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212 lines (123 loc) · 16.9 KB

11.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212 lines (123 loc) · 16.9 KB

如何从零快速学一门新领域

跨界学习的价值有目共睹。

但许多人裹足不前的原因,并不是不认可这个方向,而是担忧投资回报率的问题。

在继续聊这个话题前,我想要先聊一下另外一个不相干的主题。

你的未来被你的过去限制

最近中国大陆,燃起来一个新名词,叫「私域流量」。

什么叫私域流量呢?我解释给大家听。

所有的电商可以粗分三种。分别是搜索电商、内容电商、社交电商。这三种的路径其实是不一样的。

  • 搜索电商:像淘宝这一类的电商。是消费者先有「需求」,接著进到店里面找自己要的东西(店里满布「触点」),接著「信任」店家,下单发生交易。
  • 内容电商:是比如商家先养著微信公众号,或者抖音。假设这公众号是介绍球鞋的公众号,公众号文章里面也不直接卖东西,只教你搭配,每天就发这个领域的文章(制造「触点」),等到你看著文章看到最后心中点燃生火了,觉得有「需求」了,因为你长期「信任」这个公众号,于是向他下单。

至于社交电商是什么呢?假设你的 FB 或者微信朋友圈,这人本来就是你的朋友(信任),假设他是个种哈密瓜的吧,你每天看他发耕种文(「触点」)也没什么感觉。等到有天你想吃瓜时,可能想起来他最近在网上发团购,你可能就会向他下订单。

现在 Facebook 一大堆人在做直播拍卖,微信一大堆人在做微商,这种就称之为社交电商。

社交电商使用的就是私域流量。是个人帐号长期累积沈淀的「关系」与「信任价值链」。

公众号的打开率越来越低,不高兴也容易取关。但是如果你因为各式关系,微信加了一个人好友,不太会发生主动取消好友的情况。

而很多人每天都会刷朋友圈。所以现在行销大家都不直接导流到公众号与媒体,而是导到个人号上面,增加曝光度。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形呢?以前公众号的导流很好做,打开率也很高。很多人质疑是不是微信改演算法,所以才导致微信公众号打开率越来越低?

当然,这是有可能的。但更大的原因是这样的:

  • 每个人在一开始初期都订了一大堆微信公众号很开心,当时微信公众号打开率很高
  • 接著每个人在过去几年都成长了,兴趣已经转移了,但是旧有的那一些公众号无法一键取关
  • 微信上面绑著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网,有朋友,有同事。公众号订阅的有自己关心的主题,有工作上要关注的主题,最后整个就变成了一个大杂烩。

甚至到最后你自己都觉得打开微信很沈重,更别说打开公众号了。

比如说我吧,最初我关注的公众号,都是学习圈的文章,交的都是学习圈的朋友,偶尔关注一些创业公众号。

可是一两年过去了,这些公众号与朋友,全部都变成区块链圈的号不然就是微商的号,我的朋友圈与公众号就变得没法看(上面不是在炒币就是卖货....)。以前定的那些公众号,对我现在来说也太浅了。想看一些新的东西。但是看公众号刷朋友圈,老是有那种不小心被垃圾雷到的感觉。想要取消关注,删好友,舍不得。

但公众号里面「垃圾」太多,我老是无法即时接收到我关注的新领域的文章。让我整个就非常烦躁。也非常苦恼。

我想要快速学习一门领域,交上大量新领域的朋友,加上大量的群。但是我又怕污染我原来的号。

后来,因缘际会去上了一门运营课,学私域流量。运营老师一开始就要求我们回家作业就是养号。于是我就注册了好几个新的微信号去练习。

突然间我就灵机一动,既然我有好多个微信号。我为什么不用其中一个新的微信号重新订阅我想要看的内容,还有去参加新的微信群呢?

结果这个举动让我打开新的世界,我现在这个新号,现在只订我现在有兴趣的两个主题,也只加这两个领域相关的群。而我现在对这部装了「新身份」的手机爱不释手,每天都觉得上面订阅的文章与社群都是非常有价值的资讯。

这个无心插柳的举动,意外让我打开心的世界。我才发现微信红利消失的根本原因:现在大多数人不打开微信公众号,问题不在微信调整了演算法。而是信息过载,用户无法挣脱离开。如果我还是使用旧的朋友圈,旧的订阅列表,根本没办法这么畅快的去泡我现在想要泡的社群,追我想要看的文章。

这个旧身份的旧世界,阻碍了我们的视角,垫高了我们追求新知的成本。

摆脱旧视角,利用第一性原理加速

天才发明家, SpaceX、Tesla 電動汽車 及 PayPal 創辦人 Elon Musk 曾有这样的名言。

「我会运用「第一性原理」思维而不是「类比」思维去思考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人总是倾向于比较 — — 别人已经做过了或者正在做这件事情,我们也就去做。这样的结果只能产生细小的叠代发展。 「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方法,也就是说一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然后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

人人都熟知 Elon Musk,能够在多个领域,都有重大的突破。就是用了第一性原理去解题。

所谓的「第一性原理」是一个量子力学中的一个术语,意思是从头开始计算,只采用最基本的事实,然后根据事实推论,创造出新价值。

比如说,当大家都在琢磨电动汽车,改采用什么大功率化学电池,才能最大化功率,最小化起火风险。Elon Musk 的团队想到用了 18650 的小电池作为最小的基底单元。容易生产,组装,并且低成本,技术也成熟。

大家都很惊叹他们能由这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创造出新的解决方案。

其实,如果 Elon Musk 若用原有的角度,使用以前的技术以及其他人实验的结果去钻,必然会进一个死胡同。无法打造出跨世代的动力驱动结构。

这也是我们跨界学习中,最常掉入的一个陷阱。当我们跨到新领域时,总是不自觉的用过去的视角去学习新领域,将过去的经验与新领域的方式去学习对比。或者乖乖踏入新的领域,按照新的领域的教程按步就班从底层学起,一样缓慢的成长。

如何用第一性原理加速学习

很多人都惊叹于我过去快速学习的功力。这其实得力于几个因素:

  1. 我过去曾经至少在一个领域里面封顶成为专家。几年下来已经熟悉自我锻炼的方法论。
  2. 第一个专家也许需要 10000 个小时的锻炼。但是第二个第三个专家,也许只需要 1000 小时就能到达。
  3. 而随著跨入越来越多领域,成唯一个领域的专家豁达人,其实也许不需要 1000 小时,可能只需要 300-500 个小时。这个方法就是使用第一性原理。

以下我会以一个实际我学习新领域的方式进行教学。

去年年底,我一度困惑「价值投资」这个议题,决心想要恶补自己这一块的知识。众所周知,股票价值评估与财务知识并不是一促可及就可以学成的知识。特别是财务与股票价值书籍,坊间有几百本。

然而,我最终不仅学成了这个议题。在几个月以后甚至自己总结写出一本关于「价值投资」的新书。

以下我归纳出这个方法分享给大家:

Step 1:写下你对这个领域所有的好奇与困惑点

价值投资这一词多出于股票市场。我对于股票市场最好奇的几个问题是:

  • 股票赚钱的原理是什么?
  • 什么是好股票?
  • 好股票什么时候可以买?
  • 什么时候应该卖?
  • 如何找到好股票?

这也是大众对于股票投资最疑惑的几个问题。

我进行的研究。并不是试图去读完大师的所有书籍,或者是所有的选股指南。我是试著去把所有的财务书籍都买回来。

然后只做一件事,打开我看的懂的书,然后只专注找到这几个问题的解答。(可以使用极速读书法节约时间)

  • 股票赚钱的原理是什么? -- 股是赚公司的分红,票是赌一间公司的获利机会。每个人对于一间公司获利会有出入预期,所以对股票定价会产生差异。所以赚钱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等年底公司赚钱分钱。一种是买卖预期。利用高买低卖进行套利。
  • 什么是好股票? -- 巴菲特说好股票背后一定后面有一间好公司,而好公司的定义在于财务健康,稳定获利成长。必须有实际业绩支撑。
  • 好股票什么时候可以买? -- 好公司通常价格高居不下。唯有发生黑天鹅事件,如美联航打人事件,罢工事件,贸易战事件。公司的体质并不会因为这些短期的丑闻或事件,有太大的影响。但是投资者对于这间公司的获利预期会降低。特别市场上有非常多不理性的投资者,此时会抛售。于是这就是你的机会。
  • 什么时候应该卖? -- 当一间公司的价格明显被炒作过高,或者是体质变差。这时候就应该卖出股票获利了结。

当我知道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时,接下来我又有几个基本问题:

  • 如何鉴定一个公司的财务体质好不好?
  • 有那么多指标,我该看哪一个?
  • 如何知道股票是否被低估?高估?
  • 为什么有些股票按照一般估值法,显然是低估,为什么我进场以后还是被套在山顶上?
  • 为什么我知道要低买高卖才会赚钱,但是当股价起伏时,我总会不小心的高买低卖呢?
  • 为什么大师都不断的强调舱位要 80% 要买安全的股票,赚稳定的 20% 涨幅。而 20% 的舱位去买那些可能涨 80% 的股票。以免受创太严重。既然有可能涨 80% 这么多,为什么我不全仓 allin?

于是我又打开书籍,只钻研这些基本问题,得到以下答案。

  • 如何鉴定一个公司的财务体质好不好? -- 最基本的判断,就是看一间公司的 ROE。如果一间公司的 ROE 小于 7%,不用费心去研究。
  • 有那么多指标,我该看哪一个? -- 如果只看一个指标,就是看 ROE,ROE 由三个指标组成:净利率 x 总资产周转率 x 权益乘数。
  • 如何知道股票是否被低估?高估? -- 股票界最常用的估值法,就是市盈率。10倍市盈率是低估,20倍市盈率中等,30倍市盈率是高估。
  • 为什么有些股票按照一般估值法,显然是低估,为什么我进场以后还是被套在山顶上? 股票有分很多种。有景气循环股,也有一般民生股。景气循环股的业绩差异非常大,不能单按照 10,20,30 倍市盈率去判断。有一些股票成长动力不足,市盈率也会偏低,于是买股需要参考历史的市盈率,还有其他关键因素。
  • 为什么我知道要低买高卖才会赚钱,但是当股价起伏时,我总会不小心的高买低卖呢? -- 这是因为股票分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理性思考与多重判断。但是当行情来的时候,一般人会按照最基本的感觉走,这是千古传下来的「求生本能」,因此当大家在逃跑时,你也会担心。当大家在狂热时,你反而会安心加码。兽性的「感觉」遮蔽了理性的判断。
  • 为什么大师都不断的强调舱位要 80% 要买安全的股票,赚稳定的 20% 涨幅。而 20% 的舱位去买那些可能涨 80% 的股票。以免受创太严重。既然有可能涨 80% 这么多,为什么我不全仓 allin? -- 20% 的概率很高。不容易赔钱。80% 的概率很低,如果你 allin 那跟玩彩票没两样,全输光是非常有可能的事。

当我按照自己的「第一性疑惑」问了 10 数个问题,把书当作搜索引擎,读了一二十本书之后,我有了对这个世界的基本感知。

Step 2: 找到或打造可以让我 2-5 秒钟解决这些疑惑的工具 (纵向加速)

当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最基本的了解之后,身为程序员的我,就会想要去找这个领域是否有工具或图表,能让我 2-5 秒钟就可以查询一间公司的好坏的工具。

于是我找到了这些工具:

  • 杜邦分析法:拆解 ROE 的成因
  • 股价的背后原理:与 OCF 「营业现金流」有强烈正相关
  • 股价是否显然高估或低估:利用历史市盈率或者是统计学上下两个标准差,可以捞到 95% 的价格区间。
  • 公司业绩的好坏:应对比同领域其他公司的数据
  • 公司该年数字是否可信:应对比过去 5 年的变化趋势

(有一些图表为了自学加速使用,我甚至还自己写了工具)

正常人读一份财务报表,可能要 30 分钟,我利用这些工具或报表,2-5 秒钟就能大致判断一间公司体质的好坏。

而一旦能加速。我与正常人的差距就会大幅拉开。

具体例子就是,我大量阅读这些加速后的结果,就很容易感知到原本那些「财报书籍」里面案例没有办法传达的「感觉」。比如:能够看到「即将起飞的网路股」,财务状况是呈现什么样的正向变化。「即将爆雷,体质大幅衰退」的公司,财务报表又是从什么数字开始产生负向变化。

这些都是原先平面书籍或者是一般实操投资,没有办法带来的体验与学习。

Step 3:利用程序大规模自动化(横向加速)

我一但了解了这些工具与特征。我会设计工具,追踪这些指标。自动化批量捞出。

比如说:

  • 找到被低估的好公司
  • 侦测到地雷股的显著特征
  • 同行业跨世界对比

透过这些大量捞出的结果。可以看到原先财报领域里面没有办法切入的角度。比如说一间公司的 ROE 结构的长期变化。

能够找到财务数据明显作假的公司,比如说净利稳定上涨,但是股价在稳定下跌的公司,这个信号就明显不对。透过程序批量自动捞出,从这些结果可以倒推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世界。

Step 4:利用譬喻设计新模型

我在逐渐掌握这个新模型后,才会试著去找「旧世界」的「旧模型」,试著去映射譬喻。

比如说我发现要如何跟一个人解释财务报表怎么看,并不是直接一个一个教对方每个指标的意义。而是去找到旧世界相似的模型。

公司获利股东回报率 ROE,可以比喻为母牛产奶效率。而母牛产奶效率,是由三个因素控制:母牛摄取的牧草营养,一年内挤牛奶的次数,挤奶器的效率。

而这三个指标其实分别对应著:净利率(获利能力),总资产周率(运营能力),杠杆倍数(财务能力)。而这三个指标后面有大概相关十个指标。

于是去检视一间公司财务的系统好坏,你不需要看上一百多个指标,其实只要看十个指标(过去五年的变化)就能大致上知道一间公司的经营状况好坏。

这是在财务界里面前所未有的视角,但又极其合理。

第一性原理四板斧:拆,找,组,映

我在这里重新梳理一遍。在跨界学习上,我并不是采用读基本书籍的 bottom up (自下而上)的缓慢学习方式。

而是采用了四个步骤:

  • 一:找出最基本的问题,专注找到这些基本的第一层答案
  • 二:找到这个行业已知的框架,加速看到这个世界的全貌,透过更多的「练习」,快速感知到这个世界可能的答案。
  • 三:自动化这些框架与模型,让大量的新结果,自动展示出「我不知道的」「我不知道的东西」。
  • 四:一般世界或者旧世界,应该会有类似的模型。将新领域的心得映射回去旧领域,就有可能找到新工具新角度,创新的发明。

拆解出真正需要理解深入的基本问题,一个一个回答。再重新解构重组成新的模型,新的视角。

这样的学习速度无比之快,原本读懂财务报表并做出价值判断这门学问,正常人学成需要六年的时间,我仅仅需要花三个月时间就学成。并且能找出旧有世界完全不同又极其合理的角度。

总结

过去几年以来,在自学以来我一直是使用这样的学习套路。

一般人为什么学习速度没有效率。是因为一般人学习的方式是这样的:

  • 尝试在一开始,一对一模拟旧的环境去学新东西。但是新环境又与旧环境不同,导致自己学习障碍非常大。
  • 被旧有的环境限制住自己的决策环境与视角,没有办法回到初学者视角,毫无杂念并高效的去学习。
  • 以为进入一个领域,要从该领域从业者「传统的模型」从头学起。

其实学习,从来都只是换个角度换个顺序而已。

你的效率就会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