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5 lines (4 loc) · 15.9 KB

1025697.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5 lines (4 loc) · 15.9 KB
郑仲岚
2024-05-03T07:32:40.159Z

圖為日相岸田文雄4月訪美時,在美國國會演說。(資料照)

(德國之聲中文網)日本首相岸田文雄5月開啟新的外國出訪行程,首站前往法國巴黎。此行重頭戲之一,是5月2日與法國總統馬克宏的會談,而確保印太等區域穩定是焦點之一。

法國在印太有領土與武裝部隊,近年試圖擴大其區域影響力。兩國領袖會談後,日本政府表示,雙邊同意開始正式談判「相互准入協定」(RAA),以在區域海上情勢日益緊張之際,強化軍事合作。

岸田稱:「國際情勢日益緊張的情況下,印太地區和歐洲大西洋地區的安全是不可分開而視的。我們會持續加強具有共同價值觀和原則的日法合作」。

與此同時,日法兩國的財政最高部長也簽署了加強重要礦產領域合作的聯合聲明,未來兩國將分享重要礦產供應、採礦冶煉技術等重要資訊,確保採購穩定。兩國除了討論支持資源豐富國家來確保稀土穩定供應外,還明確規定日法兩國政府和民間企業之間將展開對話。

日本近年對於印太地區的關注與日俱增,這與中國在「全球南方」逐漸擴張的影響力有關。出訪法國後,岸田將前往巴西與巴拉圭,進行就任以來首度的南美洲訪問。

但與此同時,南美的阿根廷、祕魯與玻利維亞等國外交部長,也在4月30日先行訪問中國,與中國外長王毅會面。會中,中國不但就「一帶一路」的基礎建設支援與數位經濟等進行交流外,也將擴大在南美投資。

圖為中國外長王毅4月初在北京會見法國外長塞茹爾內(Stéphane Séjourné)。(資料照)

中日競爭「全球南方」

泛稱「全球南方」的印度、印尼與非洲及南美洲各國,近來成為中國與日本私下角力的舞台。兩國外交動作頻繁,近期紛紛各自展示優勢。

南美洲是鋰、鈷等金屬的出產地、同時也是中國出口電動車的新市場。中國與日本已經在資源的爭奪上先行布局,其中包括岸田將造訪的巴西,更是現在食品原料出口最大國。先前全世界曾歷經蛋價高漲潮,當時台灣與日本都曾靠進口巴西的雞蛋來度過危機。

宮城大學的名譽教授大泉一貫日前於《日本經濟新聞》發表評論稱,「巴西除了再生能源與稀有礦物外,更是食料大國。我們國家已經進入要跟全球南方重新制定交往戰略與規制的時刻」,呼籲日本要更強化對巴西投資,確保糧食問題。

除了南美洲外,日本外相上川陽子也在4月底前往非洲國家馬達加斯加、象牙海岸(中國大陸稱科特迪瓦)與奈及利亞等訪問後、再直飛巴黎與岸田文雄會合。首相與外相分進合擊,都是為了強化日本在「全球南方」戰略的重要性。

中間偏左派日媒《朝日新聞》引述日本外務省人士稱,「對於中國與俄羅斯給予非洲支援的量上,日本是輸的。但同時,日本給予的質卻是最好的」。日本與馬達加斯加的都市開發支援、提供象牙海岸的人才育成支援、與對人口2億的奈及利亞在食品安全及衛生支援上,日本的「軟實力」讓這些非洲國家感到安心。

相关图集:你需要了解的“全球南方”和“全球北方”

曾经的世界阵营划分:在冷战时期,根据意识形态不同,世界被划为东西阵营。西方资本主义阵营被看作是所谓的“第一世界”,东方社会主义阵营被看作是“第二世界”,“第三世界“常常是指经济水平更为落后的“南方世界”。这种分类如今已经过时。冷战结束后,按社会经济和政治特征划分的全球北方和全球南方的概念变得更为流行(图为1955年的第一次亚非会议)。
“南北分歧”:简单来说,全球南方的特点是低收入、人口密集、基础设施差,可以理解为发展中国家、低收入国家。另一边的全球北方则主要是指发达国家、高收入国家。“南北分歧”(也称作“南北差距”,North-south Divide)等术语被广泛使用。这里的“南”、“北”并不是指地理方位上的南与北。
全球北方:公开学术资料显示,一般来说,全球北方的定义包括美国、加拿大、几乎所有欧洲国家、以色列、塞浦路斯、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不过,国际对于全球北方以及全球南方的划分并没有公认的界定,也存在争议和不同的解读。
全球南方:针对全球南方也有着多种解读。World Population Review网站指出,传统上,全球南方指的是不发达或经济处于弱势的国家。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常面临全球北方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的殖民统治。不过,也存在其他定义,用全球南方来泛指那些受到资本主义全球化负面影响的国家。一般认为全球南方由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太平洋岛屿以及亚洲的发展中国家组成。
中国属于哪边?:如同印度、巴西一样,中国也自己看作是全球南方国家。联合国南南合作金融中心有一份全球南方国家名单,该名单目前包括78个国家,名单也被称为“77国和中国”。
南南合作:南南合作(SSC)是决策者和学术界用来描述全球南方国家在各个领域交流与合作的一种术语。公开资料显示,南南合作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万隆会议(图),被认为促进了南南合作的形成。联合国在2003年12月23日通过的58/220决议中,将每年12月19日为南南合作日,后来又改为9月12日。
为何全球南方愈加受关注?:一段时间以来,“全球南方”成为舆论热词(图为2021年的金砖峰会,金砖强调南南合作)。印度2023年初举行了“全球南方国家之声”线上峰会;日本在接任G7轮值主席国时主张加强与全球南方的关系;2023年2月的慕安会还设置了“南北合作”专场,强调西方要争取全球南方。这些变化与俄乌战争以及中国崛起不无关系。华盛顿外交关系委员会的菲克斯(Liana Fix)对DW表示,西方正在努力防止俄罗斯在乌克兰取得胜利,也在试图制衡正在崛起的中国。“西方第一次要依靠全球南方国家,而这些国家第一次可以反过来利用其对西方的影响力。”

失蹤教授持續出現

中國與日本在「全球南方」戰略競爭之餘,兩國的關係也出現若干影響。特別是在日本亞細亞大學任教的教授范雲濤,傳出回去中國1年以來始終下落不明的消息。先前包括神戶學院大學的胡士雲教授等,也在2023年8月回中國後失蹤至今,但中國官方都未給出明確答覆。

《朝日新聞》在4月底透過社論表示,中國的作法有可能讓中日民間交流陷入「窒息狀態」。社論稱,無論是范教授或是胡教授,都是培養了眾多理解中日關係、促進兩國文化交流的下一代學生。如今不論是來中國的日本商務人士、甚至連中國人從日本回國都可能成為「間諜」,社論呼籲中國政府應該認識到民間人士的不安。

社論稱,中國外交部所稱「不了解有關情況」的回答太「不負責任」,自家政府關切自國人民是天經地義之舉,且就算是遭到拘留,對於相關原因、犯了何罪等都應該有一定程度的公開。若是真的涉及刑事案件,也應該通知日本的大學。

較偏保守派的《產經新聞》也在社論中稱,日本政府應該對此提出強烈關注,除了持續關注失蹤教授的下落外、更應該呼籲早日釋放相關人士。文中並指,縱使是中國籍教授,這些教授仍是在日本從事學術研究;如果是這樣受到審問,中國政府無疑也侵害到了日本學術自由,日本學術機構也應該對此提出抗議才是。

相关图集:“五十而知天命”的中日关系面对重重难题

五十而“知天命”?:在2022年的“多事之秋”,中日两国虽然迎来了建交50周年,但是双方之间似乎并没有太多庆祝的热情。尤其是近年来,在几个关键议题上的严重分歧使得这两个亚洲最大经济体之间关系持续紧张。图为9月22日,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在东京举行的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纪念招待会。
历史性文件:1972年9月29日,时任中国总理周恩来和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在北京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又称《中日建交公报》),标志着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份声明的主要内容包括结束两国之间的不正常关系(战争状态),日本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到1978年,两国代表又缔结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一杯美酒泯恩仇?:《中日联合声明》的主要内容还包括,强调两国之间的友谊,日本“对过去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反省”,以及中国政府宣布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要求。这份声明虽然开启了两国之间关系正常化,促进了双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但是一些悬而未决的遗留问题直到今天仍然给两国关系造成影响。
领土主权争议:东京和北京之间最大的矛盾之一,就来自位于东海海域的几座无人居住的小岛——日本称之为尖阁诸岛,而中国则称钓鱼岛。2012年,日本政府宣布对尖阁诸岛实施“国有化”,引发了中国的强烈抗议,还有民众发起了抵制日货的行动。如今仍然会有一些中方的巡逻船或者渔船在附近海域出现。
台湾——紧邻日本的“火药桶”:自从美国对中国开启贸易战,美中关系日益恶化以来,日本作为华盛顿的盟友也对北京在亚太地区越来越咄咄逼人的行动提出谴责。尤其作为亚洲大国,日本对于一旦台海爆发冲突给地区安全造成的影响十分关切。在今年夏天,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访问台湾之后,中国解放军围绕台湾岛进行了持续多日的军事演习。日本防务省对中国试射的弹道导弹进行了实时监测。与此同时,该国也在加快扩建自卫队,增加国防预算。
没有解决的战争历史遗留问题:在中国看来,日本方面没有充分反省其战争罪行是双边关系发展最大的障碍之一。日本军队曾经在中国使用过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造成大量杀戮,其中最知名的事件就是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
靖国神社——争议焦点:位于东京的靖国神社供奉着明治维新时代以来为日本战死的军人,其中包括二战中的14名日本甲级战犯。每当有日本政治人物和社会名流参拜靖国神社的时候,都引起中国的抗议。图为2022年8月15日——日本二战战败投降日,大批民众排队进入靖国神社进行参拜。
从“哈日”到“反日”的民间情绪:2022年7月,前首相安倍晋三遇刺身亡,中国社交媒体上出现不少幸灾乐祸的声音。此外,与日本相关的一些社会事件,比如身穿和服的中国女子在苏州被警察带走,也凸显出民间反日情绪的高涨。(图为北京一家购物中心举办的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庆祝活动)

中國官媒措辭升級

釣魚台(日稱尖閣諸島、中國稱釣魚島)議題也引發中日兩國交鋒。日本沖繩縣的石垣市政府官員,在4月底出海進行釣魚台附近的調查與監測,該市的市長並隨船同行。隨團的前防衛大臣稻田朋美也稱「確認中國在實施海警法後的領海,以及尖閣諸島仍在我國施政管轄之下」。

然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記者會表示,將透過外交管道提出嚴厲要求,並稱日本此舉是「挑釁行為」。林劍並重申,「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是中國自己的領土」,並稱中國「將繼續採取必要措施,堅決維護國家領土主權」。

先前在岸田文雄訪問美國,與拜登總統重新強調美日安保、強化防衛與經濟制衡機制時,中國《人民日報》署名「鐘聲」的專欄,也罕見點名批判岸田文雄「粗暴干涉中國內政」,呼籲他「不要重蹈歷史覆轍」。

這也是中國各報社論首次提及岸田文雄之名,文中也提及日本「不要做攪亂地區穩定的逆流禍水」,顯見中國官媒在中日關係上,也開始就議題做出些許表態。隨著日本與歐美強化「制衡中國」布局,未來可預料中國媒體措辭會將進一步升級,兩國關係或許將更漸行漸遠。

(綜合報導)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