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2178 lines (2142 loc) · 287 KB

909-史表-MondaHistorioKalendaro.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2178 lines (2142 loc) · 287 KB

Monda Historio-Kalendaro | 世界历史年表 | Timelines Of World History

CLC: K108

记录一些历史事件。将世界历史放在同一时间轴,理清各个事件所处的时期及相互关系,减少错误的主观印象带来的错位感。

关于公历:只有1年与前1年,也只有1世纪与前1世纪;某世纪严格的定义是 xx01 至 xx00 年,但有时也被认为自 xx00 年始(参考世人对2000年作为21世纪起始的认知)

-∞・宇宙大爆炸

  • 前6600
    • 贾湖契刻符号的年代约为公元前6600年。
  • 前3900
    • 前3900:复旦大学严实等人2019年论文所说,汉藏语系于约公元前2200至5800年(平均公元前3900年)最早分化于中国北方。
  • 前3800
    • 前3800:据「中华文明探索工程」的估计,中国之原始时期为公元前3800年-公元前3050年,共750年。其中太昊:纪元前3350年。
  • 前3188
    • 前3188年左右,传说上埃及国王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定都孟斐斯(今吉萨省拜德尔舍因(Al Badrashin)拉希纳村(Mit Rahina),孟菲斯并不位于开罗,开罗应位于另一个古城赫利奥波利斯),成为古埃及第一个法老,古埃及从此开始王朝时期。
  • 前3050
    • 前3050:据「中华文明探索工程」的估计,中国之炎帝神农氏时期为公元前3050年-公元前2510年,共540年。其中神农:纪元前3035年。
  • 前3000
    • 前30世纪-神农氏攻斧燧氏之战
  • 前2800
    • 前28世纪:古埃及象形文字,圣书字(根据维基百科)发源于5200年前(即公元前32世纪)的青铜时代早期,最早的被破解的成句的书写文字来自第二王朝(前28世纪),并在中王国时期形成了成熟的书写文字体系。圣书字一直使用到公元5世纪后消亡。1820年,法国语言学家商博良在罗塞塔石碑的帮助下重新破解。
  • 前2717
    • 黄帝,(根据维基百科不知道哪来的数据)公元前2717年4月22日(农历三月初三)—公元前2600年。
  • 前2667
    • 仓颉:约公元前2667年—约公元前2596年
  • 前2600
    • 前26世纪-黄帝征服中原地区之战。阪泉之战、涿鹿之战
  • 前2500
    • 阪泉之战:约前2500年。黄帝击败炎帝。
    • 前25世纪-颛顼与共工之战
  • 前2400
    • 前24世纪-帝喾攻共工之战
  • 前2300
    • 前23世纪-尧攻驩兜丹水之战
  • 前2200
    • 前22世纪-舜攻三苗之战
    • 前22世纪-禹攻共工之战
    • 前22世纪,禹伐三苗
      • 禹伐三苗是相传先秦时期, 距今4000多年前,中原地区的华夏部落联盟在禹的带领下同南方的三苗部落联盟为了争夺奴隶和生存空间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通过这场战争,禹成功消灭了对自己地位构成威胁的竞争者,直接推动了夏朝诞生

  • 前2100
    • 约公元前21世纪初,大禹治水
      • 三皇五帝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初),黄河泛滥,大禹奉命治水[4]。《尚书·禹贡》记载“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砥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5]。这里的“积石”指现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附近的阿尼玛卿山。意思是说,黄河在龙门以下一段南流至华阴向东,经三门过孟津与洛河汇流。再下过大伾山北流,穿过漳河,经今河北曲周县以东向北,然后分为数支,分道入海。其中最北一支为主流,到今深县南折而向东,循漳河至青县西南,又东北经天津东南入于渤海。这条河因《禹贡》所载,故称为“禹河”[6]。

    • 前21世纪-夏启攻益之战
      • 前21世纪-甘之战
    • 前21世纪-夏启攻西河之战
  • 前2070
    • 前2070(夏商周断代工程),【夏】朝建立。(【夏朝】: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
  • 前2000
    • 前20世纪-夏胤攻羲氏和氏之战
    • 前20世纪-夏相攻东夷之战
    • 前20世纪中后期-浇灭相之战
  • 前1998
    • 后羿:约前1998年—前1940年
      • 后羿流放了太康,立了太康之弟仲康,又替代了夏王控制夏王朝的中枢,消灭了不服从他的伯封。并收留了伯明氏之子寒浞而重用他。最后寒浞收买并培植党羽和势力,在一次后羿打猎回国时,寒浞发动政变而后羿被杀。寒浞将后羿烹杀,并要后羿的儿子吃。后羿儿子不肯,便被绑到穷门杀害。

      • 先秦记载中大多并没有区分射日的羿和统治者后羿,但由于周朝出现此人为尧时人和夏朝人的两种说法,因此出现此为两人的说法:《荀子·儒教篇》中说:“羿者,天下之善射者也”。而许慎更进一步认为:“羿,尧时射官,非有穷后羿也”。一说射日者名平羿,而夏时的后羿为有穷氏,因善于射箭,自比平羿,而名后羿(「后」是上古统治者的一种称号)。但至今民间神话传说中仍将两个人物作为一个对待,射日的传说通称“后羿射日”。

  • 前1900
    • 前19世纪-夏少康复国之战
    • 前19世纪后期-夏少康灭浇之战
    • 前19世纪后期-夏季杼灭豷之战
    • 前19世纪后期-夏伯靡灭寒浞之战
    • 前19世纪后期-夏季杼攻东夷之战
  • 前1831
    • 不降(前1831年—?),姒姓,名不降,一作降或江成,是中国上古夏朝第十一任君主。泄之子,孔甲的父亲,扃的哥哥。
      • 不降西征
      • 《古本竹书纪年》称不降在位59年,在位第6年讨伐了九苑。

  • 前1800
    • 前18世纪-洛伯与河伯之战
  • 前1700
    • 前17世纪-商上甲微灭有易氏之战
    • 前17世纪-夏不降攻九苑之战
  • §💯前十六世纪 / 前一五几几年 / BC13 / Saeculum 16 a.C.n.§
  • 前1600,商 商汤
    • 前16世纪-夏桀攻有施氏之战
    • 前16世纪-夏桀攻有缗氏之战
    • 鸣条之战是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在鸣条(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之西,一说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与夏军进行的一场决战,战争导致夏朝灭亡,而汤建立了商朝。
    • 前1600(夏商周断代工程),【商】朝建立。(【商朝】:前17世纪—前11世纪)
      • 汤(约前17世纪—前16世纪),商朝开国之君,子姓,名履,今人多称商汤、殷汤,又称武汤、天乙、成汤、成唐,商代金文和甲骨文称为唐、成、大乙,原商部落首领,与有莘氏通婚后,任贤臣伊尹和仲虺为左右相,以亳为前进据点,积极治国,准备灭夏朝。
        • 当夏桀之时,夏王内政不修,外患不断,夏后氏的共主地位严重动摇。汤乘机起兵,首先攻灭葛(今河南宁陵县北)及十多小国和部落。接着又克韦(今河南滑县东南)、顾(今河南范县东南)、昆吾(今河南许昌东部)等小国。经过11次战役,使得夏王朝空前的孤立无援,又利用有娀氏的反叛,起战车七十乘,必死之士六千人伐夏[5],在鸣条之战中击败夏桀,一举灭夏。由于商汤以武力灭夏,打破君王永定的说法,因而史称“贵族革命”。汤建立商朝后,对内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心,从而扩展了统治区域,影响远至黄河上游,氐、羌部落都来纳贡归服 [6]。

        • 成汤在商代文字称为“唐”[1][2][3]。在祭祀先祖时,殷商人也称呼成汤为“成”[4]、“大(太)乙”。

      • 商汤的都城在亳
        • 据史书记载,帝喾和商汤的都城在亳,从汤到中丁,商朝一共六代十一王,在亳定都150年。但对亳都的具体位置,则有争议,历史上共计有6种说法,分别为西亳说、南亳说、北亳说、杜亳说、垣亳说及郑亳说。当代主要有西亳说和郑亳说两种说法,两派之间仍有争论。
        • 西亳说认为亳都位于偃师商城遗址,而郑亳说则认为亳都位于郑州的商城遗址。
        • 根据《括地志》的记载,北亳,又称景亳,在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今商丘梁园区);南亳在宋州谷熟县西南三十五里(今河南虞城(商丘市虞城县)西南);西亳在河南偃师(今河南偃师西)。今安徽省亳州市的名称即取自古代南亳
    • 汤、太丁、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盘庚迁殷前) (约前1600年-约前130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
    • 前16世纪-商汤灭葛之战
    • 前16世纪-商汤灭韦顾之战
    • 前16世纪-商汤灭昆吾之战
    • 前16世纪-商中丁攻蓝夷之战
  • 前1558
    • 前1558年(癸亥)─前1546年(商朝这些时间抄自 wiki 商朝君主列表,无定论):早商时期,商汤,在位。
  • 前1546
    • 前1546年(己亥)─前1544年:外丙(?—?),卜辞作卜丙,文献作外丙(《史记》)、外壬,子姓,名胜,是商朝的一位君王。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他是成汤之子、太丁之弟,是商朝第二位君王。
  • 前1544
    • 前1544年(丁丑)─前1540年:中壬(?—?),亦称仲壬、燕壬、工壬、其壬、南壬,子姓,名庸,是商朝的一位君王。仲壬是商汤之子,外丙之弟,《孟子•万章上》、今本《竹书纪年》、《史记•殷本纪》、《太平御览》卷83引《史记》、《皇极经世》、《资治通鉴外纪》、《资治通鉴前编》、《通志》、《文献通考》均称他在位四年后去世。 但是,周祭中无仲壬之名,故仲壬到底有没有即位为王有争议。
  • 前1540
    • 前1540年(辛巳)─前1528年:商太宗太甲(?—?),子姓,名至,商汤的长孙,又称祖甲,《史记》记载其庙号为太宗,是商朝第五位君王。
      • 据《史记》记载,太甲在位初年,任用伊尹为相,商朝比较强盛。可是太甲三年时,太甲开始按照自己性子办事,以残暴的手段对付百姓、奴隶,伊尹便把太甲流放到桐之宫。三年后,伊尹见太甲改过自新[2],便郑重地将政权交返给太甲。太甲复辟后,沉痛接受教训,成为了一个勤政爱民、励精图治的圣君。

      • 不过,另一本史书《竹书纪年》对此却有不同的描述:伊尹放逐太甲后,自立为王,7年后,太甲潜回杀掉篡位的伊尹,并改立伊尹的儿子伊陟和伊奋继承伊家[3]。

      • 更有一种说法认为商汤长子太丁逝时,汤尚健在,立次子外丙为太子,而汤逝后,太甲夺权,在其叔父外丙(以及仲壬)之前即位,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度。这可能是文献记载中多称太甲起初不贤的缘故,所以伊尹放太甲于桐,并作《伊训》、《肆命》、《徂后》使其反省悔过。期间伊尹复立汤次子外丙、三子仲壬相继为王,但二人年迈,总共在位六年便过世。太甲在桐宫修德,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伊尹见此便迎接太甲回都,还政于太甲。但这便无法解释太丁可能曾经继位的证据,学者江林昌根据周祭祀谱中太丁先于太甲,认为太丁曾经即位。[4]

      •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 前1528
    • 前1528年(癸巳)─前16世纪|前1509年:商昭王沃丁(?—?),亦称羌丁,子姓,名绚,是商朝的第六任君王。他是太甲之子,太丁之孙。沃丁在父王太甲去世后继位,在位期间,辅政功臣伊尹去世,咎单接管政事,作《沃丁》训王。沃丁死后,弟太庚继位。
  • 前1509
    • 前1509年(壬子)─前1504年:大庚(?—?),又作太庚,讹作小庚,姓子,名辩,是商朝的第七任君王。大庚是太甲之子,沃丁之弟,在沃丁死后继位。大庚死后由其子小甲继位。
  • 前1504
    • 前1504年(丁巳)─前1487年:小甲(?—?),子姓,名高,是商朝第八任君王。《史记·殷本纪》说他是太庚之子,可是《史记·三代世表》说他是太庚之弟,并说“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本纪把这两句置于雍己时期)。小甲在位时,商代以亳为都,他去世后,弟太戊继立。

前1500・商(小甲)・前十五世纪(-前1501)

  • §💯前十五世纪 / 前一四几几年 / BC13 / Saeculum 15 a.C.n.§
  • 前1500,商 小甲
  • 前1487
    • 前1487年(甲戌)─前1413年:太戊(?—?),或作大戊,子姓,名密,《史记·殷本纪》记载其庙号为中宗,商朝君王,《史记·殷本纪》言为前任君王小甲弟,雍己之兄,继雍己之后为国君,然而据甲骨文周祭卜辞,雍己却排在大戊之后,因此学者认为雍己应为大戊之弟。《书·无逸》及《太平御览》引《史记》皆谓太戊在位七十五年。太戊在位时,举贤人伊陟为丞相,天下大治,诸侯归附。诸子可证者有仲丁、止壬、河亶甲。
      • 《内黄县志》记载:“商王中宗陵在县西南二十五里茨范村。”宋太祖开宝七年(974年)立有《大宋新修商帝中宗庙碑铭并序》。1986年,河南省内黄县亳城乡刘茨范村东的刘茨范遗址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 前1412
    • 前1412年(己丑)─前1401年:雍己(?—前1476),子姓,名伷,是中国商朝的君王,前任君王太戊之弟,旧说小甲之弟,继太戊之后为国君,然而据甲骨文周祭卜辞,太戊却排在雍己之前,因此学者认为雍己应为太戊之弟。定都于亳。雍己在位时商朝逐渐衰落,诸侯不来朝。雍己死后,侄子中丁继任。
  • §💯前十四世纪 / 前一三几几年 / BC13 / Saeculum 14 a.C.n.§
  • 前1400,商 中丁
    • 前1400年(辛丑)─前1391年:中丁(?—?),《竹书纪年》作仲丁,姓子,名庄,商朝君主,为前任君主雍己之侄子,太戊之子。中丁有配偶两人,癸和名己。《竹书纪年》称中丁于即位元年将都城从亳迁到嚣(亦作隞),这是商朝的第1次迁都。
      • 中丁以后,王室经常发生王位的纠纷,“兄终弟及”的制度遭到破坏。
      • 嚣(亦作隞):
        • 隞又作敖、嚣,或称隞都,是商朝的都城。商朝曾经频繁迁都,不下百次。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商王中丁因水灾和争战等原因,从亳迁都于隞都。
        • 具体所在有争议。一说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敖仓或敖山,二说今山东省沂蒙山区,三说今郑州商城遗址是隞都所在,亦有认为位于今河南省郑州市的西北的石拂乡小双桥村一带的小双桥遗址即隞都遗址。
    • 前14世纪-商河亶甲攻蓝夷班方之战
    • 前14世纪后期-商阳甲西征之战
  • 前1391
    • 前1391年(庚戌)─前1381年:外壬(?—?),在甲骨文中被称作卜壬,子姓,名发,太戊之子,商朝君主,前任君主中丁之弟。
  • 前1381
    • 前1381年(庚申)─前1372年:河亶甲(?—?),在甲骨文中作戋甲,姓子,名整,外壬之弟,商朝前任君主中丁之弟。河亶甲在位时商朝再度衰落。《竹书纪年》称他把国都由嚣迁往相,在位期间曾讨伐蓝夷、班方等外族。《太平御览》卷83引《史记》、今本《竹书纪年》、《册府元龟》、《资治通鉴前编》、《资治通鉴外纪》、《通志》、《皇极经世》均称河亶甲在位九年。
  • 前1372
    • 前1372年(己巳)─前1353年:祖乙(?—?),又称且乙(“且”是“祖”的本字,实为同一字),姓子,名滕(一作胜),商朝第十四任君主,《史记·殷本纪》称他为河亶甲之子,但甲骨文记载他是仲丁之子。他在位时商朝再度兴盛。《太平御览》引《史记》称他在位十九年。《今本竹书纪年》称祖乙在位期间,将国都由相迁至耿,后又迁都于庇。
      • 庇(山东郓城)
  • 前1353
    • 前1353年(戊子)─前1339年:祖辛(?—?),又称且辛,子姓,名旦,商朝第十五任君主。祖辛是前任君主祖乙之子,其首都在庇。死后由弟沃甲继位。
  • 前1339
    • 前1339年(壬寅)─前1334年:沃甲(?—?),在甲骨文中作羌甲,《竹书纪年》作开甲,子姓,名逾,商朝第十六任君主,祖乙之子,前任君主祖辛之弟,在位时定都于庇。死后由侄祖丁继位。
  • 前1334
    • 前1334年(丁未)─前1325年:祖丁(?—?),在甲骨文中作且丁,姓子,《今本竹书纪年》称他名新,商朝第17任君主。祖辛之子,前任君主沃甲之侄。《竹书纪年》称祖丁定都于庇。死后由从弟(堂弟)南庚继位。
  • 前1325
    • 前1325年(丙辰)─前1319年:南庚(?—?),子姓,名更,商朝第十八任君主。沃甲之子,前任君主祖丁之从弟(堂弟)。南庚在位期间将国都由庇迁至大陆,因大陆地偏南,所以此王得名“南庚”。死后由祖丁之子阳甲继位。
      • 南庚迁都到奄(山东曲阜)
  • 前1319
    • 前1319年(壬戌)─前1315年:阳甲(?—?),甲骨文中称彖甲,子姓,名和,商朝第十九位君主,前任君主祖丁之子,后任君主盘庚之兄,定都于奄。《今本竹书纪年》称阳甲在位时曾西征丹山戎。阳甲时期商朝再度衰落。自中丁时期起,王位继承开始混乱,引致诸侯不来朝。
  • 前1315
    • 前1315年(丙寅)─前1301年,前1301年(庚辰)─前1287年:盘庚(?—前1277),商朝中后期君主。子姓,名旬。商汤九代孙,帝祖丁之子,帝阳甲之弟,《太平御览》引《史记》称其在位28年。夏商周断代工程把盘庚时期定在前1300年左右。
  • §💯前十三世纪 / 前一二几几年 / BC13 / Saeculum 13 a.C.n.§
  • 前1300,商 盘庚
    • 盘庚迁殷。商朝君主盘庚曾从奄(今山东省曲阜市)迁都于殷(今河南省安阳市)(《史记》说迁都到亳,即今河南偃师),历史上被称为“盘庚迁殷”。在此之前,商朝已迁都四次,而盘庚此次迁都是第五次。盘庚迁殷后,继续“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经历了一段繁盛时期,故后世又称商为“殷商”。盘庚迁殷为九世之乱画下句点。此后至商朝灭亡,商朝并未再迁都。
    • 盘庚(盘庚迁殷后)、小辛、小乙 (前1300年-前1251年)(夏商周断代工程)
  • 前1287
    • 前1287年(甲午)─前1284年:小辛(?—?),子姓,名颂,商朝第21任君主,前任国王盘庚之弟。小辛在位时商朝再度衰落,人民开始怀念盘庚时代。小辛定都于殷。《今本竹书纪年》称小辛在位3年。死后由其弟小乙继位。
  • 前1284
    • 前1284年(丁酉)─前1274年:小乙(?—?),子姓,名敛,商朝君主,前任君主小辛之弟。小乙在位时商朝首都在殷(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北殷都区小屯村),他曾命太子武丁居住于黄河边,由甘盘教授其治国之道。《今本竹书纪年》记载他在位十年,《太平御览》引《史记》记载其在位二十八年。死后由其子武丁继位。
  • 前1274
    • 前1274年(丁未)─前1215年(前1190年─前1132年):武丁(?—前1192年),子姓,根据《今本竹书纪年》名昭,多本史书都记载他被周朝誉为高宗,是商朝第23位国君,共在位59年(约前1250年—前1192年在位)。他是商王敛(小乙)之子,商王旬(盘庚)、商王颂(小辛)的侄子。
  • 前1250
    • 当前发掘的甲骨文最早的年代。河南发现的甲骨文的年代确定为从商晚期武丁在位开始(约前1250-前1200年)延续到春秋。
    • 武丁中兴。武丁盛世。(前1250年-前1192年)(夏商周断代工程)
      • 武丁中兴是指在商朝国王武丁统治年间,国势强盛,政治清明,百姓富庶。商王武丁惟才是举,衣食朴素,得到甘盘、傅说、禽匕、女儿小臣妥、王后妇好等众多男女贤臣的帮助;吞并了土方、西羌、𢀛方、鬼方、虎方等81个敌国,分封了许多新的诸侯国,把殷商文化传播到了长江流域,加强了与西北各族的融合[1];甲骨文和金文被大量使用,玉器铭文开始出现;版筑和铜锡铅三元合金被发明,大片荒地被开垦。妇好墓中甚至发现了和田玉,可见当时殷人的影响力已经达到了西域地区。这成为了商朝最鼎盛的时期。故史书将武丁统治的59年间(前1250年—前1192年)称为“武丁盛世”。

    • 前13世纪-商武丁攻周边各国的战争
      • 前13世纪-商武丁攻甫之战
      • 前13世纪-商武丁攻沚之战
      • 前13世纪-商武丁攻周之战
      • 前13世纪-商武丁攻巴方之战
      • 前13世纪-商武丁攻下危之战
      • 前13世纪-武丁攻宙方之战
      • 前13世纪-商武丁攻缶之战
      • 前13世纪-子方攻基攻缶之战
      • 前13世纪-商武丁攻亘方之战
      • 前13世纪-商武丁攻荆楚之战
      • 前13世纪-商武丁攻归、佣之战
      • 前13世纪-商武丁攻虎方之战
      • 前13世纪-商武丁攻土之战
      • 前13世纪-商武丁攻方之战
      • 前13世纪-商武丁攻洋方之战
      • 前13世纪-商武丁攻羌方之战
      • 前13世纪-商武丁攻北羌之战
      • 前13世纪-商武丁攻龙方之战
      • 前13世纪-商震攻鬼方之战
      • 前13世纪-商武丁攻人方之战
  • 前1215
    • 前1215年(丙午)─前1204年:祖庚(?—?),又称且庚,子姓,名跃,一作曜,商朝第24任国王,武丁与妣辛之子,孝己之弟,定都于殷,尊武丁为高宗。夏商周断代工程认为前1191年是他在位首年,《今本竹书纪年》称他在位十一年。死后由弟祖甲继位。
  • 前1204
    • 前1204年(丁巳)─前1171年:祖甲(?—前1152年),又称且甲、帝甲,子姓,名载,是商朝第25位国王,武丁之子,前任国王祖庚之弟。他幼年时得到父亲武丁宠爱,但他却不愿继承王位,把王位让给了兄长,自己与平民生活在一起;兄长病死后,他又在位33年,能很好地照顾一般民众。《竹书纪年》称他早年曾征伐西戎,晚年时重修《汤刑》。霍光曾提到祖甲生了一对双胞胎,一个叫“嚣”,一个叫“良”。《史记》称他在位时荒淫无度,商朝再度衰落。
      • 祖甲建立了完备的周祭制度,以肜祭(鼓祭)、翌祭(舞祭)、祭祭(肉祭)、洅祭(谷物祭祀)、协祭(综合性祭祀)这五种祭祀方式系统性地祭祀全体祖先。祖甲还在晚年时开创了王位嫡子继承制,但并未形成长子继承制,也没有形成像西周一样颇为严格、覆盖性的宗法制度,这种改革为商末王子间的争斗埋下了隐患[3][4]

  • §💯前十二世纪 / 前一一几几年 / BC12 / Saeculum 12 a.C.n.§
  • 前1200,商 祖甲
    • 前12世纪-廪辛、康丁攻危方之战
    • 前12世纪-廪辛、康丁抗击羌方之战
    • 前12世纪-商武乙攻召方之战
    • 前12世纪-商武乙攻人方之战
    • 前12世纪-周季历攻西落鬼戎之战(存疑、并无甲骨、金文记载)
    • 前12世纪-周季历灭程之战(存疑、并无甲骨、金文记载)
    • 前12世纪-周季历攻燕京戎之战(存疑、并无甲骨、金文记载)
    • 前12世纪-周季历攻余无戎之战(存疑、并无甲骨、金文记载)
    • 前12世纪-周季历攻始呼戎之战(存疑、并无甲骨、金文记载)
    • 前12世纪-周季历攻翳徒戎之战(存疑、并无甲骨、金文记载)
    • 前12世纪-周文王攻商之战(据甲骨文文王和帝辛一度修好一起狩猎,何来攻商?)
    • 前1200左右,迈锡尼文明灭亡。该地区进入数世纪的黑暗时代
      • 剑桥大学古代史教授摩西斯·芬利在1957年指出,在迈锡尼文明和荷马时代社会之间存在着根本性差异,“它们不仅为数个世纪所分开,也为非常深层的传统断裂所分开”,他进一步阐述:“在迈锡尼文明衰亡之后所发生的不仅仅是现存社会结构内部的衰落,而是同时在特征上的衰落的改变。然后,在新的希腊社会从新的开端兴起时,它朝向一个非常不同的方向发展,以至于公元前1200年前存在过的那样一个世界再未在希腊本土重现过。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中断是完全的和永久性的。”[19]

      • 迈锡尼希腊随着东地中海青铜时代文化的崩溃而灭亡,紧随其后的是希腊黑暗时代,这是一个无记录的过渡时期,导致古希腊在古风时期发生了从宫殿集中到分散社会经济组织形式的重大转变 (包括铁器时代的开始)。[11] 对于这个文明的终结提出了各种理论,其中包括多利安人入侵或与“海洋民族”有关的活动。 还提出了其他理论,例如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 迈锡尼时期成为许多古希腊文学和神话的历史背景,包括《特洛伊始末》。[12]

      • 迈锡尼文明有 线形文字B
  • 前1191
    • 祖庚、祖甲、廪辛、庚丁 (前1191年-前1148年)(夏商周断代工程)
  • 前1171
    • 前1171年(庚寅)─前1167年:廪辛(“廪”,拼音:Lǐn,注音:ㄌㄧㄣˇ,?—?),《竹书纪年》作冯辛,姓子,名先,卜辞可能作祖辛,是商朝第26任国王,前任国王祖甲之子。廪辛以殷为首都。他死后由弟庚丁继位。
  • 前1167
    • 前1167年(甲午)─前1159年:庚丁(?—前1147年),甲骨文作康丁、康祖丁或康且丁,姓子,名嚣,是商朝第27位国王。祖甲之子,前任国王廪辛之弟,定都于殷。死后由子武乙继位。
  • 前1159
    • 前1159年(壬寅)─前1124年(前1147年─前1113年):武乙(关羽年份,此说不同于夏商周断代工程)
  • 前1152
    • 周文王姬昌诞生:前1152年—前1056年
      • 爷,周太王亶父
        • 长子,吴国:长子吴太伯(泰伯)为吴国开国之君,建都于无锡梅里,周武王克商之后,封仲雍四世孙周章为吴子。
      • 父,周王季,是周太王的第三子,周文王昌的生父
      • 长子伯邑考
      • 次子周武王
        • 第三子,唐国->晋国:周武王第三子唐叔虞(姬姓,名虞),周成王封其于唐国(今山西太原),其子燮继位后,改国号为“晋国”。为“桐叶封弟”的典故
        • 军师,齐国:太公望,姓姜,氏吕,名尚,字子牙,封于齐国
      • 四子,鲁国:周公旦,封于周邑,为诸侯国鲁国之祖
      • 十三子,曹国:曹叔振铎,封于曹国
      • 据说为庶子,燕国:召公奭(?—?),姬姓,名奭,《史记》只说是周朝宗室,《白虎通》、《论衡》、《帝王世纪》认为是周文王的庶子,食邑于召(今陕西岐山西南),谓之召公,又称为周召公、召康公或召伯。又因其受封于燕国,称燕召公。召公奭是后来燕国和召国的始祖。
  • 前1147
    • 武乙 (前1147年-前1113年)(夏商周断代工程)
      • 武乙(?—约前1113年),商朝国王,姓子,名瞿,庚丁之子,具体在位年代不详,约在公元前12世纪后期。夏商周断代工程定为前1147年-前1113年。
      • 从甲骨文和殷墟祭祀坑的年代来看,黄组卜辞时期的人牲祭祀和牲畜祭祀都很是少见。而黄组卜辞所对应的是文丁、帝乙、帝辛时期,这时平均每年所杀的人牲还不到两个[9][10][11],人祭规模不仅比之前的时代小了许多倍,甚至比后来的西周时期还要小。虽然武乙时期可能还有偏多的人牲祭祀,但武乙时期的卜辞中只有一位贞人,贞人数量相对于其他商王少很多,其在位期间可能确实有变革。武乙之死至今是一个谜团,武乙可能是一个改革者,想要使政教分离,得罪了众多巫师,于是这些巫师丑化了他的形象,编造出“武乙射天遭雷劈”的谎言。有些学者推测,武乙是在渭河、洛水之间战死或病死的。[12]

      • 朝歌:武乙在此建陪都
        • 朝歌(拼音:Zhāogē),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县朝歌街道。
        • 武王克殷时,帝辛在朝歌郊外的牧野迎战而被击败,商朝灭亡。鲁周公奉周成王,平定三监之乱,把原殷商王畿地区一分为三:北部为邶,南部为卫,东部为鄘(浚,拼音:Xùn)。康叔被封于卫国,定都于朝歌城数百年。汉代置朝歌县;西晋八王之乱中朝歌仍扮演一定角色;元代置淇州;明代改为淇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淇县县政府所在地为朝歌镇。2010年,朝歌镇撤销,改为淇县朝歌街道[1]。

        • 商盘庚迁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后即称为殷,《竹书纪年》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更不徙都”。殷是主要都城,朝歌只是陪都,朝歌与殷墟是两个不同的地名。

  • 前1120
    • 约前1120,箕子朝鲜建立。
  • 前1112
    • 太丁(文丁) (前1112年-前1102年)(夏商周断代工程)
      • 文丁[1](?—前1102年?),子姓,名托[2],商朝第28任国王,商王武乙之子。具体在位年代不详,约在公元前12世纪之末。夏商周断代工程定为前1112年-前1102年。[3]

  • 前1101
    • 帝乙 (前1101年-前1076年)(夏商周断代工程)
      • 帝乙[2](?—前1076年?),子姓,名羡[3],商朝晚期国王,末代商王帝辛(纣)之父。具体在位年代不详,约在公元前11世纪之初。[4]夏商周断代工程定为前1101年-前1076年。[5]

      • 帝乙为帝文丁之子,文丁崩,帝乙即位[6],仍以殷为都城[7]。《史记》称此时商朝愈加衰落[8]。帝乙二年,周人伐商[9]。三年,周地地震[10]。十年,征伐人方(东夷)[11][12]。一说帝乙末年,商朝迁都朝歌(在今河南淇县)[13]。其在位具体年数尚无定论[14][15]。帝乙崩,帝辛即位,即“商纣王”[8]。

  • §💯前十一世纪 / 前一零几几年 / BC11 / Saeculum 11 a.C.n.§
  • 前1100,商 帝乙
    • 前11世纪-商帝乙攻人方之战
    • 前11世纪-商帝乙帝辛攻盂方之战
    • 前11世纪-商帝辛攻东夷之战
  • 前1076
    • 周武王姬发诞生:一说前1076年—前1043年
  • 前1075
    • 帝辛(纣) (前1075年-前1046年)(夏商周断代工程)
      • 帝辛(?—前1046年?),子姓,殷氏之始,名受,一名受德[注 1],后史随从周人称他为纣王、商纣王、殷纣王,是“大邑商”最后一代的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认为他在前1075年至前1046年在位。

      • 帝辛非常重视农业和生产力发展,实施社会变革,使其国力强盛。[来源请求]在位期间,他持续对东南方的人方(东夷)用兵,直至彻底击败,使商疆域扩至江淮一带。由于战争持久导致国内空虚,使一向俯伏、自称“小邦周”的西伯发乘机联合西方各方国一同伐商。在史称牧野之战中,商军夜遭偷袭而败,帝辛玉衣自焚以成“天命”,“大邑商”从此退出历史舞台[1]。周武王在帝辛生前称他为“商王受”,而在建国之后,给他一个恶谥之名纣(“纣”,绑马臀的皮带,引申为残义损善),因此帝辛以纣王一名为后世人所知。

  • 前1046
    • 前1046-0120(《国语》“岁在鹑火”),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张鹏程推算此日为伐商开始而非结束),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周朝】: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东周:前770年—前256年)
      • 周武王 发(约前1046年—约前1043年,共4年)
      • 前12世纪-前11世纪初-周灭商的战争
        • 前11世纪-周文王攻犬戎之战(存疑、并无甲骨、金文记载)
        • 前11世纪-周文王灭密须之战(存疑、并无甲骨、金文记载)
        • 前11世纪-周文王攻耆之战(存疑、并无甲骨、金文记载)
        • 前11世纪-周文王灭邗之战(存疑、并无甲骨、金文记载)
        • 前11世纪-周灭崇之战(存疑、并无甲骨、金文记载)
        • 前11世纪-姬姓、姜姓联合灭商牧野之战(利簋)(可信)
      • 镐京
        • 周武王灭商后,定都镐京。
        • 京(宗周),与丰京合称丰镐。考古发现指出,镐京的遗址大约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区斗门街道以北,沣河东岸。是西周的政治中心。
  • 前1044
    • 前1044-0109(据张鹏程考),武王克商。
  • 前1042
    • 周成王 诵 约前1042年—约前1021年,共22年
      • 周公摄政(周公旦)
      • 三监之乱
        • 三监之乱,又称管蔡之乱或武庚之乱,为西周初期(公元前1042年-1039年)商畿地区(今河南省安阳市附近)的三位贵族(称三监)带头叛乱的事件,为中国第一个有记载的宗室叛乱。

        • 周武王逝后,周成王年少登基,周公旦摄政,管叔鲜和蔡叔度不服,于是散播周公有意夺位自立的谣言,并联同武庚、霍叔处和一些小诸侯起兵叛变。周公于是东征,斩杀武庚、管叔,流放蔡叔,废霍叔为庶人,平定了三监之乱。

      • 周公东征
        • 周公东征是西周初年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和向东开拓疆土的战争。金文称周召东征。东征之后,扫灭了殷商遗族与周朝宗室内部联合的叛乱武装,对周王朝的巩固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 周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继位,武王弟周公旦摄政,武王的其他弟弟管叔、蔡叔、霍叔等诸侯不满周公独掌大权,遂与纣王之子武庚及东夷诸族纠合,宣扬周公将欲篡位,故起兵清君侧。史称三监之乱。

        • 周公以武力证清白,力劝召公支持东征,在召公支持下,周公“内弭(ㄇㄧˇ,安定)父兄,外抚诸侯”,出兵东征。东征历时3年之久,诛杀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将霍叔贬为庶人,平定了叛变,又挥兵继续东进,征服的国家有殷、东、徐、熊、盈、攸、商盖(奄)、九夷、丰、敷古(蒲姑)、淮夷和东夷诸国。《尚书大传》有周公“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之说。为消除商残余势力叛周的隐患,建东都雒邑(成周)与封地卫国,迁“殷顽民”于此两地。

        • 封降周的商宗室微子于商朝固有疆域建宋,封武王少弟康叔于殷建卫,封周公长子伯禽以奄国旧地建鲁,分治殷遗民。

      • 成康之治
        • 成康之治(约公元前1043年-约公元前996年)是指中国西周初周成王、周康王的治世。在这段时间,刑具四十年不须使用
        • 其中在周成王在位初年,因成王年幼,主要是周公摄政,平定了三监之乱并实行封建制度,将周朝的统治扩及东方商朝人的统治旧地。周公摄政七年后,还政于成王(满20岁加冠)。成王遵从周公之教诲及政策,加上召公奭的辅助,天下太平,社会安定。后来继位的康王,继续推行成王的政策外,更讨伐边境为患的外族。因此成康时期,社会繁荣,经济发达,是中国历史其中一个盛世,出现了中国第一个黄金时代

      • 前11世纪-周成王攻录国之战(大保簋)
      • 雒邑
        • 邑又作洛邑,别称成周,中国古地名,在今洛阳市。
        • 西周周成王时,周公建成雒邑(今瀍河两岸),又称成周。
        • 西周灭亡后,周平王东迁成周,从此又称王城。周敬王前510年修筑新都(今洛阳白马寺以东),新城沿用“成周”之名,俗称“东周”;旧城称为“王城”,俗称“西周”。
  • 前1041
    • 前1041年 - 前1016年,【曹国】第一位君主曹叔振铎(周文王之第十三子,周武王之同母弟)在位。国都陶丘(山东定陶县西南)
  • 前1020
    • 周康王 钊 前1020年—前996年,共25年
      • 前11世纪-周康王攻鬼方之战(小盂鼎)

前1000・西周 周康王・前十世纪(-前901年)

  • §💯前十世纪 / 前九几几年 / BC10 / Saeculum 10 a.C.n.§
  • 前1000,西周 周康王
  • 前995
    • 周昭王 瑕 约前995年—约前977年,共19年
      • 前10世纪-周昭王攻荆楚之战(墙盘)(可信,金文称楚国为反荆)
      • 前10世纪-周昭王攻东夷之战
  • 前985
    • 周昭王南征
      • 周昭王攻荆楚之战是指周天子周昭王三次南征楚国的战争。夏商周断代工程把昭王在位时间定为前995年至前977年,以此推断,昭王南征时间应为前985年至前977年之间。
      • 周昭王南征途中身亡,周朝丧失六师于汉水。
  • 前976
    • 周穆王 满 约前976年—约前922年,共55年
      • 前10世纪-周穆王攻犬戎之战
      • 前10世纪-周穆王攻徐之战
      • 前10世纪-周穆王攻群舒之战
  • 前965
    • 穆王西征(周穆王攻犬戎之战)
      • 周穆王攻犬戎之战是指发生于前965年至前964年(按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周穆王在位时间定为前976年—前922年)周天子周穆王征讨西北方的犬戎部落的战争。
      • 周军胜,擒其五王,得四白狼、四白鹿,然而战后荒服诸侯不再朝见天子
  • 前922
    • 周共王 繄扈 前922年—前900年,共23年(共王当年改元)
      • 前10世纪-周共王灭密之战
  • §💯前九世纪 / 前八几几年 / BC9 / Saeculum 9 a.C.n.§
  • 前900,西周周共王
  • 前899
    • 周懿王 囏 前899年—前892年,共8年
      • 前9世纪-周懿王攻犬戎之战
  • 前891
    • 周孝王 辟方 前891年—前886年,共6年
      • 前9世纪-周孝王攻西戎之战
  • 前885
    • 周夷王 燮 前885年—前878年,共8年
      • 夷王伐戎
        • 周夷王攻太原戎之战是指发生于前885年至前878年(按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周夷王在位时间定为前885年—前878年)周天子周夷王征讨于太原戎的战争。
        • 太原戎是指周穆王于攻打犬戎之战后下令迁居至太原的犬戎部落
        • 周夷王在位期间,周朝已日渐衰弱,太原戎不服王命、常​​来侵扰周朝。夷王八年(前879年),周夷王命虢公季子率领六师攻伐太原戎,一直打到俞泉,获得马千匹。这是夷王征伐西北边境的一次重大胜利
        • 结果 周朝大胜,一直打到俞泉,获得马千匹。
      • 前9世纪-武公攻𤞤狁之战(多友鼎)
  • 前877
    • 周厉王 胡 前877年—前841年,共37年
      • 厉王专利
        • 厉王在位期间,重用荣夷公,不听周定公、召穆公等人之建议,同时周厉王还实行“专利”政策(垄断山林川泽的一切收益,禁止老百姓采樵、渔猎),并且不让他们有言论自由,召穆公反对周厉王的言论压制政策,表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以致于行人来往,只能透过眼神来示意。
      • 前9世纪中-周厉王攻戎之战
      • 前9世纪中-周厉王与鄂侯之战(禹鼎,规模极大,堪称举国决战,但是史书缺少记载)
  • 前842
    • 国人暴动
      • 国人暴动,也称彘之乱,是中国西周时期的暴动。“国人”是西周、春秋时期对居于都城之人的统称。
      • 前842年,人民发动国人暴动,冲进王宫,试图杀死厉王。周厉王逃出镐京,越过黄河,逃到汾水流域的彘(今山西霍州市),朝廷由周定公及召穆公代为执政(竹书纪年说由共伯和代行天子事),史称“共和行政”。
  • 前841
    • 共和行政。共和(一说为共伯和摄行天子政),前841年—前828年,共14年(共和当年改元)(夏商周断代工程)
  • 前840
    • 前840年-周朝抵抗𤞤狁荆蛮之战
  • 前827
    • 周宣王 静 前827年—前782年,共46年
    • 宣王中兴:宣王中兴是指周宣王即位后,任用召穆公、周定公、尹吉甫等大臣,整顿朝政,使王道已衰落的周朝王室得到一时的复兴,并征讨周边敌对部落邦国,因此史家以“宣王中兴”称之,不过,宣王中兴,为时并不长,到了宣王晚年,国势又走下坡路了。
  • 前824
    • 前824年-前621年-秦攻戎之战
  • 前823
    • 前823年-前789年-周宣王对周边各族之战
    • 前823年-周宣王攻𤞤狁之战(虢季子白盘)(金文较多、可信)
    • 前823年-周宣王攻楚荆之战
  • 前822
    • 前822年-周宣王攻戎之战
    • 前822年-周宣王东征之战
  • 前805
    • 前805年-前790年-晋穆侯攻戎之战
  • §💯前八世纪 / 前七几几年 / BC8 / Saeculum 8 a.C.n.§
  • 前800,西周周宣王
  • 前797
    • 前797年-周宣王攻太原戎之战
  • 前796
    • 前796年-周攻鲁之战
  • 前792
    • 前792年-周宣王攻条奔戎之战
  • 前790
    • 前790年-晋攻北戎之战
    • 前790年-戎攻姜之战
  • 前789
    • 前789年-千亩之战
  • 前781
    • 周幽王 宫涅 前781年—前771年,共11年
      • 幽王乱政
  • 前780
    • 前780年-周子多父攻郐之战
  • 前779
    • 周幽王三年(前779年),美女褒姒入宫,得到幽王宠爱,并生下一子名为伯服。于是幽王废其正室申后与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以其子伯服做太子
      • 烽火戏诸侯
      • 犬戎之祸(前771)
    • 前779年-周攻六济戎之战
  • 前771
    • 犬戎之祸。犬戎攻周之战。周幽王被杀
      • 犬戎攻周之战,又称犬戎之祸,发生于前771年,申侯联合缯国和犬戎攻打周朝,以致周幽王被杀,标志着西周时期结束。

    • 前771年-晋文侯灭周携王的无王时代宗周战乱(存疑)
  • 前753
    • 前753,罗马王政时代开始
  • 前738
    • 周平王东迁:西周灭亡后,周平王东迁成周(即雒邑,在今洛阳)
      • 周平王东迁是发生于东周初年的历史事件,发生于约公元前738年。周平王迁都之后的周朝被历史学家称为东周,而周武王立国至周幽王被杀的时期则称为西周,亦是周朝国势的转捩点。
      • 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与褒姒生伯服,立为太子[1],周幽王与伯服放逐周平王宜臼,宜臼投奔母家申侯。[2]幽王出兵攻打申侯,申侯引犬戎兵,幽王与伯盘被杀死。诸侯在虢立幽王之弟余臣为携惠王。公元前750年晋文侯攻入虢杀死携惠王。[3]。与此同时,申侯、鲁侯、许文公在申立平王为天王[2],至携惠王被杀前,21年中二王并立。携惠王被杀后9年宗周没有正统上的王,诸侯逐渐不再朝觐。三年之后(公元前738年)晋文侯东迁平王于成周(雒邑)现今为洛阳市。[3]

      • 因为平王是由申侯拥立的,有弑父夺位之嫌,得不到诸侯的尊重,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徒有天下共主的空名,丧失实际约束诸侯的能力,诸侯势力不断坐大。[4]且周天子无力自保和抗拒外族入侵,反须依赖诸侯国保护,导致出现“诸侯彊并弱,齐、楚、秦、晋始大”,[5]最终形成春秋时期群雄争霸的局面。

  • 前706
    • 北戎攻齐之战
      • 北戎攻齐之战,周桓王十四年(前706年)在郑庄公图霸中原之战中,郑军在齐国西北部(今山东西北部)大败北戎军的作战。

      • 前706年夏,生活在今河北北部一带的北戎发兵侵入齐国西北部地区。齐国向郑国求救、郑庄公派太子忽率兵救齐。六月,郑军大败北戎军。俘虏北戎主将大良、少良和甲士300余人。齐僖公想要把女儿嫁给太子忽,太子忽以“齐大非偶”婉言拒绝。

  • §💯前七世纪 / 前六几几年 / BC7 / Saeculum 7 a.C.n.§
  • 前700,己卯年(蛇年);周桓王二十年;鲁桓公十二年;秦出子四年;陈厉公七年;蔡桓侯十五年;郑厉公元年;宋庄公十一年;楚武王四十一年;齐僖公三十一年;晋侯缗七年;曲沃武公十六年;燕宣侯十一年;卫宣公十九年;曹庄公二年;杞靖公四年
  • 前679
    • 齐桓公于前679年在甄(今山东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
      • 前681年,又与宋、陈、蔡、邾会于北杏,南下灭小国遂,迫使鲁与齐言和,盟于柯。次年,齐假王命合陈、曹伐宋,迫使宋国屈服,并与宋、卫、郑会于鄄,又次年(前679),齐与宋、陈、卫、郑复会于鄄,开始称霸诸侯。

  • 前663
    • 尊王攘夷
      • 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国,燕向齐求救,齐桓公派兵救燕。齐桓公二十五年(前661年),山戎攻打邢国,管仲提出“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齐桓公再次发兵攻打山戎以救邢国。

      • 鲁僖公四年(前656年),齐桓公率领诸侯进入楚国,质问楚国为何不按时向周天子进贡祭祀所用的茅草而导致祭祀大典无法及时进行,使得楚国承认自己的错误。

      • 鲁僖公九年(前651年),齐桓公召集各路诸侯召开葵丘之盟,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并”。周襄王派宰孔参加,并赐王室祭祀祖先的祭肉给齐桓公。

  • 前660
    • 前660正月初一,公历2月11(建国记念の日),是《日本书纪》所传说的神武天皇即位之日,即传说中天皇家族和日本历史的起点。
  • 前655
    • 前655年-晋假途灭虢之战
  • 前646
    • 前646年-楚灭英、六之战
  • 前636
    • 前636年-秦送重耳返晋争位之战
  • 前632
    • 城濮之战。退避三舍。
      • 城濮(山东鄄城西南)
      • 昔日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到楚国时,楚成王询问他如果得到君位,如何报答楚国。重耳说今后如果在战场相见,他先主动撤退三舍(九十里)。晋楚交战时,晋文公(重耳)、先轸等如约率军先撤退三舍,楚国将领成得臣追击,在城濮(今山东省鄄城县西南临濮集)决战。根据这一故事,日后形成了成语“退避三舍”,指主动退避。

      • 晋军占据楚军大营,三日后凯旋。不久,子玉自杀于连谷,晋文公闻讯大喜。五月,晋文公与鲁、齐、陈、宋、蔡、郑、卫、莒诸国君及周襄王会于践土,继齐桓公后称霸中原。

      • 城濮之战使晋国声威大震,而楚国多年不敢进攻中原。晋国此战的胜利奠定了其霸业的基础。

  • 前630
    • 烛之武退秦师
  • 前624
    • 秦霸西戎
      • 秦穆公三十六年(前624年),秦穆公亲自率兵讨伐晋国,渡过黄河以后,将渡船全部焚毁,表示誓死克敌的决心。秦军夺得王官(今山西闻喜西)和郊。晋军拒不出战,秦军从茅津渡过黄河,到南岸崤地,在当年的战场为战死的将士堆土树立标记,然后回国。转而向西方发展,秦国在函谷关以西一带称霸,史称“称霸西戎”。“兼国十二,开地千里”(《韩非子·十过篇》)。

  • 前606
    • 问鼎中原
      • 八年(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今河南嵩县北)之戎,接着率军北上,耀兵中原,一直打到洛水边,直至成周郊外。“观兵于周疆”,在周都雒邑陈兵示威。此举无疑令周天子大吃一惊,周定王马上派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庄王借机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九鼎的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

  • 前602
    • 前602,黄河决口改道。禹河大徙。
      • 周定王五年(前602年)黄河在黎阳宿胥口(今河南浚县西南)决徙,偏离禹河故道[7],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为史载大禹治水后黄河第一次大改道[8]。宿胥口河徙后的河道,大致从滑县附近向东,至河南濮阳西,转而北上,在山东冠县北折向东流,到茌平以北,折向北流经德州,渐向北,经河北沧州,在今河北黄骅县以北入于渤海[9]。而原来的禹河旧道,有时还行水,至战国中期才完全断流。[10]

  • §💯前六世纪 / 前五几几年 / BC6 / Saeculum 6 a.C.n.§
  • 前600,周定王七年 鲁宣公九年 齐惠公九年 晋成公七年 秦桓公四年 宋文公十一年 楚庄王十四年 卫成公三十五年 陈灵公十四年 蔡文侯十二年 曹文公十八年 郑襄公五年 燕宣公二年 杞桓公三十七年
  • 前571
    • 老子,前571年—前471年
  • 前551
    • 前551-0928,孔子出生
  • 前515
    • 《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即前515至前512年
  • 前510
    • 周敬王修筑新都
      • 周敬王前510年修筑新都(今洛阳白马寺以东),新城沿用“成周”(雒邑)之名,俗称“东周”;旧城称为“王城”,俗称“西周”。
      • 前516年周敬王即位,因王城内王子朝势大,迁居到过去殷民居处之地。后因王子朝之乱,晋国率诸侯为周敬王于前510年修筑新都,位于今洛阳白马寺以东。新城沿用“成周”之名,俗称“东周国”;旧城称为“王城”,俗称“西周国”。从此成周与王城分为两地,但都在今日洛阳市附近。到周赧王时,周王才迁回王城旧都。
  • 前509
    • 前509,罗马共和国开始

前500・(春秋)周敬王二十年・前五世纪(-前401年)

  • §💯前五世纪 / 前四几几年 / BC5 / Saeculum 5 a.C.n.§
  • 前500,周敬王二十年 鲁定公十年 齐景公四十八年 晋定公十二年 秦惠公元年 宋景公十七年 楚昭王十六年 卫灵公三十五年 陈湣公二年 蔡昭侯十九年 曹伯阳二年 郑声公元年 燕简公五年 吴王阖闾十五年 杞僖公六年 越王允常十一年
  • 前496
    • 卧薪尝胆
  • 前487
    • 前487年,宋景公擒杀曹伯阳,曹国灭亡。
  • 前481
    • 田氏代齐,又称田成子取齐
      • 田氏代齐,又称田成子取齐,指中国历史上战国初年田氏篡夺姜姓成为齐国诸侯的事件。前481年,田成子杀齐简公,立齐平公,自掌政权,此时田氏的封邑,已经大于直属齐国的领土。前386年,天子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诸侯,国号亦称齐国,是为田齐。前379年齐康公死,姜齐宗庙绝祀,被田齐完全取代。

  • 前475
    • 前475年-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之战
  • 前473
    • 越灭吴。随后范蠡北上
      • 前473年,越灭吴。范蠡辅佐勾践北上,与齐国、晋国、宋国、鲁国等诸侯会盟于徐州,勾践以他为上将军。

      • 范蠡认为在有功于越王之下,难以久居,“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他深知勾践其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遂与西施一起泛舟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没有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他仗义疏财,施善乡梓,范蠡的贤明能干受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他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

      • 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的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当地民众皆尊陶朱公为财神,乃中国道德经商——商人之鼻祖。史学家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史书中有语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 范蠡在鲁西定陶写的《养鱼经》是他养鲤致富的经验总结,也是全世界最早的养鱼专著。

  • 前470
    • 前470,苏格拉底(Σωκρᾰ́της,Sōkrátēs)出生
  • 前455
    • 晋阳之战(三家灭智)
      • 晋阳之战,又称三家灭知、三家灭智,是发生于周贞定王十四年(晋出公二十年)(前455年)到十六年(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晋国四大世族大夫,智伯瑶(知伯瑶)、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之间在围绕晋阳城(今山西省太原市)爆发的一场战争。最后智伯瑶被后三者围剿而死。

  • 前431
    • 前431,伯罗奔尼撒战争开始
      • 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斯巴达胜利
  • 前429
    • 前429,柏拉图(Πλάτων,Plátōn)出生
  • 前403
    • 三家分晋。此即《资治通鉴》中春秋时代与战国时代的分界点。
      • 十六年(前453年),三家尽灭智氏宗族,瓜分其地,是为晋阳之战。此战为日后“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

      • 周考王七年(前434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

      •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由周天子封魏斯、赵籍和韩虔为诸侯(即魏文侯、赵烈侯和韩景侯),是为三家分晋,与晋侯并列。此即《资治通鉴》中春秋时代与战国时代的分界点。

      • 周显王二十年(前349年),三晋瓜分晋后悼公残余的食邑,晋国彻底灭亡。

  • §💯前四世纪 / 前三几几年 / BC4 / Saeculum 4 a.C.n.§
  • 前384
    • 前384-0619,亚里士多德(Ἀριστοτέλης,Aristotélēs)
  • 前369
    • 约前369,庄子出生
  • 前361
    • 公元前361年,商鞅在秦国实施改革,主要内容有:“废井田”、“开阡陌”、“民得买卖”、承认土地私有
  • 前356
    • 商鞅变法:是法家思想家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于公元前356年在秦国实施的政治改革。改革分两次进行,首次始于公元前356年,第二次始于公元前350年。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富国强兵,奠定秦国在战国七雄中的雄厚实力,对秦国的崛起发挥重要的作用。变法建立的制度也是秦始皇管理秦国的基础。
  • 前353
    • 桂陵之战。围魏救赵。
      • 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齐国攻击魏国以援救赵国(即围魏救赵)的战役。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城,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赵,国内空虚,遂引兵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果然诱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又在桂陵(今河南长垣,一说今山东荷泽)伏袭,大败魏军,并生擒庞涓。而后魏国与韩国结盟,合攻另一支齐军,是为襄陵之战,最后在楚国与秦国的介入之下,魏、齐签署和约,孙膑释放庞涓。

  • 前306
    • 前306或前334,楚破越,又称楚灭越之战,是指楚国击败越国,夺取浙江(今钱塘江)以西地区的历史事件
      • 《资治通鉴》认为楚破越发生在前334年(楚威王六年,越王无彊九年),但杨宽在《战国史》中考证,认为此事发生在前306年(楚怀王二十三年)
  • §💯前三世纪 / 前二几几年 / BC3 / Saeculum 3 a.C.n.§
  • 前300
    • 前3世纪:最早的玛雅文字记载可追溯至前3世纪瓜地马拉的圣巴特罗遗迹,而之后玛雅文字持续的被使用,直到西班牙的征服者在十六七世纪入侵玛雅后不久为止(之后部分较偏远地区仍然持续使用了玛雅文字一段时间,例如塔亚萨尔)。
    • 前3世纪,楚国大将庄蹻进入滇池地区,建立滇国。
    • 欧几里得约于公元前300年写成《几何原本》。
  • 前288
    • 齐秦互帝
      • 齐秦互帝,指周赧王二十七年(前288年),秦国约请齐国,秦国称西帝,齐国称东帝。

      • 周赧王二十七年(前288年)十月,秦昭襄王自称西帝,派魏冉建议齐湣王自为东帝,约请共同进攻赵国。齐王问苏代,苏代请齐王先予接受,但暂不称帝。秦王称帝后,天下各国如果不反对,齐王再称帝。秦王称帝若被天下指责,齐王不称帝,就可以收买人心。他认为进攻赵国不如攻打桀宋(宋康王的宋国)有利。齐王同意,称帝两天就放弃。周赧王二十七年(前288年)十二月,吕礼从齐国到秦国,秦昭襄王也去帝号,仍称秦王。

  • 前284
    • 前284,济西之战(乐毅破齐):战国时代燕国将领乐毅统率燕、秦、赵、韩、魏五国联军及被其策反的楚军共同攻打齐国的一场战争。
      • 秦国攻取定陶一带,设立陶郡。
        • 秦昭王作为燕昭王之舅,拿到宋国最富庶的陶邑

      • 地点:济水以西
      • 齐军主力被消灭,国都临淄失陷、齐湣王被杀,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城未被攻克。秦国攻取定陶一带,设立陶郡。魏国占领宋国旧地设立大宋郡及方与郡两郡。赵国攻取河东地。楚国攻取淮北地及彭城一带。鲁国也趁机伐齐取薛。其余齐地由燕国所占,齐国灭亡,五年后齐国才在田单带领下复国。

  • 前283
    • 完璧归赵(de 将相和)
  • 前279
    • 渑池之会(de 将相和)
      • 后续:负荆请罪(de 将相和)
    • 前279,田单复齐(即墨之战)
      • 即墨之战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齐国虽然凭借此仗乘势复国,但是其实力已江河日下。而燕国亦因此仗由盛转衰。
  • 前269
    • 阏与之战:前269年(周赧王四十六年,赵惠文王三十年),秦国与赵国爆发阏与之战。赵奢率军,胜,获得与廉颇、蔺相如同等的地位
      • 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 前262
    • 秦伐韩,拔野王。上党路绝(韩国被分隔为南北两半)。韩献上党予赵。
    • 长平之战
      • 长平之战遗址(今山西高平(由晋城市代管)西北)
      • 前260年四月/前261年年初/前262年四月-前260年九月。秦开始攻上党及秦赵首次遭遇战之时间不详,有多种说法。赵括在前260年九月阵亡

      • 公元前260年夏,赵括替代廉颇
      • 秦国得知消息后秘密派遣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指挥秦军,王龁改任副将,命令“有敢泄武安君为将者斩!”
      • 秦军佯败,赵军中伏。40万围40万
      • 被围投降:前260年九月,在被困饿46日后,赵军战马食尽已经演变到食人肉的状态,且箭矢兵械损坏无法补充,赵括分军四队强行突围四五次始终未能冲出重围。白起下令秦军放箭,围而不战。最终,赵军伤病饿殍无法再战,只得全体投降。秦军俘虏赵军20余万人。
      • 坑杀赵卒。血流成河。唯有240名年少的赵兵被秦军放归赵国以散布恐慌
      • 长平之战是中国东周战国时代秦国进攻赵国的大规模战役,“三年然后决”(靳生禾、谢鸿喜认为为前期僵持对峙二年六个月,后期白热战六个月),在决战时双方都出动了倾国之师。结果,秦军战胜赵军,并且尽数坑杀投降赵军。

      • 长平之战是为战国形势转折点,经此一役,最有实力与秦国一战的赵国迅速衰落,六国皆不再有力单独对抗秦军,四十年后,秦灭六国。

      • 不过,秦国在此战中也损失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再加上日后的邯郸之战惨败,“死者过半,国内空”,在秦王政继位以前,秦国也无法再发动大规模战争,国势亦严重削弱,这也使秦在三十年后,才展开秦灭六国之战。

  • 前259
    • 前259年2月18日,秦始皇嬴政出生(前259年2月18日—前210年7月11日)
  • 前256
    • 都江堰,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
    • 前256或前247,汉高祖刘邦出生(前256年或前247年—前195年6月1日)
  • 前241
    • 函谷关之战(五国攻秦之战)
      • 函谷关之战是战国时期最后一次诸侯合纵攻秦之战,尽管庞煖富于智谋,又善于纵横之术,但最终无功而返。从此,六国更加无法抵御秦国的兼并,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 前230
    • 秦灭韩之战
  • 前228
    • 前229年秦灭赵之战,前228灭
      • 前260年,长平之战,秦昭襄王遣秦将白起击败赵将赵括,并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卒,仅释放240名年幼赵卒回国传播恐怖。

      • 前229年,秦灭韩后第二年,秦军乘赵国遭受旱灾之际,兵分两路,南北合击赵都邯郸。秦王政派王翦领兵攻赵,赵派李牧、司马尚领兵抵御。李牧的军队战斗力很强,多次打败秦军。王翦用重金收买赵王的宠臣郭开,结果赵王杀死李牧。李牧被杀,引起军队的不满,导致战斗力涣散

      • 前228年,秦军破赵军,攻占邯郸,赵王迁被迫降秦。赵国灭亡。赵国公子嘉逃到代(今河北蔚县东北),收拾好残部自立为赵王,但因此时赵国大部分领土已经丧失,史称代王。

  • 前227
    • 荆轲刺秦王
  • 前225
    • 秦灭魏之战
      • 前225年,秦国将领王翦之子王贲率兵出关中,攻占楚国北部的十几座城,保障攻魏秦军侧翼安全后,旋即回军北上突袭并围困住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军依托大梁的城防工事死守,秦军强攻毫无奏效,于是引黄河水灌入城内。三个月后,大梁城被水浸坏,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秦在魏国地区设立砀郡。

  • 前223
    • 楚国灭。来自前226年秦灭楚之战
      • 前226年,秦王派李信和蒙恬率20万秦军攻楚,楚将项燕率军抵抗,秦军攻下平兴(今河南汝南县东南)、寝(今河南沈丘县东南)进兵到鄢郢(指楚都,即寿春,今安徽寿县),引兵向西转移到城父(今安徽亳州市),项燕反击,大败秦军,李信败逃。

      • 前225年,秦王命老将王翦率60万大军再次伐楚,两军在陈相遇,王翦采取屯兵练武、坚壁不战、以逸待劳的战略。

      • 前224年,楚军多次挑战,秦军亦不与交战,项燕只好带兵东归,秦军趁楚国撤退之时迅速出击,并在蕲大败楚军,又强渡淮水,直抵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城下。

      • 前223年,秦军乘胜追击,攻占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项燕败退至淮河以南,立昌平君为楚王,继续与秦对抗,最后战败,昌平君战死,项燕自杀,楚国灭亡。秦在楚地设九江郡。

      • 前222年,南下的王翦大军攻陷越都会稽,降越君,越国灭亡。秦在越地设会稽郡。

  • 前222
    • 越国灭。
    • 燕国灭。来自前228秦灭燕之战
      • 前228年,秦军破赵以后,在追逐赵公子嘉时,大军接近燕国的西南边境,燕国面临灭亡的威胁。王翦屯军中山故地,准备下一步攻打燕国。

      • 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赴秦,准备以献督亢的地图和秦国逃将樊於期的首级之名刺杀秦王,望造成秦国混乱,以解灭亡的危险,结果荆轲刺秦失败被杀。

      • 前226年,秦王以此为借口,派王翦率兵攻打燕国,秦军在易水大败燕军和前来支援的代军,攻陷蓟,燕王喜与太子丹率残部逃往辽东。后燕王喜甚惧,听信赵国代王嘉之计,把太子丹杀死,把头颅献给秦国,以求解秦王嬴政之怒。

      • 前222年,秦将王贲率军在攻灭燕赵残余势力,俘代王嘉。同年王贲进军辽东,歼灭燕军,俘虏燕王,燕国灭亡。燕、赵两国最终彻底灭亡。

  • 前221
    • 秦灭齐之战,齐国灭。
      • 秦国长期以来对齐国的笼络是很成功的,秦国重金收买齐丞相后胜,使齐国既不合纵抗秦,也不加强战备。齐王建听信后胜的主张。齐王建在位四十多年,“事秦谨”,不修战备。直到秦国灭五国后,齐王才顿感秦国的威胁,慌忙将军队集结到西部边境,准备抵御秦军的进攻。前221年,秦王以齐拒绝与秦通使为由,命王贲率领秦军伐齐,秦军避开齐军西部主力,由燕地南下直奔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北)。临淄民众面对秦军突然来攻,措手不及,不敢抵抗。齐王不战而降,齐国灭亡。秦在齐地设置齐郡和琅邪郡。

    • 前221,【秦】朝建立,嬴政称始皇帝,中国大一统时代开始。(【秦朝】:前221年9月10日—前207年11月17日)
    • 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
  • 前219
    • 封泰山碑
      • 秦泰山刻石,又称封泰山碑,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东巡泰山时所立。

  • 前214
    • 前214年,秦攻占岭南,选址白云山和珠江之间南越人聚居的高地(番山)修筑番禺城(史称任嚣城),为广州设立行政区和建城的开始。公元前204年,秦末南海郡尉赵佗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今广州)。是为今【岭南】地区第一次建立都城。
    • 前214,秦始皇派大军越过岭南占领今日的广西、广东、福建,征服当地的百越诸部族,设立了三个郡,【越南】北部(即骆越)是中国象郡的一部分。
    • 前214年-前213年-秦蒙恬攻匈奴之战(秦长城)
  • 前213
    • 焚书坑儒
      •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焚毁“诗、书、百家语和非秦国史书”、在公元前212年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二事的合称。

  • 前209
    • 大泽乡起义,又称陈胜、吴广起义。揭竿而起。鸿鹄之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蕲县(今安徽宿县南)大泽乡(今宿州东南刘村集)
      • 陈胜(?—前208年),字涉。故有《史记·陈涉世家》
  • 前208
    • 定陶之战 (秦末)
      • 定陶之战,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秦朝少府章邯与楚国义军于定陶(今属山东省)的战役,秦兵大胜,楚军元帅项梁阵亡。

    • 巨鹿之战(或作钜鹿之战)(前208年闰九月 - 前207年七月)
      • 破釜沉舟。以一当十。作壁上观。
      • 巨鹿之战(或作钜鹿之战)是秦末民变中,项羽率领五万楚军(后期各诸侯军也参战),与秦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郡(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之一场重大决战。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项羽破釜沉舟,率先猛攻秦军粮道,带动诸侯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并于八个月后,迫使章邯所部之二十万秦军投降。经此一役,秦朝灭亡在即,项羽确立在各路义军中之领袖地位。

      • 明人茅坤评巨鹿之战:“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 新安杀降
        • 十一月,项羽率军行至新安,担心秦降军生变,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军夜击坑杀秦卒二十余万人于新安城南(今河南义马二十里铺一带),但项羽没有处死章邯、司马欣及董翳。

        • “新安坑降”事件疑点甚多,史学界争论很大;异说:项羽惧食粮不足又耻于求粮而杀之;然而此说法甚为可疑。1912年修筑陇海铁路时在当地发掘出大量人骨,现在该遗址被称为“楚坑”。

  • 前206
    • 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 前203
    • 前203,秦朝的南海尉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后改称“南越武帝”),首都在今广东广州。越南中北部是南越国的一部分。
    • 前203,汉文帝刘恒出生(前203年—前157年7月6日),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母薄姬
  • 前202
    • 垓下之战
      • 垓下之战在前202年发生,是楚汉战争最后一场大战。项羽麾下的楚军约10万人在垓下(在今安徽省境内)战败,全军覆没。刘邦获胜后建立汉朝。

    • 前202,刘邦称帝,【汉】朝建立。(【汉朝】:前202年-220年)
      • 汉王五年(前202年)十月,定陶氾水之阳的堌堆上,刘邦在重臣的簇拥下,黄袍加身,郊天祭地,正式登基做了皇帝,国号为汉,建都洛阳,后迁长安。该堌堆也因刘邦在此即位而被称为官堌堆。

  • §💯前二世纪 / 前一几几年 / BC2 / Saeculum 2 a.C.n.§
  • 前194
    • 前194,卫氏朝鲜(卫满朝鲜)建立。
      • 卫氏朝鲜存在时间是公元前194年~前107年。于中国西汉初年时,由燕国人卫满(姬姓卫氏,卫国宗室后裔)率千余人进入朝鲜,推翻箕子朝鲜自立,是朝鲜半岛历史中最早得到考古及文献证明的国家。
  • 前180
    • 前180-1114(西汉高后八年),汉文帝刘恒即位(前180-1114 - 前157-0706),与汉景帝刘启合称文景之治(前180年-前141年)
      • 文景之治(汉朝,前180年-前141年),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时期的治世,期间继续对匈奴采和亲政策。
  • 前168
    • 黄河决口改道。酸枣(今延津县境)
      • 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黄河在酸枣(今延津县境)决堤[11],是汉代黄河最早的一次决口[12]。

  • 前158
    • 周亚夫治军有方: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年),匈奴大规模入侵汉朝边境,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任将军驻扎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汉文帝亲自慰劳军队,汉文帝至细柳劳军时,周亚夫身披铠甲,以军中礼节拱手参见
      • 不久,又到了细柳的军营,军士们皆身披铠甲,手执锐器,张满弓箭。天子的前导车无法进入军营,前导说:“天子快要到了!”军门都尉回复道:“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过了一会儿,汉文帝驾到,仍是不能进去,汉文帝遂派遣使者手持符节诏令将军道:“朕要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的大门,守卫营门的军士告知车骑侍从说:“将军有令,军营中车马不得快速奔跑。”汉文帝于是让车驾缓辔慢行,到了中军大营,将军周亚夫向天子拱手行礼,说道:“甲胄之士不行跪拜之礼,请以军中礼节参见。”汉文帝为之动容,面色严肃起来,俯身在车前的横木上致敬,派人宣告:“皇帝恭敬地慰劳将军。”劳军礼毕,汉文帝离去

  • 前156
    • 汉武帝刘彻出生((前156年-前87年3月29日))
  • 前154
    • 前154年(汉景帝三年),七国之乱
      • 以吴王刘濞为中心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朝廷实行削藩政策,剥夺地方诸侯王权力,所以兴兵反抗,最终为汉朝朝廷派周亚夫、窦婴平定
      • 景帝派遣大将军窦婴镇守荥阳、太尉周亚夫东征平叛
      • 学者归纳失败原因,第一,吴王刘濞缺乏战略眼光。第二,起事的诸王不够团结。第三,周亚夫、窦婴的用兵,与梁王刘武的坚守。
      • 七国之乱后,王国与郡几同,中央皇权遂大为加强
  • 前141
    • 汉武帝刘彻即位(前141年3月9日-前87年3月29日(54年20天))
  • 前121
    • 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发动了春、夏两次对匈奴的河西战役,大胜而回。
      • 于河西战役的春季攻势中,霍去病率一万骠骑,北上并州,西出定襄,六天中转战西域五国,越过了焉支山,深入敌境一千多里后,在皋蓝山下(今兰州南部)重创匈奴,歼敌近九千人,俘获匈奴祭天金人
      • 就地休整补充兵源后,又发动夏季攻势,则成果更大,在与共同出击,作为另外一支夹击部队的公孙敖失去联系的情况下,霍去病率数万精锐骑兵孤军深入,在祁连山歼灭匈奴右贤王主力三万余人,俘虏匈奴五王,五王母,单于阏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六十三人,让匈奴的实力受到一次极大的打击
    • 【河西走廊】:两次河西战役之后,汉朝完全控制了河西地区,先后设置酒泉郡(前121年)、张掖郡与敦煌郡(前111年)、武威郡(前101年)等河西四郡,河西走廊正式成为中国版图,打通了汉朝和西域的道路,【丝绸之路】从此开通
  • 前119
    • 封狼居胥:根据《汉书》,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骠骑将军霍去病追杀匈奴至狼居胥山,并且封狼居胥山以祭天,祭地禅礼于姑衍山举行,“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执卤(虏)获丑七万有四百四十三级”
    • 从公元前119年至前112年漠南无王庭
  • 前111
    • 前111,汉武帝灭南越国,并在【越南】北部和中部设立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
      • 在之后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今越南中北部一直是中国(汉朝、东吴、晋朝、南朝、隋朝、唐朝、南汉)的直属领土,越南独立后将这一时期称为“北属时期”或“郡县时代”。
  • 前110
    • 前110(元封元年),在【海南】岛设置珠崖郡(治今琼山)、儋耳郡(治今儋州),属交州刺史管辖。这是海南岛归入中国版图最早的两个行政地名,标志着中央政权对海南岛直接统治的开始。
  • 前109
    • 汉平滇国之战
      • 汉平滇国之战是中国汉朝征服滇国的一系列军事战役的统称。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兵征服了滇国,将其直接置于汉朝的统治之下,自此滇国灭亡。

  • 前107
    • 前107,汉灭卫满朝鲜
      • 汉武帝灭了卫氏朝鲜后,在其管辖地先后设置了乐浪、临屯、玄菟和真番四郡,历史上称其为“汉四郡”。四郡之下设有很多县,郡县长官由汉朝中央派遣汉人担任。“汉四郡”的设置,说明汉武帝已经将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纳入了汉帝国的统治范围。
  • §💯前一世纪 / 公元前几几年 / BC1 / Saeculum 1 a.C.n.§
  • 前100
    • 苏武牧羊
      • 在:北海,普遍认为是今贝加尔湖
      • 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大臣苏武等为使者出使西域同匈奴单于修好,由于汉朝降将鍭侯王的反叛,单于大怒,扣押了苏武等人,劝其投降。苏武宁死不屈,坚决不降,被迫沦为匈奴的奴隶在茫茫草原上放羊,19年后才回到汉朝。

    • 公元前90年代,《史记》出版
  • 前81
    • 前81年,盐铁会议,由《盐铁论》记载
  • 前60
    • 前60,西汉中央政权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新疆】)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 西域都护一职初设于公元前60年(汉宣帝神爵二年),都护府设在乌垒国都城(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策大雅南),西域都护设置后,结束了匈奴在西域长达百余年的支配与影响,将天山南部第一次置于中央朝廷的势力范围之下,郑吉被任命为首位都护
  • 前44
    • 前44,罗马共和国将领凯撒成为终身独裁官,象征着共和制的结束
  • 前27
    • 前27,屋大维成为奥古斯都,象征着罗马帝国的开端
  • 前1

公元1年・西汉元始元年・汉平帝刘衎・一世纪(-100年)

  • §💯一世纪 / 公元几几年 / AD1 / Saeculum 1§
  • 1
    • 1,西汉元始元年
  • 9
    • 9-0110,王莽建立新朝(9年-23年),西汉(前202年-9年)灭亡。
  • 11
    • 魏郡改道。新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决口改道。
      • 新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魏郡决口,经平原、济南,流向千乘入海,这是黄河有史记载的第二次大改道[13]。至公元70年,主持治河的王景仔细选择新河道,并进行全面的整治,才解决水患[14]。这条河道于今河南濮阳由西汉旧河道分出,经过今山东省聊城、禹城等县,在山东利津县附近入海。这条河道通行了几百年,无重大决溢改道。

      • 魏郡(最大范围包括今天河北省南部邯郸市以南,以及河南省北部安阳市一带,其中心在邺城(今河北邯郸临漳县西))。
        •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以邺为据点,此后被封为魏公、魏王。

  • 17
    • 17年-25年-绿林起义
  • 18
    • 18年-27年-赤眉起义
  • 23
    • 23-1006,王莽死亡,新朝终结。
  • 25
    • 25年,汉光武帝刘秀即位,东汉(25年-220年)建立
  • 89
    • 燕然勒石
      • 东汉永元元年(89年),窦宪在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大破北匈奴,命班固作《封燕然山铭》刻石记功,史称燕然勒石。北匈奴在这次攻击中大伤元气,两年之后更被窦宪连根拔起,北匈奴被避西迁,30年后末代单于逢侯被击溃投降,北匈奴在中国的影响力从此消失。

  • 91
    • 公元91年,班超平西域,东汉遂以班超为西域都护,驻龟兹国境内的它乾城(今新疆库车附近,其址未详)焉;公元94年,班超斩焉耆王广、尉黎王汎于前都护陈睦驻扎过的乌垒城,又于公元97年派甘英出使罗马帝国,公元102年班超回朝,任尚、段禧接任西域都护;至公元107年7月29日,因西域诸国反,龟兹国人叛白霸和东汉与羌的战争,“朝廷以其险远,难相应赴”,从此废置西域都护,北匈奴重新占领了西域。123年班勇收复西域,改置西域长史府
  • 94
    • 永元六年(94年),班超讨平焉耆、危须(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东北)和尉犁(今新疆库尔勒市城南),至此西域五十余国都已归附于汉。第二年,班超被封为定远侯,后人称其为“班定远”。
  • 97
    • 永元九年(97年),班超遣副使甘英出使大秦(即罗马帝国),经过安息、条支,到达地中海沿岸(一说波斯湾),因安息人抵谓英:“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甘英遂止步而回,这是有历史记录的中原王朝官员达到最西的地方。
  • 100:庚子年,东汉永元十二年(汉和帝刘肇)
  • §💯二世纪 / 一几几年 / AD2 / Saeculum 2§
  • 101:辛丑年,东汉永元十三年(汉和帝刘肇)
  • 121
    • 《说文解字》完成。《说文解字》始作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前后经历二十余年,至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许慎卧病在床,才由其子许冲进上。
  • 155
    • 东汉永寿元年(155年),曹操出生于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的一个宦官家族
  • 184
    • 184年-192年,黄巾之乱:184年,太平道首领张角及兄弟张梁和张宝率数十万信徒发起民变,史称黄巾之乱
    • 184年-五斗米道
    • 凉州之乱
      • 凉州之乱(184年—189年)是东汉末年凉州(约在今甘肃)羌人发动的叛乱。小月氏和同情他们的汉朝叛军很快加入,意图从朝廷手中夺取凉州的控制权。此乱在黄巾之乱后不久,是一系列导致东汉衰亡的变乱之一

    • 184年,刘、关、张组织义勇军
  • 189
    • 董卓进京。汉献帝登基。
      • 中平六年四月(189年5月13日), 汉灵帝去世, 刘辩继位, 何太后临朝称制。同年八月, 何太后之兄大将军何进与袁绍预谋杀死宦官,准备让并州牧董卓、武猛都尉丁原等人率军进入首都威胁何太后铲除宦官,结果何进反为宦官所杀。何进下属吴匡、袁术等人得知,进攻皇宫,焚烧南宫。皇宫内2000多名宦官被杀。剩下的宦官于是劫持何太后和刘辩逃亡至北宫,结果宦官途中遇到卢植并被卢植斥责。中常侍段珪等人害怕,释放何太后并继续劫持刘辩及陈留王刘协逃至小平津。董卓听说刘辩位于北芒, 于是前往迎接刘辩。之后董卓率领三千步骑来到洛阳,迅速控制了洛阳的军队,又逼迫何太后废除刘辩并拥戴刘协继位。袁绍、卢植等人反对董卓废立皇帝。中平六年九月甲戍(189年9月28日), 汉献帝登基。不久董卓把何太后赶到永安宫。九月丙子(189年9月30日),董卓杀死何太后。董卓上台后大批征用在党锢之祸期间被迫害的党人名士,不过由于董卓以暴力夺权,并且纵容军士在洛阳附近杀掳奸淫,引起社会各阶层极大不满,因此党人名士拒绝合作并公开与董卓决裂,最终引发董卓讨伐战。

    • 讨伐董卓之战
      • 中平六年(189年),掌政的董卓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拥立其弟陈留王刘协为帝,实行恐怖统治。关东各地方长官见此,以讨董为名起兵,推举袁绍为盟主。虽然曹操、孙坚积极参战,但其他军队只驻军不加援助,而董卓又放弃洛阳,挟天子迁都长安,关东联军起了内讧,盟军决裂,形成群雄割据的局面。

      • 逃到陈留的曹操散尽家财,又得到孝廉卫兹的帮助,组织约五千义军准备讨伐董卓,于中平六年(189年)十二月在己吾(今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起兵。

  • 191
    • 荀彧投奔东郡太守曹操
  • 192
    • 王允、吕布计除董卓
      • 初平三年四月辛巳日(192年5月22日),王允、吕布等人以皇帝诏书的名义,在未央殿掖门外杀死董卓,结束董卓的统治。但是董卓属下李傕、郭汜等人以为其报仇为名,很快率兵攻破长安,击败吕布,杀死王允,暴政比董卓执政时更甚。此时徐州刺史陶谦、琅邪相阴德、东海相刘馗、彭城相汲廉、北海相孔融、沛相袁忠、泰山太守应劭、汝南太守徐璆等人再次推举朱儁为太师(盟主)讨伐董卓的下属李傕、郭汜,但李傕一纸诏书将朱儁召回朝廷,讨伐战胎死腹中。

      • 后来李傕和郭汜内讧,爆发李郭之乱,汉献帝被迫逃出长安,流离失所,最终投靠曹操,汉室名存实亡。

    • 曹操据兖州,组建青州兵
      • 初平三年(192年),据兖州,分化诱降黄巾军三十余万,选取其中精锐组建青州兵。

      • 初平三年(192年),曹操驻军顿丘,黑山贼于毒等趁机攻击东武阳,曹操率军直向于毒的本营西山,于毒得到消息,解除对东武阳的进攻。曹操趁胜进抵内黄,大破眭固及南匈奴单于於夫罗等,东郡遂告安定。

      • 夏,青州的百万黄巾大军入侵兖州。兖州刺史刘岱不听济北相鲍信劝阻,与黄巾军交战,结果被杀,举州惊恐。曹操部属陈宫前往昌邑,向别驾、治中推荐曹操继任。鲍信心中亦有同样想法,于是与州吏万潜等到东郡迎接太守曹操,推举他担任兖州牧。后来与黄巾军战于寿张以东,初期失利,后曹操即起补救,加强训练,赏罚严格,又不断使用奇兵诡计,昼夜进攻,终于逼退黄巾军。然而鲍信在乱军中战死,曹操重金寻鲍信尸体不得,只好雕刻其木像安葬祭拜。之后,曹操追击黄巾直到济北国,黄巾军眼见退无可退,遂全体投降,其中有士兵三十余万人,眷属老幼约一百万人。曹操遴选其精锐,组成大名鼎鼎的“青州兵”。

    • 张纮・江都对:是江东二张的张纮在初平三年(192年)时,与孙策在江都谋划时,对孙策提出了与往后8年即建安五年(200年)时鲁肃对孙权所出榻上策、和往后15年建安十二年(207年)的诸葛亮隆中对类似的治国方针。
  • 194
    • 兖州之战:是汉末军阀曹操和吕布争夺兖州的战役。战事持续了百余日,胜负未分。
    • 刘备继陶谦领徐州牧
  • 195
    • 汉献帝封曹操为兖州牧
      • 兴平二年(195年),曹操在钜野大败吕布部将薛兰、李封等,吕布与陈宫卷土重来,双方遭遇,曹操兵全出去收割小麦,只剩一千余人,于是曹操设伏,吕布发现敌人单薄,轻装突击,曹操伏兵出击,大败吕布,乘胜攻取定陶,分兵收复诸县,吕布逃奔徐州。后,曹操围雍丘,城破,夷张超三族。就在此时,汉献帝封曹操为兖州牧。曹操受封兖州牧后,向汉献帝进贡梨、椑、枣各二箱[44][45]。曹操在兖州鏖战四年,总算得到朝廷的承认,也扎实地站稳其第一个领地。

  • 196
    • 郭嘉加入曹军:曹操以司空之职架空三公,荀彧趁机向曹操推荐郭嘉顶替早逝的戏志才,曹操与郭嘉讨论天下大事后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而郭嘉出门后,亦高兴的说:“真吾主也。”曹操便为郭嘉特设司空府军师祭酒一职。
    • 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挟天子以令诸侯)
      • 曹操迎刘协从雒阳到许县,称许都,改元建安

  • 197
    • 袁术称帝
      • 197年初,袁术匆促在寿春僭号称天子,建立了仲氏朝

    • 宛城之战,曹操征讨张绣,纳张绣之叔父张济之妻,张绣袭击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与校尉典韦阵亡
      •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征讨张绣,张绣举众投降,之后因曹操纳张济之妻,张绣对这件事感到十分痛恨,于是袭击曹操,曹操在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与校尉典韦殿后下逃亡,但曹昂、曹安民与典韦也阵亡。此后,曹操又两度攻击张绣,都没有彻底击破。后来张绣接受谋士贾诩的建议,向曹操投降,曹操才取得对荆州北部的控制,并消除了许都南面的威胁。

  • 200:庚辰年,东汉建安五年(汉献帝刘协)
    • 官渡之战。地点:豫州(汉朝十三州刺史部之一,州治在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今鲁豫苏皖交界)中牟县(今郑州市中牟县)。结果:曹操军大胜,袁曹双方军事形势逆转,奠定曹操统一北方之基础
      • 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得到汉献帝,迁都许昌,于政治上取得优势,并平定多个势力,遂与河北大族袁绍于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决斗。曹操布下连环计及采用霹雳车,并派出大将关羽,因此多次击败袁军。虽然如此,袁绍军兵多粮足,曹操粮少而将不能支持下去,正巧原本是袁绍麾下谋士的许攸来降,许攸献上奇袭乌巢一计,曹操言听计从,将袁军粮草全部烧毁,情况自此改变。

      • 五子良将・张郃遭到谋士郭图的诬陷,所以转投曹操
      • 五子良将・徐晃负责断粮道
      • 乌巢之战
        • 乌巢之战是曹操与袁绍两军相争其中一部分,是官渡之战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事件导致袁绍大军无粮食而溃败,曹操实力再为增强。

        • 曹操击败袁绍后以魏郡之邺城为据点,此后被封为魏公、魏王
    • 鲁肃・榻上策:是鲁肃在建安五年(200年)时,与孙权合榻对饮时,对孙权提出了与张纮之江都对(192年),及诸葛亮之隆中对(发生于207年冬至208年春)相似的治国对策
  • §💯三世纪 / 二几几年 / AD3 / Saeculum 3§
  • 201:辛巳年,东汉建安六年(汉献帝刘协)
  • 202
    • 博望坡之战
      • 博望坡之战,发生于东汉建安七年(202年)。此战曹操指派大将夏侯惇,于博望与刘备交战,然而功败垂成;日后曹操将重心转移至北方的袁谭与袁尚身上,无暇再顾及荆州的刘备,使其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

  • 207
    • 曹操北征乌桓,白狼山之战
      • 白狼山之战是中国东汉末年、三国时代之前在207年的一场战役,发生于今天的中国东北地区。交战双方为东汉司空曹操的军队和与曹操敌人袁尚、袁熙结盟的游牧乌桓部落。战役的结果曹操方面取胜,乌桓的领地被摧毁,之后乌桓的势力被逐渐削弱,该部落的人口融入汉人或鲜卑部落,最终淡出历史舞台。曹营随军谋士郭嘉因水土不服身染重疾,在乌桓征讨结束后客死辽东。

    • 《观沧海》
      • 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
      • 他又在西归途中,吟出《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
    • 三顾茅庐。隆中对。
      • 建安十二年(207年)冬,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卧龙岗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相见。谈话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这就是著名的《草庐对》。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刘备集团后来的种种攻略皆本于此。

  • 208
    • 曹操,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丞相
    • 长坂坡之战
      • 长坂坡之战发生于中国东汉末年,曹操军在荆州当阳附近的长坂坡追击刘备军。被视为赤壁之战的前哨战。

    • 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208年十一月)。地点:乌林(今湖北省赤壁市(地级咸宁市代管)西北的长江沿岸)。结果:孙刘联军决定性胜利,曹军溃败北撤
      • 孙尚香:赤壁之战后,孙权渐渐不敢轻视左将军刘备,将妹妹嫁给刘备
        • 孙夫人。其名不详,京剧常以“尚香”为名。
    • 刘备占领荆南各郡
  • 209
    • 陈兰、梅成在灊县(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衡山镇)、六县反,曹操派遣于禁、臧霸等讨伐梅成,张辽督张郃、牛盖等讨伐陈兰
  • 211
    • 潼关之战(渭南之战)
      • 潼关之战是曹操与马超、韩遂等西方诸侯发生的战争。当时曹操在南方战线失利,所以决定攻击汉中的正一道领袖张鲁。盘踞关中的马超、韩遂等诸侯认为曹兵即将攻击自己,纷纷起兵抵抗,在潼关附近与曹军发生大战,最后曹操用计取胜,压制关中。

    • 士别三日:鲁肃&吕蒙
      • 建安十六年(211年)。。。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 212
    • 魏公:五月丙申日(6月16日),汉献帝正式下诏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仍以丞相领冀州牧如故,其领地广及魏郡、河东郡、河内郡等十个郡国,超过西汉初年的刘姓宗室藩王,更加违背“七国之乱”和推恩令后诸侯封地不得超过一郡的汉制。
    • 荀彧去世。——曾表示反对曹操称魏公,不久后去世
  • 214
    • 刘备得益州:马超归降备,刘备乘势率汉军进围成都数十日。刘备派简雍进入成都劝说刘璋投降,刘璋与简雍“同舆而载,出城归命”;刘璋向刘备缴械投降,益州易主,归属刘备
  • 215
    • 汉中之战(曹军-张鲁):曹操进攻占据汉中的张鲁,不久张鲁遂投降。
      • 刘备知道消息后,立即和正争夺荆州的孙权议和,回到蜀中。曹操留夏侯渊督张郃、徐晃等守汉中;以丞相长史杜袭为驸马都尉,留督汉中事。虽然后来曹军有数次攻蜀,但刘备已有防范。

      • 张鲁,五斗米道天师张陵之孙,张衡子,世为天师道第三代天师(称系师)。五斗米道张天师至今已传第55世。
    • 合肥之战第二次战役(逍遥津之战):张辽“登锋陷阵”“张辽止啼”“威震逍遥津”。曹魏将领张辽率领七千人迎击东吴的十万大军,先后两次大破东吴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 五子良将・张辽
        • 战役前期,张辽率领800名将士冲击东吴的十万大军,一直冲杀到孙权的主帅旗下。吴将陈武战死,孙权逃奔山顶。战至中午,吴军皆披靡溃败、闻风丧胆。

        • 战役后期,张辽率领追兵,以分兵毁桥的战术,大破孙权、甘宁、凌统等人,差点活捉孙权。孙权蹴马趋津,跳过断桥,才得以逃脱。一些东吴军人被俘。

        • 此战化解了合肥之围,俗称逍遥津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合肥之战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此一役,张辽威震江东。“张辽止啼”也成为民间流传的传奇典故,甚至日本民间流传了“辽来来(辽来々)”的俗语。

      • 五子良将・乐进
        • 曹操密函张辽和李典出战,乐进和薛悌一起镇守合肥,当时乐进、张辽和李典一来都不和,不过李典在这时刻为了公务而跟随张辽迎击,乐进随后也参与张辽的追击,因此乐进增食邑五百,并合前所封至一千二百户。后因乐进多次立功,再多分五百户,封一子列侯;进迁为右将军。218年逝世,谥为威侯。

      • 现安徽省合肥市中心逍遥津公园有张辽的衣冠冢,园中有张辽持刀立马的青铜塑像。

  • 216
    • 魏王:建安廿一年四月甲午日(216年5月29日),曹操被封为魏王,立曹丕为世子,公然违反汉高祖所订“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白马之盟
      • 同年,杀死图谋投靠孙权的琅邪王刘熙,废除琅邪国。次年(217年)僭天子礼,设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称警跸,并作泮宫。十月,再授赐十王冠、二彩带,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曹操此时名义上虽仍为汉臣,但实际上已掌握等同于皇帝的权力和待遇,权倾朝野,汉朝已经名存实亡。曹操任命夏侯渊为征西将军、曹仁为征南将军,欲取荆蜀之地。
  • 217
    • 汉中之战:曹刘僵持开始
  • 219
    • 汉中之战:终局
      • 自217年,僵持一年多,219年听从法正计策,上定军山,趁夏侯渊大意(仅带400轻兵救火)杀之。后在险处死守,诸葛亮亲坐益州,补充军备。夏五月,曹操引兵撤出,汉中归刘备。自此,曹军战略转为东进西防。
      • 汉中之战是东汉末年群雄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郡的战争。

      • 刘备胜利,稳固对西南之控制,进位为汉中王。刘备夺得汉中

    • 樊城之战(襄樊决战)
      • 襄阳郡治襄阳,今湖北襄阳襄城区。樊城,今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麦城,今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市两河镇麦城村境内
      • 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擒于禁,斩庞德)。五子良将・于禁投降,著名打脸事迹(建安十一年(206年),于禁旧交昌豨反叛而又投降,于禁斩之)
        • 219年七月,刘备在汉中自立为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关羽起荆州之兵大举北伐襄樊,进一步围困曹军大将曹仁、满宠的残军于樊城,史称樊城之战。曹操派左将军于禁援救,适逢汉水暴涨,淹没于禁七军,汉军乘势以水军攻打,活捉于禁。于禁向关羽投降,庞德被俘虏后不降遭斩,关羽并另遣军队包围襄阳,一时之间威震华夏。当时曹操治下许多州郡的叛军早已受关羽遥控。

        • 十一年(206年),昌豨反叛,于禁与臧霸攻之,不克,曹操再派夏侯渊助阵。昌豨与于禁是旧交,向其投降。诸将皆以为昌豨已降,当让曹操处置,于禁说:“你们不知道曹公的命令吗!在大军包围后才投降的人,不能赦免他的罪。遵行和执行法令,是事奉君上的气节。昌豨虽然是我的旧朋友,但我岂可以因此而失节!”陨涕将昌豨斩杀。曹操听说后叹曰:“昌豨不向我投降,而投奔于禁,是命运啊!”后于禁屯颍阴,与乐进、张辽等将不和,曹操命赵俨参三军军事,和睦诸将。赵俨督于禁等参与了赤壁之战。

      • 刘备回益州,给曹操从关中抽出兵力之机会
      • 曹操欲迁都,被劝而联孙(撤淮南军以令孙放心),徐晃攻羽,曹仁突围
        • 同年十月,曹操来到洛阳,欲迁都以避其锋芒,桓阶、司马懿、蒋济等人劝阻,认为孙权必然不愿看到关羽坐大。孙权果然自请袭击关羽后方,曹操并召集驻守合肥与孙权对峙的张辽军队、在汉中监视巴蜀的徐晃军队等,并且亲自由洛阳领军往樊城救援。

        • 曹操又命人把孙权偷袭荆州的消息用箭射到关羽和樊城守将曹仁处,曹军士气大振,而关羽进退失据。最先抵达樊城的徐晃军,乘着大水稍退,对围城的关羽军展开攻击。曹仁终于突围而出,与徐晃军一同击退关羽。同年十二月,往南退军的关羽被占领江陵的孙权俘虏后处斩,孙权将关羽的首级送到洛阳,曹操以诸侯之礼安葬,襄樊战役结束。

        • 五子良将・徐晃,以声东击西的战术击退围城部队,并且解救樊城,击败蜀汉名将关羽,因为在此役中治军严整井然有序而被曹操称赞有“周亚夫之风”
        • 鲁肃217年去世,孙权无此参谋
      • 白衣渡江。麋芳、士仁皆降(或因军贪,而关羽得假节钺可惩之),江陵(今荆州市荆州区)、公安(今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失守。吕蒙・心战攻心。
        • (吕蒙称病还都以令关羽松懈)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魏使于禁救樊,羽尽擒禁等,人马数万,托以粮乏,擅取湘关米。权闻之,遂行。先遣蒙在前。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舳舻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遂到南郡,士仁、麋芳皆降。蒙入据城,尽得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约令军中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于是军中震栗,道不拾遗。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羽府藏财宝,皆封闭以待权至。羽还,在道路,数使人与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羽人还,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会权寻至,羽自知孤穷,乃走麦城,西至漳乡,众皆委羽而降。权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即父子俱获,荆州遂定。

      • 麦城之战。败走麦城。220年1月或2月,关羽去世
        • 麦城之战是一场发生于东汉末年最后一场战争,也是三国时期的一场战争。219年(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冬,吴王孙权趁着刘备势力(蜀汉的前身)对曹军发动樊城之战时突袭荆州,随后于此役擒斩刘备大将关羽父子,孙刘关系破裂,最后发生夷陵之战。

        • 十一月,陆逊攻陷秭归、枝江、夷道,守长江西陵峡口。期间,宜都太守樊友逃跑,房陵太守邓辅、南乡太守郭睦、秭归大姓(有势力的平民)文布、邓凯皆被陆逊大败,关羽从三峡逃入益州的道路断绝。关羽辎重也被孙权袭击,于是放弃围攻襄阳而撤军。曹仁等认为追杀关羽可以擒获,但赵俨认为曹操的意思应该是坐视孙刘相斗,以防孙权转攻曹操。随后曹操果然疾敕曹仁不要追杀。关羽得知荆州后方已失,也知道自己亲自打造的江陵城坚固难攻,只得退守麦城。期间关羽派使者与吕蒙交涉,吕蒙故意让使者们知道自己善待荆州军的家属,关羽部下士卒多是荆州人,因而无心恋战,纷纷逃亡,抵达麦城时,士卒只余下不足数百人。但后世田福生推算,关羽败退至麦城时,军队应当还有2万左右。因为根据麦城的规模,加上城外有数万吴军围困,仅仅几百人,无法固守麦城一个月。曹仁等军则因收到曹操的命令而没有追杀关羽。

        • 十二月,关羽决定突围,希望能回到益州。关羽在城上立幡旗、做假人,假装投降,突围而出,走临沮小路,“兵皆解散,尚十余骑”。吴范为孙权占卜,认为关羽是诈降。关羽在夹石被吴军马忠部的绊马索所重伤,最后在章乡被马忠部下所擒,被孙权斩杀。至此,孙权得南郡、武陵郡及零陵郡,占有荆州大部分,襄樊之战正式结束。

      • 其他
        • 樊城之战时,曹植被任命为南中郎将,去支援曹仁,但曹植因为酗酒无法履行使曹操生气,因此曹植最终与太子之位失之交臂。

  • 220
    • 220年,麦城之战后不久,法正亦去世
    • 220-0315(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廿三日庚子),曹操因中风病逝于洛阳,享年66岁,谥号武王
    • 220-八月,五虎上将・黄忠病逝
    • 220-1125(十月十三日乙卯),曹丕篡汉,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帝位。
    • 220-1211(十月廿九日辛未),曹丕正式登基。【魏】(【曹魏】:220年-266年)(谯郡曹氏。定都洛阳。)。
  • 221
    • 221-0515 刘备(彭城刘氏)于成都称帝,【蜀汉】建立。(京城法律上为洛阳,实际上为成都)
    • 刘备复仇,夷陵之战。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以逸待劳。火烧连营。
      • 夷陵之战,又称猇亭之战,清朝避讳称彝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进攻江东之战役,是东汉末年、三国初年“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中的最后一场。221年七月,即刘备称帝三个月后,以替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气势强劲。吴王孙权立即以陆逊率军应战,陆逊以逸待劳,挡住蜀汉军攻势,后于222年八月在夷陵一带以火攻打败蜀军。

      • 张飞阆中遇害(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
        • 刘备出兵东征吴王孙权以报关羽之仇,命张飞率万人自阆中至江州会合。临出发前,张飞被帐下将领张达、范彊杀害,两人带其首级东奔孙权。张飞营中都督立即表报刘备,刘备听说是张飞营都督上表,就猜到张飞已经死了,叹息说:“噫!飞死矣。”伤心欲绝。

      • 沙摩柯,三国时期武陵郡五谿蛮首领,经马良游说,在夷陵之战中相助蜀军作战,阵亡。
        • 章武二年(222年)二月,刘备亲自从秭归进军猇亭,从佷山开通道路通向武陵郡,派遣侍中马良安抚五谿蛮,赐其金帛,受之官爵,五谿蛮相继响应蜀汉

        • 六月,东吴大都督陆逊火攻蜀军,随后率领部队同时进攻,蜀军将领张南、冯习及沙摩柯都被斩首杀死,蜀军四十多个营寨被攻破

      • 222年八月五虎上将・马超病逝
    • 221-0923,孙权受封为大魏吴王
  • 223
    • 223-0610,白帝托孤。刘备去世。白帝城,由刘备改名永安,今重庆市奉节县瞿塘峡口的长江北岸
  • 225
    • 诸葛亮南征,又称南中平定战
      • 蜀汉建兴三年三月—十二月,225年3月尾至226年2月中旬

      • 诸葛亮南征,又称南中平定战,是建兴三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对南中发动平定南中的战争。当时朱褒、雍闿、高定等人叛变,南中豪强孟获亦有参与,最后诸葛亮亲率大军南下,平定南中。

  • 227
    • 出师表:《前出师表》作于蜀汉建兴五年(227年),《后出师表》作于蜀汉建兴六年(228年)
      • 《出师表》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篇,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两次北伐(227年与228年)曹魏前,上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

  • 228
    • 街亭之战(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大意失街亭。挥泪斩马谡。
      • 街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的一场战事,也是第一次北伐中的一场决定性战事。魏太和二年(228年),诸葛亮派马谡领诸军在重要阵地街亭(位于今日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陇城镇)抵抗曹魏将领张郃,但被击败,蜀汉撤退,结束第一次北伐。

  • 229
    • 229年,赵云逝世
    • 黄龙元年(229年,魏太和三年,蜀汉建兴七年)四月丙申,孙权(吴郡孙氏)于建业(今南京)称帝(统治于 229年5月23日-252年5月21日(22年364天)),【孙吴】建立。
  • 234
    • 五丈原之战(诸葛亮第五次北伐)
      • 五丈原之战是中国的三国时期发生的一场战役,主要战场五丈原,交战双方为曹魏及蜀汉,时为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二年(234年,魏明帝青龙二年)。当时,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第五次北伐,由汉中出发,取道斜谷,穿越秦岭,进驻五丈原。在此,蜀军与魏军对峙了100余天。最后,诸葛亮病逝于此。

      • 因诸葛亮病逝而撤退,蜀汉第五次北伐失败

  • 244
    • 曹魏与高句丽的战争
      • 曹魏与高句丽的战争,是由中国北方的曹魏于公元244年至245年攻打高句丽的一系列战争。

      • 结果 高句丽几乎灭亡,东川王逃亡沃沮

  • 249
    • 高平陵之变
      • 高平陵之变,亦称正始之变,发生在三国时期的魏国,是魏国建立以后的一次重大政变。事件源自曹魏宗室大将军曹爽和朝中重臣太傅司马懿之间的权力斗争,最后司马懿趁着曹爽与魏帝曹芳到高平陵谒陵时发动政变,控制京城,族灭曹爽而结束,自此司马氏全面掌权,此后曹氏皇帝皆沦为司马家的傀儡,为日后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建立晋朝立下基础。

  • 253
    • 253年-262年:姜维北伐
  • 257
    • 谯周《仇国论》
      • 仇国论由三国时代蜀汉中散大夫谯周于257年所作,是一篇反对姜维穷兵黩武、发动连年北伐的文章。这篇文章也被视为益州本土人士对蜀汉外来统治集团的反抗。

    • 257年-258年,寿春之战:是三国时代曹魏大将军司马昭在寿春平定诸葛诞率领的淮南叛军及吴军近20万人的一场战役,亦是寿春三叛的最后一叛。
  • 260
    • 司马昭弑君(高贵乡公曹髦),亦称甘露事变或甘露之变
      • 甘露五年(260年)五月曹髦召见王沈、王经、王业等三人愤慨地说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朕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不顾郭太后及众臣的反对,率领宫人三百余人讨伐司马昭。王沈与王业先行,向司马昭通风报信。司马昭旋即派兵入宫镇压,双方在宫内东止车门相遇。中护军贾充在南阙下,率军迎战曹髦。贾充命令成济杀曹髦,成济一剑刺穿曹髦胸膛,曹髦断气,当场死在车上,血流满地,仅虚岁20岁。

      • 日期 魏甘露五年五月己丑日(260年6月2日)

      • 地点 魏国洛阳

      • 结果 成济当街弑害皇帝曹髦。司马昭改立曹奂作傀儡魏帝。

      • 东晋时,晋明帝司马绍听宰相王导讲述司马昭弑君之事,羞愧难当,以面覆床道:“若如公言,祚安得长!”

  • 263
    • 魏灭蜀之战(益州)。蜀汉灭亡。邓艾、锺会、姜维及一些蜀汉遗臣在叛乱中被杀
      • 因弑君造成不利影响,司马昭意欲挽回政治资本,遂发动了灭蜀之战。

  • 266
    • 266-0208(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晋王、相国司马炎逼迫魏元帝禅让,即位为帝,定有天下之号曰【晋】,改年号泰始。(都城洛阳)(【晋朝】:西晋:266年-316年,东晋:317年-420年)
  • 280
    • 晋灭吴之战(荆州南部、扬州)。孙吴灭亡,西晋统一天下。
  • 291
    • 八王之乱:西晋末年元康元年(291年)至光熙元年(306年)间的政治内斗,是一场由西晋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斗,为中国历史上一场极为严重的皇族内乱,共持续16年。
      • 这场动乱从宫廷内权力斗争开始,进而引发战争,祸及全社会,造成大量破坏,也加剧西晋的统治危机,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八王之乱期间,北方主要少数民族匈奴、羯、鲜卑、羌及氐等五族的各个部族趁西晋政权内部空虚,纷纷起兵脱离晋朝控制,并陆续建立割据政权,入驻中原,最后导致建兴四年(316年)西晋灭亡。之后晋室遗族避走中原、至江南地区建立王朝,设都建康,史称东晋。
  • 300:庚申年,西晋永康元年(晋惠帝司马衷)

301・西晋永康二年・晋惠帝司马衷

  • §💯四世纪 / 三几几年 / AD4 / Saeculum 4§
  • 301:辛酉年,西晋永康二年(晋惠帝司马衷)
  • 304
    • 304年,五胡乱华开始(前赵及成汉分别立国),持续到317年西晋灭亡、东晋建立
    • 五胡十六国即304年-439年
  • 311
    • 永嘉之乱:是发生在西晋永嘉五年(311年)的战乱,当时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击败西晋京师洛阳的守军,大肆抢掠杀戮,更俘掳晋怀帝等王公大臣,及后西晋于316年灭亡。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
      • 此役同时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有游牧民族攻占汉族政权的首都,并开启了其后近270年中国南北的分裂局面、直至隋朝再度统一中国为止。
  • 317
    • 317年,西晋灭亡(266年-316年),东晋建立(317年-420年)(都城建康,今南京),衣冠南渡
  • 350
    • 350年,冉闵杀胡,超过20万人:冉闵发动后赵汉人屠杀胡人,导致有大量胡人被屠杀,“一日之中,斩首数万。闵亲帅赵人以诛胡、羯,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余万,尸诸城外,悉为野犬豺狼所食。其屯戍四方者,闵皆以书命赵人为将帅者诛之,或高鼻多须滥死者半。”
  • 360
    • 360年,东山再起:谢安初隐居东山,清谈吟诗,升平四年(360年),谢安之弟谢万兵败,被废为庶人,陈郡谢氏一族再无重要的人物在朝。谢安不得不“东山再起”,入桓温幕府为司马。
  • 376
    • 376年,前秦苻坚(秦宣昭帝)(氐族)灭掉代国,统一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其后苻坚开始率兵南侵。
  • 383
    • 淝水之战:383-1130 东晋太元八年 / 前秦建元十九年 十月二十。前秦(五胡十六国之一,皇帝苻坚,氐族)出兵伐东晋,于淝水(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七万馀军力大胜号称八十馀万前秦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确定了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的格局。指挥官与领导者:前秦:苻坚、苻融、姚苌;东晋:谢安、谢石、谢玄。
      • 结果:东晋胜利。前秦军队遭受毁灭性损失,苻坚统一大计受挫。北方重新陷入分裂乱立
  • 400:庚子年;东晋隆安四年(晋安帝司马德宗);(五胡十六国);后燕长乐二年;后秦弘始二年;西秦太初十三年;北魏天兴三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后凉咸宁二年;南凉建和元年;北凉天玺二年;南燕南燕三年、建平元年;西凉庚子元年;高句丽永乐十年
  • §💯五世纪 / 四几几年 / AD5 / Saeculum 5§
    • 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之起源:日耳曼人据信于五世纪从现今德国北部和斯堪的纳维亚南部迁徙至不列颠
      • 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历史从五世纪罗马帝国统治结束和盎格鲁-撒克逊众王国的建立到1066年诺曼人征服为止,大体上涵盖整个中世纪初期的英格兰历史。
  • 401:辛丑年;东晋隆安五年(晋安帝司马德宗);五胡十六国);后燕长乐三年,光始元年;后秦弘始三年;北魏天兴四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后凉咸宁三年,神鼎元年;南凉建和二年;北凉天玺三年,永安元年;南燕建平二年;西凉庚子二年;高句丽永乐十一年
  • 420
    • 420-0710,宋武帝刘裕取代东晋政权,国号宋,又称为刘宋或南朝宋。
    • 南北朝即420年-589年,其中南朝420年-589年,北朝439年-581年
  • 434
    • 阿提拉或亚提拉等(Attila,又常称Attila the Hun,约406年—453年),是自约434年时至其过世时为匈人最主要的大单于之一。又称「上帝之鞭」
  • 439
    • 439年,北魏灭北凉,统一华北,结束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朝开始
  • 465
    • 北魏冯太后开始摄政:和平六年(465年)文成帝死后,翌年冯太后在侍中拓跋丕告发丞相兼太原王乙浑谋反后,临朝下诏将乙浑诛杀。自此开始长期摄政,将北魏的汉化推向巅峰。其摄政二十多年期间,推行三长法、均田法、班禄法建立了农业大国的雏型,革除相当多朝政乱象和贵族圈地行为。这些措施之后由其孙北魏孝文帝朝继承且发扬光大。
  • 466
    • 《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出生:郦道元(466年或472年—527年)(不确定《水经注》具体成书年期,故记作者生年焉)
  • 471
    • 北魏孝文帝元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即位(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27年218天))。
    • 【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北魏时期,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用汉俗等。
    • 太和十四年(490年)冯太后去世后亲政,秉承冯太后的政策,继续进行了汉化改革,而且做得比冯太后更大刀阔斧。他先整顿吏治,立三长法,实行均田制;太和十七年(493年),他以“南伐”为名,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士族联姻,又参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处死太子恂,这一举动使鲜卑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大大的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史称“孝文帝改革”。
  • 476
    • 476,西罗马帝国灭亡,中世纪开始。欧洲黑暗时代开始。
      • 欧洲黑暗时代,约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14世纪文艺复兴开始
  • 500:庚辰年;(南北朝);北魏景明元年(宣武帝元恪);柔然太安九年;南朝齐永元二年(齐东昏侯萧宝卷);雍道晞建义元年

501・北魏景明二年(宣武帝元恪)・南朝齐永元三年(齐东昏侯萧宝卷)・六世纪(-600年)

  • §💯六世纪 / 五几几年 / AD6 / Saeculum 6§
  • 501:辛巳年;(南北朝);北魏景明二年(宣武帝元恪);柔然太安十年;南朝齐永元三年(齐东昏侯萧宝卷)、中兴元年(齐和帝萧宝融)
  • 541
    • 541-0721,隋文帝杨坚出生(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因父亲杨忠被西魏恭帝赐鲜卑姓,又名普六茹坚,小字那罗延(梵语:नारायण/nārāyaṇa),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
  • 548
    • 侯景之乱
      • 侯景之乱为548年发生于萧梁的一场内战,将领侯景以武力劫持梁武帝并实际掌权长达四年。萧梁都城建康(今南京城)被围时爆发严重饥荒和食人事件,尸体更再引发瘟疫,城破前建康人口十万,城破后不足四千(<4%)。由于缺军粮,城破后侯景“军人屠马于殿省间鬻之,杂以人肉,食者必病”;最终陈霸先和王僧辩于552年联军逼走侯景,但联军又抢劫建康百姓,百济国使者见之流泪。侯景之乱充分暴露了宗室士族门阀的腐朽无能,最终其亦受到严重打击、加速士族衰亡。内斗导致宗室或割据、或投靠北方势力,甚至为互斗先后向西魏北齐借兵,引入北方势力大幅干预、丢失大片领土;同时亦坐大了陈霸先、王僧辩等军阀,直接导致后来的陈霸先代梁,亦加剧了南北朝北强南弱的情况,埋下了南朝被北朝征服的原因。

  • 555
    • 江陵焚书事件
      • 梁元帝虽好读书、喜文学,“四十六岁,自聚书来四十年,得书八万卷”,自称“韬于文士,愧于武夫。”曾主编《金楼子》等书;但江陵被围城时,承圣三年十一月甲寅(555年1月10日),元帝入东阁竹殿,命舍人高善宝放火焚烧图书14万卷,包括从建康为避兵灾而转移到江陵的8万卷书,自称“文武之道,今夜尽矣!”“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江陵焚书被视为中国的文化浩劫之一。

  • 578
    • 北周宣政元年(578年),菏泽始称曹州。
  • 580
    • 杨坚拆除邺城
      • 北周静帝大象三年(580年),邺城被时任宰相的杨坚拆除,后魏郡的郡治南迁到了安阳县(今安阳市市区),统县11。

  • 581
    • 581-0304,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杨坚登基为帝,即隋文帝(581-0304 - 604-0713),建国号【隋】。(【隋朝】:581年3月4日-619年5月23日)
    • 开皇之治(隋朝,581年-604年),隋文帝在位开创的治世,政治安定、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
  • 583
    • 《开皇律》:隋文帝即位后,于581年命高颎等人参考北齐北周旧律,制定法律。583年又让苏威等人加以修订,完成了《开皇律》。《开皇律》以北齐《河清律》为底本、参考北周和南朝梁的律典,简化律文,博取南北法律优点而成。史称:“刑网简要,疏而不失”。废除了鞭刑、枭首、裂刑等酷刑,是唐朝及其以后各代法典的基础。
  • 589
    • 589-0120,杨广打败陈后主陈叔宝,陈亡。并陆续招降三吴、岭南等地区,隋朝几统一汉地,成功结束纷乱近400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 598
    • 唐太宗李世民出生(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
  • 600:庚申年;隋开皇二十年(高祖文皇帝杨坚);高昌延昌四十年;新罗建福十七年
    • 遣隋使:600年-618年。遣隋使,日本推古天皇朝(倭国)派遣到隋朝的使节团。从600年(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7年(隋炀帝大业三年)、608年(隋炀帝大业四年)、614年(隋炀帝大业十年)、618年(隋炀帝大业十四年)的18年之间至少有5次遣使入隋。到了唐时则称为遣唐使。
  • §💯七世纪 / 六几几年 / AD7 / Saeculum 7§
  • 601:辛酉年;隋仁寿元年(高祖文皇帝杨坚);高昌延昌四十一年;新罗建福十八年
    • 601(隋文帝仁寿元年),《切韵》成书。
  • 609
    • 609,隋炀帝杨广到达河西走廊腹地张掖,焉支山,被认为是中国历代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到过西部的帝王,往西去的最远的皇帝。
  • 610
    • 穆斯林认为是在公元610年开始,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开始奉真主之命而在麦加传播伊斯兰教。

  • 618
    • 618-0618(五月二十四日),李渊即皇帝位,建立【唐】朝。(【唐朝】:618年6月18日—690年10月16日、705年3月3日—907年5月12日)
  • 626
    • 626-0702 玄武门之变。
      •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由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为首的秦王府集团在唐朝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李世民率众杀害自己的长兄储君东宫太子李建成(被李世民亲自射杀)、四弟齐王李元吉(由尉迟敬德射杀),并杀死两人诸子,迫使李渊立自己为储君,并掌握京师兵权,不久后李渊为时势所迫而退位并内禅,同年八月初九甲子日(阳历9月4日)李世民继承帝位,是为唐太宗。
    • 626-0904,唐太宗李世民即位(626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22年309天))
    • 贞观之治(唐朝,626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虚心纳谏,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 629
    • 贞观三年(629年)玄奘开始前往天竺
      • 玄奘有感各地佛理说法不一,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师、地论师两家有关法相之说也多有乖违,因此渴望得到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以解疑惑,于是决心上表朝廷前往印度求法,因一直得不到唐朝发放的过所(护照),遂于贞观三年(629年)毅然由长安出发、前往天竺。
  • 630
    • 遣唐使:630年-894年。遣唐使延续了过往日本遣隋使前往中国担任使节的传统。首任遣唐使是公元630年的犬上御田锹。此后日本陆续都有使节派遣往唐朝达十多回合,直到894年由菅原道真建议废止后再没有继续。中间时间长达200多年。使唐文化及佛教文化在日本的广泛传播作出重大贡献。
  • 632
    • 632-0608 穆罕默德在麦地那逝世
      • 其后,阿拉伯帝国建立:632年6月8日,穆罕默德在麦地那逝世。而他在生前亦没有指定继承人,有些新加入的部落酋长们认为,他们对穆罕默德的服从,已经随着穆罕默德的去世而告终结。于是,各部落停止进贡,各行其是。这一变故在伊斯兰教历史上视作“叛教”,引起了日后一系列的平叛战争。为了让穆斯林力量得以团结,最后经各派协商,同意由穆罕默德的好友阿布·伯克尔出任穆斯林的领袖,称为哈里发(意为真主使者的继承人)。正是在他的领导下,叛教的部落重新回到了信徒的行列,阿拉伯半岛恢复了统一,阿拉伯人开始了最早的对外(东罗马帝国、波斯帝国萨珊王朝)战争,穆斯林则认为是防卫性进攻。
  • 646
    • 646年,唐灭薛延陀
      • 唐于其地共置6府7州﹐各以其部首领为都督﹑刺史。又设燕然都护府于单于台(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 以统上述6府7州。于是大漠南北均属唐﹐而回纥于铁勒诸部中始独强。
      • 唐朝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四月设立燕然都护府,统瀚海等六都督、皋兰等七州。都护府设在故单于台,以扬州都督府司马李素立为燕然都护。故单于台位于今乌拉特中旗。龙朔三年(663年),又移燕然都护府治于回纥部落(今蒙古国北杭爱省鄂尔浑河西岸哈剌巴剌哈孙),更名瀚海都护府,与单于都护府以碛为界,碛北铁勒诸部各羁縻府州皆隶瀚海。辖境约今【蒙古】国及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和贝加尔湖周围地区。
  • 690
    • 唐中宗和唐睿宗后,进入女性统治时期,高宗之皇后武瞾于690年建国周,即【武周】,唐朝国号首灭。直到705年因神龙革命使唐中宗复辟,女性统治直到唐玄宗继位后才结束。
  • 700:庚子年;武周(新罗)圣历三年(武则天),久视元年(武则天)

701・武周久视二年・武则天

  • §💯八世纪 / 七几几年 / AD8 / Saeculum 8§
  • 701:辛丑年;武周(新罗)久视二年(武则天),大足元年(武则天),长安元年(武则天);日本大宝元年
  • 712
    • 开元盛世(唐朝,712年-755年),唐玄宗在位时期,唐朝国力达到全盛,但晚年引发安史之乱,之后国力中衰。
  • 719
    • 719年(唐开元七年),(【东北】)室韦开始接受唐平卢节度使统辖。
      • 791年(唐贞元七年)前后,唐廷决定在室韦之地设置室韦都督府。室韦大体分布于今大兴安岭东西两侧,洮儿河以北至外兴安岭地区。
  • 725
    • 725年,(【东北】)设立黑水都督府
      • 黑水都督府辖地,“南距渤海,北、东际于海,西抵室韦,南北袤二千里,东西千里”(《新唐书·黑水靺鞨传》),包括今黑龙江中下游南北和乌苏里江以东至海以及库页岛的广大地区。
  • 753
    • 鉴真东渡:753年,鉴真第六次东渡的尝试终于成功。
  • 755
    • 755-1216至763-0217 安史之乱。
      • 安史之乱是中国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河东节度使安禄山与平卢节度使史思明发动的跟唐朝皇室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及藩镇动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捩点,并且造成了唐代中期以后不断加剧的藩镇割据
  • 800:庚辰年;唐贞元十六年(唐德宗李适);南诏上元十七年;日本延历十九年;渤海国正历六年
  • §💯九世纪 / 八几几年 / AD9 / Saeculum 9§
  • 801:辛巳年;唐贞元十七年(唐德宗李适);南诏上元十八年;日本延历二十年;渤海国正历七年
  • 875
    • 黄巢之乱,875年-884年。
      • 黄巢之乱,又称黄巢民变、中华人民共和国称之为黄巢起义,是唐僖宗时由私盐商人黄巢为首的民变,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祸延唐朝关中地区,时间长达十年,造成的死亡人数难以估计,导致唐末国力大衰,加速唐朝灭亡。因为长安残破及被朱温所毁,导致之后的政治中心东移至开封。
      • 黄巢,山东曹州冤句(今菏泽西南)人,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通笔墨,能赋诗,进士不第,曾组织盐帮专行走私,与朝廷缉查私盐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
  • 882
    • 882年,诺夫哥罗德大公奥列格征服基辅,建立基辅罗斯公国,至12世纪中叶,以基辅为首都,东斯拉夫人为主体的早期国家。基辅罗斯起源于7世纪上半叶,根据史学史的观点,基辅罗斯被认为是3个现代东斯拉夫人国家(白俄罗斯、俄罗斯及乌克兰)的前身。
      • 公元13世纪被蒙古人建立的钦察汗国占领
  • 900:庚申年;唐光化三年(唐昭宗李晔);南诏中兴四年;日本昌泰三年
  • §💯十世纪 / 九几几年 / AD10 / Saeculum 10§
  • 901:辛酉年;唐光化四年(唐昭宗李晔),天复元年(唐昭宗李晔);南诏中兴五年;日本昌泰四年,延喜元年;后百济正开元年
  • 907
    • 907-0512,朱温篡唐,废哀帝自立。唐朝灭亡。
    • 【五代十国】,狭义上即为907年-960年(广义为902年-979年),就此开启
  • 927
    • 927-0321,宋太祖赵匡胤出生(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
  • 938
    • 938年,“白藤江之战”,吴权击败中国南汉,939年称王,史称前吴王,建立吴朝,是【越南】脱离中国之始。
      • 但吴权只有称王没有建立国号,且未能有效统治越南北部。
  • 960
    • 960-0204,陈桥兵变,赵匡胤称帝,为【宋】太祖。(【宋朝】:960年2月4日—1279年3月19日,其中1127年北宋灭亡、南宋成立)
  • 968
    • 968年,【越南】丁部领(丁先皇)以武力征服境内的割据势力,建立丁朝,定国号为“大瞿越”,这是越南历史上第一个正式国号
      • 后来接受中国皇帝宋太祖册封为交趾郡王,宋朝皇帝承认越南是自治的藩属国而不再是中国直接统辖的领土。
  • 1000:庚子年;北宋咸平三年(宋真宗赵恒);契丹统和十八年;越南应天七年;日本长保二年。

1001・北宋咸平四年(宋真宗赵恒)・十一世纪(-1100年)

  • §💯十一世纪 / 一零几几年 / AD11 / Saeculum 11§
  • 1001:辛丑年;北宋咸平四年(宋真宗赵恒);契丹统和十九年;大理明治五年;越南应天八年;日本长保三年
  • 1008
    • 1008年,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广韵》(全名《大宋重修广韵》)成书。
  • 1034
    • 横陇改道。黄河决口改道。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七月,黄河在澶州(今河南濮阳)横陇埽决口
      • 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七月,黄河在澶州(今河南濮阳)横陇埽决口,于汉唐旧河之北分成赤、金、游等多支东北入海,史称横陇河[16]。庆历元年(1041年)皇帝下诏暂停修决河。从此以后,大河在濮阳以下离开了流经千年的故道(后称京东故道),久久没有恢复[17]。横陇河行水14年,虽未成患,但淤积迅速。[18]

  • 1038
    • 1038-1110,西夏建国。大庆三年十月十一日(1038年11月10日),李元昊在兴庆府(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称帝建国,即夏景宗,西夏正式立国
  • 1048
    • 商胡改道。黄河决口改道。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黄河冲决澶州商胡埽(今濮阳昌湖集)
      • 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黄河冲决澶州商胡埽(今濮阳昌湖集)[19],河水泛滥后分为两脉:一脉向北直奔大名,经聊城西至今河北青县境与卫河相合,由天津附近入海,史称“北流”[20];另一脉在今山东省无棣县入海,史称“东流”[21]。东流直至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才断绝[22]。

  • 1056
    • 三易回河(黄河人为决口)・第一次回河。黄河决口改道。嘉祐元年(1056年)四月壬子朔,将商胡北流强行堵塞,让黄河改道入六塔河
      • 嘉祐元年(1056年)四月壬子朔,将商胡北流强行堵塞,让黄河改道入六塔河,六塔河无法容纳黄河,当天晚上决口,“溺兵夫、漂刍藁不可胜计”。命三司盐铁判官沈立往行视,而修河官皆谪。宦者刘恢奏:“六塔之役,水死者数千万人,穿土干禁忌;且河口乃赵征村,于国姓、御名有嫌,而大兴臿斫,非便。”

  • 1066
    • 1066年,征服者威廉(Guillaume le Conquérant)攻打并征服英格兰,于圣诞节在西敏寺加冕。史称「诺曼征服」或「诺曼底征服英格兰(Conquête normande de l'Angleterre)」。
  • 1068
    • 三易回河(黄河人为决口)・第二次回河。黄河决口改道。熙宁年间,又遽塞北流,并置疏浚黄河司,致黄河多次决口
      • 熙宁年间,又遽塞北流,并置疏浚黄河司,致黄河多次决口;有一次甚至夺淮入海,灌郡县四十五,而濮、齐、郓、徐尤甚,坏田逾三十万顷。

  • 1069
    • 王安石变法: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任参知政事,设“制置三司条例司”,议行新法;四月,遣刘彝、谢卿材、侯叔献、程颢、卢秉、王汝翼、曾伉、王广廉八人察诸路农田、水利、赋役;七月,立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九月,立“青苗法”;十一月,颁“农田水利条约”
      • 熙丰变法,又作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由于变法于神宗熙宁、元丰年间推行,故称“熙丰变法”。指北宋大臣王安石推动的、宋神宗支持并推行的,旨在消除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新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库的收入,但是在施行过程中对人民造成了很多额外负担,并遭到保守派旧党的激烈反对,造成新旧党争。新法一度被废除,但一些好的措施最终还是保留了下来,直至宋朝灭亡。
  • 1086
    • 司马光《资治通鉴》刊印行世。元祐元年(1086年)黄庭坚﹑张舜民等奉命校定《通鉴》初稿完毕﹐送至杭州雕版﹐元祐七年刊印行世。但元祐本已不可见。绍兴二年(1132年)有余姚重刻本﹐今多残缺。
  • 1096
    • 十字军东征(拉丁语:Cruciata;法语:Croisade;伊斯兰世界称为法兰克人入侵;1096年-1291年)是一系列在教皇的准许下的战争,由西欧的封建领地主和骑士对被他们视为侵略者的伊斯兰政权(地中海东岸)发动持续近200年的战争。
      • 十字军虽然以捍卫宗教、解放圣地为口号,但实际上是以政治、社会与经济等目的为主,伴随着一定程度上的劫掠,参加东征的各个集团都有自己的目的,甚至在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劫掠了天主教兄弟东正教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以及在1271年第九次十字军东征和波斯蒙古政权伊儿汗国结盟一起攻打埃及穆斯林。所以,美国学者朱迪斯·M·本内特在他的著作《欧洲中世纪史》里写道,“十字军远征聚合了当时的三大时代热潮:宗教、战争和贪欲”。到1291年,基督教世界在叙利亚海岸最后一个桥头堡——阿卡被攻陷,十字军国家的命运告终。十字军东征对西方基督教世界造成了深远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影响,其中有些痕迹至今尚存。
  • 1099
    • 三易回河(黄河人为决口)・第二次回河。黄河决口改道。元祐八年(1093年),封闭北流,元符二年(1099年)二月黄河洪水在三门决口
      • 唐开元年间所建“圣德颂”并大历年重修“禹庙”皆在山顶,均被冲毁。六月末,于内黄口决堤,东流遂断绝。

  • 1100:庚辰年;北宋元符三年(宋哲宗赵煦);辽寿昌六年;西夏永安三年;大理明开四年;越南会丰九年;日本康和二年
  • §💯十二世纪 / 一一几几年 / AD12 / Saeculum 12§
    • 在12到19世纪,在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出现了所谓的圈地运动(英语:Enclosure)。由中世纪到18世纪,整个欧洲的农业体系十分相似。土地所有权集中于国王(King)或取得罗马教廷承认的皇帝(Emperor/Caesar),以及教会,另有少量属自由民私有。按照当时的封建制度体系,皇室土地的实际保有权及其上财产,以纳税和提供兵役为条件分封于领主,而后又按各级契约依次分配于总佃户,佃户。封建制度下的农业体系通常使用敞田制,敞田制约定了领主和佃户的人身依附关系,由皇室立法限定双方均不得违约。同时在每个庄园的土地上,都会安排一片“公有地”(common pasture),按各级契约,公有地不安排耕种,平民有权在其上从事有限制的放牧、采柴、摘野果等活动。
      • 在十五和十六世纪时,最初目是牧羊,以当时获利更高的羊毛业取代传统的小麦种植,开始了圈地运动。圈地运动从“公有地”(commons)展开,并扩展至修约收回佃户的份地。圈地的方式包括领主买断农民的使用权的较为和平的方式,和皇室通过修改法律强制终止佃户的使用权,其中强制的手段常常会造成冲突甚至叛乱。圈地致使当时英格兰人的平均寿命从43岁降至30岁,许多被赶出家园的大量失业人口涌入居住与卫生条件恶劣的都市,佃户不得不另寻生计。但当这些平民在付出巨大代价,通过航海和早期工业找到出路后,以促成英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的获利者身份,这些暴发户反过来超越皇室的封建制度体系成为英国社会的主导经济力量。
  • 1101:辛巳年;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宋徽宗赵佶);辽寿昌七年(辽道宗耶律洪基),乾统元年(辽天祚帝耶律延禧);西夏贞观元年(崇宗李乾顺);大理明开五年(段正淳);越南龙符元化元年(仁宗李乾德);日本康和三年(堀河天皇)
  • 1115
    • 金朝建立。金朝:1115-0128。
      • 女真人源自靺鞨,南部分支出自同属的高丽,原为辽朝的藩属,女真人首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统一女真诸部后,收国元年(1115)年于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定鼎立国
  • 1119
    • 宋江起义。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史斌及杨志等36人在梁山泊(又名梁山泺,今山东省梁山县、郓城县之间)起义,率众攻打河朔、京东东路(治青州,今山东省青州市),转战青州、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市)至濮州(今山东鄄城北)间,攻陷十余州县城池,声势日盛。十二月初二,宋徽宗采纳知亳州侯蒙的建议,招安宋江,没有成功[1]。徽宗命知歙州曾孝蕴率军征讨。宋江从青州南下沂州(今山东临沂)。
  • 1120
    • 方腊起义
  • 1125
    • 金灭辽。1125年二月,完颜娄室在应州(今山西省应县)新城东擒获辽天祚帝,成功消灭辽国
    • 靖康之变:1125年9月。
      • 靖康之祸,又称靖康之耻、靖康之变、靖康之乱、靖康之难,是指公元1125年至1127年,来自北方的女真族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掳走皇帝宋钦宗、太上皇宋徽宗、赵宋皇族、后妃、官吏及逾十万首都平民的重大战争罪行。城破于宋钦宗靖康元年(丙午年)闰十一月二十五日,因而得名。
  • 1127
    • 1127-0612 【南宋】开始。北宋以开封被金人攻入及占领而结束,1127年6月12日,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逃至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改元“建炎”,及后南渡重建宋室政权。因宋朝的五行德运为“火”,改元“建炎”意味着重建王朝的火德。
  • 1128
    • 黄河夺淮。黄河决口改道。黄河自此向南入海,直至清末1855
      • 黄河夺淮
        • 黄河夺淮指的是黄河在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间以淮河的河道作出海口的黄河改道历史。
        • 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再度在河南铜瓦厢决口改道,此后黄河大致以山东济水(古代山东大清河乃济水,并非今天大清河)河道为入海口至今。
      • 南宋建立之后,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东京府汴梁守将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在滑州(今河南省滑县)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道[24]。新河道经滑县南和濮阳、东明两县之间,再经山东省鄄城、巨鹿、嘉祥、金乡诸县汇入泗水,由泗入淮,夺淮入海。从此黄河由原来的北入渤海改为南入黄海。此后黄河主要是在南面摆动,郑州以下、清口以上的黄河主流移动不定,或由泗水,或由汴水,或由涡水,或由颍水入淮,或同时分几支入淮,再入黄海。虽然时有北冲,但均经由人力强行逼堵南流。[25]

  • 1162
    • 1162-0531,元太祖成吉思汗(ᠴᠢᠩᠭᠢᠰ ᠬᠠᠭᠠᠨ)孛儿只斤氏(ᠪᠣᠷᠵᠢᠭᠢᠨ)铁木真(ᠲᠡᠮᠦᠵᠢᠨ)出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
  • 1168
    • 黄河决口
      • 金世宗大定八年(1168年)六月,黄河在李固渡(今滑县境内)决口,河水部分流向单州[26],当时“新河水六分,旧河水四分”[27]。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八月,黄河在阳武决堤。[28]

  • 1200:庚申年;南宋庆元六年(宋宁宗赵扩);西夏天庆七年;大理定安六年、凤历元年;金承安五年(金章宗完颜璟);西辽天喜二十三年;越南天资嘉瑞十四年;日本正治二年
  • §💯十三世纪 / 一二几几年 / AD13 / Saeculum 13§
  • 1201:辛酉年;南宋嘉泰元年(宋宁宗赵扩);西夏天庆八年;金泰和元年;西辽天喜二十四年;大理凤历二年?;越南天资嘉瑞十五年;日本正治三年,建仁元年
  • 1206
    • 元太祖元年(1206年)春,铁木真下令建九脚白旄纛,在鄂嫩河源头召开忽里勒台,即皇帝位,建立大蒙古国(蒙古语“也可·蒙古·兀鲁思”)(ᠶᠡᠬᠡ ᠮᠣᠩᠭᠣᠯ ᠤᠯᠤᠰ)。萨满教巫师阔阔出声称得到上天的启示,命铁木真为普天下之汗、诸王之王,诸王群臣共上尊号称他为“成吉思皇帝”。
  • 1214
    • 贞祐之乱,或成吉思汗三路攻金之战:是指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年),河北、山东和山西在蒙古侵略战争中经济文化遭受严重破坏的重要事变。1214年,蒙古骑兵大举伐金,攻破河北、山东、山西90余州。蒙古军进行了大规模屠杀和掠夺,导致空前惨烈的浩劫。绝大部分城镇均被焚毁,河北、山东得以幸存的只有少数几座城池,包括真定、大名、东平、徐州、邳州、海州等[1]。金迁都汴京,金中都被围一年后被蒙古军队攻陷,城池遭受毁坏。
  • 1219
    • 蒙古征服花剌子模战争,又称蒙古第一次西征:爆发在1219年至1221年,它标示著蒙古与中古大波斯外交和贸易失败的结果,也是“蒙古西征”的开始。当时雄踞中亚的“花剌子模王朝”的国境面积相当于印度次大陆的大小。
      • 蒙古大胜,征服花剌子模王朝,攻占三十个城市,并纳入蒙古帝国疆土
      • 第一次西征(1219年-1221年 / 1223年)由成吉思汗发动并为主帅,灭西辽、花剌子模、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并越过高加索山击破钦察人各部。
  • 1227
    • 1227-0825,成吉思汗去世。
      • 由于实行“密葬”,遗体不知何处。其陵园在今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始建于大都,几经周折,清初定于伊金霍洛,抗日战争时西迁青海,解放后回迁至伊金霍洛),收藏着有其最后一口气息的驼毛,一直由达尔扈特人守护,称为“成吉思汗陵”。
  • 1234
    • 黄河决口改道。蒙古军“决黄河寸金淀之水以灌宋军”
      • 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年),蒙古军至洛阳城下立寨,攻金国归德府(今河南省商丘县),“决黄河寸金淀之水以灌宋军”。黄河河水夺涡入淮,河道又一次较大的变化。[29]

  • 1235
    • 蒙古,长子西征,又称蒙古第二次西征、蒙古侵略欧洲:是蒙古帝国继成吉思汗发兵西征花剌子模后的第二次大规模的西征。溯源起自1235年开始,至约1242年为止,历时约8年,因由各族宗王长子、嗣子或长孙(术赤长子斡儿答及次子拔都、窝阔台长子贵由、拖雷长子蒙哥、察合台长孙不里等)率兵西征,故称“长子西征”。这场战争名义上由拔都担任总帅,实际上由速不台领军,统领军队总数估计在十二万人以上,先后摧毁了基辅罗斯、弗拉基米尔公国等东斯拉夫列国。
      • 对波兰及匈牙利带来致命性的攻击
      • 第二次西征(1236年-1242年)于窝阔台汗在位时期发动、以拔都为主帅,首先征服了伏尔加保加利亚(卡马突厥国),接着灭亡位于东欧平原的基辅罗斯,进而击溃波兰王国,又使匈牙利王国、保加利亚第二帝国等国大败,前锋远达当时意大利威尼斯共和国东部在匈牙利治下的达尔马提亚以及现今原南斯拉夫地区的拉什卡。
  • 1247
    • 1247,凉州会盟。
      • 吐蕃诸部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与蒙古帝国阔端在凉州议定,发表《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又称《具吉祥萨迦班智达致乌思藏纳里速各地善知识大德及诸施主书》《致乌思藏纳里僧俗诸首领书》)(见《萨迦世系史》),【吐蕃】地区纳入大蒙古国(蒙古帝国)统治
  • 1251
    • 蒙古蒙哥即位、第三次西征(旭烈兀西征):1251年,蒙哥继承帝位后,为了扩展领土,照祖父成吉思汗的遗愿,展开第三次西征。因蒙哥集中征服南宋,因而由旭烈兀进行第三次西征征战中东。
      • 这次西征使得蒙古占领了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木剌夷国及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
      • 中统元年(1260年),蒙古军攻陷阿勒坡和大马士革,但埃及马穆鲁克苏丹的军队在大马士革以南阿音札鲁特地方大败蒙古军,阻止了蒙古向埃及和非洲的扩张。
      • 第三次西征(1256年-1260年)于蒙哥汗在位时期发动、以旭烈兀为主帅,灭亡了木剌夷(暗杀组织)、两河流域的阿拔斯王朝,并重创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蒙古军曾短暂占领叙利亚,后被新兴的马木路克王朝发起征伐而驱逐)。蒙古帝国在三次的西征中共侵吞40多个国家。
  • 1257
    • 蒙古攻安南之战(越南)
  • 1259
    • 1259-0811,蒙哥因病去世在合州钓鱼城下,一说重伤而死。
      • 因事发突然,无遗嘱,又无子嗣,为蒙古帝国分裂埋下伏笔
  • 1260
    • 1260-0505,忽必烈在部分诸王的推戴下,即汗位,建元中统。
      • 诸汗国(窝阔台汗国、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尔汗国)离异,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位。
  • 1264
    • 1264,忽必烈迁都大都(现北京),改年号为至元
      • 忽必烈设置了管理全国佛教的专门机构——总制院(后改名为宣政院),又命八思巴以国师的身份兼管总制院事。封八思巴的弟弟恰那多吉为白兰王,命兄弟俩返回萨迦地区去完成建立西藏行政体制的任务。
  • 1269
    • 塔剌思联盟,标志着蒙古帝国分裂,四大汗国
      • 蒙古的各大汗国因不屑忽必烈之夺位,乃行彻底独立,而忽必烈既无心、也无力进行征伐。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遂于至元六年(1269年)春签订盟约,立誓维护蒙古传统,反对背弃传统的忽必烈,并划定了这三大汗国的势力范围,这便是世界历史上著名标志着大蒙古分裂的“塔剌思联盟”。后来到大德八年(1304年)元成宗时,各汗国方才一同承认元朝名义上的宗主地位。到至大三年(1310年)元武宗时期,元朝和察合台汗国又联合攻灭并瓜分了窝阔台汗国。

  • 1271
    • 1271-1218,【元】朝建立。(【元朝】:1271年12月18日-1368年9月14日)
      • 忽必烈汗公布《建国号诏》,采纳汉人儒士刘秉忠的建议,取《易经》中“乾元”之意,宣布新王朝为继承历代中原王朝的中华正统王朝,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建立元朝,即元世祖。(且唐之为言荡也,尧以之而著称;……曰隋曰唐者,因即所封之爵邑。)
      • 随着元朝建立,乌思藏(今【西藏】中部、西部及其迤西地区)、朵甘等地正式成为大元帝国的一部分,元朝属宣政院。
  • 1276
    • 文天祥反攻江西之战
  • 1277
    • 元缅战争(1277年-1287年)
  • 1279
    • 崖山海战:1279-0319(宋幼主祥兴二年、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厓门海战,元朝统一中国,宋朝彻底灭亡。
  • 1281
    • 1281年,设澎湖巡检司
      • 元朝政府管辖澎湖、台湾地区的行政机构。元世祖灭宋后在澎湖设立巡检司,隶属于福建行省泉州路同安县,是中国在台湾附近岛屿设立正式建置的开始。
      • 该地方区划隶属于福建泉州府,主官为澎湖寨巡检。澎湖巡检司不但是澎湖群岛的首次行政区划,也是台湾地区的首次官署设置,但台湾本岛并未在内。这一机构原本设于澎湖岛,负责管理台澎地区事务。击败元朝取得中国政权的明朝仍依循前例于澎湖设置该官署。到了明代,由于倭寇出没,台澎地处海隅,明政府遂采取坚壁清野政策,1384年因为实施封海政策,予以废除。1563年,考量沿海治安等因素,明朝复设澎湖寨巡检司。此官署直至1622年,荷兰占领澎湖,1624年通过澎湖之战明朝收复澎湖。
      • “蒙元世祖远征日本因风失败,迂回台湾,道经澎湖设治澎湖,企图进取台湾,作为征日本之准备。”

  • 1282
    • 元攻占城之战(1282年-1284年)
  • 1284
    • 第二次蒙越战争(1284年-1285年)
  • 1286
    • 黄河决口改道。
      • 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十月,黄河在开封、祥符、陈留、杞、太康、通许、鄢陵、扶沟、洧川、尉氏、阳武、延津、中牟、原武、睢州等十五处决口。朝廷调集南京(今开封)民夫204,323人,修筑堤防。[30]

  • 1287
    • 第三次蒙越战争(1287年-1288年)
      • 白藤江之战(1288年)
  • 1290
    • 1290-0927,直隶地震,死亡人数约100,000
  • 1292
    • 元朝和爪哇的战争(1292年)
  • 1297
    • 黄河决口改道。
      • 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七月,黄河在杞县蒲口决堤[31],次年(1298年)六月再次决口,河水泛滥导致汴梁、归德被淹[32]。

  • 1300:庚子年;元大德四年(元成宗铁穆尔);越南兴隆八年;日本正安二年
    • 十四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开始
    • 14世纪,明朝把新加坡称作“淡马锡”(爪哇语:Temasek,意为 “水镇”)、莫干岛。

1301・元大德五年・元成宗铁穆尔

  • §💯十四世纪 / 一三几几年 / AD14 / Saeculum 14§
  • 1301:辛丑年;元大德五年(元成宗铁穆尔);越南兴隆九年;日本正安三年
  • 1303
    • 1303-0917,洪洞赵城地震,死亡人数约200,000-475,800
  • 1324
    • 1324年,元泰定甲子年,《中原音韵》成书。
  • 1328
    • 1328-1021,明太祖朱元璋出生(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
  • 1344
    • 黄河决口改道。在白茅口(今山东曹县境内)决堤
      • 元惠宗至正四年(1344年)夏,黄河大水,在白茅口(今山东曹县境内)决堤[33],主流向东北注入运河,再南流入淮,泛滥达七年之久[34]。朝廷任命贾鲁为工部尚书兼总治河防使,堵住缺口。黄河自曹州以下至徐州河道称为“贾鲁河”。[35]

  • 1348
    • 贾鲁任都水使者
      • 至正八年(1348)二月,元政府在济宁郓城立行都水监,任命贾鲁为都水使者,次年五月,立山东、河南等处行都水监,专治河患。丞相脱脱召大臣研讨“治河方略”,贾鲁力排众议,主张“河必当治”、“必疏南河、塞北河,使复故道,役不大兴,害不能已”。此间,贾鲁“考察地形,备其要害”。循行河道,往返数千里,掌握了河患的要害所在,他将观察所见绘成图,并提出两种治河方案:“一是修筑北堤,以制横溃;一是疏塞并举,挽河东行,以复故道。”最后决定采用后一方案。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初四日,诏命贾鲁为工部尚书、充总治河防使,进秩二品,授以银印。征发民工15万,军士2万,兴役治河。

  • 1351
    • 贾鲁治河
      • 至正十一年,55岁的贾鲁出任工部尚书兼总治河防使,指挥十五万民夫和二万士兵,开始了黄河治理史上的著名的“贾鲁治河”。

    • 红巾军。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元顺帝命工部尚书贾鲁治黄河,动用大量民夫,造成不满。白莲教主韩山童与地主刘福通、离职官僚杜遵道等人决定在颍上(今属安徽)发动起义。事败,韩山童被杀。刘福通、杜遵道带韩山童之子韩林儿杀出重围,韩林儿随母亲杨氏逃往武安,刘福通等占领颍州(今安徽阜阳),许多人纷纷加入,在安徽、河南一带流窜,而北方其他起事如徐州的芝麻李、彭大、濠州(今安徽凤阳)的郭子兴等,均称红巾起义,或称红巾之乱。
      • 1355年,朱元璋继承了已病逝的郭子兴在军中的地位,渡过长江,占领集庆(今江苏南京)
  • 1359
    • 红巾军侵略高丽(1359年-1360年)
  • 1368
    • 1368-0123,【明】朝建立。(【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
      • 元朝末代皇帝元惠宗被汉人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于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驱逐出中原(长城以北),元朝灭亡。元朝残余势力退回至蒙古高原地区,史称北元。天元十年(1388年)北元瓦解
      • 菏泽境内大部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兖州府的曹州
  • 1373
    • 洪洞大槐树移民:1373年-1417年。明代时,当时将山西境内的许多移民集中到此地领取户部发的勘合,再分批迁编队往其他省份。根据《明史》、《明实录》等史书记载,自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50年内,先后共计从山西移民移民18次,其中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这些移民迁往北直隶、河南、山东、南直、湖北、陕西、甘肃等行省,500多个府、县。
      • 元朝末年,自然灾害频有发生,黄河地区水患尤其严重。同时统治者的高压统治,导致红巾军起义,战乱纷争,民不聊生,人口大量减少。明初洪武年间开始从山西移民垦荒,使农业有所恢复。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又发生了“靖难之变”战乱四年,又一次造成河北、山东、河南、皖北、淮北等地的荒凉局面,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 1391
    • 黄河决口改道。贾鲁河淤
      • 明初黄河,经河南荥泽、原武、开封、宿迁,向南流入淮河。洪武十七年至三十年(1384~1397年)黄河在河南境内多次决口[36]。其中,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黄河于原武黑洋山决口,东经开封城北五里,又东南由陈州、项城、太和、颜上,东至寿州正阳镇全入于淮。曹、单间贾鲁所治的旧河遂淤,主流徙经今西华、淮阳间入颖河,由颖河经颖上入淮。[37]
  • 1399
    • 靖难之变: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明朝初年建文帝在位时发生的一场因削藩政策及争夺皇位引发的内战。建文元年七月初五(1399年8月6日),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与明太祖第十七子宁王朱权(实则由燕王作最高领导,而宁王是被迫加入)为首的藩王共同反叛侄儿建文帝朱允炆,战争持续近三年。
      • 综观中国历史,皇室内战及藩王兵变虽为数不少(如西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明朝中期宁王之乱,广义亦包括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及清朝三藩之乱等),但靖难之役是当中少数以藩王透过军事行动攻陷首都,江山易主结束的例子。若只计算大统一皇朝,则历史上未有同类成功例子。
  • 1400:庚辰年;明建文二年(建文帝朱允炆);越南建新三年,圣元元年;日本应永七年
  • §💯十五世纪 / 一四几几年 / AD15 / Saeculum 15§
    • 圈地运动的大发酵,羊吃人(Sheep are eating men / Sheep devour men):15世纪末叶、16世纪初叶,欧洲直通印度新航线的开通和美洲大陆的发现,以及环球航行的成功,使英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增长,进一步刺激了英国羊毛出口业和毛织业的发展。羊毛价格不断上涨。养羊业成为获利丰厚的产业。往往10英亩牧场的收益超过20英亩的耕地。英国圈地运动最早从工商业较发达的东南部农村开始。地主贵族作为土地主人最初圈占“公有地”,即终止农民的使用权,后来圈占小佃农的租地和公簿持有农的份地。在宗教改革中,国王把没收的教会领地赐给亲信宠臣,或卖给乡绅、土地投机家、市民、商人和工场主。他们变成新贵族,也大规模地圈占被赐给他们但被农民使用土地。根据1630年和1631年的调查报告,莱斯特郡在两年内圈了10万英亩土地,约占该郡土地的百分之二。圈占地在作为“公有地”时既是牧场,被圈之后大部分还作为牧场使用。主要的圈占者是乡绅。1485年至1550年他们在莱斯特郡圈地的面积占圈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大批农民被迫出卖土地使用权,或远走他乡,或到处流浪。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1516年出版)中认为这是牧业对农业的侵占,指责这是“羊吃人”。但是也有历史学家认为强迁的行为并不是那样常见,地主圈的通常是无主地,只有在极端情况(如果大饥荒)下才过度使用暴力。
  • 1401:辛巳年;明建文三年(建文帝朱允炆);越南绍成元年;日本应永八年
  • 1402
    • 永乐盛世(明朝,1402年-1424年),明成祖在位时期征讨蒙古、越南,修理内政,国力强盛,国力达到顶峰。
  • 1405
    • 郑和下西洋:是指中国在明代早期1405年至1433年间的七场连续的大规模远洋航海,跨越了东亚地区、东南亚地区、印度次大陆、阿拉伯半岛、以及东非各地,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洋航海项目。从1405年(明永乐三年)到1433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的庞大船队远航,拜访了三十余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这段时期是在迪亚士发现好望角的七十年前及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八十年前;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航航海项目。郑和船队七次下西洋的总航程达到七万多海里,长度相当于地球圆周的三倍之多。
  • 1408
    • 《永乐大典》(学者又常简称《大典》,初名《文献大成》)出版
  • 1410
    • 明成祖永乐八年秋,1410年黄河泛滥。这一年秋,河堤决口,坏开封旧城,致使1.4万户人口罹难,淹没农田7500余顷,到十二月又坏城200余丈
  • 1445
    • 1445年(正统十年),复置曹州于古乘氏县址(今菏泽城)。(1368年(洪武元年),因水患曹州徙治安陵镇(今菏泽市大黄集乡安陵集),次年再徙治盘石镇(今曹县城址)。1371年(洪武四年),降曹州为曹县。)
  • 1449
    • 1449(明正统十四年),八月,土木堡之变
      • 明英宗朱祁镇,宦官王振。瓦剌首领也先。
      • 土木堡(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东南)
      •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
      • 八月十五日,也先遣使诈和,以麻痹明军。明英宗召曹鼐起草诏书,派遣二个通事(通译)与瓦剌使者回去。王振紧急下令移营,军队行军秩序列大乱。明军南行三四里,瓦剌大军突然折回,“四面攻围”,明军“兵士争先奔逸,势不能止”。
    • 1449,十月,京师保卫战
      • 明朝在兵部尚书于谦领导下抵抗蒙古瓦剌首领也先所率攻打北京的大军,并将其击退
  • 1453
    • 1453,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攻陷,东罗马帝国灭亡,标志欧洲中世纪结束
  • 1457
    • 1457-0216,(天顺元年正月二十二日),于谦被明英宗处死
      • 俄西北边报甚亟上忧之时恭顺侯吴珵侍进曰于谦在不今虏至此上?

      • 成化年间,其子于冕获赦,上疏为父鸣冤,宪宗亲自审理,并下诏予以平反
  • 1473
    • 1473-0219,哥白尼(Mikołaj Kopernik)出生
  • 1490
    • 1490年庆阳事件,又称庆阳流星雨,是史籍记载于公历1490年(明弘治三年)3月或4月间,时陕西庆阳府(现甘肃省辖)境内发生的流星雨或小天体撞击事件。有研究认为此事件实际上是流星空中爆炸
      • 至少有三份留存的历史纪录描述在那段时间显示有“石落如雨”,伤亡超过10,000人

  • 1492
    • 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Cristóbal Colón;Cristoforo Colombo)发现新大陆(美洲大陆)。
      • 发现新大陆,又称美洲大发现,传统上是指1492年10月12日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从欧洲穿越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周边的圣萨尔瓦多岛。

    • 1492年,伊莎贝拉女王资助的航海家哥伦布抵达美洲,被视为【西班牙帝国】开始的节点。
  • 1494
    • 1494-0607,公元1494年,葡萄牙西班牙两国通过“教皇子午线”预约瓜分地球。
  • 1500:庚申年;明弘治十三年(明孝宗朱祐樘);越南景统三年;日本明应九年

1501・明弘治十四年(明孝宗朱祐樘)・十六世纪(-1600年)

  • §💯十六世纪 / 一五几几年 / AD16 / Saeculum 16§
  • 1501:辛酉年;明弘治十四年(明孝宗朱祐樘);越南景统四年;日本明应十年,文龟元年
  • 1535
    • 1535年,英格兰王国以《联合法案公章》合并威尔士公国。
  • 1556
    • 1556-0123,嘉靖大地震(关中大地震、华县大地震)
      • 嘉靖大地震,也称华县大地震,是发生于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农历十二月十二(儒略历1556年1月23日)发生的大地震[2][5],现代科学家根据历史的记录,推断当时的地震强度为矩震级8.0级至8.5级。这次大地震是中国历史上破坏力最强的一次大地震,也是世界有历史纪录的地震中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6],共830000人死亡。

  • 1561
    • 1561-0122,培根(Francis Bacon)出生
  • 1564
    • 1564-0215,伽利略(Galileo di Vincenzo Bonaulti de Galilei)出生
  • 1561
    • 1561,嘉靖四十年,《大明王朝1566》故事即起于嘉靖40年的年度财务会议于正月十五在西苑玉熙宫召开。
  • 1565
  • 1566
    • 彩蛋:大明王朝1566。时年明世宗嘉靖帝(1522-1566)朱厚熜。
    • 嘉靖帝驾崩于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1567年1月23日)。鉴于农历年份,记于此。
  • 1573
    • (万历元年)
    • 张居正变法。万历初年,由母亲李太后处理朝政。张居正得到李太后的充分信任,而年幼的神宗对其更为信赖,故张居正能一心一意推行政令。在经济上行“一条鞭法”,在政治上则整饬吏治,任用贤臣,在防守方面则任用名将戚继光抵御沿海为患的倭寇
  • 1578
    • 《本草纲目》定稿。万历六年(1578年)定稿,万历二十三年(1596年)在南京正式刊行
    • 蓄清刷黄
      • 蓄清刷黄是明清两代在黄河夺淮期间,为了解决黄河泥沙在淮安清口进入大运河河道,影响漕运畅通的问题而采取的水利政策,办法是以河治河,即人为加高淮河东南岸的高家堰(今洪泽湖大堤),抬高其水位,以淮河的清水来冲刷黄河河道中淤塞的泥沙(束水攻沙)。此政策自万历六年(1578年),由潘季驯开始实行,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徙止。

      • 蓄清刷黄在一段时期内取得了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以淮河的水量仍然不敌黄河的泥沙,黄河河床仍逐年淤高,而淮河由于下泄不畅,也开始出现水患。康熙年间曾因怠政导致泗洲城灭顶。整个蓄清刷黄并不是单纯治水或水利工程,而以漕运为主,而漕运四百万时以济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之用,蓄清刷黄若为错误的政策,则主因在于元定都大都和明成祖迁都即铸成。

      • 蓄清刷黄的一个结果,是原有的破釜塘等小湖连接成洪泽湖。随着高家堰不断加高,导致洪泽湖面积也不断扩大。

  • 1581
    • 荷兰独立:1581年威廉一世发布荷兰独立宣言,宣布北方七省组成联省的新教共和国,独立于神圣罗马帝国及西班牙的统治下。
    • 明缅战争(1581年-1606年)
  • 1583
    • 葡萄牙人自明朝已开始在澳门进行贸易和修建洋房居住。1583年,留澳的葡人以方便对本族社区进行自治管理为由,在未经明朝政府同意下单方面成立澳门议事会。虽然明、清朝廷均有加强对澳门的管治,但葡人的势力不减反增,并且逐步延伸。
  • 1584
    • 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年),利玛窦绘制了《大瀛全图》
    • 利玛窦与中国合作者合作制作了第一张中国世界地图《山海舆地全图》,于1584年制作完成,由王绊首刻于肇庆
  • 1586
    • 万历怠政:万历十四年(1586年)后,神宗开始连续不上朝,期间长达三十年,史称万历怠政。万历中期后虽然不上朝,但是也没有宦官、外戚干政,也没有严嵩这样的奸臣,朝内党争也有所控制,万历朝鲜之役、女真入侵辽东和梃击案,神宗都有反应及参与,表示他还有看奏章,并透过一定的方式控制朝局。
  • 1587
    • 万历十五年:1587年,万历十五年。(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The Ming Dynasty in Decline)
  • 1596
    • 1596-0331,笛卡尔(René Descartes)出生
  • 1600:庚子年;明万历二十八年(明神宗朱翊钧);越南莫朝乾统八年,后黎朝慎德元年,弘定元年;日本庆长五年
    • 1600-0217,布鲁诺(Giordano Bruno)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 他勇敢地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并把它传遍欧洲,被世人誉为是反教会、反经院哲学的无畏战士,是捍卫真理的殉葬者。
    •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徐光启赴南京拜见恩师焦竑,并首次与耶稣会士利玛窦晤面。三十一年(1603年),在南京由耶稣会士罗如望(Jean de Rocha)受洗入天主教会,圣名为保禄(Paulus)。

1601・明万历二十九年・明神宗朱翊钧

  • §💯十七世纪 / 一六几几年 / AD17 / Saeculum 17§
  • 1601:辛丑年;明万历二十九年(明神宗朱翊钧);越南莫朝乾统九年,后黎朝弘定二年;日本庆长六年
    • 1600年(万历二十八年)5月18日,利玛窦带着庞迪我神父和准备好献给皇帝的礼物再度赴京,并于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1月24日抵达北京。进呈自鸣钟、《圣经》、《坤舆万国全图》、大西洋琴等方物,得明神宗信任。同年,明神宗下诏允许利玛窦等人长居北京。但中国的朝廷根本没有注意到,利玛窦长住北京的目的是为了传播天主教。
      • 他带着对于欧洲和西方的地图集抵京师献图,深受明神宗喜爱。万历三十年(1602年),应万历皇帝的要求及太仆寺少卿李之藻等中国学者出资刊行,利玛窦于北京刻印第三张,也是最大的世界地图,改曰《坤舆万国全图》
  • 1603
    • 1603年起,菲律宾,吕宋大屠杀,至少5万人:西班牙殖民者对当地华人进行了至少4大屠杀,第一次被杀者达2万5千人、第二次受害者达2万4千人,第三、第四次死亡人数也在数千人以上
  • 1605
    • 1605年,利玛窦辑著《乾坤体义》,被《四库全书》编纂者称为“西学传入中国之始”。当时对中国的影响主要在天文学、数学和地图学方面,由于只在少数的士大夫阶层中流传,而且大部分深藏宫禁,没有普及。
  • 1607
    • 《几何原本》中国最早的译本是1607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中国学者徐光启根据德国神父克里斯托弗·克拉维乌斯校订增补的拉丁文本《欧几里得原本》(15卷)合译的,定名为《几何原本》,几何的中文名称就是由此而得来的。其中译定的一些重要术语沿用至今
      • 他们只翻译了前6卷,后9卷由英国人伟烈亚力和中国科学家李善兰在1857年译出。
  • 1608
    • 1608年(万历三十六年),由于澳门有葡萄牙人聚居和日本倭寇的活动,明朝香山知县蔡善继以《条议制澳十则》加强对澳门的管治
  • 1616
    • 1616-0217,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
  • 1619
    • 萨尔浒之战(1619年)
  • 1623
    • 1623年(天启三年),葡萄牙任命马士加路也为澳门总督,并正式到澳门就职。澳门总督的最初职务只负责澳门防务,官邸亦设于大炮台。
  • 1627
    • 1627-1002,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年号“崇祯”,是明朝第16位及最后一位皇帝。(在位1627年10月2日-1644年4月25日)
    • 崇祯帝贬魏忠贤至凤阳,途中魏忠贤自缢而亡
  • 1633
    • 崇祯明荷海战(1633年)
  • 1636
    • 1636-0515,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清朝】:1636年5月15日-1912年2月12日)
  • 1637
    • 《天工开物》初刊,作者是明朝发明家宋应星
  • 1639
    • 1639年,荷兰在泊地海战后取代西班牙帝国成为海军霸权。
  • 1642
    • 1642年,济南大屠杀,约13万人:清朝第一位皇帝皇太极在攻占济南城之后下令对济南城的纵兵屠杀和掠夺
      • 1635年,1636年,1638年,1639年,1642年满清五次引兵攻占北直隶和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杀掠无数,尤其是1642年攻陷济南府时,肆意戮掠后撤退,济南府城内外积尸十三万具。满清顺治朝时,山东多次爆发反抗满清统治而后被镇压的起义,这给当时的山东尤其是济南府造成不小的损毁。据说当时白天赤地千里,榛榛莽莽,夜晚手游鬼哭,人迹罕至(超过百万人遇害)。历城县志记载:“焚杀官兵绅弁数十万人,踞城十有四日乃去。家余焦壁,室有深坑,湖井充塞,衢巷枕藉。盖千百年来未有之惨也!”

    • 李自成攻开封之战
      • 开封之战是明朝崇祯十四年(1641年)二月至十五年(1642年)九月,李自成率农民军,向开封(今河南开封市)发动的三次攻城战。
      • 九月十五日黄河决口。李自成与明军均有嫌疑决水
        • 时值暮秋,“水势暴涨,加以淫雨”[6],九月十五日黄河决口[7],十六日洪水首先冲开曹门,然后四门皆被冲开,“西南贼俱远遁,东北贼溺死无数”,城中平民遇难者甚众。[8]开封城被淹没后,朱恭枵、高名衡遇救得出。因开封城被水淹破坏,农民军没有驻守而撤走,李自成移师河南西部。

    • 《徐霞客游记》编成
  • 1643
    • 1643-0104,牛顿(Isaac Newton)出生
  • 1644
    • 1644-0425(三月十九),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顺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于煤山,是为甲申之变。明朝灭亡。
    • 1644-0527(四月廿三),【清军入关】
      • 阴历四月二十三日辰时(上午8点)以前,吴三桂军渐难支撑,据守北翼城的一支吴三桂军向大顺军投降,多尔衮在欢喜岭的威远台上观战,下令清军从南水门、北水门、关中门三路进关。清军在辰时进山海关以后,见大顺军从北山至海边排列成一字长蛇阵,多尔衮即令清军沿近海处鳞次布列,吴三桂军排列于清军的右边。此时大风突起,扬尘蔽天,不利于不熟悉山海关地理的大顺军,多尔衮乘势命八旗骑兵冲锋陷阵,万马奔腾,飞矢如蝗,大顺军虽拼死抵抗,但与吴三桂军已鏖战一昼夜,筋疲力尽,清军等于以逸待劳。未尾申时初(15点后),李自成的大顺军溃败,刘宗敏负伤,大顺军死者数万;牛金星在北京未领军前来支援李自成,也是大顺军败战原因之一。
    • 1644年至1681年,屠蜀,上百万人:张献忠的军队、南明军、吴三桂、清豪格、清李国英的军队、清赵良栋与王进宝的军队,在当地混战并进行屠杀。公元1578年,四川有26,2694户,3102073人,到了1685年四川仅有18090人
    • 清灭大顺之战(1644年-1645年)
    • 清朝,改布政使司为省,菏泽境内西部和东北部分属直隶省大名府和山东省兖州府外,均属山东省曹州府
  • 1645
    • 1645年5月20日,扬州十日,80余万人:清军攻占扬州城后屠城
    • 1645年6月,嘉定三屠,50余万人,江苏嘉定:清军攻破嘉定后屠城
    • 1645年8月,江阴八十一日(江阴屠杀),约17万人:清军攻破江阴后屠城
    • 清灭大西之战(1645年-1646年)
    • 清灭南明之战(1645年-1662年)
  • 1646
    • 1646年,金华之屠,约5万人:清朝“贝勒”博洛在浙江金华府进行的一次屠城事件
    • 郑成功抗清(1646年-1661年)
  • 1648
    • 1648年,同安之屠,约5万人,福建同安:清军攻破同安后屠城
  • 1649
    • 1649年,南昌屠杀,10余万人:清军攻占南昌后屠城
    • 1649年,大同之屠,上万人:清军平定大同的反清暴乱,大同全城军民被屠尽
  • 1650
    • 1650年11月24日至12月5日,广州,庚寅之劫,数十万人:尚可喜、耿继茂指挥的清军攻破广州城后进行屠杀
  • 1652
    • 第一次英荷战争(荷兰语:Eerste Engels-Nederlandse oorlog,1652年-1654年)是四次英荷战争中的第一次,是英格兰联邦以及尼德兰七省共和国(荷兰共和国)爆发的海军战争,战争的起因是贸易问题,而导火线却是英国攻击荷兰商船,结果引发大规模的船舰行动,最终英国夺取英伦三岛周围海域的控制权,迫使荷兰必须面对垄断贸易以及交换部分殖民地。
    • 雅克萨战役(1652年-1689年)
  • 1662
    • 1662-0201,【郑成功收复台湾】
      • 1661年4月,郑成功留下部分兵力守卫厦门、金门,以大明招讨大将军国姓爷的名义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从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向台湾进军。
      • 1661-0430,郑军在鹿耳门(今属台南)登陆,在民众积极支援下与荷军展开多次激战,最终将荷兰东印度公司台湾长官揆一和残敌围困在热兰遮城内。郑成功在致揆一(Frederick Coyett)的“谕降书”中严正指出:“然台湾者,早为中国人所经营,中国之土地也,……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围城9个月后,台湾长官揆一于1662年2月1日不得不签字投降。至此中国人民收回了被荷兰殖民者侵占的宝岛台湾。
      • 执事率数百之众,困守城中,何足以抗我军?而余尤怪执事之不智也。夫天下之人固不乐死于非命,余之数告执事者,盖为贵国人民之性命,不忍陷之疮痍尔。 今再命使者前往致意,愿执事熟思之。执事若知不敌,献城降,则余当以诚意相待。否则我军攻城,而执事始揭白旗,则余亦止战,以待后命。我军入城之时,余严饬将士,秋毫无犯,一听贵国人民之去。若有愿留者,余亦保卫之,与华人同。夫战败而和,古有明训;临事不断,智者所讥。贵国人民远渡重洋,经营台岛,至势不得已而谋自卫之道,固余之所壮也。然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若执事不听,可揭红旗请战, 余亦立马以观,毋游移而不决也。生死之权,在余掌中,见机而作,不俟终日。唯执事图之。

    • 康乾盛世(清朝,又称“康雍乾盛世”),是清朝从康熙中期到乾隆中期经济繁荣的局面,亦可指从康熙元年(1662年)到嘉庆四年(1799年)这一段时期,在该段时期,清朝的国力达到鼎盛,局势较为稳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国家财富有所积累,国防力量也相对强大,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处于上升状态,时间跨度134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其繁华富裕的程度也在中国历史上亦有相当地位,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 1668
    • 1668-0725,山东地震,死亡人数约42,571
  • 1672
    • 1672年,耶稣会修士南怀仁曾设计一个用蒸汽作为动力来源的车,给当时中国的康熙帝,是一个65厘米长的玩具车,无法载人或司机,不确定设计的车辆后来是否制作成功,这可能是最早设计的汽车。
  • 1673
    • 三藩之乱(1673年-1681年)
  • 1678
    • 1678年,荷兰舰队因在法荷战争中被法国海军反复打击,被迫让出海军霸权地位给法国。
  • 1683
    • 澎湖海战(1683年)
  • 1688
    • 平定准噶尔(1688年-1758年)
  • 1689
    • 1689年9月7日,《尼布楚条约》(ᠨᡳᠪᠴᡠ ‍ᡳ ᠪᠣᠵᡳ ᠪᡳᡨ᠌ᡥᡝ)签署
  • 1700:庚辰年;清康熙三十九年(清圣祖玄烨);越南正和二十一年;日本元禄十三年
    • 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开始

1701・清康熙四十年・清圣祖玄烨

  • §💯十八世纪 / 一七几几年 / AD18 / Saeculum 18§
  • 1701:辛巳年;清康熙四十年(清圣祖玄烨);越南正和二十二年;日本元禄十四年
  • 1707
    • 1707-0501,《1706年与苏格兰联合法令》《1707年与英格兰联合法令》生效,英格兰王国与苏格兰王国合并。
  • 1713
    • 清平青海之战(1713年-1724年)
  • 1716
    • 《康熙字典》成书
  • 1718
    • 1718-0619,甘肃地震,死亡人数约73,000
  • 1724
    • 1724-0422,康德(Immanuel Kant)出生
    • 1724年(雍正二年),曹州升为直隶州,辖区较明代不变
  • 1735
    • 1735年(雍正十三年),升曹州为府,辖一州10县,附郭设县,因古时候这里有菏山、菏水、雷泽湖而得名。赐名菏泽。此时辖区面积略大于今菏泽市。
  • 1740
    • 1740年10月,印度尼西亚,红溪惨案,约1万人:荷兰殖民者对当地华侨的屠杀事件
  • 1749
    • 1749年(乾隆十四年),清政府颁布《澳夷善后事宜条议》以完善对在澳外国人的法律,并将其葡文石碑竖立于议事亭。
  • 1757
    • 大小和卓之乱(1757年-1759年)
  • 1760
    • 1760年 - 184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
      • 工业革命(英语:Industrial Revolution),又称产业革命,准确而言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约于1760年代兴起,持续到1830年代至1840年代。而后产生所谓的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年)和20世纪以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在此期间,人类生产与制造方式逐渐转为机械化,出现以机器取代人力、畜力的趋势,以大规模的工厂生产取代手工生产的革命,引发自现代的科学革命。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史学家便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the Age of Machines)。
  • 1762
    • 清缅战争(1762年-1769年)
  • 1766
    • 1766年,英国发明家詹姆斯·瓦特改进了蒸汽机,拉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
  • 1767
    • 郑信在泰国建立吞武里王国,统治时间1767年12月28日-1782年4月6日(14年99天)。其父是潮汕人。
      • 达信大帝(泰语:สมเด็จพระเจ้าตากสินมหาราช,皇家转写:Somdet Phra Chao Taksin Maharat;1734年4月17日—1782年4月7日),即郑昭,是泰国历史上吞武里王国建立者和唯一一位君主,1767年至1782年在位。原名信(สิน)、郑信,又名郑新、郑生、郑国英、郑国华。在汉文文献中也被称为甘恩敕、丕雅新。泰国华人习称其为郑王或郑皇。

  • 1772
    • 《四库全书》由清朝乾隆帝于乾隆三十八年(1772年)开始编修,至乾隆四十六年(1783年)编成第一套,历时11年
  • 1773
    • 1773-1216,波士顿倾茶事件(Boston Tea Party,原称 The Destruction of the Tea in Boston),亦称波士顿茶会事件、波士顿茶党事件
      • 波士顿倾茶事件是美国革命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1774年,英国议会以《不可容忍法案》(又称《强制法案》)作为回应。《不可容忍法案》连同其他法案条文终止了马萨诸塞的地方自治并取缔了波士顿的商业活动。十三殖民地上下的殖民者反过来以更多的抗议行动回应了《不可容忍法案》,并召开了第一届大陆会议,向英国君主请愿废除这些法案,并协调殖民地抵制这些法案。后来危机升级,美国独立战争于1775年在波士顿附近爆发。

  • 1775
    • 1775年-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American War of Independence 或 American Revolution War)。随着法国海军在切萨皮克海战大捷夺得制海权,英军于1781年的约克镇之围城战役中惨败投降,并于1783年被迫签订《巴黎条约》承认美国独立。
  • 1776
    • 广东嘉应(今广东梅州)客家人罗芳伯在东南亚西婆罗洲(今印度尼西亚西加里曼丹省)坤甸成立了“兰芳公司”。1777年转为共和国
    • 1776-0704,《美国独立宣言》被批准,成为美国独立纪念日。
      • 美利坚十三个联合邦一致宣言(英语:The unanimous Declaration of the thirtee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通称美国独立宣言(United States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是北美洲十三个英属殖民地宣告自大不列颠王国独立,并宣明此举正当性之文告。1776年7月4日,本宣言由第二次大陆会议于费城批准。后来7月4日成为美国独立纪念日。宣言原件由大陆会议出席代表共同签署,并永久展示于华盛顿特区美国国家档案馆。此宣言为美国最重要的立国文书之一。

  • 1777
    • 兰芳共和国建立,婆罗洲,1777年—1884年。
  • 1780
    • 第四次英荷战争,从1780打到1784年。英国打垮荷兰,增强了英国的国力与竞争力(荷兰从此失去与英国竞争商贸的力量)。
  • 1783
    • 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汗国。1502年,金帐汗国彻底崩塌,克里米亚汗国是衍生出的一部份;1774年俄罗斯迫使奥斯曼帝国承认克里米亚的独立,从1777年起,克里米亚汗王沙希因·格来附属俄罗斯帝国。1783年,奥斯曼帝国与奥地利大公国正在战争,无暇东顾,克里米亚汗国于是被归并于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下的俄罗斯帝国领内。
  • 1786
    • 1786-0601,康定-泸定地震,死亡人数约100,000
  • 1788
    • 清越战争(1788年-1789年)
  • 1796
    • 1796年,意大利科学家伏特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蓄电池
  • 1799
    • 1799-0207,乾隆去世。
    • 1799-0715,拿破仑侵略埃及的军队发现了罗赛塔石碑。
    • 1799-1214,华盛顿去世。
  • 1800:庚申年;清嘉庆五年(清仁宗颙琰);越南景盛八年;日本宽政十二年
    • 1800-0801,《1800年联合法令》经王室同意通过,于1801年1月1日联合爱尔兰王国和大不列颠王国。

1801・清嘉庆六年・清仁宗颙琰

  • §💯十九世纪 / 一八几几年 / AD19 / Saeculum 19§
  • 1801:辛酉年;清嘉庆六年(清仁宗颙琰);越南景盛九年,宝兴元年;日本宽政十三年,享和元年
    • 1801年,法国人约瑟夫·玛丽·雅卡尔对织布机的设计进行改进,使用一系列打孔的纸卡片来作为编织复杂图案的程序。尽管这种被称作“雅卡尔织布机”的机器并不被认为是一部真正的电脑,但是其可编程性质使之被视为现代电脑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步。
  • 1815
    • 1815-0618 滑铁卢战役
      • (英语:Battle of Waterloo;法语:Bataille de Waterloo;荷兰语:Slag bij Waterloo;德语:Schlacht bei Waterloo)是1815年6月18日大不列颠联合王国、荷兰联合王国、普鲁士王国共同对抗法兰西第一帝国,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南部滑铁卢进行的一次战役。这是拿破仑战争中的最后一次战役,也是军事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在这场战役中,大不列颠的威灵顿公爵和普鲁士的冯·布吕歇尔指挥的英普联军击败拿破仑指挥的法军,这场战役胜负决定拿破仑所领导的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后世也经常将重大的失败代称为滑铁卢。
  • 1819
    • 1819年1月29日,英国不列颠东印度公司雇员史丹福·莱佛士登陆新加坡,并开始管辖该地区。1824年,新加坡成为英国殖民地
  • 1820
    • 查尔斯·巴贝奇于1820年构想和设计了第一部完全可程序化电脑。但由于技术条件、经费限制,以及无法忍耐对设计不停的修补,这部电脑在他有生之年始终未能问世。
  • 1822
    • 1822年,法国学者商博良(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解读象形文字成功。
    • 1822,格林定律(Grimmsches Gesetz / Rask-Grimm-Gesetz / Erste Lautverschiebung / Die germanische (im germanistischen Zusammenhang „erste“) Lautverschiebung)提出
      • 格林定律(Grimm's law)是首组发现的音变规律,使得历史音位学诞生成为独立学科。1806年,施勒格尔首先注意到拉丁语p对应日耳曼语f。1818年,拉斯穆斯·拉斯克把这规律延伸到梵语和希腊语等其他印欧语言,并包含所有辅音。1822年,雅各布·格林在《德语语法(Deutsche Grammatik)》一书中发表了这法则,延伸到包括标准德语。他注意到这规则仍然不能解释许多单词的辅音,这些例外困扰了语言学家数十年,但最终获丹麦语言学家卡尔·维尔纳(Karl Verner)解释,成为维尔纳定律。

  • 1831
    • 1831-0613,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1831年6月13日—1879年11月5日)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
  • 1839
    • 1839-0603,虎门销烟开始。
      • 1839年6月3日(即清宣宗道光十九年,岁次己亥四月廿二),道光帝命令林则徐在虎门当众销毁鸦片,至6月25日结束,共历时23天,销毁鸦片19,187箱和2119袋,总重量2,376,254斤。
  • 1840
    •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地点:中国沿海。英国胜利,签署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予英国。
  • 1841
    • 1841年1月26日,香港正式开埠,英國與大清政府的代表簽訂了《穿鼻草約》之後,在1841年1月26日正式殖民香港,並將香港開放為自由港
    • 1841年魏源《海国图志》成书
  • 1842
    • 1842年8月29日,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南京条约》签署。《南京条约》(英语:Treaty of Nanking),又称《江宁条约》或“《万年和约》”,是清朝首个因对欧美国家战败而签订的条约。主要条款是清朝割让香港岛和开放五口通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
  • 1845
    • 1845~1852年,爱尔兰大饥荒
      • 爱尔兰大饥荒(爱尔兰语:an Gorta Mór [anˠ ˈɡɔɾˠt̪ˠə ˈmˠoːɾˠ]),又称大饥饿、爱尔兰马铃薯饥荒,是一场发生于1845~1852年间的饥荒。爱尔兰语占主导地位的爱尔兰西部和南部灾情最严重,在这些地方,这个事件又被称作An Drochshaol(意为“坏时光”、“艰难时刻”),而灾情最严重的的1847年则被称做“黑色47年”(Black 47)
      • 在这场灾难中,约有一百万人饿死,另有超过一百万人被迫移民,使爱尔兰的总人口减少了20%~25%
  • 1846
    • 加利福尼亚种族灭绝 (1846–1873):是指美国在19世纪征服加利福尼亚后对加利福尼亚原住民的种族屠杀,屠杀行动导致加利福尼亚原住民人口急剧减少。据保守估计,仅在1849年至1870年期间,美国外来移入人口杀害了至少9500名加利福尼亚原住民,原住民中的幸存者大多也惨遭奴役、绑架、强奸等种种虐待。这些屠杀和迫害行为得到了加利福尼亚州当局和民兵的鼓励和默许,有些迫害行为甚至是加利福尼亚州当局亲手造就。
      • 1925年出版的《加利福尼亚印第安人手册》(Handbook of the Indians of Californias)估计,加利福尼亚的原住民人口从1848年的15万人锐减到1870年的3万人,1900年又减少到1.6万人。人口减少的原因是疾病、饥饿和屠杀。加利福尼亚淘金潮期间,加利福尼亚原住民成为屠杀目标。此外外来定居者还强迫24,000至27,000名原住民劳动。加利福尼亚州当局偏袒外来白人定居者的权利而不是原住民的权利,并对土著人的权利被剥夺负有责任。

      • 2019年,时任州长加文·纽森代表州政府为加利福尼亚种族灭绝事件道歉。

  • 1851
    • 太平天国起义(1851年-1864年)
  • 1853
    • 1853-0708,黑船来航(黒船来航、くろふねらいこう)。
      • 佩里率领的四艘舰船——密西西比号巡洋舰、萨斯喀那号巡洋舰、萨拉托加号炮舰和普利茅斯号炮舰——一共载炮六十三门,1852年11月24日由美国东岸诺福克出发,横渡大西洋,绕过非洲好望角北上进入印度洋,1853年5月4日到上海,5月26日到琉球国,7月8日(嘉永6年6月3日)到浦贺。这些船只由于船体被涂上有防止生锈的黑色柏油,而被日本人称为“黑船”。佩里要求将美国总统的国书递交日本官方。黑船的出现给日本带来莫大的骚动,当晚江户城一片混乱。
  • 1854
    • 1854-0331,佩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与日方签订《神奈川条约》(日米和親条約)。
      • 签订过程中要求日本开放琉球的那霸港口。日方表示琉球是个主权国家,无权决定其港口开放权。
    • 1854-0711(咸豐四年六月十七日),佩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与琉球国政府以汉文、英文两种文字签订条约《琉美修好条约》,开放那霸港口。( https://ja.wikisource.org/wiki/琉米修好条約
  • 1855
    • 1855-0801,咸丰黄河大改道,黄河自此恢复北向入海口。铜瓦厢决口。济水被黄河改道夺据。
      • 咸丰黄河大改道
        • 清咸丰五年六月十九日(1855年8月1日),黄河在河南兰考北岸的铜瓦厢决口[38]。河水先流向西北,后改东北走向,在山东境内借济水(又名大清河)入渤海[39]。在咸丰黄河大改道之前,黄河下游流经路线,按照现时中国行政区域划分,大体上经过河南的荥阳、郑州、原阳、延津、封丘、中牟、开封、兰考,后经山东的曹县、单县 (此段与河南商丘、虞城交界),再经安徽的砀山、萧县、最后入江苏的丰县、沛县、徐州、邳州、睢宁、宿迁、泗阳、淮安、涟水、阜宁、滨海然后入黄海。[40]

        • 咸丰黄河改道是自公元前602年以来的黄河第26次大改道,也是距当代最近的形成今天黄河流向的一次大改道。从咸丰改道时起,近代河患日演日烈[4]。此次黄河改道,给两岸尤其是山东境内的民众带来巨大的损失。黄河泛滥带来的破坏,至光绪十年(1884年),山东黄河堤防全面建成,虽此后黄河仍不断决溢,但始终保持了从山东独流入海的局面[5]。

      • 相关城镇
        • 此后,山东段的京杭大运河逐渐淤废,济宁、临清和东昌(聊城)等城市也迅速衰退下去,大批运河工人失业。
        • 此次黄河改道后,豫东、皖北、苏北的城镇摆脱黄河水患,但山东黄河洪灾更为频繁而严重[9]。山东济水以及大运河两岸的城镇因此衰落,以齐东县城为代表[10]。

        • 今齐东县城旧址位于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台子镇境,黄河河道中
        • 咸丰五年黄河大改道后,为确保齐东县城安全,清政府在光绪十年(1884年)修筑大坝——梯子坝。光绪十八年(1892年),黄河泛滥,冲毁梯子坝,淹没县城,仅存城东南部分。次年,部分县衙和居民迁至新城(今邹平县台子镇院新村东)。光绪二十年(1894年),知县康鸿达奉准迁至九户镇[5][1]。

      • 济水被黄河改道夺据
        • 水,又名兖水,沇水[1] ,山东境内俗称大清河以与小清河区别。是黄河历史上的一条汊流,于河南荥阳与黄河干流分离[2],东流至山东济宁以北入巨野泽,东北于济南经今黄河河道入海[3]。济南、济宁等地以此得名。济水曾与江水(长江)、河水(黄河)、淮水(淮河)并称“四渎”。[4][5]魏晋时期一度干涸,[6]1885年后由于黄河改道而淤塞消失。

        • 四渎之称首见于《尔雅·释水》,是指中国古代的河(黄河)、淮(淮河)、济(济河)、江(长江)四条入海河流。“四渎”在中国民间信仰中是河川神的代表,唐代始称淮河为东渎,长江为南渎,黄河为西渎,济水为北渎。

        • 四渎中,今存黄河、淮河、长江。济水,又名兖水,山东段则称大清河,古代发源于发源于今河南省济源市境内,东经温县、武陟县南入黄河,然后又出河南而继续东流经山东入渤海。1855年,济水被黄河改道夺据,成为黄河下游河道,济水遂不复存在。

        • 在距现今约五千年前的大禹时期,黄河从南下入海改为由在北方入海,黄淮两者互相独立出来。最初,黄河选择的是南支济水,从开封东南,由雎县向东,或者由扶沟东下鹿邑,进入周口拗陷并东流入海[7]:162-164 但在后期,因为从晚更新初期的淤积之下,加上黄河本身的泥沙量,于南支并没有办法顺畅下泻,并改走北支。南支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济水,学者认为在大禹治水之,济水实际已经成为了黄河的一条支津。史念海认为,当时黄河有数条支津,而济水则是其中之一。岑仲勉认为,在东周时期,济水可能是黄河的正流。 [7]:164-168

        • 至唐宋时期,已较为少见河、济共同泛滥的文献,显示济水作为黄河的支津,已经开始枯竭。这主要因为济水作为黄河的支津承受了大量的泥沙,但是没有得到有效的清理。即使有所清理,也是较为局部或者是临时,因此开始堵塞。此外,当时为了漕运在济水的入河口修建了汴水,因此也可能影响了济水的水量。[7]:184-185 在咸丰五年(1885年),黄河在兰阳(今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以济水河道进入渤海,济水正式消失。[7]:188-189

  • 1856
    • 1856年-1873年,云南回变
  • 1858
    • 1858年5月28日,《瑷珲条约》签署
  • 1859
    • 《代微积拾级》出版,是由清代李善兰与英人伟烈亚力(Wylie Alexander)合作翻译的微积分著作。此书底本为美国数学家罗密士(E .Loomis)1851年所著的《解析几何与微积分》(Elements of Analytical Geometry,and of the Differential and Integral Calculus)。
      • 《代微积拾级》的影响不仅限于中国。它东渡日本,形成了中日数学交流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在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数学家多受中国古代数学的影响,熟悉汉文表达的数学含义。也就是说,对于西方“相对艰深”的微积分学,直接阅读原作尚有困难。于是《代微积拾级》是一块可以利用的跳板。

      • 1872年,即明治5年,日本出版了《代微积拾级译解》,用日文详加解释。感谢松宫哲夫教授(由内蒙师大代钦教授转交)提供了《代微积拾级》的日文译本封面和插页照片,我们谨记在此。 日本著名数学史家三上义夫说:“第一次将欧洲数学引入日本的,肯定是李善兰和伟列亚力翻译的罗密士的微积分。该书出版不久就传到了日本”。

      • 中日两国的数学名词中,使用汉字的部分,大多相同。初等数学部分大多源自徐光启和利玛窦翻译的《几何原本》,高等数学部分则始源于《代微积拾级》。微分、积分,是至今共同使用的汉字。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数学突飞猛进,中国反过来又向日本学习,如“解析”、“拓扑”等名词,则源自日本的译名。

  • 1860
    • 1860,咸丰十年。
    • 1860-1006,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
    • 1860-1114,《中俄北京条约》将包括海参崴在内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域割让给俄罗斯帝国。
  • 1861
    • 1861年—1895年,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同治维新
  • 1862
    • 1862年-1873年(同治元年-同治十二年),同治陕甘回乱
  • 1864
    • 1864年-1877年,同治新疆回乱
  • 1865
    • 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1865年提出最初形式的麦克斯韦方程组,由20个等式和20个变量组成。论文《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
  • 1869
    • 门捷列夫的初版元素周期表
    • 1869-1104,《自然》(Nature)首版
    • 1869-1117,苏伊士运河(قناة السويس‎,Canal de Suez)竣工(近代重建)(通航纪念日)
      • 近代挖掘运河的尝试是在古运河被废弃一千多年后。18世纪末拿破仑·波拿巴占领埃及时计划建立运河连接地中海与红海。不过由于法国人勘定有误,计算出红海的海平面比地中海高,意味着无法建立无船闸的运河,随后拿破仑放弃计划,并在和英国势力的对抗中离开埃及。

  • 1870
    • 1870年 - 1945年,第二次工业革命
      • 第二次工业革命,也称第二次科技革命,是指1870年至1945年的工业革命。其中西欧(包括英国、德意志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低地国家和丹麦)和美国以及1870年后的大日本帝国,工业得到飞速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紧跟着18世纪末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并且从英国向西欧和北美蔓延。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大规模应用为代表,电灯的发明为标志,用上了石油作为能源。
    • 1870-0719到1871-0128,普法战争(Deutsch-Französischer Krieg,Guerre franco-allemande de 1870)
  • 1871
    • 1871-0118,德意志统一(Deutsche Einigung)。经历过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以后,1871年1月18日,齐聚法国凡尔赛宫的德意志邦国君主,一致推举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兼任德意志皇帝。
    • 1871-0318,巴黎公社(la Commune de Paris)是一个在共和历79年风月27日(格里历1871年3月18日,正式成立的日期为同年的3月28日)到牧月8日(5月28日),统治巴黎并且宣布要接管法国全境的政府。
  • 1872
    • 1872年,日本吞并琉球(琉球処分)开始。
    • 1872-0924,日本明治政府單方面將琉球國改為琉球藩。
  • 1876
    • 清军收复新疆之战(1876年-1877年)(左宗棠收复新疆)
    • 1867年,德国工程师尼古拉斯·奥托(1832-1891)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往复活塞式四冲程煤气引擎。
  • 1880
    • 《科学》(Science)创刊
  • 1883
    • 中法战争(1883年-1885年)
  • 1884
    • 1884年,兰芳共和国(兰芳公司)被荷兰击败而灭亡,残余势力逃至苏门答腊。兰芳共和国从立国至灭亡,共经历一百零七年
  • 1885
    • 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在曼海姆制造成一辆装有0.85马力汽油机的三轮车,被认为是现代化汽车的发明者。
    • 1885-0418,《中日天津会议专条》又称《中日天津条约》或《朝鲜撤兵条约》
      • 中国于清朝时与日本在天津就朝鲜问题签订的条约。李鸿章与伊藤博文
  • 1886
    • 1886年,曼海姆专利局批准卡尔·本茨为其在1885年研制成功的三轮汽车申请的专利,这一天被大多数人称为现代汽车诞生日。次年德国人戈特利布·戴姆勒制成世界上第一辆四轮汽车。之后奥托放弃自己所获得的四冲程引擎专利,任何人都可根据需要随意制作。
  • 1887
    • 1887年,清廷与葡国政府先后签订《中葡里斯本草约》、《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后者为正式条约,条约中列明中国允许葡国“永居管理澳门”,亦同时规定未经中国同意葡萄牙永不得将澳门让与他国
    • 1887-0930,1887年黄河决口,罹难200多万~700万人。中国河南郑州下汛十堡(今惠济区花园口镇石桥村)
  • 1888
    • 第一次英国侵藏战争(隆吐山战役)(1888年)
  • 1893
    • 1893-0117,夏威夷王国利留卡拉尼女王(Liliʻuokalani)被推翻,美国参与。
      • 1993年制定的美国公法103-150(United States Public Law 103-150)(俗称“致歉决议”(Apology Resolution))承认了美国的积极参与。
    • 1893-1226,毛泽东出生
  • 1894
    • 甲午战争(1894年-1895年)
      • 1894年朝鲜王朝发生东学党事件,清朝应朝鲜要求下派兵进入朝鲜半岛,并依照《中日天津条约》,知会日本有关行动。事件发生后,日军拒绝撤兵,后来更突袭驻守于朝鲜的清军。清政府被迫向日本宣战。由于该年是甲午年,故又称为“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其后清军战败,清政府向日本求和。

    • 1894年11月,旅顺大屠杀,2万余人:日军于甲午战争期间在旅顺屠杀中国平民
  • 1895
    • 1895-0417,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签署
      • 为大清帝国与大日本帝国于1895年4月17日,由清廷派出之钦差头等全权大臣李鸿章和钦差全权大臣李经方,及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等,在山口县赤间关马关港(今称下关港)签署之和约

      • 朝鲜:“独立自主”,实归日本势力范围
      • 台澎:割让予日本,成为日本殖民地
      • 辽东:原规定割让予日本,经三国干涉后被中国赎回,但南部终被日本强租
  • 1896
    • 原子核物理学作为一门不同于原子物理学的学科的历史始于1896年亨利·贝克勒尔 (Henri Becquerel)在研究铀盐中的磷光时发现的放射性。 一年后,约瑟夫·汤姆森 (J. J. Thomson)发现了电子,这表明原子具有内部结构
  • 1897
    • 《天演论》原名《演化论与伦理学》,严复翻译,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十一月(12月),首刊于《国闻报》的增刊《国闻汇编》上,次年三月(1898年4月)正式出版
  • 1898
    • 义和团运动(义和团纪庄子战场)(1898年-1901年)
  • 1899
    • 1899年王季烈译《通物电光》一书,是介绍X光的专书,距离威廉·伦琴1895年发现X光仅4年
  • 1900:庚子年;清光绪二十六年(清德宗载湉);日本明治三十三年;大韩帝国光武四年;越南成泰十二年
    • 7月16日至21日,海兰泡惨案、江东六十四屯惨案,约7,000名中国民众遇难:俄国军队于海兰泡、江东六十四屯屠杀中国平民
    • 1900年王季烈与藤田丰八合译日本的《物理学》一书,是中国第一本系统介绍物理学的专书

1901・清光绪二十七年・清德宗载湉

  • §💯二十世纪 / 一九几几年 / AD20 / Saeculum 20§
  • 1901:辛丑年;清光绪二十七年(清德宗载湉);日本明治三十四年;大韩帝国光武五年;越南成泰十三年
  • 1903
    • 第二次英国侵藏战争(1903年-1904年)
  • 1904
    • 日俄战争(1904年-1905年)
  • 1905
    • 1905年3月,爱因斯坦发表“量子论”,提出光量子假说,解决了光电效应问题。4月向苏黎世大学提出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取得博士学位。5月完成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独立而完整地提出狭义相对性原理,开创物理学的新纪元。这一年因此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
  • 1907
    • 1907-1001:同济大学的第一个身份——德文医学堂举行了开学典礼。埃里希·宝隆(Erich Paulun)为首任校长。
  • 1908
    • 1908-0630,通古斯大爆炸(Тунгусский метеорит)
      • 是1908年6月30日上午7时17分(格林威治标准时间1908年6月30日0:17)发生在现今俄罗斯西伯利亚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原埃文基自治区)上空的陨石空爆事件[1]。爆炸发生于通古斯河附近、贝加尔湖西北方800公里处,北纬60.55度,东经101.57度[2],当时估计爆炸威力相当于2千万吨TNT炸药,超过2,150平方公里内的8千万棵树焚毁倒下。目击者的报告表明事件中至少有3人死亡

  • 1909
    • 京张铁路正式通车,京张铁路是第一条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铁路,由詹天佑担任总工程师
  • 1911
    • 黄花岗起义(1911年)
    • 保路运动(1911年)
    • 1911-1010至1912-0212,辛亥革命
      • 辛亥革命是指始于1911年(辛亥年)武昌起义爆发,止于清宣统帝退位的革命。[5][3]广义上可指1894年至1912年由兴中会、同盟会等组织的革命运动。[5][6]

      • 武昌起义(1911年)
      • 阳夏保卫战(1911年)
      • 南京之战(1911年)
      • 推翻清朝,结束两千多年帝制,建立中华民国[3]

        •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 清宣统帝退位,清朝灭亡
        • 在中国存续共2132年的帝制被推翻
        • 中华民国取代清朝统治中国
    • 1911-1229,外蒙得俄国支持颠覆清军,第一次声称独立
      • 宣统三年(1911年)7月,外蒙古独立首倡者土谢图汗部亲王杭达多尔济率团出访俄国,得到俄国军事支援。辛亥革命后,清朝统治逐渐瓦解,杭达多尔济等人认为时机成熟。11月初,以土谢图汗部盟长、左翼后旗札萨克镇国公察克都尔扎布为首的“临时总理喀尔喀事务衙门”在库伦成立。11月30日,俄、蒙军队包围库伦办事大臣衙门,解除清军武装,并将库伦办事大臣三多及其随从人员押送出境。12月29日,杭达多尔济、车林齐密特等王公喇嘛在库伦宣布独立,拥立外蒙古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为皇帝,哲布尊丹巴在库伦登基,自称“博格达汗”(日光皇帝),年号共戴,建立“大蒙古国”。清政府得知后电令库伦帮办大臣朋楚克车林劝谕库伦取消独立,12月21日任命在京的车臣汗部盟长多尔济帕拉穆和新任科布多办事大臣桂芳为“查办库伦事件大臣”,由于俄蒙方面阻挠未能成行

  • 1912
    • 1912-0212,宣统帝退位,授权袁世凯组织政府。
  • 1913
    • 菏泽区划:1913年1月8日,北洋政府颁发组织令,规定地方实行省、道、县三级制。今菏泽境除东明县属直隶大名道、鄄城县和梁山县(原为寿张县)属山东省济西道(后改为东临道,治聊城),其他县均属山东省岱南道(后改为济宁道,治济宁)。
    • 1913-0918,失去外蒙主权:中国外长孙宝琦同俄国驻华公使库朋斯齐达成《中俄声明文件》,中国不在外蒙驻兵、殖民、设官,承认外蒙自治,承认《俄蒙协约》及其专条,换回俄国承认中国在外蒙的宗主权,基于宗主权而衍生出俄国承认外蒙古为中国领土一部分。中国对蒙权力已由主权改为宗主权
    • 福特将流水线引入他的工厂,从而大幅提高了生产量,并首次引申出后来在工业上发扬光大的量产(Mass production)概念
  • 1914
    • 1914-0628,萨拉热窝事件。一战爆发
  • 1916
    • 1916年,在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fɛʁdinɑ̃ də sosyʁ])死后,他的弟子根据课堂笔记,整理出版了《普通语言学教程》。
    • 1916-0221至-1218,凡尔登战役(Bataille de Verdun),凡尔登绞肉机
  • 1917
    • 1917-1107(俄历10月25日),十月革命(Октя́брь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
  • 1919
    • 1919-0118,巴黎和会召开
    • 1919-0504,五四运动
      • 6月28日,中国代表团决定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并将这一结果公之于众。
    • 1919-0628,《凡尔赛和约》(Traité de Versailles)
    • 1919-1001,外蒙绝对宗主权回归:1919年10月1日,外蒙古自治政府外交部长车林与库伦都护使陈毅会谈达成共识,特派库伦都护使衙门秘书黄成垿带着六十三条外蒙撤治善后条例到北京,表达外蒙希望恢复前清旧制(有条件撤治,回到前清绝对宗主权),取消国际条约里中国在国防、外交上的约束限制,但外蒙仍保有相当的自治权。徐树铮所属皖系曾向日本大量借款以备中国内战使用引发舆论批评,得知外蒙撤治消息急于争功随即向外蒙增兵
      • 但徐树铮在外蒙古期间,不顾其传统习俗,全面推行新政改革,致使外蒙古上层集团对北洋政府的统治更加不满
  • 1920
    • 1920-0110,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Société des Nations)成立
    • 1920年10月,珲春事件(间岛惨变),约1万人:日本军对居住在中国延边珲春(朝鲜人称之为间岛)地区的朝鲜人进行扫荡和屠杀
    • 1920-1216,海原大地震,(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海原县),死亡人数约273,400
  • 1921
    • 1921-0723,中共一大。于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秘密召开,7月30日会场被租界巡捕房搜查后休会,8月3日在浙江省钱塘道嘉兴一艘游船上闭幕结束。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 1921-0318,蒙古人民党军队另外在苏俄红军的支持下攻占买卖城,击败了当地守军,中国在外蒙古的势力自此完全消失。外蒙古恢复了事实上的独立。
    • 1921-1125,外蒙古建立“人民政府”,并与苏联订立了《苏蒙修好条约》。北京政府发布了一份声明,谴责外蒙古企图分裂中华民国的行径,不承认外蒙古的独立。
  • 1922
    • 1922年,爱尔兰自由邦(今为爱尔兰共和国)脱离联合王国,但北爱尔兰留下。1927年,英国国名正式改为今日的名称(爱尔兰字样改为北爱尔兰)。
    • 1922-0716至0723,中共二大,上海,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 1922-1031至1943-0725,墨索里尼在任,法西斯主义的创始人
  • 1923
    • 1923-0612至0620,中共三大,广州,革命统一战线
    • 1923-0901,关东大地震,日本,死亡人数约142,807
    • 1923-1109,啤酒馆政变
  • 1924
    • 1924-0531,北洋政府与苏联签订的《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不承认外蒙古独立,并要求苏方撤军。但该条约并未被落实,当时报纸称苏军在外蒙重要据点均有驻军
    • 1924-1126,在苏联第三国际支持与行动下,蒙古人民党宣布废除君主立宪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定都库伦,改城名为乌兰巴托,以1911年作独立纪元,允许苏联驻军,自此确立了外蒙古成为苏联共产党的卫星国。但中国及英、美等当时主要国家政府皆未承认。
      •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于1922年5月1日向苏联政府表达严重抗议:“苏联政府对中国历次通牒曾宣言,所有往日俄国各前政府与中国所定条约均为无效[注 2],并放弃对中国领土之侵略,今苏联政府乃背反前言,擅与蒙古私订条约,此等行为直与帝俄政府时代对华如出一辙,须知蒙古系属中华民国领土,本国政府实难容忍,为此特向执事严重抗议,所有苏联政府与蒙古私订无论何种条约,中国政府决不承认[41]。”

  • 1925
    • 1925-0111至0122,中共四大,上海,工农联盟
    • 1925-0530,五卅运动,五卅惨案
    • 菏泽区划:1925年10月22日,山东省将原四道增为11道制,于今菏泽市区置曹濮道(治菏泽)。
  • 1927
    • 第一次国共内战(1927年-1937年)
    • 1927-0412,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 1927-0418,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定都南京,“黄金十年”,1937年11月20日迁都重庆
    • 1927-0522,古浪大地震,中华民国甘肃省古浪县,死亡人数约40,900
    • 1927-0801,南昌起义
    • 1927-0807,八七会议,纠正右倾投降,武装反抗
    • 1927-09到1928,秋收起义
  • 1928
    • 1928-0428,井冈山会师
    • 1928-0503,济南,五三惨案,6,000余人:济南事件后日军出动军队屠杀济南城内中国军民六千余人,并杀害中国外交官蔡公时等17人
    • 1928-0604,皇姑屯事件:张作霖在回奉途中于皇姑屯被关东军暗杀
    • 菏泽区划:1928年废道制,菏泽:东明县直属河北省,其他县直属山东省。
    • 1928年,中国第一辆汽车在沈阳北大营下线
  • 1929
    • 1929-1228至1229,古田会议,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毛泽东确立了在红四军中的领袖地位
  • 1930
    • 1930-0218,冥王星被汤博(Clyde W. Tombaugh)正式发现
      • 2015-0716,冥王星心形暗斑定名 Tombaugh Regio
  • 1931
    • 1931-07,1931年江淮水灾,受灾人数约200万
    • 1931-0918到1932-0218,九一八事变,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发动侵略战争
  • 1932
    • 1932-0128,“一二八”事变,日本攻击上海
    • 菏泽区划:1932年南京政府规定省下设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为省政府的派出机构。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山东省共有7个行政督察区(以下简称区):第一区治济宁;第二区治菏泽,菏泽、定陶、曹县、城武、单县、巨野、郓城属之;第六区治聊城,濮县(1931年濮、鄄分治,1926年鄄城并入濮县)……属之。
    • 1932年-1945年,日本“731部队”。使用活体中国人、苏联人和朝鲜人进行生物武器与化学武器等惨无人道的实验
      • 1932年,石井四郎(陆军军医、医学博士)开始在东京之陆军军医学校中准备细菌战,1936年,根据日本“军令陆甲第7号”命令,在哈尔滨之平房正式建立名为“关东军防疫给水部队”之细菌部队,石井四郎担任部队长;1941年后,“关东军防疫给水部队”称为“满洲第731部队”,并在海拉尔、海林、林口、孙吴等地设立支队
  • 1933
    • 1933-0130,希特勒成为总理
    • 1933-0227,国会纵火案(Der Reichstagsbrand)
    • 1933-1017到1934-1014,第五次反围剿战争
  • 1934
    • 苏联入侵新疆(1934年)
    •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1934年-1936年)
  • 1935
    • 1935-0115至0117,遵义会议,毛泽东重新获得领导权
    • 1935-0609至0611,《何梅协定》,协定遂行的结果,中国在河北省和察哈尔省的主权大部丧失,禁止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活动
    • 1935-1209,一二·九运动,由中共北平临时市委的彭涛等人通过“北平大中学校抗日救国学生联合会”(简称“北平学联”)发动的要求“停止攘外必先安内、一致对外抗日”的学生运动
    • 1935-1217至1225,瓦窑堡会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1936
    • 1936年,艾伦·图灵提出了图灵机。
    • 1936-1025,德国和意大利达成协调外交政策的同盟条约,建立柏林-罗马轴心。并与日本于1936年11月25日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次年意大利于11月6日加入该协定
    • 1936-1212,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兵谏蒋介石
  • 1937
    • 1937年-1938年,苏联远东地区,远东大清洗:斯大林进行大清洗时期,远东华人遭到迫害、大批人士遭到处决
    • 1937-0707,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 1937-0813,淞沪会战
    • 1937-0822至0825,洛川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 1937-0913,侵华日军攻占大同。侵占期间留下大同煤矿万人坑
    • 2937-1120,迁都重庆,12月11日正式成为首都
    • 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2月,南京大屠杀,约30万人
    • 1937年,年仅21岁的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克劳德·香农发表了论文《继电器和开关电路的符号分析》,文中首次提及数码电子技术的应用。他向人们展示了如何使用开关来实现逻辑和数学运算。此后,他通过研究万尼瓦尔·布什的微分模拟器进一步巩固了他的想法。这是一个标志着二进制电子电路设计和逻辑门应用开始的重要时刻,而这些关键思想诞生的先驱,应当包括:阿尔蒙·斯特罗格,他为一个含有逻辑门电路的装置申请了专利;尼古拉·特斯拉,他早在1898年就曾申请含有逻辑门的电路装置;李·德富雷斯特,于1907年他用真空管代替了继电器。
  • 1938
    • 1938-0218至1944-1219,重庆大轰炸,受难至少1万人: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对中华民国陪都重庆长达5年半的战略轰炸
    • 1938-0313,德奥合并(Anschluss Österreichs)
    • 1938-0402到1946-0504,西南联大
    • 1938-0609,花园口决堤。黄河改道八年零九个月。
      • 国民政府利用黄河伏汛期间,在河南省花园口镇战略性毁堤,进行焦土政策,试图阻止大日本帝国陆军沿黄河西进。
      • 该事件造成平汉铁路东侧区域水灾,河南、徽北、苏北因洪灾遇难89,300人。除了溺死,更多人是因疾病或饥荒而死,如包含1939年水灾甚至1942-1943年的旱灾与蝗灾中的部分死者,间接造成了30-80余万人死亡。日军方面也出现伤亡,据披露史料和各方估计,该事件间接造成7000-20000名日军伤亡。花园口决堤事件于1980年代才最终被解密,此前国民政府一直称决堤系日军轰炸所致。
    • 1938-0929至1106,六届六中全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1938-0930,《慕尼黑协定》(Accords de Munich;Mnichovská dohoda;Mníchovská dohoda;Münchner Abkommen),规定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
    • 1938-1109,水晶之夜(Kristallnacht / Reichspogromnacht)
    • 1938-1113,文夕大火,“焦土抗战”
    • 菏泽区划: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侵入山东后,山东省政府撤离济南,在省内流亡,并于1938—1942年在全省先后设置了17个区。巨野、郓城、寿张、汶上属第二区,单县、成武、曹县属第十一区,菏泽、定陶、濮县属第十六区。日本投降后,山东省政府虽然调整了行政区划,但境内各县的归属仍未变
    • 1938年,德国化学家奥托·哈恩和弗里兹·施特拉斯曼共同发现了核裂变现象,不久后莉泽·迈特纳与奥托·弗里施又洞晓了其背后的理论原理,使得核武器的开发有了理论依据
  • 1939
    • 1939-0823,《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签署(Договор о ненападении между Германией и Союзом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Nichtangriffsvertrag zwischen Deutschland und der Union der Sozialistischen Sowjetrepubliken)
    • 1939-0901,德国闪击波兰
      • 3天之后英国和法国便先后对德国宣战
      • 欧洲常视其为二战之始
  • 1940
    • 1940-0427,奥斯维辛集中营由纳粹德国亲卫队领导人希姆莱下令建造
  • 1941
    • 1941-0622,巴巴罗萨行动(Unternehmen Barbarossa),纳粹德国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 1941-12,蒋中正国民政府在重庆发表文书与纳粹德国宣战,德国驻华大使馆关闭
    • 1941-1207,珍珠港事件
  • 1942
    • 1942年1月至1943年,南石头大屠杀,约数万人:日军将香港难民拐骗至广州并进行人体实验等虐杀行为
    • 1942年1月—1945年9月,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
    • 1942-0120,万湖会议通过“最终解决方案”,透过灭绝营实行有系统的犹太人大屠杀行动,估计约有110万人在奥斯维辛被杀。
    • 1942年2月-3月,新加坡,肃清大屠杀,数千至5万人:二战期间,日军占领新加坡后对当地华人进行的屠杀
    • 1942-02到1945,延安整风
    • 1942–1946,曼哈顿计划
    • 1942-0717到1943-0202,斯大林格勒战役(Сталинградская битва,Schlacht von Stalingrad)。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 1943
    • 1943年5月9日至5月12日,湖南,厂窖惨案,3.3万人: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的日军屠杀事件
    • 1943-1201,《开罗宣言》(Cairo Declaration)发表
      • 确定日本归还侵占的领土:
      •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我三大盟国稔知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决定在相当时期,使朝鲜自由与独立。

  • 1944
    • 1944-0606,诺曼底登陆,代号海王星行动,为盟军在西线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 1944-07,《布雷顿森林协定》。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形成。但因为多次爆发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制度本身不可解决的矛盾性,布雷顿森林体系于1973年宣告结束
      • 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是1944年7月至1973年间,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加入以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中心的货币制度。
      •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两大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前者负责向成员国提供短期资金借贷,目的为保障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后者提供中长期信贷来促进成员国经济复苏。
      • 实施“固定汇率”使美元与黄金挂钩,使成员国货币和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即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
    • 1944年12月,汉口大空袭,约4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陆军航空军对汪精卫国民政府控制下的中国汉口(今属中国武汉市)展开了一系列大规模空袭行动,其中12月18日和21日的两次规模最大
    • 博弈论:1944年冯·诺伊曼与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合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标志着现代系统博弈理论的初步形成
  • 1945
    • 民国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后于1949年11月反悔且与苏断交
      • 同盟国为争取苏联对日本宣战,美、英两国在未通知中华民国以及其他盟国之下,于1945年2月11日与苏联签定涉及外蒙古以及中国主权的《雅尔塔协定》(又称“雅尔塔密约”)。其中规定:“外蒙(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应予保持。”
      • 为继续取得同盟国对中国战区的支持,以及避免苏联使得新疆伊宁事变扩大、援助中国共产党和在东北驻军不撤走,1945年8月14日,经过与苏联两个多月的谈判,中华民国政府最终做出妥协。宋子文、王世杰等在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的授权下与苏联政府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同意“苏联出兵击败日本后,三个月内(从东北)撤完、在苏联尊重东北的主权、领土完整;不干涉新疆的内部事务”等条件下,允许将依公正之公民投票的结果决定是否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宋子文拒绝签字,并辞掉外交部长一职,最后该条约由王世杰签字。同日,中苏两国外交部互致照会
      • 部长阁下:兹因外蒙古人民一再表示其独立之愿望,中国政府声明,于日本战败后,如外蒙古之公民投票证实此项愿望,中国政府当承认外蒙古之独立,即以其现在之边界为边界。

      • 王世杰回国称该条约可保中苏三十年的和平,于是8月24日立法院在孙科主持下,以95人赞成,4人反对(以起立方式表决)通过《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 同日,蒋中正在中央常会和国防最高委员会联席会议上的演讲称: “ 外蒙自北京政府时代民国十一年起,在事实上已脱离了祖国而宣告独立,如今已届二十五年,我们早已明了我们如不能以国民革命的原则,和本党壹贯的传统政策用断然的决心来解决这个问题,势将引起永久的纷争,对于国内安定与世界和平,都将因此要发生重大的影响,今当日本帝国主义已告失败,东亚和平秩序,初见端倪之际,我们认为这是解决这壹重大问题的时机,如果外蒙以友好的精神循合法的程序,提出他独立的愿望,我们政府自当予以承认。”(蒋中正. 完成民族主義維護國際和平. 《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

      • 10月20日外蒙举行公民投票,中国政府派雷法章前去参观。雷法章奉蒋中正之命,“不与外蒙当局进行任何交涉”;关于投票,雷法章“只宜细心观察,但不得干涉或发表任何声明”。外蒙人民“在政府人员监督之下,以公开之签字方式表示赞成与否”,投票结果显示,98.5%的投票公民赞成外蒙古从中国独立出去。
      • 1945年11月15日,苏联违反条约,拒不从东北撤军,扶持东北根据地和东北民主联军,继续向中国施加压力。1945年底,副外长洛索夫斯基在蒋经国访苏前给斯大林的报告中作了全面论述:“第一,中国政府必须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第二,中国必须保证长春铁路沿线的安全,……”。
      • 1946年1月5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
      • (中央社重庆五日电)国府于一月五日发表承认外蒙独立之公告如下:外蒙古人民于民国卅四年十月廿日举行公民投票,中央曾派内政部次长雷法章前往观察,近据外蒙古投票事务人员之报告,公民投票结果,已证实外蒙古人民赞成独立,兹照国防最高委员会之审议,法定承认外蒙古之独立,除由行政院转饬内政部将此项决议正式通知外蒙古政府外,特此公告。 —— 《国民政府公告》(1946年1月6日)

      • 雷法章事后声称此次“公民投票”:“其办理投票事务人员,对于人民投票名为引导,实系监视,且甚为严密”“此项公民投票据称为外蒙古人民重向世界表示独立愿望之行动,……人民实难表示自由之意志。”中华民国政府同苏联交恶后,中华民国代表蒋廷黻曾于1947年8月27日于联合国安理会开会时表示质疑此投票之公正性,发言称:“吾人认为此事是吾人所不能接受之过分简单的历史,当适当时机来临后,我国政府有从事进一步观察之权利。”
      • 中华民国政府播迁台湾,中华民国外交部在1949年11月7日《与苏联断绝邦交之声明》中称,《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后,中国政府一向恪守该条约产生之一切义务,但是苏联却违反条约。苏联屡次违约,但国民政府却“为顾虑美国关系,迟未采取行动”
      • 1950年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而废除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 1952年,中华民国向联合国控告苏联违反《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不援助中共”等条件,联合国大会2月1日以25票赞成,9票反对,24票弃权,通过联合国大会505号决议谴责苏联,是为“控苏案”。1952年10月13日,蒋中正在国民党的中央会议上,沉重地检讨说:“承认外蒙独立的决策,虽然是中央正式通过一致赞成的,但我本人愿负其全责。这是我个人的决策,是我的责任,亦是我的罪愆”。蒋还称,放弃外蒙古“实在是一个幼稚的幻想,绝非谋国之道”;蒋中正还表示自己“对总理、对革命、对国家和人民应该引咎自责”。1953年2月20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对国会正式否认雅尔塔秘密协定的存在,中华民国政府2月23日宣布《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失效,从而推翻对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独立承认。2月25日,外交部正式废除《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 1945-0416至0502,柏林战役,阿道夫·希特勒自杀,德军全体无条件投降
    • 1945-0420,《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1945年4月20日在中国共产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上通过的一份决议。由刘少奇、周恩来等组成的7人专门委员会负责起草和修改。文件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尤其是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前这一段时期政治运动的教训,详述历次左倾错误造成的损害[1]。

    • 1945-0423至0611,中共七大,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正式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党内不可动摇的领导地位
    • 1945-0425至1945-0626,旧金山会议,又称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
      • 确立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法、中、苏、英、美
        • 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二战中的战胜国,自那时以来一直保持着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它们每年都与印度和德国一起在各国国防预算列表上名列前茅;2011年,它们在国防上的总支出超过1万亿美元,占全球军费开支的60%以上(仅美国就占40%以上)。它们也是世界前十大武器出口国之一,是仅有的五个被《核武禁扩条约》正式承认为“核武器国家”的国家,尽管还有其他已知或认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 缔结《联合国宪章》
        • 为作为对长期抵抗侵略的认可,中国被授予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荣誉,接着是苏联、英国、法国,其余国家则按照国家英文首字母排序签字,主办国美国代表最后一个签字

    • 1945-0509,威廉·凯特尔在德国柏林签署《德国无条件投降书》
    • 1945-0630:“冯诺伊曼结构”这个词出自美籍犹太数学家约翰·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的论文:《EDVAC报告书的第一份草案》(First Draft of a Report on the EDVAC), 于1945年6月30日
      • 一份由德国工程师康拉德·楚泽(Konrad Zuse)提出的专利应用就已在1936年点出这类概念。而存储程序型电脑的概念早在冯诺伊曼知晓ENIAC的存在前就已在宾州大学的摩尔电机学院流传了。此构想的确实创立者永远是个谜。
    • 1945-0726,《波茨坦公告》(Potsdam Declaration)发表
      • 发表于1945年7月26日,全称《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简称《波茨坦公告》或《波茨坦宣言》。这篇公告的主要内容是声明三国在战胜纳粹德国后一起致力于战胜日本以及履行开罗宣言等对战后日本的处理方式的决定
      • 督促日本投降,并声明必须实施《开罗宣言》
      • (八)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

    • 1945-0806,美国艾诺拉·盖号B-29型轰炸机将小男孩原子弹(枪式铀-235弹)投在了是次行动的主要目标城市广岛市
    • 1945-0809,美国博克斯卡号B-29型轰炸机将胖子原子弹(内爆式钚弹)投在了是次行动的第二目标城市长崎市,因为当日主要目标城市小仓市当天天气状况恶劣
    • 1945-0815,日本,《终战诏书》播报
      • 1945-0814由日本天皇录制,次日播报,是为「玉音放送(ぎょくおんほうそう)」
      • 朕ハ帝國政府ヲシテ米英支蘇四國ニ對シ其ノ共同宣言ヲ受諾スル旨通告セシメタリ

      • (日语维基提供的现代日语译文)私は、日本国政府に、アメリカ・イギリス・中国・ソ連の4国に対して、それらの共同宣言(ポツダム宣言)を受諾することを通告させた。

      • 表示接受美、英、中、苏四国在波茨坦会议上发表的《波茨坦公告》,同意无条件投降
    • 1945-0902,《日本投降书》(英语:Japanese Instrument of Surrender;日语:降伏文書/こうふくぶんしょ)是日本于1945年9月2日在美国海军战列舰密苏里号上所签署之投降文件。同盟国方面有美国等九个国家的代表出席签署。
      • 日本の降伏文書——Wikisource
      • 下名ハ茲ニ合衆國、中華民國及「グレート、ブリテン」國ノ政府ノ首班ガ千九百四十五年七月二十六日「ポツダム」ニ於テ發シ後ニ「ソヴィエト」社会主義共和國聯邦ガ參加シタル宣言ノ條項ヲ日本國天皇、日本國政府及日本帝國大本營ノ命ニ依リ且之ニ代リ受諾ス右四國ハ以下之ヲ聯合國ト稱ス

      • 余等遵奉日本天皇、日本政府及日本帝國大本營之命令並為其代表,茲接受美、中、英三國政府首領於一九四五年七月二十六日在波茨坦所發表,其後又經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所加入之公告所列舉之條款。中英美蘇四國在此文件中將被稱為盟邦。

      • We, acting by command of and in behalf of the Emperor of Japan,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and the Japanese Imperial General Headquarters, hereby accept the provisions set forth in the declaration issued by the heads of the Governm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Great Britain on 26 July 1945 at Potsdam, and subsequently adhered to by the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which four powers are here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Allied Powers.

      • Мы, действуя по приказу и от имени Императора Японии,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а Японии и Имперского генерального штаба Японии, настоящим принимаем условия Декларации, опубликованной 26 июля в Потсдаме главами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 Соединённых Штатов, Китая и Великобритании, к которой впоследствии присоединился и СССР, каковые четыре державы будут впоследствии именоваться Союзными державами.

    • 1945-1010,《双十协定》
    • 1945年-1947年,印度尼西亚,反华排华事件,约3,000人:印尼反华排华事件造成大量华人遇害,包括1945年11月的泗水惨案、1946年3月的万隆惨案、6月的文登惨案、8月的山口洋惨案、9月的巴眼亚底惨案、1947年1月的巨港惨案等
  • 1946
    • 1946-0214,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 ENIAC(埃尼阿克,电子数值积分计算机,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已建造完成并在该日被公布,由宾夕法尼亚大学建造。
    • 1946-0626,解放战争(中国现代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共内战)开始
      • 1946-0626,停战有效期刚过,国、共两党的军队在中原地区(湖北、河南交界)爆发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自玆始
      • 国民党败退台湾,但台澎金马至今未解放,也至今没有全面的停战协议、和平协议,只有《国防部关于停止对大金门等岛屿炮击的声明》这一局部停火声明
  • 1947
    • 1947-07,马歇尔计划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
  • 1948
    • 1948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菏泽全县。
    • 1948-0912至1102,三大战役之辽沈战役
    • 1948-1106至1949-0110,三大战役之淮海战役
    • 1948-1129至1949-0131,三大战役之平津战役
    • 1948-1201,人民币(ISO 4217代码:CNY,汉语拼音:Rénmínbì,缩写:RMB)开始流通
    • 1948-1210,《世界人权宣言》于联合国大会通过,在法国巴黎夏乐宫
  • 1949
    • 1949-0305至0313,七届二中全会,西柏坡,决定将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到城市
    • 1949-0404,《北大西洋公约》签署,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英语: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缩写NATO;法语:Organisation du Traité de l'Atlantique Nord,缩写OTAN),北约
    • 1949-0421至0602,渡江战役。解放军渡过长江,占领南京、上海,国军长江防线失守,失去华东。
      • 0423 南京解放纪念日
    • 1949-0801,平原省建立。仅存续三年余。
      • 1949年冀鲁豫区党委负责平原省的筹建工作,并于1949年6月19日拟定有关草案,报请华北局批示。1949年8月1日,中共中央华北局批准了这一方案,华北人民政府颁布《为重新调整行政区划由》通令([民政字第150号]),正式宣布建立平原省
      • 菏泽区划:1949年3月,华北人民政府决定将冀鲁豫第二、三、五、七专区分别更名为临河、湖西、鲁西南、运西专区。是年8月,平原省建立,划境内西北部临河、鲁西南及运西的一部分合并为菏泽专区,与湖西专区同属平原省人民政府。
    • 1949-092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北平:①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②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③确定了国旗、代国歌、首都、纪年方法。④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 1949-100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 1949-1127,渣滓洞大屠杀,或称重庆一一·二七事件:中国国民党中央直接授权中统对关押于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共政治犯进行“最后解决”,400多中共政治犯被处决。
      • 这场处决始于1949年9月6日,结束于1949年11月29日上午,死者多达300余人。此处决事件,因1949年11月27日至28日凌晨对关押者的处决行动为最高潮,故得名重庆一一·二七事件。
  • 1950
    •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
    • 图灵于1950年发表论文《电脑器与智能》,其中提出“图灵测试”
  • 1951
    • 1951-0418,西德、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意大利六国签署《巴黎条约》,欧洲煤钢共同体
    • 冬,苏北灌溉总渠:在毛泽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下,苏北灌溉总渠工程于1951年冬开工,次年春完成。
  • 1952
    • 1952-1115,撤销平原省。平原省仅存续三年余。
      • 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第19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调整省区建制的决议》“鉴于大规模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即将开始,平原省缺乏经济中心城市,而河南、山东两省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中又都需要恢复原来建制,决定撤销平原省建制”
      • 由于革命形势的胜利发展,全国即将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新阶段。平原省处在五省的结合部,缺乏经济中心城市,而河南、山东两省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上又需要与其原属豫北、鲁西地区相结合,且恢复大省制,有利于今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并有利于中央领导。 ——中共平原省委《关于正确执行中央撤销平原省建制决定的指示》,11月16日

      • 菏泽区划: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平原省建制,菏泽、湖西两专区划归山东省。
  • 1953
    • 1953年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
    • 菏泽区划:1953年7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山东省撤销湖西专区,其所辖县分别划归菏泽、济宁两专区
    • 1953-0727,《朝鲜停战协定》在朝鲜板门店签订
      • 《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一方与联合国军总司令另一方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简称《朝鲜停战协定》
  • 1954
    • 1954-0206至0210,七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中国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1954-0915至0928,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1955
    • 1955-0514,华沙条约组织(Организация Варшавского Договора)
    • 1955-1101至1975-0430,越南战争(Chiến tranh Việt Nam)
  • 1956
    • 1956-0225,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发表《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全面否定斯大林
    • 1956-06,李政道(出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与杨振宁(安徽合肥人)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共同发表《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的论文,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因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华人诺奖得主之一
    • 1956-0831,人工智能研究领域正式成立于1956年在达特茅斯学院举行的“达特茅斯会议”,正式名达特矛斯夏季人工智能研究计划(Dartmouth Summer Research Project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1956-0915至0927,中共八大,分析主要矛盾
    • 1956-1029至1107,苏伊士运河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也称苏伊士运河危机、苏伊士运河战争、西奈战役或卡代什行动)
      • 是一次于1956年发生在埃及的国际武装冲突,当时埃及与英国、法国和以色列的军队爆发战争。英、法、以三国的结盟是一种利益的结合:英法两国对苏伊士运河有着贸易利益,而以色列则需要打开运河,以让以色列船只得以通航。

      • 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国殖民体系受到毁灭性重创,彻底丧失世界性影响力。the end of Great Britain's role as one of the world's major powers
        • Historians have concluded that the Suez Crisis "signified the end of Great Britain's role as one of the world's major powers" vis-à-vis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 American president Dwight D. Eisenhower had issued a strong warning to the British if they were to invade Egypt; he threatened serious damage to the British financial system by selling the American government's bonds of pound sterling.

        • 苏伊士运河危机让英国的帝国殖民体系也遭到毁灭性打击,经济也步入近乎毁灭状态。美国完全从英国手上取得霸主的地位。而英国则从全球性超级大国衰落为地区性中等大国,同时终结了西方的殖民体系。世界正式从三强鼎立变美苏两强对抗。

      • 埃及保持了对运河的控制。
  • 1957
    • 1957-0325,六国在罗马签署《罗马条约》,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 1957-1004,苏联成功发射世界首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Спутник-1)
    • 1957-1015,武汉长江大桥开通,为长江上第一座永久性桥梁,因此又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
    • 1957-1111,京广铁路线路名启用:是由1957年通车的武汉长江大桥连接原京汉铁路(北京至汉口)和原粤汉铁路(武昌至广州)而成。
    • 1957年底至1960年代初,大跃进
  • 1958
    • 1958年7月,1958年黄河洪水。受灾人口达74.08万人。
      • “自1946年人民治黄以来,黄河已经安度了11个伏秋大汛,没有发生决口泛滥,今年的特大洪峰,最大洪峰流量22300立方米/秒,特大洪水总水量达60亿立方米。这个水量和洪峰流量都和有水文记载以来的最大洪水1933年洪水相似。特别是人民治黄以前历年大洪水到不了东明县高村就要发生决口,因而高村以下的河道是从来没有经过像今年这样大的洪水的。但是今年我们战胜了特大洪水,两岸没有分洪,没有决口,保证了农业大丰收。这是我国人民创造的又一个奇迹。”

    • 1958年8月,人民公社运动
    • 1958-0830,在苏联的援助下,中国第一座原子反应堆回旋加速器建成并开始运转,标志着中国进入原子能科学研究和应用阶段
    • 1958年9月12日在后来英特尔的创始人罗伯特·诺伊斯的领导下,发明了集成电路。
    • 菏泽区划:1958年11月1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菏泽专区,所属各县划归济宁专区。次年6月,恢复菏泽专区,辖区如旧
  • 1959
    • 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
    • 1959-1210,白沙沱长江大桥完工,是继武汉长江大桥之后的第二座长江大桥,也是重庆市的第一座长江大桥
  • 1960
    • 两弹一星:1960—1970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分别成功试爆了第一枚原子弹(1964年)、试射了第一枚装载核弹头的地对地导弹(1966年)、试爆了第一枚氢弹(1967年)、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1970年)
    • 1960年6月至1961年2月,中缅边境作战
    • 1960-0716,苏联召回在华专家
      • 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正式照会中国外交部,至9月1日将召回全部在华工作的苏联专家、共1390人,销毁部分技术图纸,从而撕毁了与中国合作的几乎所有经济合同,其中343项技术援助合同被取消、257项科技合作项目被中止

    • 1960-1105,东风一号(DF-1)短程弹道导弹首枚在酒泉试射成功
    • 互联网开始发展:1960年,美国国防部高等研究计划署(DARPA)出于冷战考虑建立的ARPANET引发技术进步并使其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中心。
  • 1961
    • 1961-01,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欧佩克)正式宣告成立
    • 1961-0412,加加林(Ю́ри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Гага́рин)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从拜科努尔发射场起航,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愿望。
  • 1962
    • 1962年10月16日-10月29日,古巴导弹危机(Карибский кризис)
    • 1962年10月20日至11月21日(1个月1天),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 1963
    • 1963-0906,“九评苏共”,中苏论战
      • 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简称“九评”或“九评苏共”,是指中苏论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1963年9月6日至1964年7月14日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编辑部名义在《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上发表的九篇评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1963年7月14日公开信的社论。由康生主持起草,国际关系研究所参与起草[1]。“九评”是中苏论战(亦被毛主义者称为“大论战”)的一部分。

  • 1964
    • 1964-0629,中国第一枚自主研制的导弹“东风二号”在酒泉发射场成功发射并命中目标。此前1962年3月21日,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导弹发射失败
    • 1964-1016,中国试爆了第一枚原子弹: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研发团队在罗布泊成功试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邱小姐”(596原子弹)
    • 日本的新干线开始运营,是世界第一个投入商业运营的高速铁路系统
    • 1964年-1980年,三线建设
  • 1965
    • 1965年-1966年,印尼大屠杀,至少30万人:九三〇事件后,苏哈托在印尼领导反共大屠杀,造成至少数十万人死亡,包括大批华人
    • 1965-0809,新加坡被迫独立。时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以避免局势恶化为由,在1965年8月7日下令将新加坡州自马来西亚联邦中除名。于是,1965年8月9日,以巫统为首的执政联盟在马来西亚国会紧急修宪,并以126票赞成、0票反对通过了解除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关系,将其“踢出”联邦,使新加坡被迫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 1966
    • 1966年5月16日—1976年10月6日,文化大革命
    • 1966-1027,中国试射了第一枚装载核弹头的地对地导弹:中国成功试验能够运载核武器的导弹,此即“两弹结合”
  • 1967
    • 菏泽区划:1967-03,改菏泽专区为菏泽地区
    • 1967-0617,中国试爆了第一枚氢弹:中国由飞机空投的330万吨当量的氢弹试验获得成功
    • 1967-0808,曼谷宣言,东盟:
      • 1967年8月6日,立场反共的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尼五国外长在曼谷举行会议,于8月8日发表了《亚细安宣言》,正式宣告亚细安恢复运作并更名为“亚细安组织”。
  • 1968
    • 1968-0701,《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签署
      •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英语: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普遍称为《核不扩散条约》[4]或NPT[5],也称作《防止核扩散条约》[6],是一项国际条约,目标是防止核武器和技术扩散,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合作,并进一步实现核裁军的目标。1965年至1968年间,该条约是由十八国裁军委员会谈判达成的,该委员会是一个由联合国资助的组织,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

      • 该条约将公认拥有核武的国家定义为1967年1月1日之前建造并测试核装置的国家;分别是美国(1945年)、俄罗斯(1949年)、英国(1952年)、法国(1960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1964年)。
      • 语言 英文,俄文,法文,西班牙文和中文

      • 印度、以色列、巴基斯坦和南苏丹四个国家从未签署过该条约。印度和巴基斯坦已公开披露核武计划,而以色列长期以来对其核计划采取故意模糊的政策。
    • 1968-0930,南京长江大桥开通(铁路桥:1968年9月30日,公路桥:1968年12月29日)。
      • 是继武汉长江大桥和重庆白沙沱长江大桥之后第三座跨越长江干流的大桥,是第一座完全由中国设计建造并基本采用国产材料的特大型桥梁,因而在中国桥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该桥是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曾以“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被记载入《健力士世界记录大全》。[3]2023年9月,入选第五批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4]。

  • 1969
    • 1969-0302至1969-0317,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 1969-05至11月,马来西亚,五一三事件,143人:官方数据显示196人死亡,其中华人143人
    • 1969-0721,阿姆斯特朗(Neil Alden Armstrong)成为了第一个踏上月球的宇航员,也是第一个在地球外星体上留下脚印的人类成员
    • 1969-0923,中国成功地进行了首次地下核试验
    • 1969-1001,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完工,是中国第一条地铁。
  • 1970
    • 1970-0424,中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21时35分(UTC+8),“东方红一号”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 1970-1207,华沙之跪(Warschauer Kniefall;Uklęknięcia w Warszawie / Uklęknięcie Willy’ego Brandta / Uklęknięcie Brandta w Warszawie),指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在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下跪一事。当天西德与波兰签订华沙条约。
      • 在纪念碑前敬献花圈后,勃兰特突然自发下跪并且为在纳粹德国侵略期间被杀害的死难者默哀。这一举动引起德国国内乃至世界各国的惊动。无可否认,华沙之跪极大提高勃兰特和德国在外交方面的形象,为此,1971年勃兰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华沙之跪也为战后德国与东欧诸国和以色列改善关系的重要里程碑。

      • 据陪同者在一次电视采访中回忆,当天晚上在就此事问勃兰特时,他曾经回答说“我当时突然感到,仅仅献上一个花圈是绝对不够的”(Ich hatte plötzlich das Gefühl, nur einen Kranz niederlegen reicht einfach nicht!)。

      • 而德国明镜杂志随后作民众调查访问,48%的德国人认为这太夸张,41%认为很恰当,11%认为中立。

  • 1971
    • 1971-0410至17日,乒乓外交,“小球转大球”。
      • 1971年4月10日至17日,以美国乒乓球协会主席格雷姆·斯廷霍文为团长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应邀访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个应邀访华的美国团体。此次被称为“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重新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 1971-0815,美国单方面退出了《布雷顿森林协定》。美国放弃了金本位。
    • 1971-1115,Intel 4004是美国英特尔公司 (Intel) 推出的第1款微处理器,也是全球第一款微处理器;1971年11月15日发布。
  • 1972
    • 1972-0228,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
    • 1972-0905,慕尼黑惨案
      • 慕尼黑袭击是于1972年9月5日于第二十届夏季奥运会举办期间发生在西德慕尼黑的一次袭击,以色列政府把事件定性为“恐怖事件”。策划者是巴勒斯坦激进派反抗组织黑色九月,袭击对象是参加奥运会的以色列代表团。营救过程中警察出现严重失误,导致该代表团11人全部身亡。

      • 2022年,德国政府与11名遭到杀害的以色列代表团成员家属达成赔偿协议,德国政府向遇难者家属的赔偿由原本的1000万欧元,加码至大约2800万欧元,当中联邦政府负责2250万欧元,巴伐利亚州(Bavaria)及慕尼黑市政府则各自支付500万欧元及50万欧元[1]。

    • 1972-0929,中日邦交正常化
    • 1972-0929,《中日联合声明》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日语:日本国政府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の共同声明),简称中日联合声明(日语:日中共同声明),又称中日建交公报,是1972年9月29日中日邦交正常化时,两国政府签署的一份联合声明。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国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并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条的立场。

  • 1973
    • 1973-1006至26日,赎罪日战争( מִלְחֶמֶת יוֹם הַכִּפּוּרִים ; حَرْب أُكْتُوبَر‎ ),又称第四次中东战争、斋月战争、十月战争
      • 起源于埃及与叙利亚分别攻击六年前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战争的头一至两日埃叙联盟占了上风,但此后战况逆转。至第二周,叙军退出戈兰高地。在西奈方面,以军在两军之间攻击下越过原来的停火线苏伊士运河,直到联合国停火令生效为止。

    • 1973-10,第一次石油危机
      • 第一次石油危机,又称作1973年石油危机,始于1973年10月,当时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宣布,对赎罪日战争期间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施石油禁运。[1]最初的目标国家是加拿大、日本、荷兰、英国和美国,随后禁运也扩大到葡萄牙、罗得西亚和南非。禁运持续了将近一年,到1974年3月正式结束。[2]禁运期间,全球石油价格上涨了近300%,从每桶3美元升至近12美元,许多国家的能源价格明显上涨,对全球政治和全球经济产生了许多短期和长期影响,是20世纪下半叶三大石油危机之一。[3]

  • 1974
    • 1974-0119和20日,西沙自卫反击战
    • 1974-0608,「石油美元」:美国与当时世界上最大产油国沙特达成协议,确定把美元作为石油计价货币,并得到了OPEC其他成员国的同意。
      • 协议在2024年6月9日到期后,沙特选择不再续签。沙特现在可以灵活地以多种货币出售石油,其中包括人民币、欧元和日元,未来还会扩大。
  • 1975
    • 1975年-1979年,柬埔寨,红色高棉大屠杀,20万-30万人:波尔布特领导的共产政权红色高棉在柬埔寨进行大屠杀,导致150万-300万人死亡,华侨总人数的一半遭到屠杀
    • 1975-08,印尼入侵东帝汶,并进行东帝汶大屠杀,持续整个占领时期(1975年至1999年),大部分遇难者是于1970年代被杀害的
    • 1975-1126,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尖兵一号”发射成功,并于3天后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从轨道上回收卫星技术的国家
  • 1976
    • 1976-0728,唐山大地震
      • 唐山大地震是指于协调世界时1976年7月27日-28日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唐山市周边两次规模7以上的地震。主震于7月27日19时42分54秒(北京时间7月28日03时42分54秒),座标39.570°N 117.978°E(唐山地区丰南县城西9公里、唐山市中心西南18公里),矩震级7.5级,震源深度23公里;[1]第二次强震于7月28日10时45分35秒(北京时间7月28日18时45分35秒),矩震级7.4级,座标39.664°N 118.401°E(唐山市东矿区的吕家坨矿以西2公里、唐山市中心以东19公里),震源深度26公里。[2]

      • 震度11(XI)度的灾区被夷为平地。1979年以来官方宣布的死者为24万多人(具体的千位数有几种版本)、重伤164,851人。

  • 1977
    • 1977-12,济菏(济宁——菏泽)铁路破土动工,菏泽站为济菏线路终点。
  • 1978
    • 1978-0510,中共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第60期刊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该文由南京大学教授胡福明撰写、经胡耀邦审定
    • 1978-0602,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谈到,“我们一定要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这确实是一个十分严重的任务。”
    • 1978-1110到1215,十一届三中全会,被视为邓小平时代和改革开放的开端,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 1978-1221至1989-0926,柬越战争(សង្គ្រាមកម្ពុជា-វៀតណាម;Chiến tranh Việt Nam - Campuchia/戰爭越南 - 淦哺支)
      • 是1978年12月21日-1989年9月26日发生在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民主柬埔寨之间的一场战争。虽然柬越历来就有冲突,被越方侵略的同时也发生了越军对柬埔寨人的暴力冲突与强占,但因这场“入侵”正好终结了当时更残酷的红色高棉大屠杀运动[7][8],因战争逃往泰国的难民并有机会把内部的暴行揭发保存出来[9],使得战争至今在柬埔寨仍有一定程度的争议,甚至就推翻红色高棉政权来说还被柬埔寨庆祝[10]。

  • 1979
    • 1979-0101,《国防部关于停止对大金门等岛屿炮击的声明》
      • 国防部部长徐向前发表了《国防部关于停止对大金门等岛屿炮击的声明》,声明主要内容如下:
      •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已经宣布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这是一件历史性的大事。中美建交将有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也为台湾归回祖国,完成祖国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

      • 台湾是我国的一部分,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兄弟。为了方便台、澎、金、马的军民同胞来往大陆省亲会友,参观访问和在台湾海峡航行、生产等活动,我已命令福建前线部队,从今日起停止对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的炮击。

      • 这是迄今为止有关于国共内战的唯一一份局部停火声明,除此之外双方仍未签订任何文书结束这场战争。
      • 大陆与台湾有停战协议吗?——卡老师的回答
    • 1979-0101,中美正式建交
      • 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即中美建交公报,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
      • 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访美。邓回国后不久即发动对越战争,以行动证实中苏彻底决裂,彰显“联美抗苏”的决心,使得中美关系快速进入一个蜜月期,中国获得进口大量西方投资和技术的时机。

    • 1979-0217至0316,对越自卫反击战
    • 1979-1224至1989-0215(9年1个月22日),苏联入侵阿富汗,苏阿战争
      • 苏联从1988年5月15日开始从阿富汗撤出作战部队,鲍里斯·格罗默夫上校是最后一位撤出阿富汗的苏联将领,他在1989年2月15日从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友谊桥带领最后一批苏联军队返国,自此苏联-阿富汗战争结束。
  • 1980
    • 1980-0208,济菏铁路建成通车,菏泽站建成启用。
    • 1980-0518,东风-5型洲际弹道导弹(DF-5)全程飞行试验成功,导弹飞行距离9070公里
      • 1980年5月9日,新华社受权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将进行“海上发射运载火箭”试验,北京时间5月12日至6月10日,择机向位于南太平洋的以南纬7度0分,东经172度33分(7°0′0″S 172°33′0″E)为中心半径70海里的圆形海域发射运载火箭,试验代号“580”。5月18日10时0分23秒,东风-5导弹02批07发遥测弹以“远程运载火箭”名义,顺利从东风基地138工位点火发射,约30分钟后,数据回收舱在南太平洋预定海域的公海上溅落,并随即被海军舰队回收。这次全程飞行试验行程9070公里,落点靶区为2公里正方形区域,实际偏差仅为250米。5月21日,进行第二次全程飞行试验,再次取得成功。[9][1]这标志着东风-5的研制工作终于取得圆满成功,比原计划晚了8年。

    • 1980-08,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置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
  • 1981
    • 1981-0627,《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简称《历史问题决议》或《决议》,是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的各项决议之一[1][2]。该决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主要历史事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作出了官方总结,是共产党拨乱反正运动的一部分,也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包括毛泽东)的功过得失作出了官方评价。

      • 这篇1981年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与1945年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两个最为重要、权威的内部历史文献,二者都起到了对有争议的党内历史问题做出结论、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统一全党思想、对未来发展提供指导理论等的一系列重大作用[3]。

  • 1982
    • 1982-07,在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命令和调遣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2万余人进驻深圳,先后加入了特区建设行列,并于1983年6月底全部调遣完毕,加上基建工程兵的家属共计4-5万余人
    • 1982-0901至0911,中共十二大,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
    • 1982-1012,巨浪-1型潜射弹道导弹发射成功
  • 1983
    • 1983-0323,星际大战(StarWars)
      • 战略防御倡议,亦称星际大战(StarWars),正式名称为战略防卫先制(英语: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亦称:Star Wars Program,简称:SDI),是美国在1980年代研议的一个军事战略计划,目标为建造太空中的激光装置来作为反弹道导弹系统,使敌人的核弹在进入大气层前受到摧毁。该计划源自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在冷战后期(1983年3月23日)的一次著名演说。其核心内容是:以各种手段攻击敌方的外层空间的洲际战略导弹和外层空间航天器,以防止敌对国家对美国及其盟国发动的核打击。其技术手段包括在外层空间和地面部署高能定向武器(如微波、激光、高能粒子束、电磁动能武器等)或常规打击武器,在敌方战略导弹来袭的各个阶段进行多层次的拦截。该计划的着眼点在于当苏联发动大规模核武攻击时,相当数目的美国导弹能够存活下来。冷战结束后则再度修正该计划,试图在美国受到少数核武攻击时保障领土安全。[1]美国的许多盟国,包括英国、意大利、西德、以色列、日本等,也在美国的要求下不同程度地参与了这项计划。

  • 1984
    • 1984-1219,《中英联合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国务院与英国玛格丽特·撒切尔内阁对香港前途问题发表的联合外交声明,于1984年12月19日由中国国务院总理赵紫阳与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作为两国政府首脑在北京签订
  • 1985
    • 1985-0922,《广场协议》签署
      • 是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及德国5个工业发达国家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于美国纽约的广场饭店会晤后,在1985年9月22日签署的协议。目的在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日圆及德国马克等主要货币有秩序性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
  • 1986
    • 1986-03,863计划
      • 863计划,即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986年3月提出并批准的一项高新科技发展计划,其历史背景是1983年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1][2]863计划是以政府为主导、以一些有限的领域为研究目标的一个基础研究的国家性计划,于2016年结束。[3][4]

    • 1986-0426,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俄语:Авария на Чернобыльской АЭС;乌克兰语:Чорнобильська катастрофа)
  • 1987
    • 1987-1025至1101,中共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 1988
    • 1988-0515至1989-0215,苏军撤出阿富汗
  • 1989
    • 1989-1216至1993-0924,东欧剧变
  • 1990
    • 1990-1003,两德统一
  • 1991
    • 1991-1005,Linux 操作系统的内核由林纳斯·托瓦兹(Linus Benedict Torvalds (芬兰瑞典语[ˈliːnʉs ˈtuːrvɑlds]))首次发布
    • 1991-1226,苏联解体(Распад СССР)
  • 1992
    • 1992-0118至0221,邓小平南巡,又称九二南巡,其讲话中文媒体亦称为“南方谈话”(区别于1978年邓小平视察东北期间的“北方谈话”)
      • 是指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期间,当时已经卸任党内外一切职务的邓小平在中国南方的深圳、珠海、广州、上海等地所做的巡视以及讲话,重申与改革开放相关的邓小平理论,并期许广东能按其“生产力为基础的发展观”发展经济在20年内追上亚洲四小龙[1][2]。邓小平九二南巡事件的影响极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放缓甚至停滞的中国改革开放自九二南巡后重新提速[3][4][5][6],而九二南巡还拯救了当时中国新兴的资本市场[7][8]。

    • 1992-0207,《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1993年11月1日生效,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 1992-0427,南斯拉夫联邦彻底解体,由塞尔维亚与黑山两共和国组成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
      • 此前,自1990开始,其他成员已相继独立
    • 1992-1012至1018,中共十四大,确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写进党章
  • 1993
    • 1993-0723,银河号事件
      • 银河号事件,是于1993年7月至9月间,发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国之间的一次外交冲突。7月23日,美方称有确凿证据证明“银河号”货轮向伊朗运送化学武器原料,将其截停于印度洋国际水域。中方则坚持称船上并未装载任何化学武器原料,并拒绝美方提出的使“银河号”返航或者接受美舰人员登船检查的要求。双方最终让步,同意在第三方(沙特阿拉伯)以沙特人员的名义美方人员跟随对船进行检查。9月4日,三方最终签订调查报告,确认银河轮没有运载化学武器原料。银河号被迫中止正常航运长达33天。中方要求美方赔偿,但美方态度强硬,坚持拒绝道歉,最后不了了之。

  • 1994
    • 1994-0420,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中的第77个成员
    • 1994-1214,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 是单个的混凝土重力坝。它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坝。"三峡"这个名字来源于长江上的三个峡谷: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这三个峡谷位于大坝上游。
  • 1995
    • 1995-0323,Java 语言第一次公开发布,于SunWorld大会
    • 1995-0522,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决定允许时任伪中华民国总统李登辉于当年6月的第一周到美国进行非官方的私人访问,参加康奈尔大学的毕业典礼,打破了将近17年未有伪中华民国最高层官员访美的惯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表示不满。
    • 1995-0721至1996-0323,1996年台海危机(台湾海峡导弹危机,第三次台湾海峡危机)
      • 1995年,中华民国总统李登辉访问美国[2],引发中国大陆不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阻止李登辉在1996年伪选举中连任,于是进行以武力威慑台湾的军事演习,此举引发危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和南京军区分别向台湾外海发射导弹,举行两栖登陆作战演习,美国则紧急调动两个航母战斗群进入台湾海峡,海峡一时战云密布。

  • 1996
    • 1996-0901,京九铁路全线建成
  • 1997
    • 1997-0701,香港回归
    • 1997-07,亚洲金融风暴
      • 亚洲金融风暴是1997年爆发的一场金融危机,从1997年7月开始席卷东亚大部分地区。1990年代初期资金涌入东南亚,因为实际生产力不如账面,导致经济出现泡沫,结果由于泰国放弃固定汇率制而爆发,随后进一步波及至邻近亚洲国家的货币、股票市场及其他资产,相关资产的价值也因此暴跌。该事件在泰国又称“冬阴汤危机”(泰语:วิกฤตต้มยำกุ้ง)。[1]风暴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幻象,而随后资本的投资减少,使亚洲各国经济遭受严重打击,纷纷进入经济衰退。危机还导致社会动荡和政局不稳,一些国家也因此陷入混乱。除此之外,危机甚至因而影响了俄罗斯和拉丁美洲经济。[2]

    • 1997-0912至0918,中共十五大,邓小平理论确定为中共的指导思想,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 1998
    • 1998-0101,戈尔巴乔夫的必胜客广告开始播放。广告中,必胜客餐厅内的一家人大谈戈尔巴乔夫的政治遗产,其中两位男子出现激烈争锋,直至一位女子说戈尔巴乔夫给他们带来了必胜客
    • 1998-0319,中国澳门创律公司买下瓦良格号
      • 辽宁舰原为计划服役于苏联海军的库兹涅佐夫元帅级航空母舰2号舰“里加号”,1988年11月25日下水,1990年7月原定更名为“瓦良格号”后继续施作。后因苏联解体,以处于67.3%完工的状态搁置,尚未完成舾装。1998年3月19日,前解放军军人、移民香港的解放军广州体工大队退伍军人徐增平以香港创律集团名义出面并对外宣称计划把它建成澳门的海上赌场,经决定后以2000万美元报价,拍卖中标瓦良格号及其全套设计图纸,并随即支付10%首款200万美元。其后由华夏证券公司、有军方背景的东方汇中公司、国企中船重工集团公司参与其中,投入大量资金和主管的澳门创律公司运营。

    • 1998-05,印度尼西亚,黑色五月暴动,1200余人:约170名华人妇女遭到强暴,5000多家华人工厂、店铺、住宅被烧毁
    • 1998-0504,985工程开始创办
      • 985工程,俗称“985院校”,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原为了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世界著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教育计划,此名来自于1998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提出的想法。该工程至2010年第三批建设结束后共有39所高校入选,所有高校也均在211工程的112所高校名单内。最初入选985工程的高校有九所,称九校联盟。

      • 2016年6月,被视为是985工程和211工程实质上的终结
    • 1998-0528,广深线高速电气化工程竣工,同年8月28日正式投入运营。广深铁路率先使用由瑞典租赁、最高运营速度达时速200公里、被命名为“新时速”的X2000摆式高速动车组运行广深城际列车。由于全线采用了众多达到19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和设备,因此当时广深铁路被视为中国由既有线改造踏入高速铁路的开端。1998年6月,韶山8型电力机车于京广铁路的区段试验中达到了时速240公里的速度,创下了当时的“中国铁路第一速”,是中国第一种高速铁路机车
    • 夏,1998年中国水灾,九八抗洪。
      • 1998年中国洪水,主要是指该年夏天在中国的长江、松花江、嫩江等主要江河的干支流发生的特大洪水。据中国官方统计,1998年全年全国洪水共造成415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551亿元人民币。其中,1998年的夏季洪水受灾人口超2亿人、共造成3000余人死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重大的水灾之一,同时因为长江灾情最为严重故又称1998年长江大水。1998年的长江洪灾是继1931年江淮大水、1954年长江洪水后,长江在20世纪的第三次全流域型大洪水(仅次于1954年),而松花江、嫩江的洪水则是150年来最严重的大洪水。中国官方最终统计1998年夏季洪水死亡人数为3656人

      • 这次洪水暴露出许多质量低劣的水利工程,被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斥责为“豆腐渣工程”,也引发了公众对于“围湖造田”等环境保护问题的讨论。中国政府方面也罕见承认土地的错误使用是导致洪灾的原因之一,并承诺进行政策调整。此次洪灾中,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担任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大批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参与了抗洪抢险,被中国官方誉为“九八抗洪”。

      • 1998年8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出《关于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停止一切毁林开垦行为,并切实做好退耕还林工作

      • 到了北京我干了这十几年也没有什么别的,大概三件事。一个,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二个,把邓小平理论列入党章。第三个,就是‘三个代表’。如果说还有一点成绩,就是军队一律不得经商,这个对军队的命运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我后来又干了一年零八个月,等于我在部队干了15年军委主席。还有98年的抗洪也是很大的。但是这些都是次要的,我主要的就是三件事情。 —— 江泽民,2009年4月23日

    • 1998-0817,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也称卢布危机):是指1998年8月17日在俄罗斯发生,最终导致了俄罗斯政府将卢布贬值,并且宣布无法按时偿还国债的一次金融危机。
  • 1999
    • 1999-0324至0610,北约轰炸南斯拉夫,是科索沃战争期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军事行动。该行动未经联合国授权,也是北约首次未获联合国安理会批准使用武力,而且对象是对北约会员国并未造成威胁的主权国家
      • 1999-0507,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
    • 1999-08:图形处理器是NVIDIA公司(NVIDIA)在1999年8月发表NVIDIA GeForce 256(GeForce 256)绘图处理晶片时首先提出的概念,在此之前,电脑中处理视频输出的显示晶片,通常很少被视为是一个独立的运算单元。
    • 1999-0918,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授予对“两弹一星”有杰出贡献人士的一种奖章,于1999年9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共同颁发,只发放过一次,共授予23人
    • 1999-1220,澳门回归
  • 2000
    • 菏泽区划:2000-12,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菏泽地区,设立地级菏泽市,原县级菏泽市改为菏泽市牡丹区。

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二十一世纪(-2100年)

  • §💯二十一世纪 / 二零几几年 / AD21 / Saeculum 21§
  • 2001
    • 2001-0115,维基百科正式展开
    • 2001-0401,81192撞机事件,中美撞机事件,在南海靠近海南岛上空,飞行员王伟少校跳伞下落不明,后被中国政府确认牺牲,年仅32岁
    • 2001-0911,基地组织袭击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塔
  • 2002
    • 2002-0101,欧元正式启用(1999-0101推出)
    • 2002-1108至1114,中共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2002-1115,非典(SARS):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疫情,是一次由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所引发的流行病疫情。在2002年11月至2003年9月间散布于29个国家和地区的疫情
    • 2002-1231,上海磁悬浮线开通运营。
      • 是世界上第三条投入商业运营及目前唯一运营的高速(通常指时速大于250公里)磁悬浮列车线路。上海磁悬浮是继在英国伯明翰磁悬浮和德国柏林M-Bahn之后的第三条商业运营的磁悬浮列车线路,但后者均已取消以磁悬浮方式运营。
  • 2003
    • 2003-0320到2011-1218,以美国为首并由英国、澳大利亚和波兰等国参与的多国联军入侵伊拉克
    • 2003-0710,三峡水电站开始运作:左岸2号机组投产发电,是三峡水电站第一台发电的机组,同时是三峡水电站左岸电厂第一台发电的机组
    • 2003-1015,神舟五号,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
      • 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次日返回,10月16日6时23分降落于四子王旗着陆场。它的成功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而且与东方红一号相同,中国的首次飞行比起其他国家,过程可以说是一次最完整的太空飞行(苏联飞船返回时宇航员跳伞着陆、美国飞船发射高度没到达环绕地球轨道)。

  • 2004
    • 2004-1226,印度洋大地震,印度尼西亚,死亡人数约300,000
  • 2006
    • 2006-0520,三峡大坝主体工程全面竣工。
    • 2006-0824,下午,第26届国际天文联合会通过决议,由天文学家以投票正式将冥王星划为矮行星,自行星之列中除名
  • 2007
    • 2007-0109,第一代iPhone由前苹果公司CEO史蒂夫·乔布斯发表。iPhone所采用的多点触控技术以及其友好的使用界面使得该系列产品大获成功,同时也对其他智能电话的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 2007-1015至1021,中共十七大,科学发展观
  • 2008
    • 2008,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铁路专用线路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经过8年的高速铁路新线建设和对既有铁路的高速化改造,时速首突破300至350公里。
    • 2008-0512,汶川大地震
      • 汶川大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14时28分04秒[6],震央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附近、四川省会成都市西北偏西方向79公里处[4]。根据中国地震局的数据,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级达8.0级[2]、矩震级达8.3级[3],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公里[7]。地震震度可能达到11度[8]。地震的地震波围绕地球传播了6圈[9],地震震度达8级的重灾区由汶川县往青川县呈东北向近乎直线分布。

      • 截至2008年9月25日,地震共计造成69,227人遇难,17,923人失踪,374,643人不同程度受伤,1993.03万人失去住所,受灾总人口达4625.6万人[5]。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10],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惨重的一次[11]。地震造成四川、甘肃、陕西等省的灾区直接经济损失共8451亿元人民币[12],灾区的卫生、住房、校舍、通讯、交通、治安、地貌、水利、生态、少数民族文化等方面受到严重破坏。地震灾情引起民间强烈回响,全中国以至全球纷纷捐款援助,累积金额超过500亿元人民币[5]。中国民间的大批志愿者和来自中国各地以及世界各国的专业人道救援队伍也加入救灾。震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取“一省帮一县”对口援助[13]。2012年1月10日,四川省省长蒋巨峰代表四川省政府宣布重建完成[14]。

    • 2008-0808,北京奥运(les Jeux de la 29e Olympiade)
    • 2008-0915,雷曼兄弟控股公司(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破产。雷曼兄弟的破产被认为是2007年–2008年环球金融危机失控的标志。
  • 2009
    • 2009-0705,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ئۈرۈمچی بەشىنچی ئىيۇل ۋەقەسى‎)
    • 2009-1029,天河一号(第一期)研制成功
      • 天河一号第一期由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和天津滨海新区共同资助,国防科技大学研制,共耗资6亿元人民币,参与研发的科技人员逾200人,于2009年10月29日发布研制成功资讯。该电脑由103台机柜组成,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装有3072颗英特尔公司的至强E5540 2.53GHz四核处理器和3072颗至强E5450 3.0GHz四核处理器,共有24,576个处理器核心。天河一号还装备2560块AMD公司的Radeon HD 4870 X2显卡,共有5,120个图形处理器用于图形处理器通用编程。天河一号拥有98TB内存和1PB共享的磁碟容量[6]。全系统功率为1280千瓦。[7]

  • 2010
    • 2010-0112,海地地震,死亡人数约316,000
    • 2010-0501到1031,上海世博会,中国上海市卢湾区(今黄浦区)和浦东新区
    • 2010-0531,蛟龙号潜水器启用
      • 蛟龙号潜水艇是一艘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行设计[1]、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2],也是863计划中的一个重大研究专项,[3]设计深度为7,000米。[4]2010年5月至7月,蛟龙号在南中国海中进行了多次下潜任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了3,759米。[5]2011年7月26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达到深度5,057米[6]。2012年6月27日,下潜深度更达到了7062.68米。2015年3月17日,蛟龙号正式靠泊科考母港在国家深海基地36°20′05.49″N 120°43′54.41″E。

      • 2010年5月31日至7月18日,蛟龙号在中国南海3,000米级的深海中共完成了17次下潜任务,其中7次穿越2,000米深度,4次突破3,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了3,759米,共在水底作业9小时零3分,这使中国成为了继美国、法国、俄国、日本之后,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5]在其中一次下潜任务成功后,潜航员利用机械手在南中国海海底插上了一面中国国旗。[11][12]

      • 2012年6月15日,“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进行7000米级海试第一次下潜试验时,三名潜航员在“蛟龙”号潜至水下6000米时与水面指挥人员通话,遥祝次日的“神舟九号”发射成功。

  • 2011
    • 2011-0630,京沪高速铁路通车
  • 2012
    • 2012-0704,三峡水电站全部运作:三峡电站最后一台机组正式交付并网发电,正式全面建成投产
    • 2012-0925,中华人民共和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正式交接入列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
    • 2012-1108至1114,中共十八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 2014
    • 2014-0220至0318,俄乌战争,吞并克里米亚
    • 2014-0301,2014年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袭击事件
  • 2015
    • 2015-0714,美国宇航局发射的新视野号探测器飞掠冥王星,成为人类首颗造访冥王星的探测器
  • 2016
    • 2016-0624,英国公投决定脱离欧盟
      • 直至2020年1月29日,欧洲议会通过英国脱欧协议,同年1月31日英国才正式脱离欧盟。2020年12月31日英国正式离开欧盟单一市场及关税同盟。
  • 2017
    • 2017-0527:AlphaGo对阵柯洁的三番棋比赛于2017年5月23日、25日和27日在中国乌镇围棋峰会进行,AlphaGo Master以3:0战胜了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围棋棋手柯洁。
    • 2017-1018至1024,中共十九大,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
  • 2018
    • 2018-0923,通往香港的广深港高速铁路全线通车,采一地两检方式,往返香港的乘客,统一于香港西九龙站办理香港出入境手续
  • 2019
    • 2019-1201,2019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该病首例病例发病于2019年12月1日,首个前往医院就诊之病例为12月12日。人类于12月26日首次识别及发现该病
      •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20年1月30日宣布2019冠状病毒疾病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至2023年5月5日解除
    • 2019-1217,山东号航空母舰正式服役,是中国第一艘完全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配套的中国国产航空母舰
  • 2021
    • 2021-0402,菏泽通飞机:菏泽牡丹机场(Heze Mudan Airport,IATA:HZA,ICAO:ZSHZ)正式通航
    • 2021-1108,《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又称为第三个历史决议
      • 《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又称为第三个历史决议[1][2],是在2021年11月8日-1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讨论并审议通过的一项“历史决议”[3]。中共中央政治局委托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向全会说明了该决议起草的有关情况[4]。

      • 该决议于11月11日在会议结束后通过,全文于11月16日对外发布,主要内容就中国共产党自我总结的在该党建立一百年历史中的成就以及经验、挫败、教训等,在该决议中指出要坚持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路线,将改革开放政策称赞为“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不过内文也以大篇幅具体阐述了中国在转型摸索道路上的一系列负面问题,并且紧随其后肯定了中共十八大后,习近平出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执政以来,推行的各项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政策[5]。

      • 这篇指导性决议与1945年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1年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6]一样,是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最重要[7][8]、最权威的三份关键历史文献之一[9]。

    • 2021-1226,菏泽通高铁:菏泽东站随日兰高速铁路曲庄段通车运营而投入使用
  • 2022
    • 2022-0224,俄乌战争
    • 2022-1016至1022,中共二十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 2022-1130,ChatGPT首次发布,GenAI进入新阶段。
  • 2023
    • 2023-1007,以色列—哈马斯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