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113 lines (64 loc) · 11.2 KB

how_to_read_a_book.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113 lines (64 loc) · 11.2 KB

读后感如何阅读一本书1

本文很短 实际上只是优化自己读书的流程用的,有空总结与讨论

读书的流程

  • 明确读这本书是为了什么?阅读的愉悦感?放松心情?兴趣爱好?配合的工具书?目的明确,怎么阅读就变得有意义 1 . 比如放松时候读的书不妨用起点之类带吐槽系统的书,大家一起吐槽,或者放松心情,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或者地铁上阅读 2 . 对于工具书,就要有重点了,在阅读之前就要首先明确你是为了干什么阅读,有没有必要做笔记,做读后感,有没有必要反复的阅读,是否有必要安排时间重新阅读
  • 先看序言,这个毋庸置疑非常重要,通常一个有心的作者会把本书的重点,大体结构放在序言中,阅读序言,你会了解很多重要的信息
  • 目录,目录很重要,先读目录,目录是书的关键,尤其是你是重点阅读的时候,读书读第二遍,或者是当工具书使用的时候尤其如此.
  • 笔记和会看至关重要,对于觉得重要的书,值得反复去看,这一点对我尤其关键,我读书比较快,所以很重要
  • 重要的书写读后感和博客是非常重要的行为,尤其是工具类的书,写博客本身就是融会贯通的过程,也便于重新复习
  • 起点读书,微信读书带有吐槽或者想法的网上阅读器很适合做笔记,但是问题在于这些书的版本不是你自己的.是微信提供给的有限版本,所以要做好心理准备这些书随时会消失

主题阅读

读书如果是有主题阅读的时候,往往会一次性需要读很多书

  • 首先是筛选出读那些书,这一点往往比较考验人,可以去知乎去豆瓣去论坛问问,也可以找专家熟人大佬问问
  • 最好首先去看这个主题是什么,要理解这个主题,本身也是一个种阅读,在阅读某个主题之前,最好先花时间分析讨论这个主题要读什么书,这个主题是什么,这个概念或者这个主题的意义,在看之前这个操作本身也是阅读的一部分
  • 收集好一堆书后,通过检视阅读,也就是速读,筛选出值得读的书,或者说值得读的章节出来,这非常有益,人的时间还是有限的
  • 通过检视阅读把书分类也很好用,也便于未来形成索引翻阅
  • 检视阅读之后再选出合适的书细读
  • 在主题阅读中,主题很重要,你及你关心的主题才是基本的重点,可以跳过阅读
  • 我们也得建立起一组不偏不倚的主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最好的方法是先列出一些可以把我们的问题说得比较明白的问题,然后让那些作者来回答这些问题。在阅读之前就知道自己的目的,实际上就是要看了好几遍之后再由这样的目的,不能让作者牵着自己鼻子走

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与分析阅读也可以当作是进入主题阅读的前置作业或准备动作.实际上也就是粗读,或者说速读,首先看标题,看目录,看前面的序和书评,看看这本书是否值得看.

最后一步,把书打开来,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就用这样的方法把全书翻过一遍,随时寻找主要论点的讯号,留意主题的基本脉动。最重要的是,不要忽略最后的两三页。就算最后有后记,一本书最后结尾的两三页也还是不可忽视的

好书常读常新

好书值得反复阅读,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体验.我在上文中提到阅读一本书建议读后感

实用类书籍阅读

主要有历史,哲学,政治,还有各种鸡汤类书籍,甚至包括本书这种类工具书

规则还是理论

首先要明确这本书是说规则,还是说规则后的理论的.如果是规则,就要把各种规则重点标出来,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作者是在什么样的场景下给出规则.要知道规则是有限的. 其次是理论类的书籍,要分析作者的分析轨迹.然后能读出作者的弦外之音

明确作者的目的与背景\

当你在阅读任何一种实用书时,一定要问你自己两个主要的问题。第一:作者的目的是什么?第二:他建议用什么方法达到这个目的?同时也要问自己一个问题你读这本书的目的是干什么

背景也很重要,通过各类序言和书评和百科,可以得到作者的简介,这样可以读出很多字面上没有的东西.带着问题和理解读书会更快

如何读历史书

首先要有史料学的概念.这个书里面没有的,而是我总结出来的经验.你要明白各类史书和史料的区别,明白记载者和记录收集者的区别.比如商代的甲骨文必然要比司马迁写得史记的准确性更大.但是在记录武帝时代的故事的时候,司马迁作为亲历者,就变了一级史料. 但是也要明白史料和史书都有倾向性.收到作者自己感情的影响,司马迁偏爱的人物和不喜欢汉武帝的倾向是有的. 除了史料史书,还有史学研究,和二手评论,以及鄙视链的下下游各类抄袭网页的百家号和短视频.

或许你加入过陪审团,倾听过像车祸这类单纯的事件。或许你加入的是高等法院陪审团,必须决定一个人是否杀了另一个人。如果这两件事你都做过,你就会知道要一个人回忆他亲眼见到的事情,将过去重新整理出来有多困难——就是一个小小的单纯事件也不容易。

这一点从后人记载某个时间的回忆录就可以看出,很多回忆录是相互矛盾的.这一点要明确我前文的前提,作者本身是有倾向的.作为一方他总会偏向自己.比如清代编写的明史,就必然会美化大清,尤其是大清的崛起和发家历史,这一点已经在现代的历史研究中证明,清代的明史中有意的隐瞒了努尔哈赤部落和大明的密切关系.这也是因为在封建时代,以下犯上都是不那么合适的.这和明史和朱元璋自己记载中有意删改自己和小明王龙凤政权的密切关系有一起异曲同工之妙.

模式的理解

历史学家一定要编纂一些事情。他不是在许多事件中找出一个共通的模式,就是要套上一个模式。他一定要假设他知道为什么这些历史上的人物会做出这些事。

这也就是所谓的范式.比如秦汉时代就有非常重的神话色彩,史记里面写汉高祖发家史就是奉天而生,赤帝之子获天下,这是上天的力量,非人力所谓.

同理,还有很多书籍就是有明显的浪漫主义的英雄色彩.中国后期的史书就有很多封建儒家的色彩在里面,同时不同事情的色彩还不一样.

你在读历史书时,最基本的认知就是要知道作者在运作的是哪一条路。

如果有一天,我们打开一本新的美国内战史,看到作者写着:“公正客观的美国内战史——由南方的观点谈起”,那这位作者看起来是很认真的。或许他真的如此,或许这样的公正客观真的可能。无论如何,我们认为每一种历史的写作都必定是从某个观点出发的。为了追求真相,我们必须从更多不同.

人性的共同点

无论任何时代,发生历史的都是人.美国人中国人古代人现代人日本人都是人.只要是人都会共性和特性.很多情况下共性是远大于特性的.这也是阅读历史的好处.能从历史中得到经验教训.但是也能明白一点

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各个民族和政府没有从历史中学到什么 黑格尔

总的来说,面对历史要明白一点,并没有那个种族特别高人一等,也没有那个英雄特别牛逼.历史总是相似的.

阅读历史时,不只要关心在过去某个时间、地点真正发生了什么事,还要读懂在任何时空之中,尤其是现在,人们为什么会有如此这般行动的原因。

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读历史书的方法 多问问问题

如果我们要把历史读好,我们就要弄清楚这本书在谈什么,没有谈到的又是什么。当然,如果我们要批评这本书,我们一定要知道它没谈到的是什么。一位作者不该因为他没有做到他根本就没想做的事情而受到指责。

感谢发达的搜索引擎和网络,让我们能方便的索引和做笔记.对于某段历史的大背景和各种想得到的东西我们能比古人更方面的搜索资料.比如阅读明代历史,我们能清楚的指导某一年的平均气温和各地的灾荒情况.能理解皇太极的决策和但是辽东地区的气候有着怎样的联系,以及崇祯此时遇到的巨大财政危机.在视角上我们甚至比很多旧书作者拥有更全面的资料.史景迁老师写山东的时候,远远没有百度地图,google earth,也没有中国地图集和中国知网.甚至读不了山东方言版本的聊斋志异.

一本书的阅读中,要明白作者的重点,和作者下功夫的地方,这些地方是作者的发力点和精华部分,一本好书而不是粗制滥造的书是能读出作者下功夫的地方.很多地方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当时写完后是如何自己拍案叫绝.

纪传体和自传

读这类书要有一个概念.

读者也要问同样的问题——作者的目的是什么?他所谓真实包含哪些条件?——这也是在读任何一本书时都要提出的问题。 通常纪传体有两类.定案体和授权版本.传记有很多种类型。 “定案本”(definitive)的传记是对一个人的一生作详尽完整的学术性报告,这个人重要到够得上写这种完结篇的传记。定案本的传记绝不能用来写活着的人。这类型的传记通常是先出现好几本非定案的传记之后,才会写出来。传记有很多种类型。“定案本”(definitive)的传记是对一个人的一生作详尽完整的学术性报告,这个人重要到够得上写这种完结篇的传记。定案本的传记绝不能用来写活着的人。这类型的传记通常是先出现好几本非定案的传记之后,才会写出来。 “授权本”(authorized)传记又是另一回事了。这样的工作通常是由继承人,或是某个重要人物的朋友来负责的。因为他们的写作态度很小心,因此这个人所犯的错,或是达到的成就都会经过润饰。

授权本是有偏见的,我们之前经常读到帮人写授权本,反而被告的情况,相比没被告的那些,往往有所美化.。我们可以好奇什么样利害关系的人会希望我们去了解某一个人的私生活,但我们不必指望真正了解这个人的私生活真相

剩下的是介于定案本与授权本之间的传记。或许我们可以称这种传记是一般的传记。在这种传记中,我们希望作者是正确的,是了解事实的。我们最希望的是能超越另一个时空,看到一个人的真实面貌。人是好奇的动物,尤其是对另一个人特别的好奇。

自传在写得过火时,会陷入所谓“感情谬误”(pathetic fallacy)的状态中,但这用不着过度担心。自传比较更像是文学小说,而不是叙事或哲学的书,是一种很特别的历史书,因此我们还有一点点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当然,你该记得,如果你想知道一个人的一生,你就该尽可能去阅读你能找到的资料,包括他对自己一生的描述(如果他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