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5 lines (4 loc) · 11.4 KB

1025629.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5 lines (4 loc) · 11.4 KB

2024-05-09T04:40:37.748Z

圖為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去年9月出席眾院科學、太空與科技委員會的聽證會。(資料照)

(德國之聲中文網)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週三(5月8日)表示,美國可能採取「極端措施」,禁止或限制中國製的聯網車輛。美國今年2月開始調查中國進口汽車是否對美國構成國安威脅,調查程序來到檢視公眾意見的階段;路透社指出,雷蒙多的說法是此調查啟動至今,美方首度透露會考慮禁止進口中國聯網汽車。

「我們必須消化所有數據,再決定我們希望採取什麼行動……我們可以採取極端的措施,也就是不允許任何中國聯網汽車進入美國。」雷蒙多補充道,美國也可能尋求其他減緩風險的做法,例如貿易保障措施、護欄條款等。

美國總統拜登多次表明會採取行動避免中國車輛大量湧入美國市場,不過白宮2月曾表示,要決定對中國車輛採取何種措施,為時尚早。當前美國對中國進口車課徵27.5%的關稅,部分議員主張還應該再調高。

美方對中國聯網汽車展開調查的理由是它可能「大量蒐集駕駛和乘客的敏感數據,且經常透過鏡頭和感測器紀錄美國基礎建設的詳細資訊」。

雷蒙多也在美國眾院聽證會上表示,中國聯網汽車對美國人蒐集的資訊令人擔憂,這些數據可能包含「他們是什麼樣的人,在車裡說什麼話,去什麼地方,開車的行為模式」,而美國政府必須「正視威脅」

對汽車業者而言,要徹底改造技術系統以緩和國安疑慮,恐怕並不容易。

代表通用汽車、豐田、福斯集團等企業的貿易團體「汽車創新聯盟」4月30日提交文件稱,汽車業者盼能針對聯網汽車研發出一個通訊科技和服務系統的框架,適當降低中國設計的系統帶來的風險;不過,汽車系統的軟硬體零件在預先生產階段都經過廣泛的工程設計、測試和驗證過程,一般來說很難直接替換成其他供應商的系統和零件。

針對美國對中國車輛的調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3月曾批評美方「大搞貿易保護主義」、「把經貿問題政治化」。

消息:美考慮限制中國使用先進AI模型

美國對中國的限制領域除了聯網汽車,還有先進半導體和人工智慧。路透社8日的獨家報導引述3名不具名知情人士,稱美國商務部考慮管制先進、封閉原始碼的AI模型出口到中國、俄羅斯、北韓和伊朗等國。

近期美國各大科技巨頭紛紛發展AI模型,主要企業包含開發出ChatGPT的OpenAI、Google旗下的DeepMind等。報導指出,現在美國可說幾乎沒有法規監管企業把AI模型銷售給全世界任何對象;美國情報機構和部分學者擔心,美國的敵手可能運用這些模型來發動更快、更有效率的大規模網路攻擊,甚至製造強大的生化武器。

知情者稱,美方可能要求,若一個AI模型訓練所需的運算能力達到一定的門檻,開發商就必須向商務部通報其研發計劃和測試結果;換言之,哪些AI模型會受到出口管制影響,取決於它的運算能力是否超過美國規定的上限。目前尚無已發表的AI模型達到該門檻,但據研究機構EpochAI的估計,Google的Gemini Ultra可能接近上限。

華府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的AI政策專家菲斯特(Tim Fist)認為,在美國研擬出更好的辦法來衡量AI模型的能力與風險之前,設下運算能力門檻是「很好的暫時措施」。

白宮前官員賈法(Jamil Jaffer)則表示,關切重點應該放在AI模型的國安風險和使用的意圖,而非對運算能力設置上限。

消息人士強調,針對AI模型的管制方案尚未底定。不過,這類管制並不易實施,因為許多模型屬於開放原始碼,難以透過出口管制來限制;至於對更先進、封閉原始碼模型的限制,則會面臨難以訂定適當管制標準的難題。AI政策專家菲斯特還補充道,中國AI軟體的進展可能只比美國慢2年左右。

對於美方可能的AI模型管制,中國大使館稱這是「典型的經濟脅迫和單邊霸凌」,中國堅決反對,將採取必要行動維護權益。

相关图集:中国芯片产业发展至今,赢了吗?

"中国芯":“中国芯”的提法在2000年代初就已开始传播。背景是中国在芯片方面长期依赖进口,缺乏自主研发能力的状况,令领导层对半导体领域的科技依赖性感到担忧,计划提升芯片设计、制造封测和装备材料产业链能级。在新的产业政策推动下,出现了一批集成电路研发创新机构。
浮夸造假:2006年的“汉芯”造假丑闻,给这场轰轰烈烈的科技创新运动蒙上了一层阴影。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汉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进被查出在负责研制“汉芯”系列芯片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造假和欺骗行为。这一事件所凸显的急功近利的浮夸现象,始终伴随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
“大基金”投入巨资:2014年,中国国务院公布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成立扶持芯片产业的“大基金”。 第一期募资1387亿元,2019年二期募资2041.5亿元,2023年推出的第三期规模扩大至3000亿元。受资助的公司包括中芯国际和长江存储等龙头企业。但一些分析人士指该基金主要在幕后运作,投资标准不够透明;此外技术创新的进展可能被夸大,许多投资未能取得成果。
为了不被“卡脖子”:2020年以来,美国逐步扩大对中国的芯片制裁,并联手日本、荷兰等国,更大范围封锁半导体制造设备输入中国,例如荷兰ASML公司生产的极紫外线(EUV)光刻机。中国欲实现半导体自给自足的意愿更加迫切。在响应习近平号召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的“造芯”运动中,一再出现资金使用不当和烂尾项目。2022年的芯片产业反腐风暴中,多名芯片大企业高管被调查。
华为、中芯实现突破?:2023年8月,被美国“断供”芯片的华为推出新款手机Mate 60 Pro (图)。专业机构拆解分析判断该手机使用的是华为海思设计、中芯国际(SMIC)制造的“麒麟9000s”7纳米芯片。虽然在去年就有报道称中芯“制造”出了7纳米芯片,但业界人士分析,这次仍是通过14纳米制程重复曝光生产出7纳米芯片,而这种工艺决定了其产量和良品率不高,但成本高,尚达不到批量生产的要求。
改变游戏规则的新技术?:2023年9月底,香港《南华早报》报道,中国科学家计划构建一个由粒子加速器驱动的巨型芯片工厂。这项新技术如果成功,将有可能使中国在半导体芯片行业中超越美国的制裁,走上芯片自产的道路。报道称,这一雄心勃勃的项目突显了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决心,并预示着半导体行业可能出现的巨大转变。但中国整体经济面临的巨大下行压力,也将给芯片科研进行融资的过程带来了不小的阻碍。
道阻且长: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先进的芯片产业链需要巨大投入,但又非仅靠资金就能实现。财经专栏作家刘远举曾在FT中文网撰文指出,“芯片行业仅仅跟随性发展,就涉及巨大的投资。若要站在世界领先水平,更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这些研发投入大、见效慢、周期长、且充满风险。这需要给企业家以长远而稳定的预期;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透明、公开的科研体系,远非一蹴而就之事。”

美國進一步限制企業供貨給華為

為防止美國科技落入中國軍方手中、危害美國利益,美國政府過去2年來公布一連串出口管制政策,限縮了中國取得半導體製造設備和先進AI晶片的管道,拖慢中國發展半導體產業的進程。

週二(7日),美國商務部表示已撤銷部分企業的出口許可,進一步限制美國晶片業者銷售特定的產品給中國科技巨頭華為。美方並未具體指出哪些企業的許可被取消,但據英國廣播公司、彭博、路透社等媒體消息,高通(Qualcomm)、英特爾(Intel)都受到影響。

事實上,美國此舉正是在華為剛發表第一款具AI功能的筆電MateBook X Pro之後,該產品搭載了英特爾的Core Ultra 9處理器;此事遭美國議員質疑,美國政府容許了英特爾出口晶片給華為。

8日,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告訴路透社:「華為是個威脅……假如某個晶片原本已經獲得我們許可出口,但現在發現它具備AI功能,那我們就要撤銷許可。」

中國外交部則重申反對美國的出口管制,批評美方「泛化國家安全概念……無理打壓中國企業」。

華為早在2019年5月,就遭美國以國安風險為由納進實體清單,若美國企業欲銷售受出口管制條例規範的產品給華為,就必須獲得許可。(資料照)

(綜合報導)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