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5 lines (4 loc) · 13.2 KB

1025575.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5 lines (4 loc) · 13.2 KB

2024-05-13T12:38:43.789Z

(德国之声中文网)以色列举行阵亡将士纪念日活动,这是一年一度缅怀阵亡将士和遇袭平民的节日。

当地时间周日(5月12日)晚8点,以色列全国各地响起警报声,标志着阵亡将士纪念日的开始。纪念活动于周日举行正式仪式,周一计划在全国各地的军人公墓举行小型活动。

以色列总统赫尔佐格(Isaac Herzog)在耶路撒冷西墙的仪式上说:“今晚,我们没有和平,也没有沉默。”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阵亡将士纪念日的讲话中发誓要继续战斗,直到胜利。

周一晚间开始的隆重的独立日纪念活动结束了这一庄严的仪式。将这两个日子并列在一起,旨在强调以色列代价高昂的战争与1948年建国以及后来的生存之间的联系。

相关图集:荣耀与仇恨:以色列复国

宣告复国: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首任总理大卫·本·古里安(David Ben Gurion)在犹太全国议会上宣读了《以色列建国宣言》,从而宣告复国。《宣言》写道:“犹太人对故土忠心耿耿,始终不渝地希望返回故土,在那里重新获得政治自由,从没有为此停止过祈祷。”
崭新旗帜: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门前,很快就升起了以色列国旗。对于这个古老又年轻的国家而言,这是外交胜利,也是安全和自由的保障:犹太民族终于有了一个获得国际认可的国家。
黑暗年代:在以色列复国之前,犹太人经历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政权共杀害了约600万犹太人。他们用工业化的手段,对欧洲犹太人进行系统性灭绝。本图摄于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解放之后。
巴以冲突:而对于原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巴勒斯坦人而言,以色列复国则是彻头彻尾的灾难。大约70万巴勒斯坦人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园,为犹太人腾出地方。巴以冲突也延续了七十年,迄今未息。
现代化:1950年通车的2号高速公路,连接了特拉维夫和内塔尼亚。这条公路象征着新生国家的活力。图为时任总理梅厄(Golda Meir)主持通车典礼。梅厄规定以色列,坚定走经济及社会现代化之路。
集体农社:“基布兹”在希伯来语中的含义是“集体农社”。大多数农社都创建于复国初期,许多拥有世俗意识形态或是社会主义立场的犹太人在这里实践他们的社会理念。
六日战争:以色列从复国之日起,与阿拉伯邻国之间的冲突就从未中断。1967年的“六日战争”是冲突的最高峰。首先发起进攻的是埃及、约旦、叙利亚,但是最终的胜利者却是以色列。这场战争中,以色列控制了东耶路撒冷以及约旦河西岸地区,成为了后续冲突与战争的导火索。
决不动摇:以色列修建犹太人定居点的政策,不断激化与巴勒斯坦的冲突。巴方指责以色列试图通过修建定居点来彻底断绝巴勒斯坦建国的希望。尽管联合国也一直谴责修建犹太人定居点的政策,但是以色列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从未动摇。
六年冲突:1987年冬天,巴勒斯坦人在被以色列占领的土地上发起了示威抗议行动。抗议从加沙城内开始,很快就蔓延到了东耶路撒冷以及约旦河西岸地区。这场冲突持续了好几年,一直到1993年,巴以双方才以《奥斯陆协议》终止了冲突。
和平不易:在美国总统克林顿的调停下,以色列总理拉宾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举行和谈。双方后来达成了《奥斯陆协议》,被认为是巴以和平进程中的里程碑。然而,两年后,拉宾遭到以色列激进分子的刺杀,导致和平进程遭无限期中断。
拉宾之死:拉宾之死折射出了以色列社会的割裂。温和、世俗派与极端、虔诚犹太教徒越来越势不两立。拉宾就是在1995年11月4日的一场集会上被一名极端派的大学生刺杀的。次日,代总理佩雷斯神色凝重地主持内阁会议,他边上的空椅子,原本是拉宾的坐席。
修筑高墙:以色列修建犹太人定居点的政策,让巴以关系持续处于紧张状态。2002年,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地区修建了一条107公里长的隔离墙。筑墙固然可以阻挡暴力,但是却无助于消解七十年之久的冲突。
德国责任:纳粹屠杀犹太人,一直到今天依然对德国与以色列的关系有着深远的影响。2000年,时任德国联邦总统约翰内斯·劳访问以色列,并在国会用德语发表演讲。对于两国而言,这都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同时也是继续和解的标志。
延续传统:2018年3月上任的德国外长马斯坚定继承德以和解的传统。他上任后的首次出访就安排在了以色列。2018年3月25日,他在耶路撒冷城西侧的犹太大屠杀纪念馆为死难者献花。

今年的阵亡将士纪念日,人们对哈马斯去年10月7日在以色列南部发动的恐怖袭击记忆犹新。

这场袭击造成约1200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平民。伊斯兰武装分子还劫持了250名人质。哈马斯被美国、欧盟和其他国家政府列为恐怖组织,目前仍扣押着约100名人质和据报已死亡的30多人的遗体。

周日,哈马斯控制的加沙卫生部称,以色列轰炸和进攻造成的加沙巴勒斯坦人死亡人数已超过3.5万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儿童。

巴勒斯坦人将以色列的建国视为“大灾难”,数十万阿拉伯人被驱离家园。

相关图集:哈马斯恐袭:以色列誓言要敌人“付出代价”

哈马斯突袭以色列:巴勒斯坦伊斯兰极端组织哈马斯10月7日向以色列发动大规模袭击,造成逾千人丧生。在发射火箭弹的同时,武装分子炸毁了加沙与以色列多处边境围栏,从陆海空三路进入以色列领土。加沙边界雷伊姆聚落的一场音乐节也成为大规模袭击的目标,目击者称其为一场大屠杀。据救援组织Zaka统计,光是音乐节上的遇难者就有至少260人。以色列国防军表示,哈马斯还挟持超过120名人质。以色列形容哈马斯发动的恐怖袭击是以色列人的“911”事件。
以色列全面围困加沙:袭击发生后,以色列总理内坦尼雅胡称“敌人将付出前所未有的代价”。以色列征召30万预备役对哈马斯武装分子实施报复。以色列空军连续数夜持续轰炸加沙地带的哈马斯目标。以色列防长宣布全面围困加沙走廊,切断电力、食品和燃料供给。加沙地带医院医疗物资短缺,无法及时救治伤患。以色列官方称,反恐打击是针对哈马斯及伊斯兰圣战组织。不过也有加沙平民遭到炮火击中。
以色列誓言将哈马斯“从地球上抹去”:以色列与巴勒斯坦极端武装组织哈马斯的冲突持续升温,以色列10月11日组成紧急政府与战时内阁,直接对哈马斯发动战争,以色列防长加兰特(左)誓言要将这个巴勒斯坦激进组织“从地球上抹去”。自上週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袭击、以色列宣战并大规模空袭加沙地帶后,冲突已造成双方逾千人死亡。
暴力冲突不断升级:随着以哈冲突持续升温,一名哈马斯发言人表示,每一次以色列“在没有事先警告的情况下”轰炸巴勒斯坦地区,哈马斯将杀害一名以色列人质。以色列外长科恩警告哈马斯不得伤害人质,并强调“战争罪行不会被原谅”。哈马斯全称“伊斯兰抵抗运动”,该组织不承认以色列,并将彻底消灭以色列作为其目标。哈马斯被德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欧盟、约旦、埃及等认定为恐怖组织。但中国、俄罗斯、伊朗、土耳其以及一些阿拉伯国家,则没有将之视为恐怖组织,而是承认其抵抗组织身份。
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交火:除了在南部的加沙地带,以色列军队也在北部的黎巴嫩边境与极端组织黎巴嫩真主党交火。以色列炮击黎巴嫩村庄,报复发射火箭弹的真主党。真主党二号人物夸西姆(Naim Ghassem)对表示支持哈马斯。夸西姆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对支持者说:“时机成熟时,我们将会采取行动。”以色列观察家担忧,在军事上远胜于哈马斯的真主党可能会从北部对以色列发动大规模袭击。
穆斯林世界现反以色列示威:伊朗、约旦、伊拉克、巴基斯坦等中东多个国家数以万计民众走上街头,抗议以色列和美国并声援巴勒斯坦。在伊朗首都德黑兰,示威者挥舞著伊朗、巴勒斯坦和真主党的旗帜,许多人拿著“打倒美国”和“打倒以色列”的横幅。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市中心的解放广场,示威者高呼“反对占领!反对美国”等口号。孟加拉国也有上万人走上街头,高呼口号“停止压迫巴勒斯坦人”和“我们要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
欧美谴责哈马斯袭击 中国呼吁恢复和谈: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等多个西方国家谴责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的恐怖袭击。中国谴责伤害平民的行为,呼吁各方采取克制态度,防止局势升级造成人道主义灾难,落实“两国方案”恢复和谈。由于对以色列负有特殊的历史责任,德国总理肖尔茨强调德国同以色列团结一致打击恐怖主义的决心。“在这一时刻,德国唯一的位置是站在以色列身旁。以色列的安全是德国的国家利益。”
加沙地带恐陷人道主义危机:以色列围困加沙,切断当地水电、粮食等基本物资供应后,10月13日凌晨要求100多万加沙北部居民24小时内迁徙至南部,以保护自身安全。这被认为是为大规模打击哈马斯进行准备。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言人要求以色列军方收回命令。他表示,让110万平民一天内转移,使本已糟糕的情形成为更大的灾难,将导致“毁灭性的人道后果”。根据联合国公布数字,此次加沙被空袭以来,已有超过42万人流浪街头。

(路透社、法新社、德新社、美联社)

©2024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