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195 lines (150 loc) · 9.94 KB

2019-04-28:來自台灣的姚彥慈,灣區創業的嶄新里程碑.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195 lines (150 loc) · 9.94 KB

【獨家】來自台灣的姚彥慈,灣區創業的嶄新里程碑:作品獲選舊金山現代藝術館(SFMOMA)特展,比肩矽谷巨擘經典設計

2018/02/27 北加路人/北加路人日記

對於在世界各地從事設計、藝術或文化創意產業工作的人來說
作品能夠在歷史悠久的**美國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SFMOMA)**展出
絕對是終生難忘且值得驕傲的一刻

來自台灣,在美國灣區以小規模新創公司姿態創業的設計師姚彥慈(Sha Yao)

  • 卻在 30 歲出頭的這年便達成了這個生涯的難得里程碑

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彥慈在專訪中,對自身的「得獎感言」著墨並不多

  • 反而誠懇而真摯地分享其海外創業過程中,遇到的重重挫折。

這個「灣區奇蹟」的故事,在「熱血勵志」的背後

  • 更多的是從構想到完成商品的多年堅持
  • 從群眾募資成功到與廠商周旋協調的層層考驗
  • 與身為創業者必須三頭六臂、堅持到底的多年努力⋯⋯

這個甄選對象是「歷年所有於加州完成之設計」的展覽

  • 入選的產品不過百餘件

但在加州這競爭如此激烈的市場,我們台灣的「國產設計師」 Sha Yao 姚彥慈 在美國舊金山藝術大學工業設計所就讀時,所設計出的產品,硬是衝出重圍,獲選為近代加州最重要的設計品之一。

這個展覽,主要的策展主題,是

  • 探討加州當代設計的進化與發展

其入選的產品,可不只是讓人眼睛看了立刻一亮,或讓人恨不得當場掏腰包買下而已──最重要的

  • 是它們創新地應用了時下科技
  • 設計出滿足人們需求的產品

此外,這些產品並非全以設計給大眾、主流消費市場為目的

  • 有更多是針對當代社會
  • 環境議題或特定族群的需求
  • 更細緻及貼心的設計

Eatwell 入選此展中的「為社會變化而設計」(Design for Social Change),因為

  • 它替當今一個不斷在成長
    • 卻又同時被忽視的弱勢族群──罹患失智症的人們──發聲

這套餐具組以關懷失智症患者飲食為核心,讓他們能較好自己打理飲食

於是,同樣住在灣區的我,找了天下班的晚上,決定飛奔到她住處附近的餐廳,厚顏地找姚彥慈陪我吃飯、並當個小少女聽她的故事。以下是本次採訪的 QA 整理:

分享一下你獲選 SFMOMA 展覽後的心得?

問:能否分享一下你獲選 SFMOMA 展覽後的心得?作品被收到現代藝術博物館
對很多人來說簡直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對於其他的夢想家們,你能分享些建議嗎?

  • 作品能能夠被 SFMOMA 這個極具代表性的博物館相中
  • 獲選為"Designed in California"這個展覽的代表作品之一,對我來說別具意義。
  • 得獎是附加的肯定。作品入選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我的作品反應出這世代的「其中一個」挑戰及解決方式、並多了份對社會關懷的元素,與主辦單位這次展覽以人為本的主題,有了很好的呼應。

問:你以 Sha Design 為名,推出包括 EATWELL 在內的產品
以妳一人主導的「微型新創公司」規模於舊金山創業至今已逾數年

  • 在灣區獨自創業,對你而言的好處或挑戰各是甚麼呢?
  • 或甚至,有沒有甚麼「矽谷迷思」,是你能夠為大家點破的呢?

Sha:

  • 從求學時間開始算起,我在舊金山灣區,今年剛好滿 10 年,這 10 年內可謂變化巨大
  • 是時常看到一個科技/產品快速的興起,出現在我的周圍造成話題,並且延燒至很多領域
  • 但過了一段時間後,可能它能越來越成熟,也可能因為種種原因被市場淘汰
  • 因為身處於此地創業,感覺自己見證或參與了其中的某些部分。

不過這

  • 昂貴的房價、物價、與高昂的人力費用是一大挑戰
  • 讓所有新興的創業者肩頭上
  • 都頂著巨大的經濟壓力。

於是,在這裡經營公司,必須時常提醒自己

  • 要隨時調整自己
  • 順應生活
  • 更新技能才能生存

例如

  • 在這裡這幾年「數位軟體」(digital)的商品、服務已經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 大幅顛覆了以往對「產品」的定義

如今在矽谷這裡提到「產品」

  • 大概八、九成指的其實是「digital 商品或服務」
  • 而「產品設計師」也已經變成「介面設計師」
  • 如果像我一樣,是做硬體產品的設計,還得特別對別人「說明」、「備註」。

「矽谷優勢」在

  • 人流
  • 金流
  • 資訊流匯聚

但仍不可能「一步登天」
在一個「沒有點子會被視為太瘋狂」的地方

  • 創新的構想在此地不斷發生,就算有很多失敗的案例
  • 但也同時有著許多勵志的故事在這裡每天真實發生
  • 創新的構想在此不斷產生,因此也讓追逐高風險 / 高回報的創投資金,就這樣源源不絕地流進來。

除了大家都知道的「思維開放」之外

  • 這裡也是一個很容易學習新的科技技術的地方

以資源來說,灣區有

  • 很多活動
  • 課程
  • 或甚至人脈網絡能互相協助與學習。

灣區的資源與人脈也許較其他地區多,但是單靠這樣,絕對沒有辦法幫你「一步登天」。尤其身為外國人──我們的人脈終究沒有當地人來得深厚, 再加上語言背景的限制等──能更進一步整合手上的資源並且有效利用,才能真正受益。

設計完成、募資成功後,才是真正困難的開始

問:這一路走來,你曾經遭遇到甚麼挑戰或挫折嗎?
挑戰或挫折是一定有的。我學的是工業設計,但

  • 藉由「設計」來「創業」所需要的能力
    • 遠遠不只是設計本身而已

Sha Design 剛開始時就只有我一個人

  • 遇到種種不會
  • 不清楚「眉角」的事情,就自己上網找資料或四處問人
  • 再怎麼難也得把它弄懂
    • 好在這裡的資源很多
    • 我不斷從錯誤跟挫折中學習
  • 很重要的一點是,堅持下去就能學到寶貴的經驗。

一個挫折的例子

「生產線管理」。身為

  • 工業設計師背景的公司負責人
  • 對於生產線的了解是絕對必須的
  • 然而,管理生產線本身就是一個全職的專業
  • 所以當因為某些原因我必須是那個自己去「管理生產線」的人時
    • 這件事就有了很大的風險──尤其
    • 這個領域並非完全能從書本上學習,是必須邊做邊學的。

請工廠開發模具、生產作品本身,就存在非常多不確定的因素

  • 雖然可以事前討論並且有前置作業,例如請廠商做一套手板來確定最後的樣子
  • 但是在模具開發完成之前,中間一定會經歷各種問題
  • 而必須一來一回慢慢的修正
  • 就算事前全面評估過後再來開模,也不一定就沒有問題
    • 尤其硬體生產上所開發的模具一旦開發完成,是很難再做大幅度修正的。

因此

  • 找到好的仲介來推薦工廠
  • 找到值得信賴的工廠
  • 簽一個能對自己有保障的合約
  • 跟對應的工廠建立良好的關係及溝通等

都是生產的必備條件。這些講求的

  • 不只是知識,還有經驗與良好的溝通能力。

當初開發 Eatwell 的模具時

  • 有個仲介幫忙在亞洲找了個工廠生產
  • 我跟工廠簽了 45 天的合約
    • 但是我到第 90 天還是沒看到東西
  • 仲介收了費用之後也是愛理不理
  • 最後好不容易直接連絡到工廠
    • 沒想到卻發現它們竟然都做錯了!和之前討論的設計完全不符。

無論規模大小,成功絕非一蹴可及──堅持到底才會有好的產品

  • 這些開發模具及生產的資金,其實是我當時在群眾募資平台 Indigogo 上替 Eatwell 集到的
  • 很多人以為群眾募資到錢後就沒事了
  • 但其實拿到錢、真正開始做產品時才是困難的開始
  • 如果不能如期交貨,該怎麼對投資者交代呢?那責任是更重的。

問:天啊!那你最後是如何應對這困境,並繼續向前的?

  • 我就買了張機票,直接殺去亞洲坐鎮! 我直接去找工廠談,拿出白紙黑字的合約(雖然不一定有用)
  • 好好跟各家工廠老闆溝通、並且耐心地聆聽這中間到底是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
  • 又該怎麼做才能照著我理想中的藍圖走
  • 我調整心態,努力與合作廠商手牽手地一起做下去。而這一做就是 6 個月。

這中間還包括了

  • 對於前期支持者的應對:除了定時向大家報備進度,讓大家知道甚麼時候能收到產品外
  • 也死命地盯緊生產線,深怕再有不可挽回的失誤
  • 但很感謝大部分的支持者都還是願意諒解與等待。

而有趣的是,前幾天我坐 Uber Pool,剛好與一個惠普(HP)的工程師同車。我們聊了不久後

  • 就發現雙方其實都有管理生產線、生產新品的經驗
  • 以我從「一人公司」發展起的經驗來說
  • 通常我從一開始的構想點子到生產交貨,都需要三頭六臂地花個兩年左右的時間。

所以當他告訴我,惠普研發產品雖然手上資源比我好太多,但是

  • 因為公司太大,牽一髮而動全身
    • 開發一個新產品也往往需要個 2 到 3 年

原來我們也有大公司沒有的優勢,只要熟悉市場以及每一步踏實地做,中間雖有各式挑戰,能堅持到底,就能有好的產品
Sha design 的「微型公司」,和個人的未來規劃為何

身為商學院出身的我,難免「一身銅臭」地覺得她會想要

  • 拓展通路
  • 擴充公司
  • 發揚光大這套

已被 SFMOMA 認證為當代加州最具代表性的設計產品之一 但她沉默了半晌,堅定地看著我:

  • 雖然我目前大部分的時間精神都花在經營公司上
  • 但有一天,我還是希望能繼續自己的設計師本行,以設計出更多好的產品
  • 並帶給社會更遠大的正面影響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