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103 lines (91 loc) · 3.45 KB

知识梳理.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103 lines (91 loc) · 3.45 KB

网络基础基础 若干小问题

  1. 电话网的技术基础:电路交换、时分复用
  2. 计算机网的技术基础:分组交换、统计复用
  3. 电话网和计算机网的异同:

image

  1. OSI七层模型(成功的模型、失败的协议)

    • 物理层
    • 数据链路层
    • 网络层
    • 传输层
    • 会话层
    • 表示层
    • 应用层
  2. TCP/IP模型(沙漏结构)

    • 网络接口层
    • 互联网层IP(体系结构的焦点)
    • 传输层TCP/UDP
    • 应用层
  3. 曼切斯特码:两个脉冲表示1个比特 波特率:信号变化速率 比特率:二进制信息传输的速率 曼切斯特码比特率是波特率的一半

  4. 如何基于物理层提供的服务,实现可靠的数据通信?

  • 差错检测:
    • 奇偶校验
    • 循环冗余校验:用最少的冗余比特检测出最多的错误
  • 组帧问题:从比特流中识别出由数据比特和检验比特构成的完整结构
    • 时间间隙法:数据段之间插入空闲
    • 字符计数法:指定帧的长度
    • 字符填充的分界符法:特殊字符
    • 位填充的分界符法
  1. 数据链路层的逻辑链路控制子层:
  • 以数据帧为单位传输
  • 目标:保证可靠、有序的连续数据传输
  • 差错恢复技术:ARQ--自动重发请求:
    • 接收端收到错误数据帧,请求发送端重传对应数据
    • 停等式ARQ:在下一个数据帧传送之前,保证前一个数据帧已经正常接收
    • 基于滑动窗的ARQ:允许在接收到ACK(确认字符)之前传送新的数据帧
      • 差错恢复:回退N策略、选择性重传策略
  1. 共享介质网络:
  • 典型的共享介质网络:
    • 多接口总线:USB
    • 局域网
    • 卫星通信网络
  • 介质共享的主要方式:
    • 静态信道化
    • 动态介质访问控制
      • 随机访问算法:ALOHA、CSMA
    • ALOHA
      • 思想:有数据需要发送时直接发送
      • 发送、等待、随机重传
      • 不区分冲突和差错
  • MAC地址:
    • 类型代码+厂商代码+地址
    • MAC地址用于表示全球唯一的网络设备接口
    • MAC地址只有标识的作用,没有位置指示的功能
  1. 网络中的编址与寻址
  • 编址:为通信节点命名,在命名中隐藏位置信息
  • 寻址方式:
    • 广播方式寻址
    • 结构化寻址
    • 下一跳寻址
  1. IP地址结构
  • 用处;用于区分端口,拥有多个端口的主机可以有多个IP地址
  • 两级结构:网络地址+主机地址
  • 寻址:先寻址到网络,再寻址到主机
  • IPv4:ABC三类
    • 地址使用32bit表示
    • 三级地址结构:网络地址+子网地址+主机地址
    • 子网掩码:与IP地址与运算,得到IP对应主机的网络地址
  • IPv6:
    • 地址使用128位表示
    • 网络地址(64bit) + 接口地址(64bit)
  1. 如何在分布式环境中计算最短路径?
  • 距离向量法:路由器维护一个向量,不断更新距离向量表
    • Bellman-Ford算法
  • 链路状态法
    • Dijikstra算法
  1. 传输层:
  • 基本功能:
    • 多路复用与解复用:端口的作用
    • TCP使用ARQ机制实现可靠的数据传输
    • 拥塞控制
  • 拥塞控制理论:
    • AIMD算法
    • XCP算法
  1. P2P系统及应用
  • P2P是应用层技术的代表
  • 特征:
    • 终端既是资源的使用者又是资源的提供者
    • 任何一个节点的离开不影响系统的可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