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190 lines (131 loc) · 7.22 KB

2019-01-05:黃勝堅:長照.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190 lines (131 loc) · 7.22 KB

銀髮海嘯新思維,以人為本之社區整合照護

原來有出一本新書:「長照」 希望推廣長照政策

今天講的東西,跟書上都不相關。
最主要想講的是「快速老化的社會,我們該有的態度。」
年輕人也要面對,這是整個社會的議題。
主軸是「以人為本」的長照。
安療中心,思維是「以人為本」(醫院是「以病人為本」),旁邊還有家屬、照護者。
希望經過好的溝通方式,來達成共同的決策。
希望達到這兩個目標

  • 提升健康識能
  • 提升死亡識能

以前,台灣的「死亡識能」是糟的。
因為醫生的技術被訓練的太好,醫生就認為責任是,救活人,死人是個失誤。
醫生就會很警張,怕死人會被告。所以會盡量用各種方法延長生命。
醫病關係就會很緊張。

老人,生活機能是下降的,生活是依賴的。
老人照護白皮書,你會看到幾乎都不談死亡的。都是談「樂活老人」、「老人更健康」,因為大家避談死亡
所以長照這邊缺了一角。

這邊其實希望會讓社會更好,講難聽點,死一個人社會會更好。

現在這狀態是「醫養分裂」的, 多次的進入醫院後,到後面會死得很痛苦。因為他沒想到死亡(沒準備)。 主政者不一樣,一個是醫療局?另一個是社會局的負責。 「保健」跟「醫療」兩個要平衡。

「居家安護」

從「健康老化」到「成功老化」(死了以後,活著的人要活得更好)

2017統計

  • 將近九成失能者在社區中。
  • 社區長照有 65萬人

台灣的養護機構是極度缺乏的。

院長看到很多非常孝順的,辭職照顧父母。但父母走了以後,因為離開職場太久,無法回職場中。 抱怨不會成長

2023 的尾巴,台灣大概就有 20% 的老人。 失能者有長照也有醫療需求。

全世界都在做「醫養結合」最大值。 整個社區的人,拉到 line 群。大家討論一下問題,醫生、營養師都在裡面。

如果大家都認同這種觀念,大家要一起推廣。

問題出在哪邊

  • 這些人無法出來看病
  • 沒有電梯
  • 有電梯除來有三格樓梯,光是這三格,就把院長的媽嗎關在裡面了。不想出來看病

這些人的「醫療平權」是有問題的。

台灣的醫療很好沒錯,但「居家醫療」不好不行。 未來的醫療,醫院會越來越小。因為成本太高了。全世界醫院都在萎縮,然後把成本拉到居家去。

衛福部,找院長做一件事情。這群人你包了,這些金費給你。最後有剩就是你的。 那就是看最少去看病,照顧好長輩就更好。

問題

  • 老人:我就不要到醫院了,本來就不喜歡

啟動居家醫療

六張犁公車總站、蟾蜍山上 上面一堆居家老人!!

藍鵲計畫

  • 一堆一堆牆,都是內部的

所以的事情都用利益來看,你明明知道台灣需要這個。

2025 年,台灣老人滿天飛。

600 多位主治醫生,請他們試試看,去病人家裡看看。

院長知道,自己私底下自己被罵翻了。

詐騙集團

醫生:我要去有什麼困難 你不要以為,老人隨便會讓你進去 你去看看就知道 醫生:他們說我們是詐騙集團啦,哪有可能醫生來我們家

院長:你要走的出白色巨塔。

蛙居,一人一間(台北也是有這樣的人) 領 7000多元,光這房間就花了 5000 多元,哪能生活。

還有 30% 的人,生活照護是不好的。 平均吃藥一天吃 16 顆。 醫院也很喜歡看這種病人,給藥就賺錢。 抗精神科、安眠藥用藥都很高。

院長:你真的沒出去過椰。 眼科,去找工研院研究看看。所有的設備弄成一個皮箱 牙科,60 公斤!你沒出去過吧,院長去找,20 公斤的設備。

院長的團隊,科技設備也很用心、很盡力去發展。

line 這邊,我的問題只要丟上去,就有人會回答,他們就覺得照顧得很好。

這些人死的好不好?大部分都死的不錯,因為院長團隊一進去,就有在談死亡問題。

目前的長照人口中,還有超過 30% 的人,是沒有 cover 的。 這群人就是「弱醫弱養」,這些人:

  1. 需被挖掘
  2. 需被關懷
  3. 需被同理
  4. 需被尊重

院長常聽到說:別這樣好嗎?我只剩下尊嚴而已了 甚至很多里長說:蛤!?這個人住在我這里喔?我怎麼都不知道

!!「挖掘」是個問題。

院長跟柯P就討論,我們必須在更小的群裡面,找到這些人。 (小船靈活度高,才有辦法找到這些人)

人力還是很吃緊,最希望的還是社區能量。

院長常跟病人講:你自己要做決定,不要把壓力給你所愛的人身上。
安寧是大愛

  • 愛自己
  • 愛親人
  • 愛他人

居家醫療,技術上,這4年院長團隊都克服了。他的看法,死在家裡的品質,真的比死在醫院。水準真的好很多,差太多了。醫生其實不懂,醫生比一般人還不懂。

台灣有法律,安寧條例 20歲以上 都能簽。

問題

  • 台灣簽(安寧)的人很多,超過 60 萬
  • 但醫生不敢認定你是末期病人。

院長去年去美國巡迴演講,發現美國醫生也有這樣的問題。他們醫生也是不懂死亡。
美國醫生也不懂死亡識能,澳洲醫生(她知道這個領域)說,她來美國5年,從沒聽過這個名詞,沒想到從台灣人聽到,難怪你們台灣這方面比較強。

No food, No life 病人沒法吃,就沒有活 就不叫在強迫灌食了。

所以需要用法律,宣示我的生命權的話。 照顧植物人,超級貴。院長以前也有這樣案例,造成病人家屬沈重負擔。

要能善終

  • 用法律宣告自己的權利、善終
  • 平常要去討論死亡

如何身上一條管子的沒有! => 細心手工餵食
沒想到這個問題這麼嚴重!!

現在法律把這個尊嚴給我們了,那你要去掌握。

院長的目標就是即早啟動,希望死亡 6 個月前要啟動。
病人問:白天可不可以(死掉)
院長�� :我哪知道什麼時候,天決定的。這是OGK啦 Only God know。

越鄉下越好做,因為鄉下之前人信任越好。台北市更難做。

院長:這是不是醫生要做的事? 醫生:不是 院長:齁,你真的是... 醫生:院長,這是醫者要做的事。

很多世界級的安養大師,都有來台灣參訪。 紐西蘭的醫生問,為什麼你們會去參加病人的告別式

同仁1: because he is my friend 同仁2: because he is my family 同仁3: teacher

紐西蘭大師哭了,說我們紐西蘭做不到。

結論

院長:這個社會要更好,社會的死亡識能一定要提升。
修復病人的問題、病人與家屬的關係。

帶病人去看海後,病人家屬對院長說:謝謝你們,我現在再也不怕我媽嗎死掉了。

啟動社區志工,這是最重要的。 院長團隊要感動社區。 不能對政府期望太多,現在全世界成功案例,都是靠社區成功的。 要為 2025 做準備。

黃勝堅:你要看到星星,你要站在暗的地方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