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New issue

Have a question about this project? Sign up for a free GitHub account to open an issue and contact its maintainers and the community.

By clicking “Sign up for GitHub”,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and privacy statement. We’ll occasionally send you account related emails.

Already on GitHub?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20190105] 澳洲的物价为什么贵?洞见澳洲经济运行模式 #5

Open
kenberkeley opened this issue Dec 29, 2018 · 0 comments

Comments

@kenberkeley
Copy link
Owner

kenberkeley commented Dec 29, 2018

以下内容都基于 Quora 的这个问题 以及我的理解进行展开

请注意:这里的“物价”,泛指进口商品的价格。
澳洲本土自产商品的价格还是相对公道的。
具体表象是:除澳洲本土自产外的其他商品一般都比国内要贵。

当然,这里的“贵”,是相对的。
例如,对于生活成本本来就很高的瑞士人而言,澳洲的物价可能也就那样。
又例如,对于某些土豪国人而言,这根本也不算事儿,随便就买几栋别墅压压惊。

地理隔离

在这方面,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难兄难弟”,均处遥远的南半球。
与世界上其他主流工业国家的地理隔离,导致高昂的航运成本。

也正因为如此,很多跨国公司都不倾向于在澳洲设厂生产。
这也意味着澳洲强依赖于进口,进口可都是要缴税的。

同时,澳洲小宗货物铁路运输不发达,境内长途运输多用空运或公路。
澳洲的油费可不便宜,而货车司机的加班费也相当可观。

以上提到的成本最终都会转嫁到消费者的头上(羊毛出在羊身上)。

同时,地理隔离也导致缺乏廉价劳动力(以偷渡客为主的黑工)。
美国境内有很多偷渡客,他们是支撑资本主义市场强劲的廉价劳动力。

人口

澳大利亚全国人口才刚超过上海,除几个大城市外,人口分布稀疏。
这就意味着“薄利多销”在这里行不通,因为压根没有那么多的销量。

而在澳洲做生意的资本家们一般都比较喜欢走极端:
既然不能“薄利多销”,那就按人头狠狠地一次赚个够吧!
所以他们就简单粗暴地以市场的承受能力来定价,
这就是著名的 “Charge what the market will bear”。

不过呢,澳洲人民比较懒,不像中国人那样货比三家。
商家们的高定价,大伙儿貌似都比较无所谓。
久而久之这就成了一种税,戏称为“澳洲税”。

商家们一般认为:能讹多少纯靠本事,靠本事讹的钱凭什么要害臊?

同时,人口少还会导致其他问题。
例如基建,无论是政府出资还是民间投资,由于回本周期太长,都觉得不划算,还不如不建或者慢慢拖吧。
(其实主要还是官员们没有油水可捞,否则搞“铁公基”的积极性不可能如此之低)
这就导致了城市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基本还在啃工业革命时代的老本。

人口少还导致了劳动力稀缺,物以稀为贵,具体表现在下面要讨论的人力成本。

人力成本

根据澳洲 Fair Work Commission 的规定,目前澳洲法定最低时薪为 A$18.93,位列 CNN 薪水排名 榜首。

对于雇员而言,这是福音。
这意味着只要能找到工作(包括临时工、兼职等),都可以相对体面地生活。
这也意味着收入差距并不会太悬殊。

而对于雇主而言,这显然并不是好消息。
这意味着人力成本占企业支出的比例相当高(除基本工资外,还需要为每位员工缴纳其工资 9.5% 的养老金)。
这对于创业者而言也是一种消极因素。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资本家们不可能允许他们自己吃亏,只会让羊毛出在羊身上。
最低时薪涨多少,商品定价也就跟着涨多少,最后还是大家一起买单。

所以这是一个高收入高消费的社会循环,而且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有别于靠剥削员工榨取利润的主流模式。
(所以在澳洲可以不需要给小费,但在美国却有点约定俗成的意味,因为美国最低工资标准实在有点低)

然而,人力成本如此高昂,会导致非澳洲企业不倾向于在澳洲投资设厂生产。
就连澳洲本土企业也会倾向于把部分生产线转移到劳动力更为廉价的亚洲。
这就意味着工作岗位的流失。失业率增加,政府的福利支出也会增加。
而政府是不赚钱的,所有支出都还是得由大家买单。

政府财政支出

上面提到了政府的福利支出,在此详细展开。
澳洲是一个高福利国家,从出生到退休的教育医疗养老,为每一个个体全程提供一条龙福利。
(这注定了澳洲政府是“大政府”,奉行公有制,有别于美国推崇的“小政府”运作模式)
这的确很不错,但实际上羊毛永远都是出在羊身上,能量永远都是守恒的,不可能凭空产生。
澳洲政府本身不仅不负责赚钱,而且还要养活很多公仆。
这庞大的财政支出都是平摊到大家的头上,主要表现为税收。
而且,这里的“大家”得排除儿童、退休老人、失业者、残疾人、原土著以及庞大的滥领福利钻空子群体等。

同时,由于是大锅饭,免不了资源的浪费与低效。
政客们忙着拉票换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缺乏远见(这也算是民主的代价)。

雇员要上缴高昂的个人所得税,稍高收入者还要交 Medicare Levy Surcharge
雇主要上缴各项经营税(例如,公司税是 30%,比美国高)。
大家的日常消费还有 10% 的 GST
而且公费医疗窟窿太大了,公立医院排队时间堪比总理任期,政府又开始补贴鼓动大伙儿买私人保险,否则超龄参保还要额外收 Lifetime Health Cover (LHC) loading
最后就只能沦落到砍新移民福利了。。。

你可以通过这个网页来了解澳洲政府的支出收入明细。

垄断、贸易保护主义

上面提到,澳洲人不像国人那样“货比三家”,其实有点强人所难。
因为可能就此一家,根本不存在竞争者,只能任人宰割。

在澳洲,几乎各行各业都只有寥寥几个巨头。
巨头们往往还特别“默契”,你讹完了换我讹。
压根不需要打价格战,伤了友商之间的和气。
比起国内动不动就撒钱,动用各种补贴、红包、优惠券抢客实在差太多。
所以说,国内的大数据杀熟实在是太高级了,在这里根本犯不着,直接明着宰。

例如,本土超市 Woolworths 和 Coles 一直联合主宰着澳洲人民的日常。
直到德国超市 Aldi 进驻,不可思议的物美价廉使它成为行业内的一股清流。

这点跟国内有点类似,部分关键领域(例如涉及国家安全)由国企或土澳本土企业(例如涉及财团、家族利益)牢牢把控,限制外资。
通过高关税壁垒(例如汽车)以及限制进口(例如食品)的法令,以保护本土企业的发展。

目前土澳的市场准入逐步放开,消费者的选择多了,商家们自然也不敢坐地起价,漫天要价。
而且近年来,部分土澳群众开始学会上网海淘或肉身出境海淘,想必他们也发现了“澳洲税”的存在。
但觉悟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还是嗷嗷待割,商家们肯定也不会因为这样而放下手上的镰刀。

再讲个笑话:
部分偏远地区,方圆数十里只有一个 Coles。
当地群众举报这是贵价黑店,最后人家不乐意开了,直接跑路。
最后大伙儿只能沦落到跑去数百里外的 Woolworths 继续挨宰,何苦呢?
还不如继续发扬土澳人民任人宰割、逆来顺受的高尚传统?
反正别人有本事在别的领域宰我,我就有本事在自己的领域宰别人,各行各业都如此,形成全社会的恶性循环。
这跟中国的食品问题有得拼:我生产毒奶粉,你制造地沟油,我们都不吃自己的东西,但我们却是在互相伤害。

房地产泡沫

跟国内类似,澳洲房地产泡沫也很大(注意到近期各大城市的房价跌幅创新高)。
在网购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做生意离不开土地。
租金贵,商品定价肯定也水涨船高。

转载请注明出处

tip

@kenberkeley kenberkeley changed the title [20181229] 澳洲的物价为什么贵?揭秘澳洲经济运行模式 [20181229] 澳洲的物价为什么贵?洞见澳洲经济运行模式 Jan 5, 2019
@kenberkeley kenberkeley changed the title [20181229] 澳洲的物价为什么贵?洞见澳洲经济运行模式 [20190105] 澳洲的物价为什么贵?洞见澳洲经济运行模式 Jan 5, 2019
Sign up for free to join this conversation on GitHub.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to comment
Labels
None yet
Projects
None yet
Development

No branches or pull requests

1 particip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