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56 lines (30 loc) · 3.53 KB

macos_studio_startup.rst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56 lines (30 loc) · 3.53 KB

macOS工作室起步

在日常工作中使用的笔记本是MacBook Pro,性能非常卓越的笔记本,虽然我在 :ref:`introduce_my_studio` 使用了旧款MacBook Pro采用 :ref:`kvm_nested_virtual` 来构建与计算集群,Host主机使用的操作系统是Linux ( :ref:`linux` ) ,但是作为图形桌面系统, 即使如 :ref:`ubuntu_desktop`:ref:`archlinux_on_mbp` 依然缺乏必要的商用软件,导致我花费了太多时间精力在模拟Windows和Android上,仅仅是为了通过 :ref:`wine` 或者 :ref:`anbox` 运行一个钉钉即时通讯工具。

Note

商业公司对Linux使用往往仅限于服务器端投入,对于Linux桌面客户端则完全是放弃,因为无利可图。这导致技术工作者想要完全使用Linux工作需要限制自己的应用范围。类似阿里这样的企业,其日常工作沟通完全基于钉钉,这就使得使用Linux工作极其困难。

不过,我有一个思路是采用 :ref:`chromium_os` 工作,我相信通过一定的技术努力,可以通过Android应用方式打通Linux和商业平台的连接。

言归正传,如果你的工作基于Linux开发或运维,则macOS是一个非常好的兼容Unix/Linux和Windows的图形工作平台,很容易流畅使用商用软件。

我在这里整理如何打造精简的macOS工作平台,首先安装必要的工作软件,然后再部署虚拟化平台,实现开发和运维的完美融合。

macOS软件安装和设置

Note

其实我梳理了一下我自己常用的应用软件,其实非常有限 -- 我的目标是摈弃过多的工具,集中精力打磨合适的工具来完成重点工作。

  • Magnet - 非常推荐的一款桌面窗口平铺化工具,弥补了macOS无法像Win10那样提供窗口并排的缺憾。
../../_static/apple/studio/magnet.png
  • iTerm2 - 替代默认Terminal的工具,功能非常强大,对于需要远程访问Linux服务器必备。
  • :ref:`install_docker_macos`

如前所述,在macOS上我使用的虚拟化技术之一就是基于macOS操作系统自带Hypervisor的xhyve。在这个基础上,开源项目 :ref:`hyperkit` 成为 :ref:`docker`:ref:`multipass` 的共有基础。

由于HyperKit源代码安装比较繁琐,所以采用先安装Docker for macOS Desktop软件包来获得HyperKit,也就为后续安装Multipass打下基础。

Note

如果不进行Linux内核开发,而专注于 :ref:`kubernetes` 以及应用软件开发,则可以完全采用 :ref:`docker_desktop` for mac 加上 :ref:`kind` 来构建自己的开发工作环境,实现快速的应用部署

不过 :ref:`docker_desktop` for mac使用Linux的虚拟机来运行docker,带来和物理主机 :ref:`macos` 共享数据卷非常困难,不如直接使用Linux作为物理主机构建 :ref:`mobile_cloud_x86`

安装了Docker之后,紧接着安装VMware Fusion虚拟化软件,以便能够借助 :ref:`vmware_nested_virtual` 构建一个 :ref:`openstack` 集群,并在openstack集群之上构建Kubernetes集群或者其他分布式系统。

很多GNU/Linux工具通过HomeBrew安装是最为快捷方便的,在macOS上,不论是 :ref:`install_run_minikube` 还是 :ref:`write_doc` (安装Python/Sphinx) ,都需要使用 :ref:`homebrew`

在Docker安装之后,系统已经具备了HyperKit,这样安装Multipass就不再需要安装HyperKit。可以直接安装Multip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