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221 lines (158 loc) · 7.02 KB

grdinfo.rst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221 lines (158 loc) · 7.02 KB

! grdinfo

grdinfo

官方文档

gmt:grdinfo

简介

提取网格文件的基本信息

grdinfo 模块读取一个2D网格文件并报告网格文件的相关信息。能提取的信息包括:

  • X、Y、Z的最大和最小值
  • 最大/最小Z值所在的位置
  • X、Y的网格间隔
  • X和Y方向节点数目
  • 均值、标准差
  • 中位数、绝对中位差(median absolute deviation)
  • the mode (LMS), LMS scale of z
  • 值为NaN的节点数
  • 网格配准方式

语法

gmt grdinfo grdfiles [ [n|t] ] [ [xoff[/yoff]][+i] ] [ ] [ [dx[/dy]|b|i|r] ] [ [0|1|2|p|a] ] [ ] [ ] [ [dz][+a[alpha]][+s] ] [ ] [ ] [ ] [ ] [ ]

必选选项

grdfile

一个或多个网格文件名

可选选项

-C[n|t]

将输出信息以Tab分隔显示在一行中。输出格式为:

name w e s n z0 z1 dx dy nx ny [x0 y0 x1 y1] [med scale] [mean std rms] [n_nan]

默认只输出前11列。方括号中的信息仅当使用 -M-L1-L2-M 选项时才会输出。

使用 -Ct 则将文件名 name 放在最后一列;使用 -Cn 则只输出数值列。

若与 -I 选项一起使用,则输出格式为:

NF w e s n z0 z1

其中 NF 是总网格数目。

-D[xoff[/yoff]][+i]

将网格区域划分为多个子区域,并报告子区域的范围。

子区域大小为 dxdy,由 -I 选项控制。 xoff/yoff 用于指定多个子区域之间的重叠区域。 +i 子选项表明若该子区域内无数据则忽略该区域。 若使用 -C 选项则以 w e s n 格式输出每个子区域的区域范围, 使用 -Ct 则在最后一列以 -Rw/e/s/n 格式输出子区域数据范围。

-D 选项示例:

$ gmt grdinfo @earth_relief_30m -D -I180/90
-R-180/0/-90/0
-R0/180/-90/0
-R-180/0/0/90
-R0/180/0/90

-D-C 一起使用:

$ gmt grdinfo @earth_relief_30m -D -I180/90 -C
-180    0   -90 0
0   180 -90 0
-180    0   0   90
0   180 0   90
-F

以每行输出一个信息的方式的输出信息。该选项不得与 -C 一起使用。

-I[dx[/dy]|b|i|r]

报告网格数据的区域范围

使用 -Idx/dy 会先获取网格的区域范围,并对该范围做微调使得其是 dxdy 的整数倍,并以 -Rw/e/s/n 的形式输出。

  • -Ir-Rw/e/s/n 输出真实的网格区域范围
  • -Ii-Rw/e/s/n 输出 img 补充包生成的网格文件的精确范围
  • -Ib 输出区域范围对应的四个顶点的坐标
  • -I 不加任何选项以 -Ixinc[/yinc] 形式输出网格间隔

-I 选项示例:

$ gmt grdinfo @earth_relief_30m -I
-I30m

$ gmt grdinfo @earth_relief_30m -Ir
-R-180/180/-90/90

$ gmt grdinfo @earth_relief_30m -Ib
-180    -90
180 -90
180 90
-180    90
-180    -90
-L[0|1|2|p|a]

报告Z值的其他信息。该选项可多次使用。

  • -L0: 扫描整个数据并报告Z值的范围,而不仅仅只是从网格的头段中读取Z值范围
  • -L1: 输出中位数以及L1 scale (L1 scale= 1.4826*Median Absolute Deviation)
  • -L2: 输出均值、标准差以及均方根
  • -Lp: 输出 mode (Least Median of Squares; LMS) 和 LMS scale
  • -La: 输出以上全部信息

注意,对于像素配准的地理网格数据而言,每个节点代表的区域面积随着纬度的增加 而减小,此时GMT报告的是网格文件在球面平均下的统计值。

-M

寻找并报告Z值最小和最大值所对应的坐标,以及值为NaN的网格点的数目

-Rw/e/s/n

从网格文件中取出一个子区域,并报告该子区域的信息。 若指定的区域范围超过了网格边界,则只提取公共区域内的为网格信息。

-T[dz][+a[alpha]][+s]

-Tzmin/zmax-Tzmin/zmax/dz 的格式输出Z值范围

若只使用 -T 选项,则以 -Tzmin/zmax 格式输出Z值范围; 若使用 dz 则先提取Z的最小最大值,并做微调使得最值是 dz 的整数倍,并 以 -Tzmin/zmax/dz 格式输出。

其它子选项:

  • +aalpha 对网格文件中的值进行排序,并去除极值两端的部分数据。alpha 为要去除的数据的百分比,默认值为 2。即去除数据 0.5*alpha 和 100 - 0.5*alpha 的数据,并据此修改Z值范围。
  • +s 根据Z值的绝对最大值,输出一个关于0对称的范围

示例:

$ gmt grdinfo @earth_relief_30m -T
-T-9458/5888

$ gmt grdinfo @earth_relief_30m -T100
-T-9500/5900/100

$ gmt grdinfo @earth_relief_30m -T100+s
-T-9500/9500/100

示例

$ gmt grdinfo @earth_relief_30m.grd
earth_relief_30m.grd: Title: Earth Relief at 30 arc minutes
earth_relief_30m.grd: Command: grdfilter SRTM15+V2.nc -Fg55.6 -D1 -I30m -rg -Gearth_relief_30m.grd=ns --IO_NC4_DEFLATION_LEVEL=9 --PROJ_ELLIPSOID=Sphere
earth_relief_30m.grd: Remark: Obtained by Gaussian Cartesian filtering (55.6 km fullwidth) from SRTM15+V2.nc [Tozer et al., 2019; http://dx.doi.org/10.1029/2019EA000658]
earth_relief_30m.grd: Gridline node registration used [Geographic grid]
earth_relief_30m.grd: Grid file format: ns = GMT netCDF format (16-bit integer), CF-1.7
earth_relief_30m.grd: x_min: -180 x_max: 180 x_inc: 0.5 (30 min) name: longitude n_columns: 721
earth_relief_30m.grd: y_min: -90 y_max: 90 y_inc: 0.5 (30 min) name: latitude n_rows: 361
earth_relief_30m.grd: z_min: -9458 z_max: 5888 name: elevation (m)
earth_relief_30m.grd: scale_factor: 1 add_offset: 0
earth_relief_30m.grd: format: netCDF-4 chunk_size: 145,181 shuffle: on deflation_level: 9

从输出中可以看到很多信息:

  • 网格文件中的标题信息;
  • 生成该网格文件的命令;
  • 网格文件的配准方式,此处为Gridline配准;
  • 数据格式为 ns 即16位整型;
  • 数据中X维度的最小值x_min、最大值x_max、网格间隔x_inc以及数据点数nx;
  • 数据中Y维度的最小值y_min、最大值y_max、网格间隔y_inc以及数据点数ny;
  • 数据中Z值的最小值z_min和最大值z_max以及其他信息;

相关模块

grd2cpt, grd2xyz, grded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