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342 lines (198 loc) · 84.9 KB

yi-ben-xi-na-awei-sen-na-de-zi-ran-zhe-xue-natural-philosophy-jon-mcginnis.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342 lines (198 loc) · 84.9 KB

伊本·西那(阿维森纳)的自然哲学 natural philosophy (Jon McGinnis)

首次发布于 2016 年 7 月 29 日星期五;实质性修订于 2020 年 10 月 12 日星期一

阿维森纳(980-1037 年)-拉丁名声的伊本·西那(Ibn Sīnā)-可以说是伪学派的最重要代表,这是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的希腊-阿拉伯哲学传统,延续到新柏拉图主义评论传统,并在中世纪阿拉伯世界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中继续发展。阿维森纳的声誉在很大程度上是他能够综合和扩展他那个时代的许多思想潮流的结果。这些潮流不仅包括上述的希腊传统,还包括伊斯兰神学传统卡拉姆,这个传统在希腊科学和哲学文本被翻译成阿拉伯语的同时正在兴起。阿维森纳自己独特的体系至少在三本哲学百科全书中得以保存-《治疗》(或《疗法》)、《救赎》和《指南和提醒》。每一本都提供了一个从逻辑到心理学,从形而上学到伦理学的全面世界观(尽管可以承认,伦理学只是被简单地处理了一下)。在这个阿维森纳的世界观的中心是自然哲学或物理学(ʿilm ṭabīʿī)。自然哲学的重要性,尤其是阿维森纳的物理学,有两个方面。首先,它代表了阿维森纳解释我们所生活的可感知世界并为许多其他特殊科学提供原则的最佳尝试。其次,阿维森纳的自然哲学为全面理解他在其他领域的进展奠定了基础。这第二点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逻辑区分对科学的影响,心理学的物理基础(以及物理主义对心灵哲学的局限性)以及引入将成为形而上学探究的焦点问题。在所有情况下,阿维森纳假设他的读者了解他们的物理学。

与他之前的其他人一样,阿维森纳将自然哲学理解为对物体进行研究,因为它受到运动的影响。因此,本条目在概述中世纪物理学的基础上,转向阿维森纳对物体性质的描述,然后是他对运动的描述。对于物体的描述,一个核心问题是它们是连续的还是离散的,因此必须考虑阿维森纳对原子论的批评以及他对连续量的辩护和分析。运动的讨论分为两个步骤:一是他对运动的描述,二是他对运动条件的描述。运动部分集中讨论阿维森纳对亚里士多德运动定义的独特理解,即运动作为潜在的第一实际性,以及运动条件涉及他对时间和位置的理解。


1. 中世纪物理学

对于阿维森纳来说,自然哲学的适当对象,在其最广泛或最一般的意义上,是身体,因为它受到运动的影响。除了一般物理学(al-samāʿ al-ṭabīʿī)之外,物理科学根据所研究的运动类型或所处理的物体类型进一步分为各种特殊科学。虽然阿维森纳本人并没有明确地确定他划分特殊自然科学的决策程序,但可以从他将他的哲学和科学巨著《治愈》(al-Shifāʾ)的书籍划分方式中看出。例如,他的《论天体和地球》(Fī l-Samāʾ wa-l-ʿālam)一书通常涉及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论生成和腐败》(Fī l-Kawn wa-l-fasād)则涉及亚里士多德的物质类别中发生的变化,而《论行动和感受》(Fī l-Afʿāl wa-l-infiʿālāt)则涉及身体如何受到影响并相互影响,例如它们所具有的热-冷和湿-干等主要品质。阿维森纳根据所考虑的具体物体类型进一步区分了其他特殊自然科学,即物体是无生命的——通常是气象学(al-Maʿādin wa-l-āthār al-ʿulwiyya)的主题,还是物体是有生命的——心理学的主题(字面上是灵魂或生命原理的科学)。阿维森纳进一步将对生物的研究分为一般心理学(ʿilm al-nafs)、植物学(al-nabāt)和动物学(ṭabāʾiʿ al-hayawān)。本研究的重点主要限于阿维森纳的一般自然哲学,尽管有时讨论会补充特殊物理科学的发展。

1.1 物理原因和自然原理

阿维森纳和整个亚里士多德传统的自然哲学的特点是揭示和把握所考虑现象的基本原因。像他之前的亚里士多德一样,阿维森纳确定了四种原因:物质、形式、作用者(或效果原因)和目的(或最终原因)(阿维森纳,[Ph],1.10 和阿维森纳,[MPh],bk. 6)。对于阿维森纳来说,物质原因是形式的完全惰性基质。物质解释了一个物体可能具有的任何被动性或潜力性。形式(ṣūra)主要是一个物体成为实际种类或物种的原因,并执行与该物种相关的各种行动;其次,形式可能是属于该物体的偶然特征和确定性的原因(阿维森纳偶尔使用 hayʾa 表示形式的第二个意义)。总的来说,形式是物体具有或执行的任何实际性,即正面特征或行动的原因。效果原因解释了一个物体经历运动和变化(甚至存在),而最终原因是形式在物质中发生的目的。

与亚里士多德不同,阿维森纳也承认将原因分为物理原因和形而上学原因(阿维森纳,[Ph],1.10 [3])。最好通过考虑亚里士多德在十个范畴中发现的物质和意外的区分来接近这个区别。(在亚里士多德传统中,包括阿维森纳在内,十个范畴被认为是提供世界中事物被发现的最广泛分类的方式;阿维森纳,[Cat],1.1 和 [MPh],3.1。)主要范畴是物质,对于阿维森纳来说,它是属于事物本身的存在,例如,属于人类的人类存在或属于狗的狗存在(阿维森纳,[MPh],2.1 [1-2])。意外是存在于另一个事物中的东西,即存在于物质中,并包括物质的数量、质量、关系、何时、何地、位置、拥有、活动和被动。形而上学原因涉及解释物质的存在和持续保存,或者更准确地说,涉及具体个体的存在和持续保存。相比之下,物理原因涉及导致物体意外特征变化的因素,主要是质量、数量、位置和姿态的变化。例如,父亲负责确保他的精液位于母体内,母亲确保胎儿的子宫温度适宜,并为胎儿提供营养。位置、温度、营养等属于意外的范畴,而不属于物质的范畴。因此,对于阿维森纳来说,父亲和母亲最适合作为物理因素,即导致意外变化以准备物质形态的原因。因此,父母并不是后代物种形态存在的原因,后代物种形态使其成为特定的物质。 相反,形而上学的行动者——那个将物质赋予种类形式,以便产生与父母相同种类的物质的行动者——是一个独立的(非物质的)行动者,阿维森纳称之为形式赋予者(阿维森纳,[Ph],1.10 [3];[AP],2.1;[MPh],6.2 [5] & 9.5 [3–4])。[ 1]

无论是考虑物理还是形而上学的原因,阿维森纳解释说,任何运动或变化(无论是某种特定存在本身的变化还是某种新的意外的变化),都需要三个要素:(1)作为变化结果而产生的形式,(2)形式产生的物质,以及(3)物质最初缺乏该形式(阿维森纳,[Ph],1.2 [12-13])。这三个要素——形式、物质和缺乏——经常被称为“自然原理”(参见亚里士多德,《物理学》,1.7)。虽然阿维森纳乐意同意这三个因素在每个事物从不存在到存在的过程中都存在,但他对于这三个特征是否都是同等的“原理”(单数 mabdaʾ)并不满意。他关心的是,严格来说,原因和原理与其效果同时存在,而缺乏只存在于变化之前,并随着变化而消失(阿维森纳,[Ph],1.3 [14];麦金尼斯 2012 年,拉默 2018 年,§3.3)。更准确地说,阿维森纳认为,缺乏是变化的先决条件,而不是原理。然而,他承认,如果一个人在使用“原理”时放松了对原理的使用,以便将原理理解为“为了使其他事物存在而必须存在的任何东西,无论它如何存在,但反之不然”(同上),那么缺乏将被视为变化的原理。阿维森纳的推理如下:将缺乏从可变的事物中消除会使该事物不再可变,而将可变的事物本身消除并不会消除缺乏。换句话说,就某种程度而言,某物的可变性取决于或需要存在某种缺乏。相反,缺乏并不依赖于并且不需要存在任何可变的事物。 例如,对于阿维森纳来说,天体智力(类似天使团队)不受变化的影响;尽管如此,它们都具有某种存在和完美的缺乏,这种缺乏存在于上帝中。因此,缺乏在可变性中具有一定的本体优先性。可以有缺乏而没有可变性,但没有缺乏就没有可变性。

1.2 自然

与原因和原则密切相关的是“自然”(希腊语 phusis,阿拉伯语 ṭabīʿa)的概念,因为亚里士多德将自然定义为“作为‘首要地、本质上而非偶然地’属于某物的运动和静止的原则”(亚里士多德,《物理学》,2.1,192b21–3)。在评论亚里士多德对自然的定义之前,阿维森纳在《治愈》(阿维森纳,[Ph],1.5)中的“关于定义自然”的章节中,区分了由于外部原因而产生的物质的运动和行为,以及由于物质本身而产生的物质的运动和行为。例如,水因为外部热源而变热,而自身变凉。接下来,阿维森纳确定了两组参数,用于描述由物质本身产生的运动和行为。它们可能是出于意愿或无意愿。此外,它们可能是均匀无偏差的,也可能是非均匀有偏差的。因此,有四种非常普遍的方式来划分和描述宇宙中所有发现的运动和行为。

volitional 非自愿的
non-uniform animal soul plant soul
uniform 天体灵魂 nature

(1) 运动和行动可能是出于意愿,并以一种统一和不变的方式进行,例如天体的运动。阿维森纳告诉我们,在这些情况下,内在原因是天体灵魂。[2] (2) 其他运动和行动可能是出于意愿,但以一种非统一和多变的方式进行,就像动物的运动和行动一样;在这些情况下,内在原因是动物灵魂。 (3) 再者,其他运动和行动可能不是出于意愿,并且是非统一和多变的,就像植物的生长一样;在这些情况下,内在原因是植物灵魂。最后 (4) 有些运动和行动可能在没有意愿的情况下进行,并以一种统一和不变的方式进行,就像一块土壤的下降运动和火的加热一样;在这些情况下,内在原因是自然。

接下来,他转向亚里士多德对自然的描述,并开始批评亚里士多德轻率地断言证明自然存在是愚蠢的行为,因为显而易见的是事物具有这样的(内在)原因。虽然我们立即意识到似乎是物质自身产生的运动和行为,但确实存在这些行动和运动的内在原因需要进行证明。确实,阿维森纳举了一个例子,第一次遇到磁铁的运动时,可能会想象它的运动仅仅是自身的结果,而不是附近的铁的结果。此外,在阿维森纳所处的时代,自然是否存在是希腊-阿拉伯传统中的哲学家们(如阿维森纳)与伊斯兰思辨神学和宇宙学传统中的思想家们之间激烈辩论的话题。

卡拉姆传统的支持者,如 al-Bāqillānī(950-1013)和 al-Ghazālī(1058-1111),进行了两阶段的批评。首先,这些思想家们至少在 700 年前就预见到了休谟的观点,他们指出仅凭观察无法区分因果关系和纯粹的常规联结。(统计课上经常出现的一个当代例子是,夏天的阳光似乎与冰淇淋的融化有因果关系,而在美国,吃冰淇淋只是与暴力犯罪增加有常规联结。)这些思想家们警告我们,仅凭观察无法确定,例如,棉花燃烧是否与放火引起的,或者醉酒是否与饮酒引起的,与火和酒精的本质是否有因果关系,或者这些事件组合是否仅仅是常规联结。事实上,两个事件的同时发生可能是上帝习惯或惯例(ʿāda 或 sunna)导致的结果。虽然有人可能认为诉诸上帝来解释我们周围不断观察到的各种世俗事件是奢侈的,但卡拉姆思想家反驳说,实际上是哲学家在本体论上浪费,因为神学家只假设一类原因,即有意的行动者,而哲学家则致力于两个本体上不同的原因类别,如果不是更多。这一观点引出了卡拉姆对本质的第二阶段批评。上帝(全能)的因果力延伸到每一个实际的甚至可能的事件。上帝的因果力要么足以产生这些效果,要么不足。如果上帝的力量不足,那么无论是神明需要额外的“助力”来增强自然力量,还是需要本质作为工具或仪器等等。后一种立场与不敬相悖。 然而,如果上帝的因果能力足以产生每一个效果,并且还存在作为内在原因的本质,那么每一个事件都是过度决定的。事实上,本质到底扮演了什么因果作用并不清楚。卡拉姆批评得出的一个简约原则表明,应该舍弃本质,将所有的因果能力都保留给上帝。尽管阿维森纳在《形而上学》(4.2、9.2 和 9.5;另见 Dadikhuda 2019)中讨论了本质的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一个证明,但他也指出,物理学并不是进行这种企图的适当场所。这是因为科学的主题的存在,阿维森纳在亚里士多德之后指出,从来没有在这个科学本身中得到证明,而只能在更高的科学中得到证明。

在搁置是否存在本质的问题,并暂时假设它们存在的前提下,阿维森纳现在对亚里士多德的定义进行了详细解读。然而,在考虑他的分析之前,应该注意到亚里士多德对本质的整体处理存在一定的歧义。这种歧义涉及到本质是否应该以被动的意义来理解:本质是物质运动的原因吗?或者,本质应该以主动的意义来理解:本质是物质(自身)运动的原因吗?在《物理学》2.1 中,亚里士多德定义本质的文本中,他暗示(尽管没有明确声称)本质可以以两种意义来理解:被动的本质对应于物质的本质,主动的本质对应于物质的形式,并且是其运动的原因。相比之下,在《物理学》的后面,他认为本质应该仅仅被理解为被动的(亚里士多德,《物理学》,8.4,225b29–256a3)。这个结论是基于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第 7 章中建立的一条原则:一切被运动的东西必须被某物所运动。这个原则对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中的一个关键要素非常重要,即他对一个不动动者的证明。(这个不动动者旨在解释为什么存在运动。)上述原则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如果所有的自然物质都能够自我运动,那么就不再清楚是否需要一个不动动者来解释宇宙的运动。亚里士多德对本质的这种歧义,即本质是运动的主动源还是被动的运动因素,成为了亚里士多德后来的希腊评论家们(包括亚历山大·阿弗罗迪西亚斯(约公元 200 年)和晚期基督教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约翰·菲洛波诺斯(约公元 490-570 年))之间广泛讨论的源泉。 (有关这一传统的更详细研究,请参阅 Macierowski&Hassing 1988 年,Lang 1992 年,97-124 页和 Lammer 2015 年,2018 年,第 4 章)。

阿里斯多德对自然的定义,以阿维森纳的阿拉伯语传承下来,直译成英语为“在本质上而非偶然地属于其的运动和静止的主要原则”(引自阿维森纳,[Ph],1.5 [4])[3]。阿维森纳告诉我们,“运动的原则”意味着“一种有效原因,从中产生了另一种运动,即被移动的物体”(同上)。我们立即意识到,对于阿维森纳来说,自然可以被理解为产生运动的主动原因。这种立场与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8.4 中声称的自然不是事物运动的内在原因,而是其被移动的原因相对立 [4]。接下来,我们了解到定义中的“主要”意味着自然在身体中引起运动而无需进一步的中介原因。至于“本质上”(Gk. kath hauto, Ar. bi-dhātihi),阿维森纳告诉我们它是一个具有两个意义的模糊概念。在一种意义上,“本质上”是相对于运动者来说的,而在另一种意义上,它是相对于受运动影响的对象,即身体来说的。因此,一方面,当“本质上”相对于运动者来说时,物质的本质作为有效原因,本质上产生了那些典型的运动和行为,使物质成为其所属种类的典型物质。另一方面,当“本质上”相对于身体来说时,它指的是身体本质上受那些自然特征运动和行为的影响。实际上,通过区分“本质上”的这两个相对意义,阿维森纳为亚里士多德的定义留出了自然作为主动和被动原则的空间。总之,对于阿维森纳来说,物质的本质既是产生所有自然特征行为和运动的直接有效原因(主动本质),也解释了为什么身体会受到这些特征行为和运动的影响(被动本质)。

2. 物体和大小

2.1 一般背景

在将自然界区分为主动和被动的性质之后,阿维森纳为什么将自然哲学的适当主题与物体(在其受到运动的影响下)联系起来就变得清晰了。因为物理学研究自然界的主动和被动两个方面。被动的自然指的是那些受到运动影响的物体,而主动的自然则指的是物体自然经历的运动和行为的原因和条件。在本节中,我首先介绍阿维森纳对物体的一般介绍。然后我会讨论他对原子论的批评,特别是在卡拉姆学派中发展起来的那个理论。之后,我会转向阿维森纳关于大小连续性和无限概念的理论,并以对他的元素理论的简要概述作为结束。

明智的身体(jism 或偶尔 jirm),可以假设,是由部分组成的。从这个假设出发,阿维森纳接下来说,身体要么(1)有实际的部分,要么(2)没有实际的部分。阿维森纳有效地将身体的聚合讨论的逻辑空间分为两个范畴命题:要么“身体中的一些部分是实际的”,要么“身体中没有部分是实际的”。这些是逻辑上矛盾的命题,因此在一个维度上,它们耗尽了所有逻辑上可能的选择。在“一些部分”的情况下,显而易见的问题是,“有多少?”其中“有限”和“无限”耗尽了可能的选择。当然,当应用于没有或 0 个部分时,“有多少?”这个问题是无关紧要的。因此,有三种可能的立场:身体是(1)有限数量的实际部分的聚合,这个立场与原子论者的立场相一致;(2)无限数量的实际部分的聚合,这个立场与伊布拉欣·纳扎姆(约 775 年-约 845 年)的立场相一致;(3)没有实际部分,这个立场与亚里士多德传统和身体是连续的观点相一致,即使在潜在地可以无限地分割。

阿维森纳轻松解决了(2),al-Naẓẓām 的立场(阿维森纳,[PR],namaṭ 1,ch. 2; 和 [Ph],3.4 [1])。这些部分是整体的单位,必须没有大小或有一定的大小。如果这些单位没有大小,那么将它们相乘可能会增加物体中存在的单位数量,但不会增加物体的大小。因此,物体将没有任何大小,这显然是错误的结论。如果这些单位有一定的大小,无论多么小,而且物体由这些单位的实际无限个组成,那么阿维森纳抱怨说,“有限单位与无限单位的关系将是有限与有限的关系,这是一个荒谬的矛盾”(阿维森纳,[PR],namaṭ 1,ch. 2,p. 162)。例如,假设 al-Naẓẓām 的单位测量一些极小但正数的距离,例如 1.5 x 10-35 米,那么:

∞ al-Naẓẓām 的单位:1 米:: 1.5 x 10-35 al-Naẓẓām 的单位:1 米。

因此 ∞:1.5 x 10-35,即无限与有限成比例,正如阿维森纳所指出的那样,这是荒谬的。

阿维森纳的更重要的目标是卡拉姆原子论,这与亚里士多德批评的德谟克利特原子论有着显著的不同。因此,在转向阿维森纳对原子论的批评之前,让我们快速考虑一下卡拉姆原子论。

2.2 阿维森纳对原子/离散量的看法

2.2.1 卡拉姆原子论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著作中对原子论进行了讨论和批评(例如,亚里士多德,《物理学》,6.1 和《生成与毁灭论》,1.2)。然而,在亚里士多德和阿维森纳之间的时期,原子论在伊壁鸠鲁(亚里士多德之后的一代)和穆斯林神学家(即卡拉姆的支持者,其中大多数是原子论者)的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因此,阿维森纳对原子论的批评需要应对新的创新和挑战。其中一种创新可以追溯到希腊世界,即物理可分性和概念可分性之间的区别。例如,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公元前 370 年逝世)具有形状作为其属性之一。如果原子有形状,并且拥有形状就意味着有明确的界限,那么人们可能会推断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具有可以至少在概念上分割的明确界限,即使在物理上不能分割。事实上,亚里士多德在批评德谟克利特时利用了这一点。相比之下,伊壁鸠鲁的最小部分(公元前 270 年逝世)没有形状,因此不受同样的批评。事实上,据说伊壁鸠鲁的最小部分不仅在物理上不可分割,而且在概念上也不可分割。为了提供一个粗略的形象,可以将伊壁鸠鲁的最小部分想象为一块木板的表面厚度,而这块木板本身是由这些表面聚集而成的。例如,当两块木板的表面紧密地贴在一起时,直观上可以认为这两个表面仍然是两个不同的物体;例如,上面的木板底部与下面的木板顶部是不同的。当大量这些表面聚集在一起时,可能会形成一块具有明确厚度的木板。那么这些表面有多厚呢?人们无法想象,但再次强调,它们如此薄,以至于无法再进一步分割,这正是伊壁鸠鲁最小部分的关键所在。 无论传递的链条如何,穆斯林原子论者将其与伊壁鸠鲁的最小部分相提并论,或更准确地说,将其与不可分割的部分(单数形式为 al-juzʾ alladhī lā yatajazzaʾu)等同起来——这是一种不仅在物理上不可分割,而且在概念上也不可分割的空间大小。

亚里士多德所讨论的原子论与阿维森纳所讨论的原子论之间的另一个区别在于原子本身的性质。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具有形状上的差异以及可能的排列和位置上的差异,最好被视为小体,即小物体。因此,在谈论德谟克利特时,我们可以谈论“小体原子论”。而这并不一定适用于伊壁鸠鲁的最小部分或卡拉姆原子,尽管它们构成了物体的部分,但它们本身并不被视为物体。关于这一点,对于伊壁鸠鲁存在一些争议,但卡拉姆原子论者在说到他们的原子时相当一致地表示,他们的原子的唯一属性是占据空间(mutaḥayyiz),但在其他方面没有任何确定性。事实上,卡拉姆原子最好被看作是构成整个空间的矩阵,其中个体原子代表了发生某种巧合事件、决定或意外所必需的最小空间大小,例如红色、热、湿或甚至具有力量。在这方面,卡拉姆原子与现代电视或计算机屏幕上的像素是可比较的。两者可比较的地方在于它们都是最小的相关单位,其中发生了可感知的效果,无论是现代像素的某种颜色,还是卡拉姆原子论者的任何意外。因此,这种原子论的多样性可以被称为“像素化原子论”,以与亚里士多德批评的小体原子论相对比。重要的一点是,阿维森纳在批评原子论时不能简单地依靠亚里士多德及其对小体原子论的攻击。

无论支持哪种原子论形式,原子论的一个常见论点是基于一个可感知物体是部分的聚合体的概念。该论点针对的是一个连续的量的观念,对于哲学家来说,这包括构成世界的自然可感知物体,这个连续的量可以无限地被划分(参见亚里士多德《物理学》3.7,207b16)。这个论证的最一般形式基于两个原则:(1)无限的实际性是不可能的,这是大多数亚里士多德主义者都接受的前提;(2)通过分析潜力来解释,即说某个动作 φ 是潜在的,就是说存在一个有能力实际执行 φ 的代理人。作为一个还原论式的论证的一部分,要求假设(3)物体在潜在上是无限可分的。在这种情况下,根据(2),必须存在某个能够实际进行划分的代理人(例如上帝)。让这个代理人实施潜在的划分。结果要么是实际上无限数量的部分,要么是有限数量的部分。根据(1),请记住,实际上的无限是不可能的。因此,从划分中实际上可以产生的潜在部分的总体是有限的,但是假设它们是无限的,这是一个矛盾。由于(1),(2)和(3)是相互不兼容的,这些假设中必须有一个是错误的。原子论者指出了无限可分性和潜在无限数量的部分的假设。因此,论证得出结论,构成可感知物体的部分必须是有限的,无论是实际上还是潜在上。

2.2.2 阿维森纳对原子论的批评

在讨论阿维森纳关于连续性理论时,需要考虑他对反对物体可能无限可分性的论点的回应。在此之前,必须先审视他拒绝原子论的理由。首先,阿维森纳认可物体的分割有两种方式:物理分割和概念分割。在物理分割中,物体实际上被分割成碎片,物体的各个部分被物理上分离并相距一段距离。例如,将一定量的水分别放入两个容器中。阿维森纳承认,物体可能存在某种物理限制,超过这个限制后,它们将无法再被物理分割并保持原来的物体性质。举个例子来说明阿维森纳的观点,我们的水量可以被分割成水直到达到单个水分子;超过这个点的分割,虽然会产生氢和氧原子,但不会产生更小的水粒子。因此,单个水分子在物理上是不可分割的,它在进一步分割后不再保持水的性质。然而,鉴于单个水分子占据一定的空间,无论多么小,我们可以概念上将其分为一半,因此在数量上是可分割的。阿维森纳坚持认为,是否存在这样的物理不可分割单位需要证明,这一点在审视阿维森纳的元素理论时会加以考虑。

阿维森纳所否定的原子论形式是存在着无法再概念上进一步分割的最小部分。这些是伊壁鸠鲁的最小部分和卡拉姆的原子。阿维森纳反对这种原子论的论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论证显示这种原子存在物理上的荒谬,另一种是论证显示这种原子论与我们最好的数学即欧几里得几何学不相容。以下两个例子让人对阿维森纳的物理风格和数学风格的批评有所了解(阿维森纳,[PR],namaṭ 1,ch. 1 和 [Ph],3.4; Lettinck 1988)。虽然所有考虑的论证都是针对像素化原子论的理论,但它们同样适用于颗粒原子论。此外,阿维森纳还有一系列的论证,这里没有考虑到,显示了颗粒原子的所谓运动会导致的荒谬。

虽然阿维森纳的物理风格论证中有一些非常复杂和复杂的论证,表明在卡拉姆原子论者的观点上,物体的聚集根本不可能(在阿拉伯和伊斯兰自然哲学和自然科学条目的第 2.3 节中可以找到一个例子),但以下思想实验可能更直观明显。假设在你和太阳之间有一层概念上不可分割的原子。显然,面对太阳的一面与面对你的一面是不同的,因为如果太阳照亮的一面与你凝视的一面是完全相同的,那么原子层就不会在你和太阳之间存在。因此,在假设这层原子在你和太阳之间存在是物理上可能的情况下,构成这层原子的所有原子都有一个太阳面和一个你面,而这两个面是不同的。据称,概念上不可分割的原子已经被分割,这是一个矛盾。

阿维森纳对卡拉姆原子论的数学风格批评经常涉及与不可测度性相关的问题。在这方面,他认为,在概念上不可分割的原子的假设下,对角线和圆等几何常见事物将是不可能的。例如,在卡拉姆的像素原子论中,原子可以被认为形成一个三维笛卡尔坐标系,其中每个原子对应于该空间上的某个有序三元组。然后,一个二维平面看起来会像一个棋盘。阿维森纳现在让我们在这个棋盘上描述一个直角等腰三角形,将两个等边设置为 3 个单位。根据勾股定理,A2 + B2 = C2,我们应该能够解出斜边的长度,即 √18 ≈ 4.25。阿维森纳接下来观察到,假设卡拉姆原子论,我们的三角形的斜边必须要么远低于勾股定理给出的解答,即如果只计算 3x3 棋盘上对角线上的 3 个方格,则为 3 个单位;要么显著超过它,例如 6 个单位,如果原子可以以某种方式被阶梯状排列。或者,也可以考虑比原子更小的单位,但这样做就放弃了原子论。因此,卡拉姆原子论甚至无法近似勾股定理的答案,然而勾股定理可以说是数学史上最为确凿的定理。在一个可疑的物理理论和我们最好的数学之间,阿维森纳选择了欧几里得几何学及其对连续量的假设。[5]

2.3 连续性

拒绝了原子论,其核心主张是可感知的物体必须是由有限数量的概念上不可分割的部分组成,阿维森纳必须解释和捍卫他对物体的首选解释。阿维森纳采用了亚里士多德连续性理论的改进形式。亚里士多德本人提供了不少于三种不同的连续性解释(希腊语 sunecheia,阿拉伯语 ittiṣāl):

  1. AB 连续当且仅当 AB 可以被划分为始终能够进一步划分的事物(《物理学》3.7 和《天体论》1.1)
  2. A 与 B 连续当且仅当 A 和 B 的极点是相同的(《物理学》6.1)
  3. 如果 A 与 B 连续,则它们在一个共同的边界上连接在一起(类别,6)

正因为这三种观点的不同,阿维森纳开始了他自己对连续性的讨论,声称“连续是一个模棱两可的表达方式,有三种说法”(阿维森纳,[Ph],3.2 [8])。他继续说,其中两种观点是相对的概念,而只有一种,即上述的(3),才能确定连续性的真正本质。实际上,他甚至说道,观点(1)根本不是连续性的真正定义;相反,它是连续性的必要偶然性,必须加以证明,这是我在研究阿维森纳认为是连续性的适当解释时要回顾的一个观点。

至于连续性的相对概念,解释可以很快。首先,相对于运动,离散的物体可以被称为构成一个连续的整体。例如,移动的火车上连接在一起的所有车辆显然是不同和分离的物体,但它们作为一个连续的整体一起移动。其次,相对于某个共享的极点,离散的物体可以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定义(2)被称为连续。例如,对于任何大于或小于 180° 的角 ∠ABC,线段 AB 和 BC 共享一个相同的极点 B,但它们是不同的且连接在一起的。这两种观点都不是原子论者批评的目标,也不是阿维森纳(或其他亚里士多德主义者)热衷于捍卫的关于物体和大小连续性的论点。因此,对于阿维森纳来说,只有(3),即两个事物仅当它们在一个共同的边界上连接在一起时才是连续的,才能准确地定义连续性。

阿维森纳坚持认为,一个连续的有意义的物体(或任何大小)最终必须没有任何部分,而必须被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诚然,人们可以在这个统一的整体中假设部分,比如左部分和右部分,但是这些偶然的部分完全是假设的结果,阿维森纳声称,它们随着假设的停止而消失。

[这样的部分] 就像我们的估计能力想象或者我们假设一条实际上是一条的线有两个部分时发生的情况,我们通过假设将一个 [部分] 与另一个 [部分] 区分开来。这样,一个限制被区分出来,它与其他划分的限制是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两者被认为是彼此连续的。然而,每一个只存在于假设存在的时候,所以当假设停止时,不再有这个和那个 [部分];相反,实际上没有内部划分的统一整体存在。现在,如果通过假设发生的事情是存在于物体本身而不仅仅是通过假设存在的,那么在物体内部可能存在无限多个部分(正如我们将要解释的),但这是荒谬的(阿维森纳,[Ph],3.2 [8])。

为了进一步强调阿维森纳的观点,连续的物体内没有任何部分,甚至没有潜在的部分,如果所谓的“潜在的部分”是指在物体内潜伏着等待某种力量实现它们或在它们上划分物体的点。为了充分理解阿维森纳在这里的观点,必须对他对物体的形式-物质构成以及他对连续性观点与心理过程的关系进行一些说明。

像亚里士多德和其他亚里士多德主义者一样,阿维森纳相信物体由物质和形式构成。如果只考虑物体本身,也就是不考虑它可能是什么具体类型的物体,那么阿维森纳告诉我们,这个绝对的物体是由物质(hayūlā)和实体形式(ṣūra jismiyya)的组合构成的。阿维森纳将物质看作是完全被动的,没有主动的品质或特征。(关于阿维森纳的物质理论的讨论,请参见 Hyman 1965;Buschmann 1979;Stone 2001;McGinnis 2012;但也请参见 Lammer 2018,§3.2,以更正一些早期观点。)实际上,阿维森纳的物质本身没有任何正面的特征可以定义它;相反,对于阿维森纳来说,物质最好是仅仅与实现和形成它的形式相关联。因此,阿维森纳的物质与相对缺乏(ʿadam)密切相关,也就是某种缺乏,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实现。鉴于物质本质上是缺乏的特征,它不能解释一个可感知的物体具有统一和一致的正面特征,也不能解释该物体被延展以至于可以被分割的原因。相反,根据阿维森纳的观点,使一个物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并且可以被分割的是它的实体形式。

阿维森纳认为,一个确定的物体要存在,必须具有确定的形状,因此是三维的,并且在空间中定位。这些特征都是其物质形态的结果(有关更详细的讨论,请参见 Hyman 1965;Shihadeh 2014;Lammer 2018,§3.1)。当物质形态开始影响物质时,就会形成一个统一的身体,存在于其特定和个体的物质形态之上。如果身体被物理分割,特定和个体的物质形态不是被分割,而是被破坏,并被两个新的特定和个体的物质形态所取代,对应着两个新的身体。实质上,物质形态统一并使身体在数量上和实际上成为一个整体。此外,虽然物质形态使身体在实际上成为一个整体,但它也使身体在潜在上成为多个。也就是说,物质形态是身体成为三维的原因,使得我们可以在其中提出右侧和左侧等划分。

我们现在来看看阿维森纳在连续体的无限可分性中心理过程的作用。对于阿维森纳来说,连续体在概念上可以无限地分割,但这种特征并不是身体内部任何积极属性的结果。这种无限分割的潜力并不对应于身体内部的任何积极特征。相反,无限分割的潜力指的是身体物质的缺失。身体的物质,由于具有具体性的形式而具有延展性和数量性,不会阻止或阻碍人们在身体内想象出任意小的分割。事实上,这种心理过程在原则上没有结束。因此,例如,看着一个米尺,人们可以想象一个中点,然后是一侧的中点,然后是更进一步的中点,以此类推,只要愿意;然而,一旦停止想象中点的过程,这些想象中的点(无论想象了多少个)并不会神奇地保留下来,而是随着它们被提出的停止而完全消失。身体仍然保持原样,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其统一性只有在实际物理分割而不是概念分割时才会丧失。

在这种连续性的概念下,卡拉姆论证反对无限分割的论点消失了。再次,该论证假设了两个原则:(1)实际无限的不可能性;和(2)潜力的分析以行动者的能力为基础,即某个行动 φ 是潜在的,当且仅当存在一个能够实际执行 φ 的行动者。事实上,阿维森纳拒绝了这两个原则(他对无限的概念在 2.4 中进行了讨论);因为现在他只是质疑神学家从某事物的潜在性推断出其在某一刻或其他时刻可能被实现的可能性。最初的卡拉姆论证假设连续体中存在无限的分割。在这种情况下,论证继续说,让上帝实现这种潜力,那么就会面对一个实际无限。相比之下,阿维森纳理解物体的潜在无限可分性是指在量度内不断提出连续分割的过程,这个过程在定义上没有结束。当然,这里存在一个矛盾,即假设某个行动者,甚至是上帝,可以到达没有结束的某个过程的终点,但这种矛盾并不反对阿维森纳对连续体理论的观点。实际上,阿维森纳对潜在无限可分性的理解与(2)是相容的,因为说上帝在某个量度中永恒且不断地提出越来越小的中点并不会立即产生矛盾。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从来没有实际无限个这样的中点,正如卡拉姆原子论的支持者所主张的那样。

2.4 无限与宇宙的形状

随着连续性及其相应的无限可分性的引入,人们也间接地接触到了无限的概念(拉尼哈亚)。阿维森纳(Avicenna)在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3.6 中对无限(apeiron)的描述之后,将其定义为“无论你从中取走什么东西,以及与你从中取走的东西相等的任何东西,你总是会发现有东西在它之外”(阿维森纳,[Ph],3.7 [2])。在自然哲学中,一个直接的问题是是否存在一种无限,无论是在具有某种位置的数量中,还是在有序系列中的数字中(阿维森纳,[Ph],3.7 [1])。穆塔卡利木(mutakallimūn),即伊斯兰神学的支持者,大部分反对将无限应用于除上帝以外的任何事物。这种反对包括实际无限和潜在无限,正如我们所见。虽然很难准确地解释实际无限与潜在无限之间的区别,但大致的特征是:在实际无限的情况下,该数量的所有部分都以某种方式同时完全存在,而在潜在无限的情况下,存在一个进行中的过程或连续,其中单位逐渐形成,从未完全以实际存在于某个给定的点或时刻。虽然阿维森纳乐意接受潜在无限的现实性,但他否认存在实际无限的物质实例,例如无限大的物体或无限大的物体集合,所有这些都同时存在。[6]

阿维森纳提出了一些试图证明自然界中的实际无限是不可能的论据(有关这些论据的介绍和评估,请参见 Zarepour 2020)。这些论证可以分为那些在证明中诉诸于运动的论证和那些不诉诸于运动的论证。在这里,我只考虑阿维森纳针对实际(空间)无限的非运动证明之一。这个论证并不是《治愈》或《救赎》中首选的证明,尽管他在《治愈》中曾经玩弄过它(阿维森纳,[Ph],3.8 [5–7])。然而,在他更短、也是最后的哲学百科全书《指南和提醒》(阿维森纳,[PR],namaṭ 1,第 11 章,第 183-190 页)中,这个证明是他唯一的、也是首选的反对实际无限的论证。[7] 此外,这个证明是一个独特的阿维森纳式的证明。

这个论证要求我们假设存在一个实际无限的射线 AB,然后再假设存在另一个实际无限的射线 AC,以形成一个锐角 ∠BAC。接下来,阿维森纳要求我们考虑这两条射线之间的间隙 BC。BC 离 A 越远,BC 就越大。由于这两条射线是实际无限延伸的,原则上 BC 也应该是实际无限的;然而,BC 总是位于 AB 和 AC 之间,并且必然在它们处终止,所以 BC 是有限的。因此,存在矛盾:BC 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而阿维森纳声称,产生这个矛盾的假设是实际存在无限空间。阿维森纳的这个新论证是否成功成为后古典伊斯兰自然哲学中激烈辩论的问题,阿布·巴拉卡特·巴格达迪(1080-1165)和纳吉姆·迪·卡提比·卡兹温尼(约 1203-1277)等知名人士认为它是不足的,而纳西尔·丁·图西(1201-1274)和穆拉·萨德拉(1571-1636)认为它是可辩护的(McGinnis 2018)。

阿维森纳对自然界中实际无限的论证主要针对无限空间大小的可能性。因此,由于空间必须是有限的,所有物体都必须是有限的,并且在有限的同时它们具有形状。这个结论同样适用于整个宇宙。至于宇宙的形状,虽然这个话题稍微偏离了对无限的讨论,但它完善了阿维森纳对物体的抽象讨论。出于多种原因,阿维森纳认为宇宙的形状必须是球形的。虽然在某些方面,阿维森纳认为这个说法是基于经验观察的,但他还提出了这样的论点:由于天体的本质完全是均匀且不变的,因此在天体中不能存在不同之处,即使它的一部分是角状的,另一部分是直线的,或者一部分是一种曲线,另一部分是另一种曲线(阿维森纳,[DC],3;同样阿维森纳,[Ph],1.8 [2] 提供了一般的论证,尽管它是用来证明地球的球形)。由于宇宙是球形的,它必须有一个中心,至少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阿维森纳将其认定为地球。(严格来说,根据托勒密天文学的要求,地球有些偏离中心,而阿维森纳采纳了这一观点。)

因此,我们现在对阿维森纳对物体的抽象概念有了一个总体的了解。物体不是由概念上不可分割的原子组成的,而必须是连续且有限的。在下一节中,我将简要讨论物体的具体类型,即所谓的元素。

2.5 简单物体和元素

当阿维森纳谈到元素(单数 usṭuquss)和(元素)组成部分(单数 ʿunṣur)时,他指的是简单的物质,即不像肉、血和骨骼那样由其他类型的物质组成的物体。尽管简单,但元素是形质复合体(阿维森纳,[DC],1)。由于其形式和物质,元素具有两种力量:根据元素的形式而产生的主动力量,以及根据其物质而产生的被动力量。

2.5.1 元素的运动和质量力量

此外,阿维森纳根据三种自然运动确定了不同种类的元素。这三种自然运动分别是(1)围绕中心的运动,(2)朝向中心的运动和(3)远离中心的运动(阿维森纳,[DC],2)。天体被认定为那些自然运动是围绕中心的物体。地球体被认定为那些沿直线运动,要么朝向中心,要么远离中心的物体。按照惯例,远离中心的运动是向上的,而朝向中心的运动是向下的。阿维森纳认为,围绕中心的运动,即圆周运动,从本质上来说是简单的,因为他认为没有与圆周运动相反的运动(阿维森纳,[Ph],4.6 [7–11] 和 [DC],2)。因此,天体的本质就是进行圆周运动(阿维森纳,[PR],namaṭ 2,第 12 章)。至于地球体,向上和向下的运动也是一般性的描述;然而,阿维森纳继续说,每个这些类别也有两个物种,对应于运动的不同终点。因此,例如,那些向下运动的物体在一般上是相似的,因为它们远离周围的天体球;然而,它们可以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因为有些物体的中心是它们运动的适当位置或终点,而其他向下运动的物体的终点则低于中心。任何以中心为适当位置的物体都具有绝对向下运动,而终点低于中心的向下运动的物体具有相对向下运动。对于向上运动的物体,情况也是类似的。那些以周围天体球的极限为终点的物体具有绝对向上运动,而终点低于该极限的物体具有相对向上运动。

为了解释地球元素的具体差异,阿维森纳沿袭了一个悠久的传统,可以追溯到至少希波克拉底(公元前 460-370 年)。他提出了一些基本的定性力量。这些定性力量是热/冷,被视为形式之后的主动力量,以及湿/干,被视为物质之后的被动力量(阿维森纳,[DC],1)。此外,阿维森纳声称,那些自然倾向于向下运动的元素,即土和水,是由于它们具有定性的寒冷并且被引导到它们的自然位置,即向中心。类似地,那些自然倾向于向上运动的元素,即火和空气,是由于它们具有定性的炎热并且被引导到它们的自然位置,即远离中心。元素土和水的自然倾向(mayl)向下被称为它们的重,而火和空气的自然倾向向上则指的是它们的轻(阿维森纳,[DC],2)。至于湿和干这两种质量,这些被动力量指的是物体对某种形式的感受或缺乏感受的易感性。例如,湿或液体更容易接受形式的印象(想想湿泥)。相反,干燥的物体虽然更容易保留其中的任何印象,但不容易被印象(现在想想烘干的陶土)。鉴于这些运动和定性力量的差异,阿维森纳再次沿袭这一传统,确定了四种地球元素:(1)火,炎热而干燥,具有绝对向上的运动,(2)空气,炎热而湿润,具有相对向上的运动,(3)水,凉爽而湿润,具有相对向下的运动,以及(4)土,凉爽而干燥,具有绝对向下的运动。 最后,为了完整起见,(5)天体既不热也不冷(因此既不重也不轻),既不湿也不干,而是仅仅通过其自然的循环运动来确定。

2.5.2 自然最小值

在 2.2.2 节中,我们注意到,尽管阿维森纳否认了概念上不可分割的原子的可能性,但他允许物理上不可分割的自然最小值的存在。换句话说,某种特定的自然物体可能存在一定的限制,超过这些限制,该物体就无法再被进一步分割,并保持原来的性质。我们还注意到,需要有一个证明来证明是否真的存在这样的自然最小值。现在我们可以考虑阿维森纳关于这个命题的证明(阿维森纳,[Ph],3.12)。回想一下,对于阿维森纳来说,有两种形式的分割。一种是仅仅假设在一个量度内存在想象的分割,以便从未真正破坏物体的连续性。第二种是实际上将物体的部分碎裂和分离,使得这些部分彼此间有一定的距离。阿维森纳关于自然最小值的证明涉及到这第二种形式的分割,即实现部分的分离。它还预设了刚刚提出的元素理论,特别是地球元素所必需的性质力量。

虽然阿维森纳的理论的细节和论证是复杂的,但理论的核心可以通过以下例子来理解。(有关阿维森纳关于自然最小单位的历史和细节的讨论,请参见麦金尼斯 2015 年的著作。)阿维森纳首先观察到,与其周围环境相比,某物越小,环境对其所包围的物体的作用就越快、越容易。例如,高炉比较容易熔化一公斤的矿石,而不是一吨的矿石。现在,继续这个例子,将一些相对较小的水量(例如一毫升)隔离在一个烧杯中。作为水元素,这些水具有冷和湿的基本特性。此外,由于这些水被隔离,所以不是湖泊或类似物体的一部分,它被周围的空气所包围。根据阿维森纳采用的元素理论,周围的空气是热和湿的。只要水的数量足够大,它可以抵消周围空气的加热影响;然而,当我们逐渐分离出越来越小的水量时,周围空气的自然热量更容易、更有效地作用于逐渐减少的水量。在某一点上,周围空气的热量完全克服了小量水的凉爽,使其变得与周围空气具有相同程度的热量。在这种情况下,不再有冷湿元素,而是有了热湿元素,因此产生了空气。这个例子表明,存在着自然的极限,超过这个极限,给定元素的定性伴随物就无法在隔离状态下维持,而是出现了与主导环境元素相关的新一组伴随物。这些极限,即一个特定类型的物体无法被物理分割并保持为同一类型的物体的界限,就是自然最小单位。

3. 运动

物理学的适当主题是可移动的物体。我们刚刚看过阿维森纳对物体及相关问题的理解。现在我转向他的运动理论,接着讨论一些运动所必需的条件,如时间和位置。阿维森纳的运动理论最好是在亚里士多德关于运动的描述以及后来希腊世界出现的相关发展的背景下理解(有关阿维森纳运动理论的详细讨论,请参见 Hasnawi 2001;McGinnis 2006a;和 Ahmed 2016)。

3.1 运动作为第一实际

在《物理学》3.1 中,亚里士多德将运动(希腊语 kinēsis,阿拉伯语 ḥaraka)定义为潜在性的实现。亚里士多德似乎是自己创造了 entelecheia 这个术语,它可以表示“实现”,如一个过程中的实现,或者表示“实际”,如一个过程的完成。鉴于这个术语的歧义性,后来的希腊评论家对亚里士多德的确切含义进行了一些关注。希腊辩论的细节对于伊斯兰中世纪世界的哲学家来说并不是特别重要,因为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阿拉伯语翻译者选择将 entelecheia 翻译为“完美”或“完成”(kamāl)。因此,对于像阿维森纳这样的哲学家来说,运动被理解为一种实际或完美,而不是一种实现或过程。

希腊评论家对 entelecheia 一词提供了额外的注释,在阿维森纳对运动的描述中证明了其重要性。这些评论家根据其他亚里士多德的文本(例如《灵魂论》2.5)确定了第一实际和第二实际。第一实际就像那个实际上知道某种特定语言但此刻没有说话的学生,而第二实际就像那个实际上正在说那种语言的学生。阿维森纳遵循这一观点,并正式将运动定义为“潜在中的第一完美”(阿维森纳,[Ph],2.1 [3])。为了澄清,阿维森纳指出,在每个范畴中都有那些实际的事物和其他事物,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是实际的,但在另一方面是潜在的。对于与 x 相关的运动(其中 x 是身体的某个可能位置或数量或质量特征),运动之前的身体对 x 是潜在的,以及其他任意数量的位置或状态 y,z 等。运动之后,身体对 x 处于第二实际的状态,也就是说,x 已经完全到达或实现。在运动过程中,身体对 x 处于第一实际的状态。阿维森纳将这种第一实际理解为一种“指向”x(mutawajjih)的类型,而不是指向 y 或 z。只要身体朝向 x 并且在 x 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潜在性,即 x 的位置或状态尚未完全到达或实现,就存在运动。例如,只要我坐在家里,我可能会去很多地方;然而,一旦我站起来开始去酒吧,只要我仍然朝向酒吧但尚未到达,那就是我走向酒吧的运动。

3.2 运动的两种意义:穿越和中间运动

到目前为止,阿维森纳对运动的讨论只不过是对亚里士多德对运动的定义的精细评论。阿维森纳的分析超越了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因为阿维森纳认识到“运动”是一个具有两个意义的模糊术语。他确定了这两个意义上的运动,即穿越运动和中介运动。至于穿越运动,我们有时将运动视为从初始潜在状态延伸到最终实际状态的整个连续量,比如我从家到酒吧的完整步行。现在,在我从家里走出门去酒吧的过程中,我的整个步行从来没有以我家和酒吧之间覆盖的整个空间距离的方式存在过。事实上,我一踏出家门去酒吧的时候,初始潜在状态(在我家里)就停止存在,并被一些新的中介潜在状态(在我门廊上)所取代。对于步行的每个后续状态也是如此。相反,阿维森纳观察到,整个完整的步行只存在于心灵中,也就是说,我记得我在家里的时候,然后将那个心理印象与我在酒吧的时候联系起来。换句话说,穿越运动没有超心灵的存在,只有心灵的存在。

相比之下,中介运动与运动相对应,因为它在移动的物体本身中存在超心灵的存在。换句话说,中介运动指的是每个移动物体在任何时刻都必须具有的形式,以解释它的运动状态。阿维森纳这样描述这种形式:

这是存在于被移动物体中的运动形式,即在被设定的起点和终点之间的中介状态,因为在任何被设定的限制点上,它之前不存在,也不会在之后存在,不像 [它在] 两个极限点上的状态(阿维森纳,[Ph],2.1 [6])。

虽然阿维森纳小心避免使用任何明显的时间性语言,比如“时间”,“瞬间”或“现在”,但他所描述的是瞬时运动,而不是在遍历运动中捕捉到的延伸概念的运动。换句话说,存在于超越思维的运动仅在于一个物体在某一点或某一状态存在仅仅一瞬间。因为如果一个物体在某一点或某一状态仅仅存在一瞬间,那么在任何后续的瞬间,它必须在某个新的点或某个新的状态,因此必须发生变化或经历运动。这样的观点并不是承认空间、运动学或时间量是由点组成的。它们并不是,因为根据阿维森纳的说法,自然量是连续的。相反,阿维森纳的意思是,当一个人考虑一个越来越小的均匀运动在一个越来越小的空间量上时,运动的经过时间也成比例地变小。在考虑越来越小的运动增量的过程的极限(ṭaraf)上,存在着瞬时运动,或者更符合阿维森纳的描述,无论你在连续体中的哪个点上假设物体,它之前都不在那里,之后也不会在那里。“这,”阿维森纳总结道,“实际上是第一个完美”,即运动(阿维森纳,[Ph],2.1 [6])。

3.3 运动与范畴

3.3.1 运动的属和种类

阿维森纳在《治疗物理学》(2.2 和 2.3 章)中专门讨论了运动与范畴的关系:一章是关于运动的属和另一章是关于运动的种。关于第一个问题,阿维森纳试图确定运动在哪个范畴中属于最普遍的方式,因为范畴被认为是(物质)事物可能存在的最普遍方式。虽然最后他承认,在规范的十个范畴中,运动似乎最适合属于激情(希腊语 paskhein;阿拉伯语 infiʿāl),但他也不确定亚里士多德的十个范畴是否真正是穷尽的,并且至少暗示运动可能是独特的(阿维森纳,[Ph],2.2 [8];Hasnawi 2004;和 McGinnis 2006a)。

至于运动的种类(阿维森纳,[Ph],2.3),亚里士多德和阿维森纳之前的传统只承认三种具体的运动方式。这包括与数量、质量和位置范畴相关的运动。与数量相关的运动涉及增加和减少,而与质量相关的运动包括颜色、温度等变化。最后,根据传统的分类,还有位置的变化,即运动,由于多种原因被认为是最重要甚至是主要的运动种类。阿维森纳接受了传统所确定的这三种运动方式。此外,他还添加了与位置范畴相关的运动,即物体在相同位置旋转,如旋转的球体。他之所以添加这个运动方式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显然在原地旋转的球体并没有改变其数量或质量,并且根据假设它仍然在同一个位置,但显然它在移动。因此,阿维森纳认为,它正在经历何种变化?他声称,只有其部分的相对位置在改变,因此他得出结论,旋转的物体必须在位置范畴上发生变化。

3.3.2 位置运动的分析

然而,位置运动的引入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根据阿维森纳的观点,运动总是涉及一个起点(mā minhu)和一个终点(mā ilayhi)(阿维森纳,[Ph],2.1 [12 & 20–22])。他坚持这一观点的原因是,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运动是潜力的实际性,其中潜力的初始状态对应于起点,实际性的最终状态对应于终点。困难在于旋转不需要起点和终点,特别是如果像阿维森纳所认为的那样,天体的旋转没有起始和终止。阿维森纳对这一挑战的回应涉及对实际性和潜力性的各种理解方式的复杂分析(包括对已经提到的第一和第二实际性的引用,同时引入了远程和近程潜力性的概念)。不详细讨论,他回应的一般直觉足够简单(详细内容请参见 McGinnis 2006b)。作为一种假设,可以在连续的旋转运动中假设存在某个点,例如太阳正直接在头顶上方的位置。通过假设这一点,可以指示运动的初始起点,但同样的点也指示了该运动的终点(尽管这两个终点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不同的,因为在这一点上的两个实例之间存在时间差)。因此,例如在我们的情况下,当太阳从正直接在头顶上方的位置移动并返回到该位置时,一个完整的恒星日就实现了。当然,这种分析并不要求旋转一定要在这种近程潜力性的终点实现后停止。 实际上,可以将其作为新的起点来设定一个新的旋转。简而言之,旋转运动仍然具有起点和终点,对应着潜在性和实际性,尽管这种运动不需要绝对的起点或终点。

阿维森纳引入这种新类型的运动的一个附加好处是,它为他提供了对古代天体物理学中所谓的“大问题”(Hasnawi 1984)的简单答案。作为问题的背景,亚里士多德用周围物体的最外层限制来定义事物的“何处”或位置(亚里士多德,《物理学》,4.4,212a20),而阿维森纳在这一点上忠实地遵循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阿维森纳,《[Ph]》,2.9 [1–3];Lammer 2018,§§5.1–2)。因此,只有一个有外部并包含它的物体才能有一个位置。因此,根据定义,最外层的天体球“之外”绝对没有任何东西,因此不能有一个位置。问题是:我们观察到最外层的天体球每大约二十四小时完成一次完整的旋转,但最外层的天体球正在经历什么样的具体运动?亚里士多德和早期传统只确定了三种运动类型:数量、质量和位置的运动。显然,天体的运动既不是数量的变化,也不是质量的变化,但它也不是位置的变化,因为正如我们所见,最外层的天体球没有位置。阿维森纳引入位置运动提供了一个明显的解决方案:最外层的天体球是相对于位置类别运动的。此外,阿维森纳的解决方案并不是特别为此而设定的,因为他已经将位置运动的解释整合到了他对运动和运动与类别关系的一般分析中。

4. 运动的条件

再次,物理学是研究物体在运动中的学科。我们刚刚看到了阿维森纳对运动的描述,之前还考虑了他对物体和大小的观点。现在有必要讨论一下阿维森纳对与运动和移动物体相关的某些必要条件的处理。这些必要条件包括: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和运动所需的时间。

4.1 位置和虚空

对于位置的描述尤为重要,因为运动相对于位置被频繁地视为主要的运动形式(尽管阿维森纳将位置运动与局部运动并列,甚至可能高于局部运动)。之所以优先考虑位置或位置,是因为数量的变化涉及到物体所占据的位置的增加或减少;而质量的变化涉及到物体与某个导致变化的原因接近,其中“接近”指的是物体或原因的位置发生变化(阿维森纳,[Ph],4.9)。

正如在讨论位置运动时所指出的,阿维森纳遵循亚里士多德传统,并将位置(希腊语:topos,阿拉伯语:makān)的技术定义与“包含物体的边界表面”(阿维森纳,[Ph],2.9 [1])等同起来。他对这一论点的一般结构包括展示其他所有可能的位置定义都在某种程度上存在问题。为此,阿维森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逻辑空间来解释位置(阿维森纳,[Ph],2.6 [2])。位置可以是体内的或体外的,即对于体来说是本质的或偶然的。如果位置是体内的,那么它要么是(1)体的物质,要么是(2)体的形式;而如果位置是体外的,那么位置要么是(3)体所完全包围的东西,即一个间隔(buʿd),要么是(4)完全包围体的边界表面 [10]。阿维森纳迅速排除了(1)和(2)。这是因为一个物体可以在位置上发生变化,即从一个位置离开到另一个位置,而一个物体不能在没有经历生成和腐败的情况下离开其物质或形式。因此,只有(3)和(4)是真正可行的选择。解释(4)正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也是阿维森纳自己偏爱的观点。至于(3),即一个物体的位置是它所占据的间隔,阿维森纳认为它最终的成败取决于虚空(khalāʾ),即一个空的间隔,是否可能存在。阿维森纳在一个长章节(阿维森纳,[Ph],2.8)中致力于证明虚空是不可能存在的。如果他在那里的论证成功,那么(4),即位置是包含物体的最内部限制,仍然是位置的唯一可行定义。

阿维森纳之前的亚里士多德也在他的《物理学》(4.6-9)中专门论述了对虚空的反驳。亚里士多德的论证可以说都是物理方面的,因为它们都涉及与虚空相关的物理问题。更具体地说,亚里士多德的论证试图表明,在假设存在虚空的情况下,运动是不可能的。阿维森纳重述了亚里士多德的许多物理论证,通常会给它们加上自己独特的观点。此外,阿维森纳还发展了一种可以称之为对虚空概念的概念批判。在这个批判中,阿维森纳试图表明虚空的概念本身是空洞的或者是无意义的。批判从一个逻辑/物理原则开始:在自然秩序中实际存在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用属和差来定义。(总的想法是,构成物质世界的事物如果存在,必须属于某种类别或物种,而属和差则确定了这种类别或物种。)然后他又加了一个进一步的限定:因为这些实际存在的事物构成了我们周围的世界,它们的属和差必须指涉积极(而不是消极)的概念;一个被正确理解的物种回答了“它是什么?”的问题,而用消极的方式给出的属或差只会告诉我们某物不是什么,而不是它是什么。(关于阿维森纳的属和差理论以及它如何与他对虚空的批判相关,请参见麦金尼斯 2007b 的讨论。)

在这些准备工作完成之后,阿维森纳的概念批判开始了(阿维森纳,[Ph],2.8 [1-4];参见麦金尼斯 2007a、2007b;以及拉默尔 2018,§5.3)。他首先询问虚空是否真实存在,还是绝对不存在。如果有人说虚空绝对不存在,阿维森纳乐意同意;因为如果它绝对不存在,那么它实际上就不存在。然而,那些肯定虚空实际存在的人不能简单地说它是不存在的,而必须提供一些关于它的积极特征。接下来,阿维森纳指出虚空空间经常被描述为具有更大或更小的范围,例如,地球上两座城市之间的虚空空间小于地球和天堂之间的虚空空间。这种更多或更少的特性实际上就是数量的特性。因此,如果虚空存在,它将在本质上或偶然地具有一些数量。如果数量是虚空的偶然属性,而每个偶然属性都必须属于一个实体,那么虚空就与具有数量的实体相连。所涉及的数量必然是三维的,但正如在讨论连续性时指出的那样,三维性是由实体的形式所决定的。然而,实体的形式会导致一个物体的存在。因此,虚空将作为物体的一个偶然特征而属于它,这似乎是一个矛盾。

相反,如果数量不是偶然的空虚,而是对其至关重要的话,那么空虚将成为一种数量的形式。阿维森纳现在向空虚的捍卫者提出挑战,要求他们提供一些能够构成空虚形式的积极差异。空虚不能是物质数量,因为物质数量是身体。如果有人声称空虚是非物质数量,阿维森纳要求提供一些非负的差异,因为虽然有非物质的实体,比如天使,但可以对它们进行积极的描述,将它们看作是智性实体。阿维森纳提出了许多建议,但发现每一次尝试都是不够的,或者最终告诉我们空虚是什么不是而不是它是什么。由于无法用积极的类和差异来给出空虚的定义,阿维森纳得出结论,我们对空虚的观念只不过是空洞的幻想。

同样,位置必须是(1)身体的物质或(2)身体的形式,或者是(3)身体确切包围的东西或(4)确切包围身体的东西(即包含身体的最内部边界)。如前所述,(1)和(2)都是行不通的,正如刚才所争论的,(3)涉及概念上的混淆。因此,阿维森纳得出结论,位置必须是周围身体的最内部表面。

4.2 时间和宇宙的年龄

在与运动相关的条件中,时间(希腊语 chronos,阿拉伯语 zamān)至少与位置和虚空一样重要,因为它是运动的必要伴随物。(关于阿维森纳的时间理论的各个方面已经有了许多研究,包括 Shayegan 1986;McGinnis 1999;Mayer 2007;和 Lammer 2018,第 6 章。)为了理解时间与运动的关系,首先必须回答一个更基本的问题:时间是否存在?对于许多人来说,肯定的答案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第 4.10 节中提出了一系列质疑时间实际存在性的异议,总共有四个。此外,在他自己对时间的积极阐述中,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回答所有的异议,甚至没有提供一个总体证明时间必须存在的证据。因此,人们可以在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批评他对时间的解释:亚里士多德在提供时间存在的证明之前,已经提出了时间是什么的理论。[11]

在提出对时间的异议和观点之后,阿维森纳开始阐述他自己对时间的解释(阿维森纳,[Ph],2.10-13),填补了亚里士多德的阐述中的这个空白。阿维森纳的一般策略是将关于运动的某些事实作为经验上的明显事实,并且展示出,除非与运动相关联,否则这些事实无法解释,而我们通常将这个相关联的量称为时间。只有在证明时间存在之后,阿维森纳才提供一个科学上充分的解释,即时间的本质是什么。

阿维森纳关于时间存在的证明基于以下关于运动物体的初始事实:

  1. 如果两个具有相同速度的运动物体在同一标记上开始和停止(比如喇叭声),那么它们会走相同的距离;
  2. 如果两个具有相同速度的运动物体都在同一标记上停止,但在两个不同的标记上开始,那么从第二个标记开始的物体走的距离比从第一个标记开始的物体走的距离少;
  3. 如果两个现在具有不同速度的运动物体在同一标记上开始和停止,那么速度较慢的物体走的距离比速度较快的物体走的距离少。

基于这些事实,阿维森纳观察到,与运动物体相关的是一种穿越一定空间大小的可能性或能力(imkān)。此外,这种能力与运动的起止(即运动大小)相对应。当物体移动较慢时,需要更多的这种可能性来覆盖与较快移动物体相同的空间大小。鉴于这种可能性与空间和运动大小的关系和对应,阿维森纳得出结论,这种能力必须是一种与距离和速度有某种关系的大小。这个大小既不是物体的大小,无论是物体的体积还是重量,也不是运动的大小,无论是速度还是运动性,也不是穿越的距离的大小。相反,阿维森纳得出结论,这个大小——再次强调,是属于运动物体以固定速度覆盖更多或更少距离的可能性——就是我们所称的时间(zamān)。

虽然将时间与某种可能穿越一定空间量联系起来,为人们识别时间提供了一个标准,但它并没有对时间的本质提供一个适当的科学定义,也就是说,没有提供一个属于种类和差异的定义。因此,阿维森纳在证明时间的存在之后,接下来转向定义时间并展示时间的本质是什么。总的来说,阿维森纳遵循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将时间定义为“当运动被区分为先后两部分时的数量”(参见亚里士多德《物理学》4.1,219b1-2)。因此,时间的种类是一定的数量,即某种可测量的方面或量度,属于运动。它的差异在于具有本质上的先后元素。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阿维森纳来说,先后(taqaddum 和 taʾakhkhur)是一种通用的概念,有许多不同的种类,比如在卓越性、位置或时间方面的先后。对于阿维森纳来说,亚里士多德定义中的先后指的是根据运动在该距离上的指向性所确定的所穿越的距离中的先后。因此,一些人,尤其是伽莲,对亚里士多德关于时间的定义是循环的,因为它诉诸于所谓的时间概念之前和之后的指责是可以避免的。(参见 Lammer 2018,第 6.2 章)。

在阿维森纳的三部哲学百科全书《治疗》、《救赎》和《指引与提醒》中,他指出,更准确地说,时间是相对于先后的循环运动的量度。他坚持循环运动而不仅仅是一般运动的原因是只有循环运动才能潜在地没有起点和终点。换句话说,只有循环运动才能无限地延伸到过去和未来。

虽然阿维森纳对时间和世界的永恒性有很多论证,但他对时间存在的证明是基于以固定速度穿越更大或更小空间幅度的可能性,为他的一个中心物理论证提供了基础。这个论证是一种归谬论证,假设上帝在有限的过去的某个第一时刻 x 创造了时间,以及运动和运动物体。例如,10,000 年前。在 x 之前,除了上帝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存在,甚至没有时间。(在这里,让年份以我们太阳的视觉运动所测量的太阳自转为单位。还允许当前时刻标志着 10,000 个太阳自转的完成,所以现在是这个运动的第二个终点。)阿维森纳接下来观察到,上帝完全有可能创造一个持续 20,000 个太阳自转的时间,其中这个可能的持续时间再次达到当前时刻作为其第二个终点。在这第二种情况下,完整的 20,000 年持续时间中的 10,000 年将与第一种情况中的 10,000 年完全对应,即从当前时刻回到 x 的时期。这个可能的 20,000 年运动的剩余持续时间将与 10,000 个太阳自转的可能性相对应,现在它将在 x 终止而不是在 x 开始。(我们可以直观地说,这个剩余的可能性在 x 之前或更早,尽管阿维森纳小心翼翼地不提出任何问题。)现在说存在 10,000 个太阳自转的可能性(在 x 之前)就是说(在 x 之前)存在一个太阳(或其他物体)以固定速度穿越一定距离(即旋转次数)的可能性。然而,根据阿维森纳早先对时间存在的证明,回想一下,一个运动物体以固定速度穿越给定距离的可能性指的是时间。 因此,由于存在这种可能性,时间必须存在。然而,正如阿维森纳所争论的,为了时间存在,必须存在运动和运动物体。因此,阿维森纳得出结论,当只有上帝存在时,时间、运动和运动物体也必然存在,这是一个明显的矛盾。阿维森纳声称,时间是有限的假设导致了这个矛盾。由于同样的论证适用于任何有限的时间段,在这段时间内可以假设世界存在,阿维森纳得出结论,时间、运动和运动物体必须无限地存在于过去。(出于同样的原因,时间、运动和运动物体也必须无限地存在于未来。)

虽然我只是浅尝阿维森纳自然哲学的丰富内容,但以上讨论提供了他思想中一些最基本的要点。

Bibliography

Primary Sources

Aquinas

  • De Potentia, in In Quaestiones Disputatae, Spiazzi, Pession, Calcaterra, Centi, Bazzi, Odetto (eds.), 2 vols., Turin: Marietti, 1949, vol. 2.

Aristotle

[AP]

al-Ṭabīʿa, ʿA. Badawī (ed.), 2 volumes, Cairo: The General Egyptian Book Organization, 1964/65; 2nd edition, 1984.

Avicenna

[Int]

al-Manṭiq, al-Madkhal, M. al-Khudayrī, F. al-Ahwānī, G. Anawatī (eds.), Cairo: General Egyptian Book Organization, 1952.

[Dem]

Shifāʾ, al-Burhān, A. E. Affifi (ed.), Cairo: The General Egyptian Book Organization, 1956.

[PR]

Kitāb al-Ishārāt wa-l-tanbīhāt maʿa sharḥ Naṣīr al-Dīn al-Ṭūsī, S. Dunyā (ed.), 4 volumes, Cairo: Dār al-Maʿārif, 1957–60; reprints 1985, 1994; translation of physics section in Ibn Sina’s Remarks and Admonitions: Physics & Metaphysics, S. C. Inati (tran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4.

[Cat]

Shifāʾ, al-Maqūlāt, I. Madkur (ed.), Cairo: The General Egyptian Book Organization, 1959.

[DC]

Shifāʾ, al-Samāʾ wa-l-ʿālam, M. Qāsim (ed.), Cairo: The General Egyptian Book Organization, 1969.

[GC]

Shifāʾ, Kawn wa-l-fasād, M. Qāsim (ed.), Cairo: The General Egyptian Book Organization, 1969.

[AP]

Shifāʾ, al-Afʿāl wa-l-infiʿālāt, M. Qāsim (ed.), Cairo: The General Egyptian Book Organization, 1969.

[Sal]

al-Najāt, M. Danishpaẓūh (ed.), Tehran: Dānishgāh-yi Tihrān, 1985.

[MPh]

The Metaphysics of The Healing, M. E. Marmura (ed. and trans.), Provo, UT: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Ph]

The Physics of The Healing, J. McGinnis (ed. and trans.), 2 volumes, Provo, UT: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Press, 2009.

al-Kindī

[OPS]

Oeuvres philosophiques & scientifiques d’al-Kindī: Métaphysique et Cosmologie, R. Rashed and J. Jolivet (eds.), Leiden: Brill, 1998.

[PWK]

The Philosophical Works of al-Kindī, P. Adamson and P. E. Pormann (tra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Philoponus

  • In Aristotelis Physicorum Libros Quinque Posteriores Commentaria (Commentaria in Aristotelem Graeca: Volume 16), H. Vitelli (ed.), Berlin: George Reimer, 1887.
  • In Aristotelis Physicorum Libros Tres Priores Commentaria (Commentaria in Aristotelem Graeca: Volume 17), H. Vitelli (ed.), Berlin: George Reimer, 1888.
  • –––, Commentary on Aristotle’s Physics (Arabic), in Aristotle, al-Ṭabīʿa, ʿA. Badawī (ed.), 2 volumes, Cairo: The General Egyptian Book Organization, 1964/65 Aristotle, 1964/65.

Secondary Sources

  • Ahmed, Asad Q., 2016, “The Reception of Avicenna’s Theory of motion in the Twelfth Century,” Arabic Science and Philosophy, 26(2): 215–243.
  • Buschmann, E., 1979, Untersuchungen zum Problem der Materie bei Avicenna, Frankfurt am Main: Peter Lang.
  • Dadikhuda, Davlat, 2019, “‘Not So Ridiculous’: Avicenna on the Existence of Nature (ṭabīʿa) contra Aristotle and the Ashʿarites,” Oxford Studies in Medieval Philosophy, 7: 1–43.
  • Davidson, H., 1992, Alfarabi, Avicenna, and Averroes on Intellect: Their Cosmologies, Theories of the Active Intellect, and Theories of Human Intellect, New York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Dhanani, A., 1994, The Physical Theory of Kalam: Atoms, Space, and Void in Basrian Mu‘tazili Cosmology, Leiden: E.J. Brill.
  • –––, 2015, “The impact of Ibn Sīnā’s critique of atomism on subsequent kalām discussions of atomism,” Arabic Sciences and Philosophy, 25: 79–104.
  • Hasnawi, A., 1984, “La Dynamique d’Ibn Sina (la notion d’‘inclination’: mayl),” in J. Jolivet et R. Rashed (eds.), Études sur Avicenne, Paris: Les Belles Lettres, Paris, 103–123.
  • –––, 2001, “La définition du mouvement dans la Physique du Šifāʾ d’Avicenne,” Arabic Sciences and Philosophy, 11: 219–255.
  • –––, 2002, “La Physique du Šifāʾ: aperçus sur sa structure et son contenu,” in J. Janssens and D. De Smet (eds.), Avicenna and his Heritage, Leuven: Leuven University Press, 67–80.
  • –––, 2004, “Le status catégorical du mouvement chez Avicenna: context grec et posterité médiévale latine,” in R. Morelon et A. Hasnawi (eds.) De Zénon d’Elée à Poincaré: Receuil d’études en homage à Roshdi Rashed, Leuven: Peeters, 607–622.
  • Hasse, Dag Nikolaus & Bertolacci, Amos (eds.), 2018, The Arabic, Hebrew and Latin Reception of Avicenna’s Physics and Cosmology (Scientia graeco-arabica 23), Berlin: De Gruyter.
  • Hyman, A., 1965, “Aristotle’s ‘first matter’ and Avicenna’s and Averroes’ ‘corporeal form’,” in S. Lieberman et al. (eds.) Harry Austryn Wolfson Jubilee Volume, Jerusalem: American Academy for Jewish Research, 384–406; reprint in A. Hyman (ed.), Essays in Medieval Jewish and Islamic Philosophy, New York: Ktav, 1977, 335–356.
  • Janssens, J., 2006, “The Notion of Wāhib al-ṣuwar (Giver of Forms) and Wāhib al-ʿaql (Giver of Intelligence) In Ibn Sina,” in M. Cândida Pacheco and J. Francisco Meirinhos (eds.) Intellect et imagination dans la philosophie médiévale, Turnhout: Brepols, 551–562.
  • –––, 2010, “The Reception of Ibn Sīnā’s Physics in later Islamic Thought,” Ilahiyat Studies, 1: 15–36.
  • Lammer, A., 2015, “Defining Nature: From Aristotle to Philoponus to Avicenna,” in A. Alwishah and J. Hayes (eds.) Aristotle and the Arabic Tra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21–142.
  • –––, 2018, The Elements of Avicenna’s Physics: Greek Sources and Arabic Innovations (Scientia Graeco-Arabica 20), Berlin: De Gruyter.
  • Lang, H., 1992, Aristotle’s Physics and Its Medieval Varieties,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 Langermann, T., 2009, “Quies media: A Lively Problem on the Agenda of Post-Avicennian Physics,” in N. Bayhan, M. Mazak & A. Süleyman (eds.) Uluslararasi Ibn Sînâ Sempozyumu Bildiriler 22–24 May 2008, Istabul. Inernational Ibn Sina Symposium Papers, 2 volumes, Istanbul: Kültür A.Ş, vol. II, 53–68.
  • –––, 2012, “Naṣīr al-Dīn al-Ṭūsī’s Exposition of mayl,” in R. Hansberger, M. Afifi al-Akiti and C. Burnett (eds.), Medieval Arabic Thought: Essays in Honour of Fritz Zimmermann, London/Turin: Warburg Institute/Nino Aragno Editore, 87–97.
  • Lettinck, P., 1988, “Ibn Sīnā on Atomism: Translation of Ibn Sīnā’s Kitāb al-Shifāʾ, al-Ṭabīʿiyyāt 1: al-Samāʿ al-ṭabīʿī Third Treatise, Chapters 3–5,” Al-Shajarrah, 4(1): 1–51.
  • Macierowski E. M. & Hassing R. F., 1988, “John Philoponus on Aristotle’s Definition of Nature,” Ancient Philosophy, 8(1): 73–100.
  • Marmura, M. E., 1960, “Avicenna and the Problem of Infinite Number of Souls,” Mediaeval Studies, 22: 232–239; reprint in M. E. Marmura, Probing in Islamic Philosophy: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ies of Ibn Sīnā, al-Ghazālī and other Major Muslim Thinkers, Binghamton, NY: Global Academic Publishing, 2005.
  • –––, 1980, “Avicenna’s Division of the Sciences in the Isagoge of his Shifāʾ,”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Arabic Science, 4: 239–251; reprinted in M. E. Marmura, Probing in Islamic Philosophy: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ies of Ibn Sīnā, al-Ghazālī and other Major Muslim Thinkers, Binghamton, NY: Global Academic Publishing, 2005.
  • Mayer, T., 2007, “Avicenna against Time Beginning: The Debate between the Commentators on the Ishārāt,” in P. Adamson (ed.), Classical Arabic Philosophy: Sources and Reception, London – Turin: The Warburg Institute – Nino Aragno Editore, 125–149.
  • McGinnis, J., 1999, “Ibn Sīnā on the Now,” American Catholic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73(1): 73–106.
  • –––, 2006a, “A medieval Arabic analysis of motion at an instant: the Avicennan sources to the forma fluens/fluxus formae debate,”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39(2): 189–205.
  • –––, 2006b, “Positioning Heaven: The Infidelity of a Faithful Aristotelian,” Phronesis, 51(2): 140–161.
  • –––, 2007a, “Avoiding the Void: Avicenna on the Impossibility of Circular Motion in a Void,” in P. Adamson (ed.), Classical Arabic Philosophy: Sources and Reception, London – Turin: The Warburg Institute – Nino Aragno Editore, 74–89.
  • –––, 2007b, “Logic and Science: The Role of Genus and Difference in Avicenna’s Logic, Science and Natural Philosophy,” Documenti e Studi sulla Tradizione Filosofica Medievale, 18: 165–187.
  • –––, 2010, “Avicennan Infinity: A Select History of the Infinite through Avicenna,” Documenti e Studi sulla Tradizione Filosofica Medievale, 21: 199–222.
  • –––, 2012, “Making Something of Nothing: Privation, Possibility and Potentiality in Avicenna and Aquinas,” The Thomist, 76(4): 551–575.
  • –––, 2015, “A Small Discovery: Avicenna’s Theory of Minima Naturalia,”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53(1): 1–24.
  • –––, 2018, “Mind the Gap: The Reception of Avicenna’s New Argument against Actually Infinite Space,” in Ali Gheissari, John Walbridge, Ahmed Alwishah (eds.), Writing in Light: Illuminationist Texts and Textual Studies in Honor of the Late Hossein Ziai, Leiden: Brill, 272–305.
  • Rashed, Roshdi, 1999, “Al-Qūhī vs. Aristotle: On Motion,” Arabic Sciences and Philosophy, 9(1): 3–24.
  • Richardson, K., 2012, “Avicenna and Aquinas on Form and Generation,” in D. Hasse and A. Bertolacci (eds.) The Arabic, Hebrew and Latin Reception of Avicenna’s Metaphysics, Berlin & Boston: De Gruyter, 251–274.
  • Sabra, Abdelhamid I., 2006, “Kalām Atomism as an Alternative Philosophy to Hellenizing Falsafa”, in James E. Montgomery (ed.), Arabic Theology, Arabic Philosophy, From the Many to the One: Essays in Celebration of Richard M. Frank, Orientalia Lovaniensia Analecta, 152, Leuven/Paris/Dudley, MA: Peeters Publishers & Department of Oriental Studies, 199–272.
  • Shayegan, Y., 1986, Avicenna on Time, Ph.D. Disser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 Shihadeh, A., 2014, “Avicenna’s Corporeal Form and Proof of Prime Matter in Twelfth-Century Critical Philosophy: Abū l-Barakāt, al-Masʿūdī and al-Rāzī,” Oriens, 42(3–4): 364–396.
  • Stone, A.D., 2001, “Simplicius and Avicenna on the essential corporeity of material substance,” in Robert Wisnovsky (ed.), Aspects of Avicenna,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73–130.
  • –––, 2008, “Avicenna’s Theory of Primary Mixture,” Arabic Sciences and Philosophy, 18(1): 99–119.
  • Wolfson, H. A., 1976, The Philosophy of Kala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Zarepour, M. S., 2020, “Avicenna on Mathematical Infinity,” Archiv für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102(3); Zarepour 2020 available online. doi:10.1515/agph-2017-0032.

Academic Tools

sep man icon How to cite this entry.
sep man icon Preview the PDF version of this entry at the Friends of the SEP Society.
inpho icon Look up topics and thinkers related to this entry at the Internet Philosophy Ontology Project (InPhO).
phil papers icon Enhanced bibliography for this entry at PhilPapers, with links to its database.

Other Internet Resources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with suggestions.]

Related Entries

al-Ghazali | Alexander of Aphrodisias | Arabic and Islamic Philosophy, disciplines in: natural philosophy and natural science | Aristotle, Special Topics: natural philosophy | Democritus | Epicurus | Ibn Sina [Avicenna] | Ibn Sina [Avicenna]: metaphysics | Philoponus

Copyright © 2020 by
Jon McGinnis <mcginnis@umsl.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