收到有效的停止位才会产生中断。模式0下应当置SM2为0

个人理解:SM2的本质就是可以控制RB8对中断产生的影响

REN:控制串行接收电路是否开启。需要软件置位或复位,置1允许Rx接收,置0关闭接收

TB8:模式2或3中要发送的第9位,只能由软件设置。可以用于数据校验或多机通信

RB8:模式2或3中接收的第9位。模式1下SM2为0,那么RB8为停止位

TI:发送中断请求标志位,表示发送完毕。模式0下表示第8位数据发送完毕,在其他模式下表示开始发送停止位,由硬件置位,需要由软件复位

RI:接收中断请求标志位,表示接收完毕。模式0下表示接收完一帧数据的第8位,使用软件复位,其他模式下在接收到停止位后置位产生中断。RI和TI组成或逻辑,一个中断是接收还是发送中断需要由软件查询决定

重要配置位简介:

SMOD:用于选择波特率,置1则在模式1、2、3下波特率和定时器T1溢出频率相同,置0则除以2,复位时为0

SMOD0:用于使能帧错误检测,置1使得SCON的SM0/FE用于检测帧错误(FE),置0使得SM0/FE位用于和SM1SM2一同指示当前串口的工作状态,复位时为0

7.3 工作模式详解

7.3.1 模式0

模式0功能较为局限,不支持波特率调整,以及起始停止位。Tx和Rx也不是常规功能,Tx是时钟输出,Rx用于数据输入输出。SM2需要置0

模式0的波特率仅和机器周期有关,为XTAL/12或XTAL/6。数据传输低位在先

数据传输时序图如下

除TxD和RxD以及TI、RI之外,其余信号都是内部信号

发送数据时,内部发送信号SEND通过写SBUF触发。在写入SBUF之后一个时钟,数据传输开始。RxD输出SBUF的最低一位,TxD在空闲状态下为高电平,在RxD输出一位有效数据时输出负脉冲,最后一位传输完毕之后TI转高电平产生中断

接收数据时,首先需要复位RI,置位REN允许接收。接收数据时TxD同样用于时钟脉冲输出。接收完8位数据之后RI置1,产生中断

7.3.2 模式1

模式1开始的串口通信就是真正的UART。此时Tx和Rx为常规功能,分别负责异步发送以及接收。

注意,在模式1下时钟脉冲在经过SMOD选择是否分频之后,还会经过一个16分频,并且该分频是固定的,用于接收数据时多次采样

数据传输时序图如下

发送数据同样由写SBUF触发整个过程。传输开始时,发送移位寄存器的第9位自动置1,内部信号SEND有效,Tx首先传输出一位0作为起始位(空闲状态下Tx为1),传输完8位数据以后输出一位1作为终止位,同时自动置TI为1产生中断。接收移位寄存器的长度为9

数据接收通过写REN为1触发。此时接收电路开始检测接收到的负跳变(代表接收到起始位),接收移位寄存器复位值全1。一旦接收到有效的起始位,就启动接收,在传输完所有位之后再移动一位,使得第一位为接收到数据的最低位。最终,如果此时RI为0(此时SM2=0),那么接收到的数据就会传输到SBUF,同时终止位会传输到RB8,并且在接收到终止位同时产生RI中断

模式1波特率计算公式Baud=2^SMOD/32*(Fov1)

7.3.3 模式2

模式2就是不可调整波特率的模式3,和模式1一样拥有起始位以及结束位

模式2的一帧数据有9位,第9位为TB8/RB8,分别用于发送/接收。第九位可以将状态寄存器中的奇偶校验位加入,用于校验,或在多机通信时用于区分地址帧和数据帧。

数据传输时序图如下

发送同样通过写SBUF触发,在TB8传输完毕之后产生中断。数据接收时,此时首先RI=0,其次当SM2=0(不开启多机通信),或者SM2=1(开启多机通信)且RB8=1(接收到地址帧)时,才会将接收到的数据存入到SBUF,同时产生中断

模式2波特率计算公式Baud=2^SMOD/64(Ft)

7.3.4 模式3

模式3和模式2唯一的区别就是输入时钟的不同。模式3和模式1一样使用T1的溢出脉冲作为时钟来源,经过SMOD选择预分频以及经过固定的16分频之后,再输入到电路

模式3波特率计算公式Baud=2^SMOD/32*(Fov1)

7.4 多机通信方法

多机通信的软件实现方法

多机通信为主从模式,一个网络中只能有一台主机,其余都为从机。需要在模式2或3下设置SMOD的SM2为1

通信过程如下:

  1. 起始时,所有从机SM2置1,等待有效地址帧的到来才会中断

  2. 主机发送呼叫地址帧,指定一个从机地址,置RB8为1。所有从机接收到该地址帧后会中断,CPU转向处理该地址帧

  3. 地址指定的从机将SM2置0,开始继续接收处理之后的数据帧。而其他从机保持SM2为1,此时其他从机对之后主机送来的数据帧不予理会,SBUF的数据不会更新,也不会产生中断

  4. 主机和从机之间的数据传送完毕,主机再次发送下一个从机的地址。之前的从机通过软件方式判断下一个从机已经不是自己了,所以再次置SM2为1,直到下一次通信的到来

除通信过程以外,多机通信一般还要规定数据帧,一般数据帧可以用于命令控制以及数据传送。这些都是属于软件实现的范畴

8 补充:RS232串口通信

8.1 基本概念

RS232串口最早设计的用途就是连接电传打字机和猫

在RS232串口通信中,设备被分为两种。一种是DTE(Data Terminal Equipment),如PC主机、哑终端等,这些设备在通信中一般会负责和人的交互;另一种是DCE(Data Circuit-terminating Equipment),如示波器、猫、PLC等,这些设备一般负责其他信号(如输出控制信号以及输入模拟信号等)和数据的相互转换。通俗来讲DTE可以看作主机,DCE可以看作从机。而在这个通信系统中没有明确规定相互连接两个设备的类型,一个DTE可以和一个DCE相连也可以和另一个DTE相连,就像一台笔记本(DTE),在运维时它可以和一台服务器(DTE)相连,也可以和一台猫(DCE)相连。通常不会有两台DCE连接的情况。现在的RS232支持全双工通信

RS232串口通信标准最常用的物理接口为DE-9(梯形9针),如下。一般DTE设备使用9针公头(PC主板常见),DCE设备使用9孔母头(PLC,示波器,UPS等设备常见)。公头设备和母头设备之间使用直通线连接,而公头设备和公头设备之间要使用交叉线连接

由于DE-9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物理接口,也被其他很多种通信接口使用,所以市场上很多连接线是不能用于RS232接口通信的,最常见的就是两头都是母头的直通线,它不能用于连接两台DTE(需要使用交叉线)。使用前一定要注意检查,避免通信异常甚至损坏设备

如果想要连接两台DTE,市面上常用的双母头交叉线分为两种,一种是只交换了TxD和RxD的(仅交换2和3脚),除GND外其余引脚可能无连接可能直连;而另一种为全交叉线,这种交叉线交换了TxD和RxD,RTS和CTS,DTR和DSR,共计3对信号,而RI和DCD通常直连(因为对于DTE都是输入信号,所以连在一起没关系)。实际使用时需要根据设备手册资料选择合适的交叉线

如果想要连接一台DTE(公座)和一台DCE(母座),使用公对母的直通线即可

这里看不懂没关系,这些信号的定义见下一小节

8.2 电平标准与接口信号定义

RS232串口标准中所有信号线都是单向的。DTE设备上的DE-9公头引脚编号以及定义见下。而DCE设备上母头引脚编号顺序为镜像(同时将插口正对自己)

编号 定义 全称 DTE DCE
1 DCD Data Carrier Detect in out
2 RxD Received Data in out
3 TxD Transmitted Data out in
4 DTR Data Terminal Ready out in
5 G Ground com com
6 DSR Data Set Ready in out
7 RTS Request To Send out in
8 CTS Clear To Send in out
9 RI Ring Indicator in out

所有的引脚都是针对DTE设备而定义的(如RxD和TxD,是相对于DTE设备而言的输入输出)

RS232规定使用-15V到-3V(相对于G而言)作为负电压,3V到15V作为正电压。TxD和RxD使用负逻辑(负电压代表高电平1而正电压代表低电平0),而其他所有信号脚RTS,DTR,CTS,DSR,DCD,RI都使用正逻辑

我们常见的USB串口芯片,如CH340,FT232,CP2102等都是使用TTL电平电压标准,不能直接接入RS232总线,需要添加一块电平转换芯片,如MAX3232(RxD,TxD外加一对in/out和out/in信号,例如RTS和CTS),MAX3237(所有8个信号,用于DCE),MAX3241/MAX3243(所有8个信号,用于DTE)。这些接口芯片需要外接电容,结合内置的电荷泵电路将3.3V或5V单电源转换为正负双电源,以符合RS232电平标准

由于MAX3232这样的接口芯片会反相所有经过它的信号,所以类似CH340这样的串口芯片中,除TxD和RxD以外的所有串口相关输入输出信号都是低有效

正是因为RS232使用高电压进行通信,所以可以用于通信距离较长的情况,直到今天在要求高可靠性的场合如工控领域还有极其广泛的应用(之后的RS485等串口标准很多都使用了差分信号,可以提供更长的极限通信距离以及相当的可靠性,不再使用高电压)

RS232在实际应用中已经很少会使用到所有这些引脚了。最简单的2线RS232只连接G和TxD或RxD,一般用于单向通信,比如控制投影仪开关。3线RS232连接RxD,TxD和G,可以双向通信。5线RS232连接RxD,TxD,G,RTS,CTS,可以双向通信同时支持简单的流控制。现在PC上的RS232接口为保证兼容,这些引脚依旧是有效信号引脚

RI引脚

最早的猫都是通过电话线连接拨号上网。RI引脚可以用于表示电话线被呼叫响铃。有些计算机可以在RI引脚信号跳变时产生中断,这可以应用在UPS电源中,向服务器发送一个停电信号通知服务器尽快关机。有些带RS232串口的台式PC也在BIOS中提供了通过RI唤醒的选项

RTS(RTR)和CTS引脚

最早的RS232设备中,DTE想向DCE传输数据时,会在RTS输出逻辑1,DCE在接收到信号后启动接收电路,同时在CTS输出1表示已经准备好接收数据,相当于一个握手过程。这种通信是半双工且非对称的,只能控制从DTE到DCE的数据流,而DTE无法控制从DCE发来的数据流

之后的RS232-E标准中,将RTS重新定义为RTR(Ready To Receive),变为全双工对称通信,由于历史原因它依然叫做RTS。DTE设备在准备好接收DCE的数据时会在RTR输出逻辑1,反之DCE可以接收数据时在CTS输出逻辑1。这种工作模式下两个信号独立运作,互不依赖。现在绝大多数的串口设备都使用这种定义

很多PC都会将RTS一直置于逻辑1,这种情况下RTS一般作用不大

DTRDSR引脚

DTE在准备好开始通信时会在DTR输出一个逻辑1脉冲,而DCE在准备好通信时会在DSR输出一个逻辑1脉冲。一次通信包含多次数据传输。在一些单片机开发板中会将DTR应用于单片机下载的自动复位,最好的例子就是Arduino Nano,使用了FT232RL的DTR信号(低有效)作为复位

在操作系统中,打开串口时DTR就会自动跳变

8.3 奇偶校验

奇偶校验看的是一串二进制数据(无论多少位)中有多少个1,校验位1位,位于传输一串数据的最后。偶校验时有偶数个1那么校验位为0,奇校验时有奇数个1那么校验位为0

现在实际应用中建议还是使用1位起始位,8位数据位,1位校验位或无校验位,1位停止位的串行数据格式

8.4 流控制

流控制分为硬件流控制和软件流控制。使用软件流控制时一般只使用RS232的3线接法,只连接GND,TxD和RxD,流控制通过发送特定ASCII控制字符实现。而硬件流控制需要至少连接RTS以及CTS信号

在RS232串口通信中,如果RxD以及TxD保持状态0(正电压)很长一段时间,代表一次Break,表示通信需要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