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350 lines (213 loc) · 21.5 KB

10.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350 lines (213 loc) · 21.5 KB

第十章 - Onboarding

其實很少,如果是別人做,他可能有一千五百個[00:31:13],那比上線的時候,就有三百個[00:31:16],我跟你講怎麼回事?我們的產品為什麼別人幹不掉的原因是因為我們一個月之內,疊代了人家六個月之內的成果,其實這個是有方法的,方法就是ON BOARDING,在我的書裡面及我的課裡面有講到,我的部落格也有發表一張怎麼做ON BOARDING的文章,大家可以去看,這個ON BOARDING的文章,是我用一個框架,這個框架是這樣的,我把一個[00:31:50]分成三段,第一段是它用之前它會遇到什麼問題?然後正在使用這個服務的時候,他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然後結束之後,他會有什麼樣的反餽,我把這個分成三部分,三部分你要看我們公司每一個大功能上限,一定要ON BOARDING、有購買、有出售,有IOS,有新手買幣,有參加ICO,有幣價的,有快速交易的,我們每個東西都有ON BOARDING,我們給各位看一般ON BOARDING有八個問題,然後每一個問題是我們站內我們自己測的,然後就是列這樣,比如說交易之前,壹佰元的那個交易,手續費折半,然後超出[00:32:35],事實上是我們公司的交易員先寫了這些東西,然後我們[00:32:47]再去寫這些[00:32:47],然後如果不是[00:32:49]能夠回答的,我們就先開票把它修掉,所以我們利用了這八個大問題及無數的小問題,在上線前,把真實會發生的狀況,一個個全部修掉,這就造成我們可以[00:33:06]發生什麼事情,因為當你在發現得時候,再修已經來不及了,因為你已經[00:33:12],我們的目的就是在上線之前,先降低百分之九十九的客訴,那我們的ON BOARDING、ON BOARDING,這麼多,這張給大家拍好了,佛心,哪些問題,你以後要做什麼問題,那這八個問題問自己,你就會發現一系列都沒有做,所以這是造成所有我們別人現在遇到的問題,我們都比別人早三個月遇到,而且修好,而且別人還不知道要這麼修,所以我們有一點扭曲時空,現在講出來,這個為什麼在台灣講?就在大陸講的話,就被人家抄過去了,所以為什麼我可以扭曲時空,是因為我可以預先這樣,多數的產品為什麼上線的時候會死掉?是因為我發現很多技術的團隊,他們通常或是甚至RD,以為產品功能寫好了,就是完工,於是他們就不管了,因為規格裡面沒有寫,關我什麼事?我完工了,然後再來你如果不讓他修,他就說那個是蠢蛋,不適合我們,叫他滾,所以這些幣所什麼的,都是這樣的,所以當[00:34:39]反應到很多[00:34:41]的時候,你會心浮氣躁,最後就會不幹了,這個就是為什麼成功的創業會失敗,就是因為第一個他誕生的不是風口世界,第二個他可能解決某種需求,但是他覺得他已經解決完畢了,那客戶來抱怨就是來亂他,所以你還沒有辦法做到[00:34:58],那我們事實上,是每一件事情都[00:35:05],而且我們在那個時間點修好,在區塊鏈世界又跟其他世界不一樣,我們都說區塊鏈世界的一天等於人間的一週,然後一週等於一個月,所以我們的時間感是不一樣的,所以在那麼廝殺猛烈的這個世界裡面,你一秒鐘都耽擱不得,而且像我們這麼注重體驗的,幣幣交易所大家覺得難用還是會用,OTC是真的一旦離開,就很難再受理他們體驗,所以我們簡直是用命在做,所以為什麼我在前面剛剛講說,簡直是用命在做這個交易所就是這樣,

在我过去的工程从业经验中。对于设计出「高留存率」产品的这个课题,往往会集中在改善 UX 这个面向上。但是 UX 对程序员来说,其实是一个属于非常「通灵」的字眼。

当然,UX 研究员以及 UX 设计师,听到这个说法可能会很生气,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面,这个领域其实已经有成熟的评估以及设计方法了。但是,摊开来说。「成熟」这个字,我觉得与现况并不「相称」。

因为事实上在业界,最常发生的状况是,即便经过了 访谈 => A/B Testing => 实际上线的设计,这一整套流程所产出的产品,多数 UX 设计师产出的作品,最后往往给人的感觉往往总是「精致的 UI + 却没有办法达成最初目的」。

如何在很早期,就设计出「一次就上手」「且能用」的「软件」,其实真是很难了。

你不需要研究 UX,你需要研究的是 Onboarding Process

这也是我一直致力研究的课题:「如何以系统性方法造出令使用者秒上手,且高留存率的产品」。

我在技术开发界一直寻找这个答案,一直找不到。偶然跨界开始研究增长后,我终于在增长这个领域找到了答案。这个答案就是 Onboarding。

什么是 Onboarding?

这个字眼起源于人事部门。指的是「新员工入职程序」。一套好的新员工入职 Onboarding程序,可以让新员工很快的适应新环境,并且快速投入公司的产出。

HR 领域为什么这么重视 Onboarding 呢?这是因为光录取一个新人,公司就要费上许多精力与成本,要是这个同事没办法快速融入,以及发挥作用。那么,之前的花费都是巨大的浪费。

同样的道理其实也适用于做生意这个领域上,想想你好不容易花了钜额曝光成本,让顾客愿意走进你的店,但是顾客却不愿意消费,或者是消费过一次之后,就不愿意下次再来。这岂不是巨大的浪费吗?

产品失败不是因为没有 X 功能,而是客户没有体会到价值

我曾经在研究留存率(Retention)这个议题时,见过一个最震撼的数据。是 Hubspot 当年在做 Sidekick 这项产品这项数据的调研。它们针对不愿意续用的客户做了一项调查,挖掘出一个反常识的数据。

客户为什么会停止使用你的产品:

  • 30% 人离开,是因为不懂得如何使用
  • 30% 人离开,是因为没有体会到当初宣称的价值
  • 10% 是因为产品做得烂
  • 10% 人是因为其他竞争者比较好

这个数据大大打破我们过去的印象。我们以前常常认为自己公司生意不好,是因为公司产品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或者是竞争对手这个好那个好。所以选择把精力贯注在与其他公司比较产品功能。

但实际数据告诉我们。背后的事实与我们猜想的大相径庭:绝大多数客户不再光临,完全是因为「不会用使用,从而感到没有价值」离开的。

所以,只要把「不懂得使用」这个大缺点修掉,让使用者可以体会到这个服务的价值,马上就可以大幅拉升留存率。根本不需要再去搞其他乱七八糟花招。

提升留存率甚至不与产品品质挂勾,而是有没有让用户建立「习惯」

后来,我在研究 Onboarding Framework 这个方向时,还更惊奇的发现,Onboarding 的原理竟然是与「建立习惯」这件事是相通的。

也就是,要提升业绩,未必要是(有能力)在短时间拉升品质,而在于你能不能管理客户的预期,从而建立起「消费习惯」。

我举一个例子:你最喜欢去的火锅店是哪间?

你会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是京城名店,而是自己上班写字楼小区的火锅店。但,没道理阿?这小店服务员可能一天到晚会漏菜,在尖峰时间菜可能还会上得很晚。为什么我还是一天到晚去?

原因就是:「习惯」。

你知道自己在这里消费,拿不到什么(菜的品质或服务员的品质),但可以得到什么(最快时间吃到火锅)。而这最符合大脑决策逻辑,且是最省事的判断,这就是所谓的「习惯」。

人类的整体行为,建立在「习惯」之上。要是没有这些「习惯」在帮忙决策,大脑是是会不堪负荷的。

建立习惯就可以拉升业绩

之前我在硅谷公司做产品时,这个服务是做十分钟内送上门的便当外送。有一阵子销售遇到瓶颈,我们的数据团队就派一群实习生去作客户访谈:问问客户,有什么是我们得优先改善的?

结果答案十分让我们震惊。客户像是极度憋屈得,瞬间倒出一大堆抱怨:

  • 不好吃
  • 速度太慢
  • 司机送餐态度恶劣

(让我们羞愧到想自杀)

但是,最神奇的是。这些客户不但没有走,相反的他们竟然还是常客,始终继续使用这个服务。

我们就非常疑问:为什么?

实习生回报说:因为这些用户已经习惯了,因为这个服务非常便利:

  • 虽然广告宣称 10 分钟到,但是,客户内心预期都是最晚 30 分钟内能到就可以了。
  • 虽然不是什么可口的便当,但是「能吃」。以 10 块钱的餐,这样的品质可以了。

原来客户内心对这个服务有一个最差的预期,只要产品还活在这条底线之上就行了。

后来,我们内部在捞数据时,发现我们所有的常客,只要在两周内有连续 5 次以上的消费记录,这个人就很有可能成为我们的常客。于是,我们就做了一档行销活动,叫 5by5,活动内容是这样的:第一单半价(5元),只要你消费了,就再给你一张半价券。连续五次以内都试办价。

本来 RD Team 对于这个策略半信半疑。但是,我们服务品质什么都没改,且只做了这档活动,销售成绩就飙上去了。

所以,Retention / Onboarding 的重点,事实上是建立客户心里的预期,养成客户的习惯。如果你短时间,无法提升品质,甚至你可以这样做:让客户觉得烂得有 Pattern,一切都按照他的心里预期。如果这段过程当中有一段让他觉得做得特别得好,超乎意外的好。客户就会觉得很开心,想要重复这件事情。连续几次都是这样,顾客就会觉得你的产品是超乎想像的好。

这就是「建立习惯」,这就是「常客养成」。

靠 Onboarding 一开始就把项目作对

当我们在开发新产品,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你不知道你做得东西是对不对。

原先做的功能可能 90% 使用者都不知道怎么用�。公司也没有资金与技术能把产品一瞬间做到完美。

很多公司创业的方向,若不是一个强劲刚需能很快 PMF 的市场,极有很可能就在「学习捉摸」顾客需求当中,把新使用者的信任或者是之前准备的资金烧光光了。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在研究这个议题的原因。创业者往往手头只有那么一点资源,也只有那么一点初始客户,实在没有资本一直不断的砸在获取新客户上。所以,无论如何在一开局就要把留存率拉高。

下一段,我会分享,Onboarding 究竟要怎么做(Framework),以及原理是什么。

如何养成使用者的习惯

Onboarding 的套路,与养成「习惯」的套路其实是一模一样的:

  • Step 1: 消除疑虑与挫折
  • Step 2: 立即传递价值
  • Step 3: 奖励期望行为

而甚至更「狠」的套路,就是利用「上瘾」的原理,在 Step 2 & Step 3 来回操作。

  • HOOK = TRIGGER -> ACTION -> REWARD -> INVESTMENT

Onboarding 步骤与情境

具体的执行结果是类似这样的:

步骤一:去除障碍

  • 加入会员(免费试用或定期续约):尽可能让流程顺畅无碍
  • 欢迎入会:确保顾客知道签约内容并感谢它们加入

步骤二:立即传递价值

  • 立即参与:
    • 提供提供初始价值(一首歌,一个礼物,一项事实)。
    • 从一个「游戏」开始(游戏化),鼓励会员做出理想行为
    • 跟社群里的其他会员互动
  • 请顾客回馈意见:
    • 入会第一周透过电话,电邮或拦截式访堂
    • 准备好耐心倾听会员的意见
  • 提供回馈:
    • 让新进会员知道,它们如何影响其他会员,譬如:时间,参与,人口统计资料
    • 可能的话,指出各位会员的独特优势

步骤三:奖励期望行为

  • 要求推荐:鼓励会员在入会30天内,邀请其他朋友试用
  • 利用数据分析开始提供客制化体验:
    • 将独特要素融入体验,展现对会员的肯定
    • 专注于持续改善,而不是重大突破
  • 转入到培育计画
    • 持续提供资讯,协助会员将本身体验与连结最适化
    • 以持续一致的方式跟会员沟通

以外卖软件为例

看起来还是很模糊,没关系,我以开发「外卖软件」作为实际示范:

步骤一:去除障碍

  • 刚入门: 简化注册流程,只要求用「手机号码」服务。
  • 刚开始使用:登入时有 4 页提示指南,快速提示这个服务的价值,并提供新用户许多折价卷或红包。

步骤二:马上提供服务

  • 马上提供服务:设计一个流程让使用者能够很快地找到方圆 2 公里的可提供外送的餐厅,并提供许多选择。
  • 立刻询问反馈意见:如果使用者打开 App 后一周内没有下订 3 单,打电话问使用者是否卡住。

步骤三:奖励期望行为

  • 邀请顾客推荐给别人:点餐过后,App 提供红包让顾客可以在朋友圈里面转送小伙伴们
  • 根据客户喜好定制方案:App 收集数据,开始针对顾客口味推荐适合他的外送商家。
  • 转变为一个长期顾客优惠计画:长期顾客可以享受免运费优惠

如此一来,是不是整个 Onboarding 流程就变得十分清晰了呢?

Onboarding 框架

但是,知道了上述场景。我们又如何知道「如何在正确的时间点」做到「正确的触发或奖励行为」呢?

以下是我整理出来的八个问题框架。我们在对任何服务要上线前,都会跑上这一个 Onboarding 流程,至少跑上三轮。

  • 第一轮:至少找到 100 个问题并修复
  • 第二轮:至少找到 75 个问题并修复
  • 第三轮:至少找到 50 个问题并修复

开张之前应该要答的出来的八个问题

  1. 在开始前,用户会问你什么问题?
  2. 在第一次使用前,用户会忘记做什么会让使用者体验搞砸(最常客诉的点)
  3. 用户最常做了什么「正确的事」达到很好的体验?
  4. 用户最常做了什么「错误的事」结果收到很糟的体验?
  5. 东西售出后,你如何检验它们做了「正确的事」或者是「错误的事」?
  6. 顾客如何联络你修正问题?
  7. 你怎么做事后补偿的方案?
  8. 你希望它们如何事后帮你行销?

我们会跑这样的框架,至少找出一百件可以做的事。

  • 补 FAQ
  • 修正注册流程
  • 修正 Landing Page
  • 找出 ah-ha moment
  • 在 Activation 点附上小小「Best Practice」让用户通往正确的道路
  • 避免用户自杀
  • 建立查核点,侦测用户是否执行「正确」或者「失败」的动作。
  • 让用户有很好的体验后,试图让它们成为产品的代言人

以全栈营为例:

1. 在 上课「前」,学生會來問你什麼問題

  • 課前要練習到什麼程度?
  • 多菜的人能夠報名?
  • 要准备什么电脑

解决方案:

  • 课前设立欢迎课程
  • 提醒他们加入 slack (容易找到助教发问)
  • 提醒他们练习 Rails 101 (事前作业)
  • 提醒他们不要偷懒至少要练三遍 (附上学长心得)
  • 提醒他们真的不会,可以加入线下聚会互相帮助

2. 在上课第一天,同学忘记做什么会让使用者体验搞砸(最常客诉的点)

  • 忘記裝環境
  • 根本沒有把 Ruby on Rails 開發環境 build 起來。光裝機就超燒時間
  • 学生家里网速非常慢,或者是用了非常烂的「科学上网帐号」
  • 使用错误的方法学编程,导致学习进度缓慢。

解决方案:

  • 提醒上课前要将环境「安裝好」
  • 警告沒写作业,上課會直接掉隊
  • 直接购买「云梯」送所有的学生,保证稳定的网路品质
  • 指南做过数十遍精修,确保新手不容易卡关
  • 提供学习指南,指点正确的学习方法

3. 顾客最常做了什么“正确的事”达到很好的体验

  • 按照老师的正确指导,练习,且重复复习
  • 有预习,按时交功课
  • 每天写 ORID
  • 有参与或组织 Meetup

4. 学生最常做了什么“错误的事”结果收到很糟的体验

  • 不按照老师的正确指导,把学习当作是登山。
  • 最后一天才写功课
  • 不写 ORID
  • 不纪录「错的」知识
  • 不敢问助教
  • 不去问 Meetup

解决方案:

  • 开学第一天就设立「放下你的无效学习」,并要同学承诺
  • 设立多个微信群组,以及多线助教
  • 使用交作业系统,确保学生进度有跟上轨道
  • 不断安利写 ORID 的好处
  • 利用同侪学习证明「正确学习」的威力
  • 学长姐的 ORID 起了非常好的示范效果

5. 东西卖出后你如何检验他们做了正确的事”或“做了错误的事”?

  • 利用交作业系统确保同学的方向正确
  • 鼓励同学写作 ORID 进行当日自我反省,以及整理每日学到的精进知识
  • 多多举办群分享,从群分享里面听到反馈

6. 他们如何联络你修正问题

  • 线上对话(Intercom 系统)
  • 教材吐槽机制
  • 助教定期回报

7. 你怎么做事后补偿的方案?(有 FAQ / 说明书 / 部落格 / 客服专线 )

  • 线上额外的教程
  • 根据学习的效果,每周举办两次 Live 讲座补强
  • 助教辅导,线下 Meetup
  • 留级机制

8. 你希望他们如何事后帮你行销?

  • 参加大赛,学习成果自证
  • 拉票也会感染到周遭其他人
  • 推坑朋友
  • 上其他分享群里面分享方法
  • 整理学习心得发表

我会在下一篇文章解释,为什么需要回答这八个问题。

整个 Onboarding 三个阶段:事前,服务中与事后。

20229768_10155591737923552_8834984855497131414_o.jpg

事前:

  • 消费者买单前最常犹豫的问题
  • 最常一开始就搞砸的问题(付完钱后最可能死在哪里)

一开始让使用者就死在门口是最蠢的。而这些 bug 却是最好修的。基本上只要引入 alpha / closed beta 使用者就可以测出一大堆。

能修的就修,不能修的就做成 FAQ。

服务中:

  • 并不是所有人一开始进来用这个服务会阵亡,有些人天生会用得很好,并且会瞬间喜欢上你的服务。

去找出这些人是如何「意外的」「用得很好」,做成 Best Practices,让其他使用者可以到达这个境界。

  • 设立检查点,观察使用者最容易在哪里「死掉」。

接著你就能在这一环一环当中找出「查核点」,然后在查核点自动插入 Best Pratices 的帮忙或者是阻止使用者自杀。用户既可达到预期,又可以得到良好的体验。

事后:

  • 会产生什么效果?是不是可以拿这些效果,去证明你当初宣称的是不是有这么好?

找到一个机制,产出正确的成果。并利用这些成果自证效果,形成一个好的 Referral 循环。再利用这个 Referral 机制,配合 NPS 找出不是你的客户,逐渐过滤掉,把正循环的比例拉得越来越高。

分成三个阶段 Release:Alpha / Closed Beta / Open Beta 使用者

上线前我会分成再分成三个 Stage 去 Release。

Alpha 是属于铁粉。铁粉在这阶段一定会抱怨一大堆,但没关系,铁粉都是真爱。嫌归嫌,它们还是会给你很好的 Feedback,并且不会出去对外讲你坏话。在这个时候集中火力去修掉那 100 个 issue。

修完之后,就可以进 Closed Beta 阶段,你就会接到完全不同的反馈,这时候会有七八十个新的 issue 要继续修。

修完 Closed Beta 阶段,通常这时候就会拿到真的 NPS 了,开始会有正循环,甚至会有好的 Testmonial。就可以开始把真的 Testmonial 替换掉首页当初写的假 Testmonial。同时透过 NPS 过滤掉不适合你的 TA。

开局就细分垄断:不需要花费精力服务不是 TA 的顾客

网路上顾客千百种,天真的创业者总希望一开始就打算服务很多的客户,或者甚至有几个假想顾客群。这个方式,可以让创业者发现自己「想像的 TA」并不是真正适合你的 TA。甚至也没有真的精力去服务它们,从而找到正确的方向。

如果一直执著在错的 TA,会导致在一开始拿不到高 NPS。不仅好名声散播不出去,甚至一开始就有坏名声。这是是相当吃亏的一件事。

网路上常讲「细分垄断」。其实若做好这个套路,一开始就能够专注在真正需要你的人,直接做好小垄断。

只要将精力灌注在 Onboarding,冤枉路就不需要走那么多

在创业圈很久,我观察到绝大多数创业公司都会走上这条冤枉路

  • 一开始做出没人要的东西,花了许多冤枉路过了许多年,才建立起口碑
  • 一开始做出有人要的东西。但把基础 MVP 与 PMF 的功能就直接停滞了。后面补进来的项目经理与开发者,都是在闷著头发想功能,基于不实际的场景闷头苦干,做出完全不合用的产品,最后项目完蛋。

所以,听到增长黑客这帖仙丹,就急急忙忙服用。彷佛上了 Data / Matrics / A/B Testing,产品就能起死回生。

其实。增长不是那么复杂的事,老老实实的做好 Onboarding 的每一个环节。形成增长回圈,业绩起色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