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56 lines (32 loc) · 5.67 KB

note.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56 lines (32 loc) · 5.67 KB

Shortcut-Stacked Sentence Encoders for Multi-Domain Inference

论文的基本思想是:首先通过句子编码器,将两个句子分别表示成向量$v_1$和$v_2$,然后根据concatenation , element-wise distance , element-wise product 这三种匹配方式构建分类器的输入向量$v=[v_1,v_2,|v_1-v_2|,v_1\otimes v_2]$,最后将$v$通过MLP分类器进行分类。这三种匹配方式是文本匹配中常用的方式。

论文介绍了两种句子编码器。第一种编码器是在使用多层biLSTM的基础上,借鉴了残差网络的思想,采用了一种Shortcut连接方式:第$i$层的biLSTM的输入是之前所有层输出的连结(concatenation)。如下图所示,第一层biLSTM的输入是词向量,第二层biLSTM的输入是词向量与第一层biLSTM输出的连结,第三层biLSTM的输入是词向量与第一、二层biLSTM输出的连结。最后一层biLSTM的输出通过行方向的max pooling得到最终的句子向量表示。

第二种编码器为多层残差biLSTM,即第$i$层的biLSTM的输入是之前所有biLSTM层输出的和与词向量的连结。

shortcut形式的编码器相较于残差编码器,参数更多,并且随着biLSTM层数的增加而愈发明显。

shortcut

Bilateral Multi-Perspective Matching for Natural Language Sentences

该论文提出一种双边多视角匹配(Bilateral Multi-Perspective Matching, BiMPM)模型用于句子匹配。论文通过大量实验表明BiMPM模型在不同类型的句子匹配数据集上都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包括在Quora数据集上的释义识别(paraphrase identification)任务, 在SNLI 数据集上的自然语言推理(natural language inference)任务,以及在TREC-QA和 WikiQA数据集上的答案句子选择(answer sentence selection)任务,从而说明BiMPM模型的实用性。

BiMPM模型主要分为5个部分:词表示层、上下文表示层、匹配层、聚合层以及预测层,如下图所示。下面将分别介绍这5个部分。

BiMPM

  • 词表示层:即通过词嵌入,将每个词表示成一个向量,则一个句子表示成多个向量组成的序列。

  • 上下文表示层:在词表示层的基础上,通过一个BiLSTM对句子进行上下文建模。

  • 匹配层:该层是BiMPM模型的核心部分。首先,定义多视角函数$$m = f_m(v_1, v_2; W)$$ 其中$f_m$的输入是两个维度为$d$的向量$v1, v2$,输出是一个$l$维的向量$m$, $l$为视角维度,$W$是大小为$l\times d$可训练的参数。具体地,向量$m$的第k个维度$$m_k=cosine(W_k \circ v_1, W_k \circ v_2)$$ 其中$\circ$是element-wise乘法(对位相乘), $k \in [1,l]$。然后,基于$f_m$,采取如下四种匹配策略得到4个匹配向量$m$:

    • 全匹配(Full-Matching): 句子$P$的当前时刻的上下文表示层前向隐藏层向量(后向隐藏层向量)与另一个句子Q的上下文表示层的最后一个向量(第一个向量)作为$f_m$输入(因为上下文表示层是双向LSTM)。
    • 最大池化匹配(Maxpooling-Matching):句子$P$的当前时刻的上下文表示层向量与另一个句子Q的上下文表示层的所有向量分别作为$f_m$输入,然后对所有输出进行maxpooling。
    • 注意力匹配(Attentive-Matching):首先根据句子$P$当前时刻的上下文表示向量对句子$Q$进行注意力权重计算,然后对$Q$的所有向量进行加权平均得到一个向量表示,再将句子$P$当前时刻的上下文表示向量与$Q$的注意力向量作为$f_m$的输入。其中论文采取$cosine$作为注意力权重计算的函数。
    • 最大注意力匹配(Max-Attentive-Matching):和注意力匹配策略基本类似,区别是加权平均变成了取最大。

    最终,$P$对$Q$进行匹配可以得到一组向量,向量个数等于$P$的长度, 向量维度是$l\times 8$(4种匹配策略,双向LSTM),同理,$Q$对$P$进行匹配也可以得到一组向量。

  • 聚集层:使用另一个BiLSTM,对匹配层得到的两组向量序列分别进行建模,并且都取最后时刻的向量。因此最终得到4个向量(两组*双向),将这4个向量连结作为输出。

  • 预测层:通过两层全连接+softmax作为分类器。

Enhanced LSTM for Natural Language Inference

该论文提出了一种简单高效的模型用于自然语言推理任务。模型主要基于biLSTM,主要分为输入编码层(input encoding),局部推理建模层(local inference modeling)以及推理组合层(inference composition)三个组成部分。此外,论文在句法分析的基础上,使用TreeLSTM进行建模,从而充分利用句法信息,提高了模型效果。TreeLSTM建模主要过程和biLSTM基本一致,因此下面仅以biLSTM作为示例介绍。

  • 输入编码层:使用biLSTM,对词向量进行编码,得到两组向量$P$ 和 $H$,$P$和$H$的向量个数与对应的句子序列长度相等。

  • 局部推理建模层:对$P$ 和 $H$,进行句子间(inter-sentence)的Attention(soft-alignment),得到$H$对于$P$上的软对齐信息$\hat{P}$和$P$对于$H$上的软对齐信息$\hat{H}$ ,其中$P$和$\hat{P}$维度相同,$H$和$\hat{H}$维度相同。然后,对$P$和$\hat{P}$、$H$和$\hat{H}$对应向量的对应维度进行元素级别(element-wise)的操作,包括连结、相减、相乘。 $$ M_p = [P;\hat{P};P-\hat{P},P \odot\hat{P}] \ M_h = [H;\hat{H};H-\hat{H},H \odot\hat{H}] $$

  • 推理组合层:使用biLSTM,对$M_p$和$M_h$进行编码,然后对所有时刻的隐状态向量进行max-pooling和avg-pooling,然后将pooling后的向量进行连结,输入到MLP中进行分类。

ES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