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1507 lines (775 loc) · 73.4 KB

医学通识50讲.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1507 lines (775 loc) · 73.4 KB

为什么每个人都要上一次医学院

一、掌握医学的秘密和智慧,你可以做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守护神。

如果你能准确描述症状和病史,跟医生结成合作盟友,你战胜疾病的概率会大大提高。 如果你理解人类进化和疾病的关系,并且善加利用,那么你的百岁人生就是机会和享受,而不是必然走向失去能力和尊严的终点。

二、不怕难题有多难,怕的是没有办法解决。

医学就是证据+经验+患者意愿,这三者结合,给病人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学医之后我体会到,不怕难题有多难,怕的是没有办法解决。只要有办法,我总会一步一步地搞定它。

三、你会相信,只有能帮助人的爱,才是真爱。


医学的基础共识

1 医学存在的终极理由:生命第一

一个物种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那么它就可以延续下去。

人类基因的多样性,是对抗所有已知或者未知灾难的终极武器。只要生态还在,人类就还在,除非是发生地球级别的灾难。

所以,医学保障不了人类物种的延续。那医学的存在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进化淘汰弱者,医学阻碍进化,医学能做的就是别让进化淘汰你。

用医生的话说,就是生命第一。这是医学存在的终极理由。

生命第一包括三个层面的涵义:活着、尊严、意义。

生命第一,先保证活着

医学所有的常规都必须优先保障活着,在特殊情况下,为了活着,常规可以打破。

生命第一,为人找回尊严

除了活着,生命第一还必须保障让每个活着的人,能有尊严地活着。

生命第一,支持生命的意义

人是社会中的人,不是有尊严地活着就够,每个生命都在追求自己独特的意义。生命第一的第三个层面,就是支持人实现生命的意义。


2 疾病与人终生相伴

医学的第二个共识:我们的生命注定离不开疾病,疾病是生命的一种常态。

病和感觉没有必然联系

现在医学检查手段越来越高级。你会发现,很多病根本没症状,是去医院检查以后才发现的。也就是说,在没感觉的时候,可能已经病了。比如肺癌可以在体内潜伏20多年,然后突然转变为侵袭性的癌症。

健康和疾病可以共存

  1. 健康是可以包容疾病的;
  2. 健康并不是排斥疾病,健康是可以生病,又能让疾病康复。

所以,疾病和健康之间,没有清晰的界限,疾病和健康是可以共存的。

疾病的本源是进化的不完美

首先,我们的基因是不完美的。比如癌基因,在我们出生以前,这个坏东西就已经潜伏在我们的基因组里,等待时机,等待被激活。

其次,人体设计也是不完美的。比如,我们的胃斗不过小小的幽门螺旋杆菌。又比如人体的免疫系统有时会误伤自己。

最后,人类与环境适应的不完美。人类进化的速度永远赶不上环境变化的速度,一个重要的结果就是带来了病。

疾病也有价值

疾病可以刺激人体免疫,可以成为进化的动力,推动整个物种进化。

比如霍乱使得轻度感染者305个DNA片段发生了改变。所以,疾病可以成为进化的动力,帮助整个物种的繁衍。

又比如打疫苗,用这个“生小病”的办法,产生免疫力来预防大病。


3 医疗的本质是支持生命自我修复

真正治好病的,是病人自己。所有的医疗行为,只是起到支持的作用。也就是说:医疗的本质是支持生命自我修复。这个共识包含了两个层面:首先是人体的自我修复,然后才是医学的支持。人体的自我修复是核心,是关键。

人体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一切医疗都是支持自我修复。

医疗的支持,就是给自我修复赢得时间、创造条件,等待自我修复最终发挥作用、战胜疾病。自我修复缺失,医疗也无能为力。

案例:

  1. 20岁男大学生服用秋水仙碱自杀,最先进的医学手段都无济于事,因为致死量的秋水仙碱,就是阻断了细胞的分裂,让细胞在分裂中期死亡,从而失去自我修复的能力。
  2. 即便是ICU这种运用了全世界最前沿、最高端救命设备的地方,几乎所有的救命手段都是支持。
    • 你熟悉的呼吸机,是支持肺,让肺休息,等待自愈;
    • 你可能不太熟悉的床旁血液净化,是支持肾,替代肾脏的功能,等待自愈;
    • 甚至全世界最前沿的ECMO,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魔肺”,是对心脏和肺,最高级别的支持。
  3. 医生用抗生素治愈肺炎,其实仍有少部分的耐药细菌是白细胞杀死的,这也是自我修复的表现。
  4. 癌症免疫疗法:重新恢复自我修复。卡特总统的恶性黑色素瘤。

金句:对抗疾病的时候你要记得:你身体内数以亿计的细胞,正在和你一起努力。


4 医学具有科学与人文的双重性格

医学的性格就像个“倔强的老头”。之所以倔强,是因为他坚持原则、不懂变通,永远只用数据说话,但阅历多、见过大风大浪,了解多了就会发现,其实这个“老头”的内心也有温情,它的慈爱是藏在冰冷的面具背后。

医学从来都具有科学和人文的双重性格。医学的科学性和人文性,从来都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只是它的表象,让人们包括医生都对它产生了误解。

什么才是真科学?

给病人完美地手术和用药,让异常的数据变正常,这就是科学。但还不够!

真正的科学性不仅是关注成功率、数据和指标,更要从病人整体方面考虑。

关注病人的尊严、体面和生存质量,给出全套的解决方案。

有了人文的科学,才更科学。

什么才是真人文?

医生的态度不是判断人文的唯一标准。

只有科学进步,才能带来真正的人文。

今天的乳腺癌治疗,5年生存率从35%提高到了89%。这其中,还包括了很多并没有切除乳房的病人,这些处于发病早期的病例,只做了局部肿瘤切除。保留乳房,也就保留了病人的美和尊严。

有了科学的人文,才是真人文。

历史上的天花,曾经让整个欧洲死亡1.5亿人。那个时候,能有人掩埋尸体就是最大的人文。今天有了疫苗,人类已经消灭了天花,这才是科学的人文。

建国初期,我国孕产妇的死亡率是每10万人死亡1500人;到了2018年,这个数字是每10万人死亡18.3人,下降了大约100倍。这还是科学的人文。

更高层次的人文,来自体制的温情。

所有医院都规定,在紧急情况下必须先救人后收费。

1993年之前,中国人乙肝病毒携带率接近10%。到今天,5岁以下儿童的乙肝病毒携带率是0.36%。这些孩子的孩子也即将免费接种乙肝疫苗。这也是体制的温情。

2018年,国家把17种癌症新药纳入医保,而且最大的降价幅度,高达71%。

金句:没有人文的科学,是傲慢;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滥情。


5 医患之间不是甲方乙方,而是联盟

把医疗看成消费,是导致医患矛盾的一个常见问题。

中国外科学泰斗,普通外科专业开拓者和创始人裘法祖老先生打过一个比方:治疗就像过河。我们当医生的,就是把病人一个一个背过河。

在疾病面前,在这条湍急的河流面前,医生和病人的关系是联盟。

第一:目标一致。都想把病治好,渡过河去。

第二:各具优势,优势互补。病人的优势是了解自己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医生的优势是知道怎么过河,“你趴好了,我背你过去”。

第三:阶段性关系。只要有更好的治疗方法,病人可以随时换医院、换医生,而且不论治疗多久,这种医患关系早晚是要终结的。

联盟关系更好地描述了医患关系。

首先,它承认在治病过程中,不仅是医生,患者也是积极主动的,是有贡献的。

其次,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决策,利益和风险共担。

医生具有技术优势,掌握诊断技术、病因、预后(预测疾病的可能病程和结局)、治疗方案及预防策略。

患者的优势在于提供治疗的体会、本人生活习惯,以及其他有助于诊断和治疗的关键信息。

金句:生了病别怕,我背着你,你抱紧我,咱们一起过河去。


疾病的原理

6 疾病:人类进化的遗产

进化不能消除疾病,很多病反而和进化有密切关系。疾病是人类进化的遗产。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人体器官性状的不完美。

进化的逻辑是让利益和风险平衡,所以导致了人体器官性状的不完美。

  • 新生儿用器官发育不完全换来了脑容量变大,代价就是刚出生的时候非常脆弱,容易得病,尤其是感染性疾病。
  • 儿童阅读障碍症,进化根本就没有设计出一个独立的大脑区域用来认字,认字这个能力是借用了大脑图像识别区域。多进化出一个大脑的区域,就需要额外的能量维系,而进化必须要考虑到节约能量。
  • 睾丸,为了降温保持精子活力,就这么挂在外面。代价就是容易精索静脉曲张,还容易受到撞击。

疾病,就是妥协和折中必须付出的代价。这就是进化引起疾病的第一个来源。

二、人体适应的不完美。

人类进化的速度赶不上环境变化的速度,因此导致人体适应的不完美。

人体最适应非洲撒哈拉沙漠南部的半干旱地区。我们的基因,还停留在饱一顿饿一顿,不停奔跑追逐的记忆里。大约10000年前左右,人类进入农耕时代,饮食结构彻底变了。身体一下子适应不了新环境,曾经的优势,就有可能会带来今天的病。

  • 为了活命,基因让我们身体遇到糖分赶紧存起来,但是在今天,获取糖分已经很容易了,这种让人不断储存糖分的行为就会引起糖尿病。
  • 为了活命,血压快速上升能够让人在紧急状态下,迅速增加重要脏器供血,增加奔跑能力。到了今天,咱们已经不用再为了一顿饭或者逃命去和野兽赛跑了。因此,运动量减少也就带来了高血压。

三、需求与能力匹配的不完美。

人类进化出了意识、理性和想象力,导致人类出现新的需求。需求和人体的能力匹配不完美。

  • 高龄、吸烟、饮酒,还有各种损伤因素,都会加速基因的突变。基因突变就会累积下来,当发生在关键位点的时候,就会变成癌基因。
  • 长年的直立行走和高龄,又带来了关节老化和腰痛的问题。
  • 熬夜、不规律的生活,会对生物钟调控机制产生压力;社会竞争加剧,会对情绪控制和修复能力产生压力。

7 病因追寻:疾病认知的历史演化

从生物进化的视角看待疾病,是疾病的远因。为疾病找一个病理生理解释,是疾病的近因。

找病因经历了三个阶段:

  • 远古时代:用神鬼解释病因是蒙昧的神鬼巫术,不是医学。
  • 希波克拉底时代,四体液学说用哲学思辨解释疾病,也没有带来突破。
  • 现代医学用科学的技术和方法找病因。它相信任何病都有病理基础,这为解释一切病带来了希望。

金句:看一个人怎么找病因, 你就知道了他的思维处在哪个时代。


8 病与症:为什么这些病不用治?

找到病因、明确诊断,下一步就是治疗。但我们应该明白,病和症状不是一回事。有些症状不需要治疗。

疾病带来的症状,绝大多数时候是提醒、是保护。 就像低血压可以减慢出血速度一样。如果盲目地干预症状,有可能会南辕北辙。

症状和疾病应该区别对待。病要治,症状只能适度干预。

症状是人类进化而来的智慧。所有不舒服的感觉,都叫症状。症状和病的关系有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病在说话。出现症状是病在告诉咱们“得病了赶紧治”。

第二个层面,症状是人在防护。症状不仅能给我们提个醒“哪儿病了”,同时,绝大多数的症状都是人体的自我保护。比如低血压、发烧。

症状具有双刃剑效应。人类虽然进化出了症状这种自我保护机制,但是却做不到尽善尽美。比如发烧,烧到多少度合适呢?人体不知道。又比如过敏。

不过多干预症状也是治疗。尊重机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自我保护,避免破坏天然的防御机制。所以,任何治疗都应该从病着手,对于症状要适度干预。

金句:症状是人体的智慧,不过度干预症状,同样也是一种治疗。


9 代偿:疾病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突然发现的

症状是人类进化带来的一种智慧,代偿就是进化的另一种智慧。

代偿,就是代替、补偿。身体某些组织或者器官持续受损,已经没办法修复原样了,人体就调动没有受损的部分,加快补充或者代替受损的部分完成工作。代偿是慢病进展过程中人体的妥协。

任何慢性病都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突然发现的。这是因为人体的代偿能够让器官在持续损伤的状态下,基本上能够满足功能,也就是凑合着用,所以才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只有到了疾病晚期,代偿不动或者超过极限了,症状才会出现。代偿是人体不得已而为之的机制,是妥协。

代偿是人类一种伟大的保命机制。但也掩盖了病情。如果能去除病因,病情还可以逆转。但是如果病因持续存在,时间长了早晚还会出问题、出症状,甚至有些慢性病还可以发生癌变。

代偿带给我们疾病防治的启示:

第一个建议:既然很多慢性病在早期没有症状,我们就要主动筛查。

第二个建议:从源头上预防或者从中间环节阻断,可以有效防止慢病的发展。

第三个建议:巧妙地放大代偿机制。

金句:一种劣势总是在激发某种代偿,一种暂时看不见的优势一定在暗中生长。


10 内共生:认知疾病的新角度

人类和体内的细菌构成了一种内共生体系,打破内共生就会带来很多病,如果可以巧妙地利用和恢复内共生,也可以让很多病得到缓解或治愈。

健康人的血液,甚至大脑都存在细菌,人体细菌的数量更是不计其数,光是肠道内的细菌就有上千种,总数大约100万亿。这个数字是全球总人口的1万3千多倍。如果把这些细菌一个挨一个地排好队,总长度可以绕地球两圈。所以,可以把人体当成一个细菌星球。

既然人体内有这么多常驻细菌还可以和平共处,那么人和这些细菌从来就不只是敌对关系,而是内共生。

关于内共生,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

  1. 免疫屏障。每个部位的细菌都有领地观念,也就是“这块地儿我占了”,其他的细菌或者微生物别想来捣乱。这样,间接地保护了咱们不受有害菌的感染,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免疫屏障。
  2. 细菌会合成化学物质,帮助人体完成生理功能。比如5-羟色胺是让人产生快乐的物质。但是你一定想不到,人体自身合成的5-羟色胺只占总量的5%,另外95%是由细菌合成的。
  3. 细菌培养出了强大的人体免疫。比如肠道。为了和细菌作战,人体给肠道配备了最王牌的部队。有七成以上的免疫细胞集中在肠道,包括巨噬细胞、T细胞、NK细胞、B细胞;还有七成以上的免疫球蛋白A(IgA)是由肠道制造的。可以说肠道是人的免疫系统和细菌作战的最大战场。不停地斗斗斗,打打杀杀,这个过程就像不停地给咱们“打疫苗”,锻炼咱们的免疫力。

打破内共生就会带来病

很多药物包括化疗药物、抗生素,很多食物包括糖,都会干扰内共生。内共生关系一旦被打破就会带来病。

  1. 细菌移位会带来病。比如,关于阿尔茨海默症,也就是老年痴呆症病人的研究表明,在这些病人的大脑里,发现了牙周炎的细菌和一些引起口腔溃疡的白色念珠菌。
  2. 内共生被打破,有害的微生物就会趁虚而入,这样也会带来病。很多女生用含有杀菌剂的洗液冲洗阴道,那么接下来反而会引起真菌感染,引起真菌性阴道炎。
  3. 内共生被打破,导致细菌合成化学物质异常,也会带来病。比如肥胖。

重建或者恢复内共生,可以治疗疾病

  1. 少用抗生素。
  2. 别太干净。
  3. 多吃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

金句:也许没人能陪你走完一生,但是细菌可以,所以,请善待内共生。


11 健康的底层逻辑:人体免疫

人体免疫和疾病的关系,有三个层面

第一:认不出“坏人”;比如癌细胞

第二:把“好人”当“坏人”;这会引起自身免疫病和过敏

第三:打不过“坏人”。比如艾滋病、白血病、糖尿病、尿毒症。

可以说人类所有的病都和人体免疫有关。人体免疫是战胜疾病的基本武器。当人的免疫严重缺陷的时候,医学也无能为力。

增加免疫力的三个方法:

  1. 认真打疫苗。
  2. 善待内共生。
  3. 正确看待感染性疾病,尤其是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

真正的健康,是暴露于病毒细菌的危险下,还依然健康。


医疗活动的实质

12 诊断:假设与验证的循环

诊断是一个提出假设,收集证据,验证假设的不断循环。

高手必须具备三个能力:一定的知识储备,始终保持开放的思维,发现和利用反常疑点的能力。

金句:为什么医生都在努力精进成为高手?因为在生命和健康面前,没有人会容忍平庸


13 治疗:医学目标与患者需求的互动

任何治疗的核心问题都是先定目标,然后围绕目标开展治疗。

治疗目标必须基于患者需求。

治疗的本质就是用客观的、可量化的医学目标去匹配患者需求。治疗的过程是医学目标与患者需求互动的过程。

金句:我们迷恋妙手回春的那一刻。所以我们抓住每分每秒,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让这个人过得更好。


14 临床诊治指南:是地板,而不是天花板

指南适用于大多数病人。它用规范降低水平差异,用科学保证疗效,控制风险。

指南制定的基础是证据,会随时更新和迭代。

灵活运用指南,可以给病人带来更好的治疗方案。

心外按压的次数是100-120次/分,按压的深度要达到至少5厘米,每按压30次,要给病人做两次人工呼吸,还要尽量减少按压中断时间。

金句:我们制定规则来减少犯错,但只有灵活运用规则,才会带来卓越。


15 药:医学解决方案的物质载体

药的专业定义:

药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的物质。

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1. 药可不只是治病,能够预防、诊断的也是药。比如,疫苗是为了预防;做增强CT打到血管里的造影剂,是为了检查。这些都是药。
  2. 治病必须打断发病机制,改变细胞或者器官的功能。而承载这个改变机能任务的就是药。

药品的专业定义并没有讲清楚药的实质。药的实质是,医学解决方案的物质载体。它背后是整个医学认知体系。

法律监管只能保证它是一个“合格”的药。认知越来越深入,是增加有效性,降低不良反应的核心。

金句:一个好的解决方案是把一个痛点解决到极致,越简单也就越震撼。


16 医院:医疗服务最高效的组织形式

医疗服务要解决两个问题:服务质量、服务效率。

医院高度分工协作,才能汇聚前沿技术解决难题。

医院让能量高效匹配利用,让信息充分流动传承。医院是医疗服务高质、高效的组织形式。

金句:单点可以实现突破的前提是它首先成为一个节点。


17 公共卫生:性价比最高的健康工程

公共卫生的定义就是:政府主导,疾病预防,疾病控制。

医院负责治病,公共卫生体系负责让人不得病、少得病,还负责防控传染病。

公共卫生利用公共管理机制,保证最大多数人的利益。

建立公共卫生体系,付出过血的代价。

100年前,没有一个政府愿意花钱投在这种短期看不到效益,并且很难评价结果的事情上。

就拿世界上出现最早,也是目前最完善的英国公共卫生体系来说,它的建立付出了血的代价。

督促英国公共卫生改革的不是某个英明的领导,而是霍乱。

公共卫生三个特点:

效益非即时显现:公共卫生的效益有的可以立刻让你感受到,有的可能要到几年或者几十年后才显示出来。

群体利益和个体风险的权衡:极个别人会出现疫苗的不良反应,但是不可能因为这些极少见的个体反应,整个人群就停止打疫苗。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突破,群体利益会越来越大,同时个体风险会越来越小。

性价比最高:咱们国家推行含碘盐


公共卫生三个特点:效益非即时显现,群体利益和个体风险的权衡,性价比最高。


需要重新认知的疾病

18 癌的生成机制:同归于尽的疯狂跑车

癌症就像一辆“疯狂跑车”,它有六个环节:

  1. 图纸错误。癌基因造出了癌细胞
  2. 自检体系失效。癌细胞赖着不死
  3. 癌细胞有丰富的血管和独特的能量利用系统;
  4. 免疫逃逸,癌细胞躲过了警察
  5. 篡改里程,拒绝报废
  6. 导航错乱,同归于尽。

癌症的所有治疗,都是针对这6个环节。

比如,外科手术就好比端掉了汽车加工厂。

比如,癌症的靶向药多数都是针对错误的图纸,根据基因突变类型,选择靶向治疗药物。不仅效果好,而且副作用小。

比如,癌症的免疫治疗药物PD-1抑制剂,就是恢复警察的敏感性和战斗力,让警察擦亮眼睛,认出癌症跑车。

再比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就是针对癌症组织血管丰富的特点,抑制血管生长,也就抑制了肿瘤的生长。

怕什么癌症疯狂,治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19 癌症:时间的老朋友

引起癌症最大的危险因素是年龄,年龄越大,患癌风险越大。

细胞分裂会带来基因突变,生命就是一种癌前状态。

既然年龄因素无法改变,通过避免其他危险因素,仍然可以减少相当比例的癌症发病。

对待癌症的三条建议:

去除致癌因素,改变生活方式,仍然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患癌风险。

戒烟、戒酒、减肥、多运动、多吃全谷物食品、蔬菜、水果、豆类,少吃糖、少吃红肉(比如猪肉、牛肉、羊肉),这是改变生活方式。

避免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幽门螺旋杆菌、HPV病毒感染。已经感染了,要治疗或者定期复查。

定期进行疾病筛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具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

不是每个人都有癌症,但是每个人一定有癌症之前的病变。

发现这些早期问题,及时治疗,就可以避免这些良性的病变进一步发展成为恶性的癌症。

既然咱们越来越长寿,那就应该接纳癌症,和它共存。

保护自己的人体免疫,控制癌细胞的数目,让它别“作乱”。

即便不幸得了癌症,也要学会与它共存。赶尽杀绝不可能,只要把它们抑制在安全数量下,我们照样可以健康生存。

金句:身处概率中还可以对抗概率,这大概是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20 冠心病:不只是器官问题,而是全身病

血管决定了我们的健康质量和寿命。

动脉血管出问题了,长斑块,变狭窄,影响血流了。

如果出现在肾动脉,就会导致肾动脉狭窄;

如果脑血管病变了,就容易发生脑血栓、脑出血;

如果发生在供应肠道的动脉里,就会引起肠道功能异常。完全堵死了,还会出现肠坏死。

如果供应男性器官的血流减少了,离阳痿还远吗?

当供应心脏的动脉血管——冠状动脉长斑块,变狭窄了,如果超过一定程度,就是冠心病。

这些病本质上都是动脉血管出问题了。

就像上下班高峰期,整个交通都不会太通畅,一个桥堵只是其中的一个爆发点而已。冠心病在很多时候可能不只是局部问题。因此,冠心病不只是器官问题,而是全身病

冠心病的风险因素包括遗传、年龄、吸烟、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

改变生活方式加药物,这种全身治疗是治疗冠心病的根本。

改变生活方式是所有治疗中的重中之重,尤其是戒烟和运动。

很多病人有过心绞痛,放过支架,或者做过搭桥手术以后不敢动了,担心运动会加重冠心病。

其实只要经过医生评估,在病情稳定、症状控制的时候,一定要逐步增加运动量。

药物包括:

  • 抗血栓的药物,如阿司匹林;
  • 降血脂的药物,如他汀;
  • 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氧耗的药物,如倍他乐克等;
  • 降低血压、改善心肌重构的药物,如某某普利、某某沙坦。

介入手术和搭桥手术在关键或者病变严重的时候可以救命

其中,

介入手术是放入支架扩张开堵了的血管;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它尤其适合那些合并了糖尿病的严重冠心病病人。用心脏外科医生的话说,心脏搭桥,换上新血管,替代已经不能够完成工作的血管,也就是给病人再争取一个20年的机会,再继续好好改善生活方式,好好吃药。

金句: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往往不在矛盾最激烈的地方。


21 心身疾病:不仅是心病,而是真病了

心身疾病的三个环节:应激,心理变化,躯体疾病。

仅有应激,不会得病,对应激产生了剧烈的心理变化,之后引起了身体上的病。这就是心身疾病,也就是心理剧烈变化带来的躯体疾病。

不同性格的人,心身疾病发病风险不同,容易发生的病也不同。

消化系统是最容易受到影响的系统之一。比如胃溃疡、神经性厌食,再比如一紧张就吃不进去饭了,或者一有大事就肚子疼。

反映在皮肤上,会出现斑秃、湿疹;

反映在循环系统上,会出现高血压、冠心病;

反映在呼吸系统,会出现哮喘;

反映在泌尿生殖系统,会出现男性阳痿、女性性交疼痛和性冷淡;

如果影响了免疫系统,就会出现自身免疫病,比如甲亢、类风湿关节炎,甚至免疫低下引起癌症。

治疗应该心、身同治。

首先,消除刺激因素,然后才能去除心理学病因。如果确实有身体的器质性病变,还要同时治疗身体上的病。一起治,效果才会好。

金句:真正的威胁不是压力,而是你处理压力的方式。


22 医源性损害:不可避免的副产品

医源性损害,直接的意思来自于医疗一方的损害。

医源性损害分为两种:医疗事故和医疗局限性的代价。

通过制度可以减少事故的发生。

更多的医源性损害是医疗局限性的代价,要通过整体认知水平提高来降低。

金句:最大的伤害是否认伤害的存在。


23 疼痛:不仅是症,还可能是病

疼痛是一种主观体验,具有客观的神经传导通路。

首先,各种损伤会刺激人体组织,释放致痛物质,也就是导致疼痛的化学物质。

接下来,这种化学物质会转化为生物电信号,然后由神经通过脊髓传给大脑。

大脑经过快速、复杂的分析和整合,最终形成疼痛的感觉。

这个通路上的任何一个点出问题,痛觉都会受影响。

比如,经常会有糖尿病病人因为暖水袋烫伤。就是因为糖尿病损害了病人的末梢神经,所以,这条通路也就受到了影响。

又比如战场上士兵高度紧张,即便受了很严重的伤,也不觉得疼,因为人体就会分泌大量的激素,激素会作用于大脑分析和整合的环节,抑制痛觉。

急性疼痛是症状,慢性疼痛是病。

持续时间大于三个月的疼痛,称为慢性疼痛。

急性疼痛通常容易找到原发病。但是很多慢性痛,找不到病因。慢性疼痛本身就是一种病。

首先,持续的疼痛会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

身体的多个系统,比如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免疫系统都会相继出现功能紊乱。

其次,持续的疼痛还会严重影响病人的心理。

病人会出现自卑、绝望、焦虑、抑郁等不良的情绪反应。尤其是癌症引起的疼痛,很多病人还会出现自杀甚至危害社会的行为。

疼久了,还会促进神经系统发生病理性重构。

比如有些长期腿疼的病人,神经通路就会发生病理性重构。截肢以后,病人仍然会感觉到腿疼。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幻肢痛,也就是幻想出来的疼。

也就是说,痛觉通路异常了,疼痛的感觉乱了。没刺激,也会疼。

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疼痛不能忍,需要科学治疗。

既然慢性疼痛是病,就必须治疗。

治疗疼痛,也不仅是你认为的对症治疗。疼痛控制得好可以延长病人生命,改善生存质量。

忍痛的所谓美德,非常不科学,更不人道。

医学只做了三件事:发现并治疗疼痛背后的病,然后止痛,让我们在没有疼痛中变老。


24 衰老:老不是问题,衰才是关键

有据支持的人类寿命极限是120岁,但年龄只能反映衰老,不能定义衰老

衰老的本质不是年龄增长。

衰老的本质:自我修复能力下降。

衰老的机理分为三个层面:基因损伤,细胞功能异常,自我修复能力下降。自我修复能力下降是衰老的本质。

基因损伤

基因突变就是一种损伤。随着年龄增长,这些损伤就会逐步累积和叠加。如果这种基因突变发生在关键位点上,就会变成癌症基因。从这个角度看,癌症就是衰老的一种表现形式

细胞功能异常

细胞功能异常会表现为很多方面:

比如,内分泌腺体分泌激素越来越少。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就会引起皮肤弹性下降、皮肤干燥、月经紊乱和骨质疏松。

再比如,细胞利用营养物质的能力也会下降。会出现糖尿病、高血脂。所以,这类病人并不完全是营养物质摄入过多,同时还有利用障碍。

另外,人体还会产生很多衰老细胞和有害的蛋白质,短时间内清除不掉。

比如,阿尔茨海默症病人的大脑里面,会沉积很多淀粉样蛋白和衰老细胞。

这些物质不仅“占着地方不干活”,还会引发慢性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速阿尔茨海默症的发展。

无论是激素水平下降,利用营养物质的能力下降,还是清除衰老物质的能力下降,这些都是细胞功能下降的表现。

自我修复能力下降

只有自我修复能力下降了,才是真的衰。

比如,基因损伤可以自我修复。

比如,深度睡眠的时候,大脑神经胶质细胞的体积可以缩小60%。就是为了给大脑内的液体留出空间,加快液体 循环,清除衰老物质。这也是自我修复。

再比如,细胞损伤或者死亡之后,人体的干细胞会加快分裂,补充坏死的细胞。这还是自我修复。

只有自我修复能力下降了,它没办法修复基因损伤,没办法恢复细胞功能的时候,才是真的衰了。

所以,衰老的本质不是年龄,而是自我修复能力的下降。

延缓衰老:激发自我修复和代偿

运动、节食、戒烟限酒,有助于延缓衰老。

节食少吃有利于清除大脑里的衰老细胞。

运动可以帮助咱们清除体内废物,增强自我修复能力和代偿能力。

戒烟限酒可以减少基因损伤,也就是减慢了衰老的速度。

金句:年龄可以反映衰老,却不能定义衰老。


医学演化的里程碑

25 疫苗:对抗疾病的新逻辑

疫苗原理

疫苗的工作原理:用生小病来预防大病;不得病也能防病;疫苗在未来还可以治病。

用生小病,来预防大病

“生小病”的同时,巧妙地让人体产生特异的免疫力。

不生小病,也能预防病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不断提高,已经可以人工合成一种物质,相当于人工合成了病毒的特征。让这种物质再去诱导人体产生免疫力,就可以不用“生小病”。

不仅防病,还能治病

随着对抗原认知越来越清晰,可以做到人工合成出某种抗原物质,激发人体免疫力。

这种免疫力可以对抗已经感染的病毒。控制了病毒,甚至可以让已经发生的病变逆转。

HPV治疗性疫苗就是利用的这个原理。

疫苗安全

疫苗安全源于原理,安全源于设计,安全源于覆盖。

安全源于原理

任何疫苗进入人体后,都必然会和免疫系统相互博弈。

对于绝大多数人群而言,可能只是出现轻微发热、乏力、倦怠。这是安全的。这些代价换来了对于传染病强大的免疫力。

但是,会有极少数人群由于个体差异,发生过度反应。

疫苗在保障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同时,也会有极少数人受到伤害。这就是通过原理层面理解安全性。

安全源于设计

疫苗生产企业严格按照疫苗审批的生产工艺、检定流程,严格按照良好的生产操作规范生产符合用途和注册要求的疫苗。这是疫苗安全的基础。

而且,应该提高造假者的违法成本,加大惩罚力度。从体制、法律监管和社会监督层面,都可以为疫苗的安全提供帮助。

但是一支合格的疫苗不一定绝对安全。

比如,脊髓灰质炎疫苗。

这种疫苗分为两种:一种是口服减毒活疫苗(OPV),也就是咱们小时候吃的糖丸。另外一种是注射的灭活疫苗(IPV)。

在以前,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4次,全部都是口服疫苗。口服疫苗里面有活病毒, 接种后发生儿童残疾的概率大约为1/25万。

它虽然是经过监管的合格疫苗,可它却不是绝对安全的。

研究再深入,把第一次口服疫苗改成了注射IPV,后面3剂还用口服。

国内有学者估计,这样做让伤害的比例将进一步降到低于1/2500万。

安全源于覆盖

只有疫苗的接种覆盖率达到一定比例之上,群体接种,才会形成群体的保护屏障。

尽管有的人打疫苗产生不了免疫力,有的人因为体质或疾病问题没办法打疫苗,我们也不需要检测究竟谁没有产生免疫力。只有大家一起打,才都安全。

比如麻疹,达到90%的人群接种率才能有效预防麻疹爆发。

这就是计划免疫制度的基础。

虽然疫苗永远做不到100%安全,但是可以越来越安全。

金句:所有人保护所有人,才是对所有人的保护


26 静脉输液:给药途径的新思路

静脉补液诞生于霍乱,它是一个新的能量投放系统。

得了霍乱的病人会出现剧烈恶心、呕吐、腹泻。严重的病例,几个小时就可能脱水而死。

病人无论吃进去啥,喝进去啥,立刻就会拉出来。腹泻又造成了严重脱水,体内电解质也会发生紊乱。

这个时候,口服这个原有的能量投放系统,已经无法补水、给药、给营养了。

病人病情的危急程度,是倒逼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时,英国医生托马斯发明了静脉输液,并成功救治了一位得了霍乱的老年女性。

静脉输液技术快速发展。不断出现的新情况,让医生不断地开发出新的能量投送通道。

比如,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全身的皮肤都烧坏了,无法找血管,这个时候,医生可以深静脉穿刺。也就是从颈部,或者从大腿根,或者从锁骨下,把一根无菌导管放到深部的、更粗大的血管里,输送药物。

再比如,需要长期化疗的肿瘤病人,化疗药有刺激。用表浅的血管就容易得静脉炎,就需要刚才说的这些深部大血管。但是,化疗是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每次都穿刺,病人太痛苦了,而且也不安全。这个时候,医生又发明了一种叫做“输液港”的技术。有了“输液港”,病人甚至可以洗澡、游泳。



再比如,肿瘤病人的用药,经过血液稀释,人体代谢之后,能达到癌症组织的药物浓度就低了很多。如果加大药量,药物浓度增加的同时,不良反应也会增加。这个时候肿瘤科的医生就开发出介入治疗。也就是把导管直接放置到供应肿瘤组织的那根血管里。局部给药,既增加了药效,还降低了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

除了输液技术的提高,能输的液体种类也大大丰富了。比如,静脉营养。

比静脉输液技术本身更重要的,是它带给医学的一个思路:新技术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打开新思路的过程。

比如让早产儿住进恒温箱、给尿毒症病人做血液透析跟腹膜透析等等。

金句:发现一条走不通的路,是对于科学的一大贡献。


27 麻醉:不疼,才有无限可能

因为疼,手术必须做得快。那么肯定不细致,导致死亡率高,同时也阻碍了外科手术的发展。

不疼,带来了复杂、精细的外科手术,还带来了其他治疗技术的发展。

不疼,体现了医学伟大的人道主义关怀。

金句:疼是生命的一部分,但是不疼,才有了无限的可能。


28 护理:既是医嘱执行者,又是安全代言人

南丁格尔用数据说明了专业化护理的重要性。她开创了现代护理专业。

护理是一门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学科。

护理有三个重要作用:保证医疗质量,体现医疗体验,医疗安全的代言人。


29 X-射线:活体信息采集的里程碑

医学永远面临一个矛盾:活体信息采集与付出代价之间的矛盾。X射线大大缩小这个矛盾,它是用最小干预获取信息的新起点。

X射线检查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X射线对不同密度和厚度的组织不同的穿透力,然后投射到一张可以显影的胶片上,医生利用阴影的密度来判断病变。

在X射线的基础上,人们利用计算机技术逐层扫描,又发展出我们今天熟悉的CT。CT全称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它的基础原理还是X射线的原理。

X射线虽然无色、无味,肉眼看不到,但它却是以能量的形式进入人体,这种能量物质就会和人体组织发生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表现出来,可以被我们捕获来获得信息。

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人类又开发出超声检查和核磁共振。超声检查利用的是超声波遇到人体组织后,对反射信号的接收、处理,以获得体内器官的图象。核磁共振,是利用了人体组织的氢质子在磁场下的变化来形成图像,反映组织内部的情况。

X射线的能量和人体组织相互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伤害。照射剂量过大,X射线的能量就会引起基因突变,让细胞变性、死亡甚至引发癌变。

只有让X射线对人体的干预降到最小,才能让它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才能让X射线技术广泛应用。

精准干预X射线的能量,又带来疾病治疗的新手段。

比如肺癌的时候,肺癌组织会随着呼吸活动。现在的放疗设备可以应用3D、4D图像精准跟踪,既可以有效杀伤肿瘤,又减少了对正常肺组织的损害。

再比如,把超声波的能量汇聚起来精准干预,又发展出了超声波碎石,可以精准打击肾脏里的结石。还有超声波洗牙等等。

X射线用最小干预获取疾病信息,又用精准干预,成了治疗疾病和推动医学发展的利器。

金句:追求真相的同时,尽量保持原貌,真相隐藏在原貌里。


30 抗生素:物种竞争关系的巧妙利用

鼠疫和很多细菌感染性疾病,比如肺结核、淋病、细菌性肺炎等,这些病告诉咱们:很多毒力很强的细菌,单纯依靠人体免疫,对抗不了。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一个药的发现——青霉素。

以青霉素为代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头孢),作用机制就是干扰了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人体的细胞是没有细胞壁的,所以青霉素杀细菌效果好,同时对人体细胞伤害很小。

深想一层,青霉素治病的原理,其实利用的是物种竞争关系。

咱们人体内,不仅有细菌,还有真菌。在数以百万年的演化过程中,人、细菌、真菌形成了一种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关系。

平时大家和谐共处,这是共生,但是在抵抗力低,或者人体某个部位有了破损,或者遇到毒力强的致病微生物侵入人体的时候,三者就成了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

人体是真菌生存的环境,所以,这种真菌分泌的物质,一定不能对人有太大伤害,否则一起玩完谁也得不到好处。因此,青霉素对细菌杀伤效果好,但是对人的伤害却很小。

青霉素就是第一个抗生素。

“抗生”的意思,就是一种微生物对另外一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抑制或者杀灭作用。一种微生物分泌的,可以抑制或者杀死对方的物质,就是抗生素。

所以,用青霉素治疗细菌感染,就是用真菌分泌的物质去杀死细菌,这是巧妙地利用了物种之间天然的竞争关系。

这就是青霉素的工作原理,是理解的物种竞争关系的第一个层面:利用物种竞争治疗感染

青霉素的出现带来了一个抗生素时代。

人类又研发或者合成了其他种类的抗生素,作用原理也不再只是干扰细胞壁的合成。比如,有的是影响细菌蛋白的合成,有的是阻碍细菌DNA的合成。

滥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以及二重感染等问题。

长期使用的话,对抗生素敏感的细菌就杀光了,这时候,另一些不敏感的细菌就会过度繁殖,细菌也会演化出适应抗生素环境的生存方式。这就是耐药。

这部分细菌会把耐药的遗传物质,通过接触传递给周围的细菌,也通过繁殖传递给它的后代。

人类研发一种新型抗生素,要用数年甚至十几年。但是,细菌只需几个小时就能完成一次进化和迭代。

所以,再强、再新的抗生素,也不可能杀光所有的细菌。杀不掉的细菌终将耐药。这就是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现象。

除了耐药问题,大量广谱抗生素应用,还会带来真菌感染,这类感染就更难治了。

这是关于物种竞争的第二个层面:过度利用抗生素,会带来细菌耐药、菌群紊乱,继发真菌感染

科学使用抗生素的三条建议:

第一,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应用,抗生素是好药,不会带来多大的副作用。

第二,任何感染都不能单纯地“杀”,除了应用抗生素之外,应该鼓励人体的自我防御。危重病人能否战胜疾病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他是否恢复了有效的咳痰能力。咳痰,就是身体的一种自我防御。

第三,少备抗生素。

金句:有人研究怎么应对竞争,有人研究怎么赢得竞争,而有人研究怎么利用竞争。


31 呼吸机:热修复的新起点

脊髓灰质炎,也就是小儿麻痹症。严重的脊髓灰质炎不仅肢体的肌肉瘫痪,病人呼吸的肌肉也会瘫痪麻痹。没有呼吸机的时候,病人就只能活活憋死。更让人痛心的是,这种病主要攻击5岁以下的孩子。

铁肺,也就是第一代呼吸机。病人躺在里面,脑袋露在外头。铁柜子连上一个大风箱,一抽气,里面就变成了负压,这样病人的胸廓和肺就能够张起来了。它可以帮助呼吸,但是解决不了病人的咳痰问题。

现代化的呼吸机,已经用到了最新的计算机技术、流量传感技术、智能报警系统,还可以提供各种呼吸模式,以应对不同的病情需求。

热修复是个计算机术语,它的核心就是在不停机的情况下,去修复功能。

平移到医学上。“热”,就是活着,是维持病人的生命体征。这是最基础的要求。

“修”,就是干预,是医生用药、用刀去作用于疾病部位,切除病变组织,修理缺损,或者改变某种机能。

“复”,就是自我修复。

在大病的时候,只有先“热着”,先“修”,才有最后的“复”。保证人活着的同时让人体修复,是医学上的热修复。

热修复的三个层面:器官支持、降低功能、器官替代。

器官支持

支持器官的功能,越接近生理状态,病人就越安全。

体外循环技术就是用一台机器把心脏里的血引出来,然后经人工在体外进行气体交换,加上氧,除掉二氧化碳,然后再输回动脉系统。

这样,既保证了外科医生可以打开心脏做手术,又保证了其他器官不缺血、不缺氧。尽量接近生理状态,让病人在“热”的状态下,完成以前不可能实现的心脏大手术。

降低功能

有时候,我们甚至用“冷”来保证热。

比如心跳停止,抢救成功之后,或者严重的大脑外伤,或者溺水,这些病人都会发生脑细胞的损伤,救治难点就是怎么修复受损的脑细胞。

我们用药物、呼吸机,再加上降温措施,让病人在高度的镇静和肌肉松弛状态下,体温降低到32-35摄氏度。让大脑先休息,然后等待自我修复。这同样是一种“热”。

器官替代

生命支持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可以做到短期内替代心脏和肺工作,维持基本生命,这是最高级别的“热”。比如“魔肺”。

“魔肺”,全称是体外膜肺氧合,简称ECMO。它可以临时替代心脏或肺,或者两者一起替代。优先保证生理状态稳定,先保命。本质仍然是“热”,也就是生命支持,维持一个接近生理的状态。


32 癌症的免疫疗法:从外部干预到增强内力

科利医生为癌症免疫疗法作出了初步尝试,他尝试用细菌感染治疗癌症。

在免疫疗法出现之前,医生用手术、化疗、放疗,直接攻击癌细胞,这几种方法的本质都是外部干预。

癌症免疫疗法的工作原理是,从外部干预,转为增强内力。内力就是人体免疫。

斯坦曼告诉我们,要想杀“敌”,就要首先认出“敌人”。

今天的免疫疗法,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都必须基于识别。只有识别了癌细胞,咱们才有可能进行下一步的杀灭。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后的恢复告诉我们,要对自身的修复保持信心。人体免疫就是伟大的自我修复能力。


33 氯丙嗪:精神病治疗的第一道曙光

广义的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情感障碍等很多种,狭义的精神病专指精神分裂症。这类病人可能出现幻觉、妄想、行为和情感异常。这里讲的精神病,指的就是狭义的精神病,也就是精神分裂症。

氯丙嗪出现之前,人们对于精神病充满了无知,对病人蔑视、反感、厌恶,甚至残害。人们只看到了病人攻击、逃避、躁狂、抑郁、自残,甚至自杀的外在行为,但是他们的内心却是错乱、颠倒、虚幻和恐怖的黑白世界,没人能了解。

氯丙嗪被评为1840年以来,医学领域的15个重大进展之一。它打开了精神病病人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枷锁,让医学的光芒照亮他们的世界。氯丙嗪是医学发展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氯丙嗪给医学带来了三个进步:

第一个进步是,氯丙嗪的出现,赶走了所有不科学的解释。

第二个进步是,氯丙嗪的出现,拓展了医学的治疗思路。

1972年,也就是氯丙嗪上市19年的时候,医生发现氯丙嗪的作用和大脑内的多巴胺受体相关。氯丙嗪阻断多巴胺受体,对大脑内的神经递质进行干预,就可以减轻精神错乱。

也就是说,我们可能短期内没办法精确了解因果,但只要能找到发病的某个因果链条,阻断链条,同样可以治病。

从控制因果,到阻断因果链条,这是医学对疾病认知的进步。

《2014年全球精神疾病药物研发报告》称,目前全球生物制药公司在研的精神疾病药物共有119种。其中,精神分裂症药物36个、抑郁症药物29个、注意力缺陷障碍和多动症药物15个、抗焦虑药物15个、自闭症药物6个。

这些药的原理,都是作用于发病中的某个因果链条,或者某种递质。

第三个进步是,氯丙嗪的出现,让医学的人道主义照亮最后一片黑暗之地。

在氯丙嗪之前,医学几乎在各个领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精神疾病依然是荒芜一片。

很多人对于这类病人充满了蔑视,有些人甚至去恶意攻击他们。

氯丙嗪是科学的人道主义。

金句:医学无意于消除偏见,但它在不停探索和揭露真相,从而将偏见连根拔起。


34 脑死亡:重新定义生命终点

人基本的生命体征包括: 呼吸、血压、脉搏、体温。

大多数情况下,有生命体征就代表着有生命。生命体征的正常与否,代表了病情的危急和严重程度。

有生命体征不代表有生命。

脑死亡意味着作为人本质特征的意识已经消失,这就是生命的终结。

从生理角度看,自从有了生命支持技术以后,现代医学可以维持生命体征。心脏不跳了,可以用药物维持,呼吸停了,还可以用呼吸机支持。血压低,可以用升压药维持血压。但是,一旦发生脑死亡,就永远没有逆转的可能了。医学无法逆转脑死亡

心脏可以移植,但如果移植了大脑,还是他本人吗?大脑是不可替代的。用脑死亡标准更科学

脑死亡作为死亡的诊断标准更科学。

脑死亡与植物人的区别,是生与死的区别。

脑死亡诊断标准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脑死亡诊断标准的价值:

确立脑死亡这个诊断标准,可以让死者更有尊严,让病人安静地离去,减少无谓救治带来的痛苦。

其次,及时确认死亡,又可以节省大量的医疗资源以及家属的经济负担。

最后,脑死亡诊断标准还可以为器官移植提供更多的可能。

所以,脑死亡诊断标准的确立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35 循证医学:如何获得最佳治疗方案?

综合现阶段能够获得的全部证据,才能得出最佳治疗方案。

循证医学就是证据+医生经验+患者意愿,核心是证据。

循证医学的五级证据依次是:个人经验,前后对比,对照研究,随机对照,荟萃分析。

第一级最可信,第二、三、四、五级,可信程度依次降低。

第五级证据是个人经验,最不可靠;第四级证据是治疗前后对比,相对好一些;第三级证据是对照研究,比第五级和第四级更可靠。

第三级证据的问题,就是没有随机分配研究对象。随机对照研究得到的证据就是二级证据。能够拿出二级证据的医生就非常靠谱了。甚至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新药审评的时候,就看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

二级证据很牛,但是有可能受到地区、人种、卫生情况等因素的影响。把全世界发表的随机对照研究都拿过来,用一套科学的方法进行客观评价,得出的结论就更可靠了。这就是一级证据,它是级别最高的证据。

金句:有的人把一个错误做了几十年,然后说成是经验。


36 避孕药:把女人的身体还给女人

口服避孕药,让生育和性爱分割。

口服避孕药的三个误解

口服避孕药只用于避孕是不对的,这是对它的第一个误解。

口服避孕药不只用于避孕,还能治病。

它对于痤疮、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治疗效果都很好。有研究表明,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痛经,口服避孕药缓解疼痛有效率在79.7%。

对于不孕症的病人,口服避孕药甚至可以辅助怀孕。

比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就是因为激素水平紊乱导致不孕。

口服避孕药可以调整月经,等到月经调整完毕后,需要怀孕的时候再用其他药物诱发排卵。这样,很多女生就可以成功怀孕了。

口服避孕药还能用于人工控制月经。

在一些特殊时期比如高考、比赛、游泳,这个时候用避孕药人为地控制女性月经,让它错开这几天,过几天再来。

另外,现有研究证据表明,口服避孕药对于减少某些妇科癌症还具有一定作用,长期服用可以让子宫内膜癌的风险降低50%,让卵巢癌的风险降低40%。而且即使停药后,保护作用还会持续很久。

第二个误解,就是认为它是激素,会带来副作用,会让人变胖。

少数病人在服用早期可能出现轻度水肿和体重增加,但是非常轻微。持续服用,这种作用也就越来越小了。

还有人认为,避孕药会影响要孩子,这就更是误会了。实际上,这个月停药,下个月就可以正常怀孕了。

但是,口服避孕药也有副作用,它最大的副作用是增加了静脉血栓的机会。所以,35岁以上,吸烟或有心脑血管病的女性,不推荐用口服避孕药。

避孕药的第三个误解,就是把口服避孕药和紧急避孕药弄混。

口服避孕药主要是通过抑制排卵,防止怀孕,副作用很小。而紧急避孕药是阻止受精卵着床,副作用远远大于口服避孕药。

专业助产技术,让生育和死亡分割

根据统计,建国初期我国孕产妇死亡率是每10万人死亡1500人,在2018年这个数字是每10万人死亡18.3人,大约下降了99%。

医学让生育和死亡分割,让女人想生的时候可以安全地生,这也是一种伟大的进步。

冻卵技术,让生育和年龄分割

接下来,医学还能让女性想什么时候生,就什么时候生。

冻卵技术就是把卵子取出来以后,放到保护液里,立刻投入零下196℃的液氮里保存起来。

就像瞬间被封存到了玻璃里面,所以也叫玻璃化冷冻。需要的时候,再取出来复原就可以用了。

美国冻卵受孕成功率最高的机构,是在新泽西州的一家辅助生殖中心,根据那里的数据显示,冻卵复原后成功怀孕的比例,最高可以达到61.3%。前提是必须在35岁之前冷冻,如果超过40岁再冻卵,这个成功比例就会降低到44.6%。

在未来,随着医学的进步,这项技术一定会做到成功率越来越高,安全保存年限越来越长,给更多女性提供更多选择。

金句:未来一定会来,让他准备好了再来。


37 诺贝尔奖:所有的科学奖都是医学奖

所有自然科学的进步,都终将为医学所用。

基础研究是地基,临床项目是应用。基础越扎实,临床就越可靠。

微观是宏观的基础,医学研究越深入越微观,也就为认知和治愈疾病带来了无限可能。


改变医学的大医生

38 希波克拉底:2500年前的誓言为什么今天还在用?

希波克拉底废巫立医,他被称为“西方医学之父”。

医生作为一门独立职业诞生的标志有三个:疾病观形成,医学技术出现,行业规则确立。

疾病观形成

首先,疾病观的意思是怎么看待病,怎么找病因。

思想体系是任何一个学科的立足之本,疾病观就是医学的思想体系。

在希波克拉底之前,神鬼疾病观认为病都是神鬼引起的。

希波克拉底认为病是自身问题,是体液不平衡。

医学技术出现

什么样的疾病观,也就带来什么样的治疗技术。

在神鬼疾病观思想的指导下,治疗方法就是驱鬼、祈福、祈祷、祭祀等等。

希波克拉底认为疾病是由于体液不平衡,那自然也就带来了食疗、导泻、催吐、放血、植物、动物毛骨,以及用矿物质来治病的方法。因为在他看来,这些方法都能调节体液。

行业规则确立

希波克拉底前瞻性地预见到了医生这个职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掌握信息的人,很可能利用信息优势牟取私利。

在2500年前,希波克拉底就用誓言的形式制定出了行业规则。

《希波克拉底誓言》强调行业自律,它成为医生的行业准则和道德规范。

金句: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应。


39 奥斯勒:实践为什么成为医学的核心理念?

奥斯勒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的医学教育制度。

实践可以架起理论和诊断、治疗之间的桥梁。

实践是临床医学的核心理念。


40 福斯曼:医疗禁区是如何一个一个被打破的?

凡是科学问题,凡是对病人有益的,尽管是禁区,都需要有人探索。

医学探索面临三个困境:技术规范困境,伦理规范困境,特殊情况下的现实困境。

技术规范困境

在以前,医学缺乏技术规范。为了减少对病人的伤害,很多医生先做自体试验。因为这样做风险可控,大不了是搭上自己的一条命,不会损伤到病人或者志愿者的利益。

在今天,这种自体试验已经不提倡了。医学领域已经制定出严格的技术流程和规范来保证受试者的安全。

伦理困境

这个禁区的探索就面临着巨大的伦理和道德困境。

特殊情况下的现实困境

对于特殊的情况,监管部门又单独制定出特殊规范,鼓励医学探索。

咱们国家就规定,对于罕见病病人开发的新药,临床试验可以适当放松,也可以申请减免临床试验,有条件批准上市。

对特殊的现实困境制定特殊政策,是医学科学和人文的体现。


41 塞麦尔维斯:如何纠正体系的无知之错?

无知之错是没有掌握正确的知识,导致犯错误。

科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发现体系的无知之错。

提高认知水平,是解决无知之错的根本方法。


42 伍连德:公共卫生如何战胜大规模传染病?

伍连徳医生在非常落后的条件下,用科学方法战胜鼠疫,为人类战胜大规模烈性传染病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突发、不明原因的大型传染病早期,即便在不能了解病原体的前提下,按照科学的群体防控流程,就有助于控制疫情。

控制大规模传染病的原则: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43 林巧稚:为什么现在女医生那么多?

林巧稚医生是中国医生和中国女医生的典范。

在以前,女性从医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今天,越来越多的女医生正在发挥着突出的贡献和作用。


医生的精进

44 好医生的第一关:少即是多

繁冗和复杂未必带来好的结局

英国皇家海军“船长”号铁甲舰,第一次航行就在比斯开湾遇到风暴沉没了,事故原因是工人唯恐用料不足,每个环节都超重,完工后发现,船的整体重量比设计多出了747吨。尤其是上部过重,导致重心上移。遇到风暴,这艘号称当时最先进的铁甲舰,就这么沉了。

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复杂和多并不能带来完美,反而是隐患。

有一句话说得好,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个原则在医学上就是医生精进要过的第一关:少即是多。

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说过:

年轻医生在职业刚开始时,治一种病用20种药。年长医生在职业要结束时,则用一种药治20种病。

多治疗不等于彻底治疗

高端、复杂的治疗未必是好的治疗,也不等同于彻底治疗。

所谓面面俱到的医生,未必是负责任和关心人的好医生。他可能只是为了满足病人的要求,或者他本身就存在着思维误区。

常见的误区有三个。

第一个误区,是认为越多越安全。

比如,你会不会认为自重越大的汽车,越安全呢?你会不会觉得做完手术,最好多用几天抗生素,这样能预防感染呢?对于癌症,你会不会觉得切得越多,也就治得越彻底呢?

第二个误区,是把所有异常都当成病,必须纠正到正常值。

比如,父母年纪大了经常腿疼,不能爬山了,你会不会认为这就应该用药或者手术呢?血管狭窄了,你会不会觉得放个支架撑起来,就正常了呢?

第三个误区,就是把高消费当成好医疗。

治疗上喜欢用多的、用贵的、用进口的,小病大治,大病豪治。愿意多花钱,认为这就是对孩子好,对父母孝顺。至于会不会带来不好的效应,从来没仔细想过。

少即是多,是医生成长必须要过的第一关。

做到少即是多的三个方法

寻求杠杆解

杠杆解的意思就是挖掘出蕴藏的真正问题,找到一个关键节点,用最小的干预获得最佳的效益,而不是全面处理症状。

20世纪90年代,纽约地铁曾经是犯罪高发场所。警察局长布拉顿上任后,在没有增加预算和人力的情况下,通过地铁出口抓逃票,用了不到两年,他就把纽约市变成了全美最安全的大城市。他自己也在1996年被选为《时代》(TIME)杂志的封面人物。

很多人会有多个健康问题,包括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血管上出现斑块,有些人甚至已经开始出现心绞痛,经常觉得累、倦怠、心情不好。多数情况下,这些病人可能都面临肥胖和不运动的问题。如果可以在吃药的基础上,对病人进行解释和开导,让他改变生活方式,减肥加运动加吃药,就是杠杆解。

寻找最小代价

比如截肢,就有几个关键性原则:

  • 尽可能保留肢体长度。
  • 要有利于安装假肢。
  • 如果手指必须截肢,尽可能保留拇指,因为拇指的重要性比其他四个指头加起来还多。如果是脚掌,则尽可能保留第一和第五脚趾。

这些原则,都是在保证生命安全这个效益的基础上,寻找有利于恢复肢体功能的方案,也就是代价最小的方案。

终局思维

甲状腺癌的终局不会影响生命和健康。

对于微小甲状腺癌,动态观察就可以,如果确实需要手术的,仅仅切除病变那侧的甲状腺就够了,而不是都需要做全切。这就避免了只要听到是癌症,就立刻手术,而且切得越大越好这种传统的思路。


45 好医生的第二关:在信息不完备下快速决策

信息不完备下的快速决策,由4条原则组成。

唐僧原则

先保命,把紧急事件转化为常规事件。

第一张骨牌原则

找到复杂问题的关键点。

马蹄声原则

按照概率大小考虑问题。

高尔夫原则

不断校正,避免主观错误。

金句:在医学的不确定面前,灵活带来的优势越来越小,原则带来的优势越来越大


46 好医生第三关:克服不理性的冲动

不理性状态下的窄化效应

不理性会带来窄化效应,窄化效应就会让医生过度关注某一诊断,忽略了其他的线索。

不理性会让医生过度关注疾病最坏的结局,而忽视了疾病发展规律,变得激进和冒险。

临床工作中,会有很多因素干扰医生的思维。比如:

有的时候是朋友住院,他不想按照常规流程做必要的检查,想立刻手术;

有的时候是领导发话,必须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治疗效果;

有的时候治疗的是社会热点人物,社会舆论会放大宣传。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一个医生必须克服这些干扰因素理性行事。即使是面对让你憎恨的病人,比如是曾经危害过社会的罪犯,比如无理取闹的病人,甚至是伤害过你的人。

一流智慧的标志

在决策时人的思维会有两种模式,第一种叫做“士兵思维”,第二种叫做“侦察兵思维”。

士兵主要负责攻击,他的任务是生存和出击。所以他所做的就是保护战友,快速歼灭敌人。

医生的“士兵思维”,就是把所有符合他直觉的诊断信息,当成自己的战友保护起来,把不符合他判断的信息当成敌人,过滤掉,消灭掉。

但是侦察兵不同,他负责观察形势,他的任务是尽可能看清楚地形地貌,了解敌人的兵力部署,也就是了解全局后汇报给司令部,再做下一步计划。

所以,医生的“侦察兵思维”就是能够摒除内心的歧视、偏见和强烈的倾向,尽可能客观地找出所有有价值的证据。

但是你必须知道,一个具有战斗力的团队,士兵和侦察兵都是不可缺少的。人的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也是共存的。理性和非理性本来就不是一个是与非的关系,而是相互转换,配合应用的过程。

可能你以为医生最好抛弃不理性,只留下理性思维。但是我要说,没有情感的医学是黑白的世界。

理性让医生在关键时刻正确判断、正确行事,但情感才让医学有了温度。

一个医生同时具备理性和不理性思维,还能正确转换,这虽然是最难的一关,但是闯过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病人。

正确转换理性思维和不理性思维,是医生要过的第三关。


病人的修炼

47 管理健康:把自己挡在去医院的路上

疾病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突然发现的。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可能也就决定了何时去医院。只要干预这些细节,那就一定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把自己挡在去医院的路上。

这就好比是,尽管很多病确切的因果关系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但是只要打断疾病因果关系链条中的某个环节,那么同样可以预防疾病。

多数慢性病出现症状前的因果关系链条概括为:高危因素—修复、代偿能力下降—疾病隐性期。

避免高危因素

可能对于疾病的生成和发展具有高度相关性的某些因素。

比如,基因。

美国著名影星安吉丽娜·朱莉,携带一种叫做BRCA1的基因,她患乳腺癌、卵巢癌的几率大大增加。这种基因就是高危因素。

再比如,乙肝病毒感染可以引起肝炎,之后引起肝硬化、肝癌。慢性病毒或者细菌感染,同样也是高危因素。

再比如,雾霾、亚硝酸盐、槟榔、黄曲霉素,这些被称为一级致癌物的物质,还是高危因素。

再比如,喝热茶当水温过高,超过65度的时候,食管上皮受损,上皮细胞加速分裂,这样食管癌发病风险大大增加。饮食过烫,这也是高危因素。

不健康的饮食结构,也是慢病的高危因素。

这就包括:钙、膳食纤维、水果和蔬菜摄入不足,红肉、加工肉类摄入过多,高纳饮食、含糖饮料等等。

不健康的饮食结构和高热量摄入,又会带来肥胖。肥胖会引起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哮喘发病率增高,肥胖还可能与大脑萎缩有关。肥胖还带来了13种癌症的高发。

建议:

预防或者治疗慢性感染

比如,通过注射乙肝疫苗,通过阻断传染途径,应用药物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等等,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肝癌的发生。

避免高危行为

高危行为包括抽烟,过度饮酒,熬夜,过烫饮食,雾霾天不戴口罩,应减少食用可能含有亚硝酸盐或者黄曲霉素的食物等等

健康饮食

少吃糖,少吃红肉和加工肉类,少吃盐。多吃膳食纤维多的食物。比如全麦面包、燕麦片等全谷物、杂粮,多吃水果蔬菜,多摄入高Omega-3脂肪酸的食物,比如某些海产品。

尤其是膳食纤维。一项荟萃分析指出,增加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体重、血糖、血压、血脂,与冠心病、糖尿病和肠癌等多种疾病风险的下降有关。

不破坏修复和代偿能力

生命存在,基因就会不断损伤,多细胞生物赖以生存的一个关键机制,就是修复和代偿。

细胞靠加速分裂,补充受损或者死亡的细胞,这是修复。免疫细胞清除“异己”,这也是修复。细胞和器官靠加快工作,替代受损的细胞或者器官执行功能,这是代偿。

修复和代偿是人体针对损伤的一种智慧,这是天然形成的。但是,咱们的很多行为会影响到机体的修复和代偿能力。

比如热量摄入过多、肥胖,再比如熬夜。

适度节食,尽量保证每天的睡眠在7-8小时之内,除此之外,就是运动

真正有效的养生项目,都是把健康饮食、节食、运动和社交封装在了文化和哲学包装下,让参与者更有价值感和意义感,但是本质上都是提高人体修复和代偿能力。

进行疾病早期筛查

有四种癌症,具有明确的筛查价值。包括:

  • 用低剂量肺部CT筛查早期肺癌;
  • 用乳腺钼靶检查,或者加上超声、核磁共振筛查早期乳腺癌;
  • 用宫颈细胞学涂片检查,或者加上HPV检测筛查早期宫颈癌;
  • 用结肠镜筛查结肠癌和直肠癌。

48 聪明的患者:会知情、会选择、会寻找支持

决策体系的三个环节:知情、选择、寻求支持。

知情

无论医生谈话、术前告知,还是知情同意,各种交流都包括了五个核心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真的需要做这个检查、治疗或手术吗? 第二问题:有什么风险或者不足之处? 第三个问题:可能会有什么副作用? 第四个问题:还有其他更简单、更安全的选择吗? 第五个问题:如果我什么都不做,会怎么样?

五个关键问题可以帮助医患共同决策。

寻求医生的支持有利于作出最佳选择。


49 最后的告别:还有更好的选择

要想做到“善终”,需要从三个层面做起:自己的成长、医学的温情、社会的支持。

先说第一个层面:自己的成长。也就是你要了解什么是“善终”。

  • 无痛苦的死亡
  • 公开承认死亡即将到来
  • 在家中去世,有家属和朋友陪伴
  • “明明白白”地死亡,内心冲突和未尽事宜都得到了解决
  • 认定死亡是个体的成长过程
  • 与个人的爱好和与特征相符合的方式死亡

第二个层面:就要依靠医疗的温情

过度抢救,用各种先进的仪器和设备,让死亡的过程技术化,虽然延长了生命,但是同时也延长了痛苦。

治疗不足,没能及时有效地干预死亡过程中躯体的疼痛和各种不适,同样也让这个过程充满痛苦。

有学者认为,英国、美国、日本,还有中国台湾地区,死亡质量指数排名靠前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率先推行了缓和医疗。缓和医疗就是用医疗的温情让死亡更有尊严。

缓和医疗有3个原则:

  • 重视生命并承认死亡是一种正常过程;
  • 不加速也不延后死亡;
  • 提供解除临终痛苦和不适的办法。

了解缓和医疗,必须避免一些误解。

首先,缓和医疗不是安乐死。

缓和医疗不加速死亡,也不拖延死亡。它和安乐死是不同的,安乐死是用一种相对激进的方法,为了减免病人的痛苦,加速死亡过程。

其次,缓和医疗不是“顺其自然”。

多数死亡的自然过程是充满痛苦的,顺其自然不人道。缓和医疗是用积极的医学手段去干预痛苦,它最重要、最核心的一点,就是缓解痛苦,让病人有尊严地去世。

最后,缓和医疗也不仅是纯粹的医学干预,应该是身体、心理、精神三个层面的全方位干预。缓和医疗的概念和原则,体现了医学的温情。

第三个层面:社会的支持

生前预嘱是更好的选择

生前预嘱的内容通过“我的五个愿望”来实现,包括:

一、我要或者不要什么医疗服务。 二、我希望使用或者不使用生命支持治疗。 三、我希望别人怎样对待我。 四、我想让我的家人和朋友知道什么。 五、我希望谁帮助我。


医学的未来

50 医学的未来:继承与叛逆

医学永远是为人服务的,这一终极目标永存。

医学研究的方法,永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科学方法永存。

医学带给咱们的希望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