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384 lines (257 loc) · 86.6 KB

ji-yi-de-ren-shi-lun-wen-ti-epistemological-problems-of-matthew-frise.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384 lines (257 loc) · 86.6 KB

记忆的认识论问题 epistemological problems of (Matthew Frise)

首次发表于 2023 年 3 月 27 日

[编辑注:以下由马修·弗里斯(Matthew Frise)撰写的新条目取代了前任作者关于此主题的旧条目。]

你告诉你的朋友你目睹了一件奇怪的事件。你的朋友追问你:你怎么知道它真的发生了?回答说你亲眼看到了是很自然的。但这不能完全解释你如何知道。仅仅过去的目睹并不能完全解释现在的知识或合理的信仰。当我们过去的学习对我们在现在可以确信的事情有所影响时,有些东西将两者联系起来。这个东西似乎就是记忆。记忆在我们日常的信仰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仔细观察后,这个作用显得至关重要。然而,记忆是秘密的,总是在运作,几乎总是在我们不注意的情况下,而且经常逃避我们对其运作的任何努力的理解。即使在哲学中,我们也认为记忆的不懈努力是理所当然的。关于它如何支持良好的归纳推理,存在一些神秘之处,尽管我们认识到良好的归纳推理依赖于过去的观察。而记忆正是通过魔力实现了这种不可或缺的依赖。

如果记忆真的有助于我们的信仰和理性推理,它可能如何被封存和阻止?本条目概述了有影响力的答案。


1. 记忆的本质

记忆的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记忆的认识论。这是我们最熟悉的记忆类型。也许这种日常熟悉足以为我们的认识论理论提供足够的信息。我们可以不必仔细研究人类记忆的工作方式,心理学和哲学在这里可以有一个清晰而少有人涉足的边界。直到 20 世纪,记忆的认识论常常以这种方式进行。但最近的认识论者更倾向于一种以经验为基础的方法。

1.1 人类记忆

人类的记忆不是一个而是多个事物或系统(Michaelian 2011c)。这些系统扮演不同的角色,其中大部分我们可以称之为“记忆”,尽管记忆在不同的系统中可能有显著的差异。然而,一些记忆系统也帮助我们想象可能性或思考未来。由于记忆条目已经详细分类了人类的记忆系统,因此本条目不会再进行分类。然而,它将简要概述其中一些系统。心理学家和哲学家通常区分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这大致区分了可访问信息的记忆和其他一切的记忆。陈述性记忆包括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Tulving 1972)。如何最好地划分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是一个微妙而有争议的问题。但它们至少在许多方面表面上有所不同,包括它们的特征内容。简单来说:语义记忆的内容是命题性的,而情景记忆的内容是(记忆者过去的)事件的表征。你的朋友可能记得最近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件,因为你告诉她。但尽管你告诉了她,她并没有记住这个事件。在这里,她是记忆者,而事件发生在你的个人过去,而不是她的过去。

认识论问题的记忆学主要关注陈述性记忆,这或许并不令人意外。认识论是对知识以及信仰合理性的哲学研究。记忆学的认识论研究探讨了记忆在其中的作用。认识论通常涵盖与可获取信息相关的各种知识和合理信仰。在这里,陈述性记忆似乎比非陈述性记忆更相关。此外,由于认识论通常涵盖与命题内容相关的各种知识和合理信仰,语义记忆在这里似乎更相关。从记得 p 到知道 p 的过程比从记得与 p 相关的某个事件到知道 p 的过程更简单。因此,语义记忆在记忆的认识论中占主导地位。但在过去几十年中,情景记忆在更广泛的记忆哲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可以肯定的是,情景记忆的认识论复兴不会太远。

最近,以经验为基础的记忆认识论对于至少一些记忆系统似乎具有的一个关键特征非常敏感:它们是建构性的。特别是情景记忆明显是建构性的(有关面向普通读者的案例,请参见 Schacter 1996, 2001)。记忆事件并不像我们可能想象的那样简单。我们可能认为记忆的功能类似于对我们所经历的记录的存档;学习就是将信息存入存档,记忆就是提取未经改变的存档,而遗忘则是存档发生故障。然而,现在普遍的观点是,记忆是建构性的,而且不仅仅是偶尔,而是通常如此(Michaelian 2011b, 2016)。记忆不是(简单地)复制记录,而是生成新内容。

这似乎暗示着记忆在我们的认识和合理信念中的作用比我们想象的要有限。记忆中的新内容是可疑的,可能是不准确或不支持的,特别是如果记忆被认为像一个档案馆一样运作。但是,支持这种怀疑的证据不足(Michaelian 2011b,2016)。情节记忆是生成的,但通常不以牺牲真理为代价。例如,Puddifoot 和 Bortolotti(2019)认为,负责某些错误记忆信念的认知机制确实是“认识论上无辜的”,因为它们总体上增加了主体拥有其他真实信念或知识的机会(另请参见 Bortolotti 和 Sullivan-Bissett 2018)。情节记忆的认识论资格并不明确。下面的第 2.4 节进一步探讨了记忆建构在认识论中的重要性。

1.2 记忆理论

记忆理论大致上是关于记忆如何运作或记忆构成的理论。几乎没有记忆理论是本质上的认识论的。几乎没有需要讨论认识论的。因此,本条目对记忆理论的讨论很少(但请参见有关记忆的条目)。然而,有一个独特的记忆理论在这里值得关注:认识论的记忆理论。为什么?首先,它本质上是认识论的。其次,它与本条目的大部分内容有所不同。第 2 节涵盖了一些以某种方式使用记忆来阐明认识论,并使用认识论来阐明记忆的认识论力量的理论。这些理论评论了记忆在提供或无法提供某种认识论好处的条件,以及原因。然而,认识论的记忆理论使用认识论来阐明记忆的本质。它不是用记忆来解释知道,而是用认识论来解释记忆。

认识论理论将记忆置于认识论问题的认识必要条件之上。更具体地说,命题记忆需要知道(Anscombe 1981; Ayer 1956; Audi 2002; Locke 1971; Malcolm 1963; Moon 2013; Owens 2000; Pappas 1980; Williamson 2000)。任何记得 p 的主体都知道 p。这个理论可以揭示记忆的本质,因为它暗示了对于知道的每个必要条件也是记忆的必要条件。如果知道需要相信,记忆也需要。如果知道需要真实,记忆也需要。依此类推。

认识论理论的更强版本认为,一刻的记忆不仅需要当时的知道,还需要之前的知道。而且,他们还补充说,之前的知道解释了,或者与之后的知道有某种特殊联系。任何一位在某一刻记得 p 的主体都知道当时的 p,因为她之前知道了 p。

认识论理论面临着不止一个危险。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认识论理论的不同版本通常不会是记忆的完整理论。它们只陈述了记忆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它们可能是正确的,但它们并没有说出记忆的全部。实际上,它们通常可以说得更多。假设记忆需要因为过去的知道。这里的“因为”掩盖了一个遗漏。如何在一个时间因为之前的知道而知道?最自然的答案是:通过记忆。但我们应该对这个答案持怀疑态度。认识论理论应该是在阐明记忆是什么。与自然答案相配合,认识论理论大致上说,记忆需要记忆将知道与之前的知道连接起来。对于记忆的解释至关重要地涉及到一些残留的、不透明的记忆活动。最少只涉及到记忆的解释,或者进一步阐明其活动,可能会更有洞察力。

对认识论理论的更常见的批评是,知识需要记忆所不具备的东西(Bernecker 2010;参见 Audi 1995;Lai 2022)。这种批评的一种形式如下所述。知识大致上需要良好且不减弱的理由来相信。假设你记得 p——你已经知道了 p,因此有足够好的理由来知道 p。后来你获得了怀疑 p 的理由(参见第 2.2.3 节关于抵消者的讨论)。你相信 p 的理由不再足够好以知道 p。但是你现在能记得 p 吗?认识论理论必须说,也许令人费解地,你不能。也许更糟糕的是,认识论理论似乎暗示着你在获得怀疑的理由之前记得 p。所以你最近记得 p,但现在无法再记得了,并且不是因为遗忘。而是因为某种学习——你获得了怀疑的理由。也许认识论理论是错误的更有说服力。记忆不需要良好且不减弱的理由来相信,如果是这样的话,它也不需要知道。

此外,如果认识论理论是正确的,就不存在错误记忆。知识需要真实性。如果记忆需要知道,那么它也需要真实性。因此,命题性错误记忆根本就不是记忆。充其量只是表面上的记忆。这不是记忆的作用。换句话说,一个主体是否记得 p 并不取决于产生 p 作为主体输出的机制以及这些机制的功能。相反,p 的准确性也对主体是否被视为记忆起着重要作用。认识论理论只有在这个结论上才是合理的(参见 De Brigard 2014)。

最后,认识论理论的前景可能取决于记忆是否具有生成性的经验问题,以及如何具有生成性。也许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可以使命题记忆在某些情况下具有生成性成为合理的。这将至少使认识论理论的更强版本失败。如果记忆可以生成 p 作为某种命题记忆的内容,那么过去知道 p 对于现在记得 p 将是不必要的。

认识论理论的辩护往往暗示其替代理论本身存在缺陷(Adams 2011; James 2017),或者对其提出的反例不够清晰(Moon 2013; Sakuragi 2013)。

2. 记忆和证明

我们似乎对我们所相信的很多事情有认识论上的理由。而记忆似乎在我们拥有这种理由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假设这里的表象是正确的。那么记忆的作用到底是什么?记忆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以及为什么?关于认识论合理化的本质有许多理论,它们可能对记忆的作用有所启示。或者事情可能反过来——我们对记忆的作用的直觉判断可能对哪些合理化理论是正确的,哪些应该被放弃有所启示。本节开始探讨记忆与合理化的关系。

2.1 基础主义和连贯主义

揭示记忆的合理化作用的一种方法是将焦点转向合理化的结构。我们合理地相信的一些东西帮助我们合理地相信其他事情。但是,根据基础主义的观点,不是所有的合理化都需要自身的合理化。我们的合理化有其基础,我们不需要进一步寻求支持的地方。如果存在基础合理化,记忆可能提供其中的一部分。也许记忆在本质上与感知没有太大的区别,而感知是作为合理化的基本来源的一个很好的候选者。视觉感知为我们相信物体的空间距离提供了合理化。记忆只是为我们相信物体的时间距离提供了合理化(Taylor 1956)。

或者记忆可能不提供基础支持。相反,它提供的所有支持可能来自其他证明者;它不位于结构的底部。大多数当代认识论接受基础主义(见基础主义理论的条目)。因此,下面的几个部分帮助将记忆定位在基础主义结构中。但是,基础主义也有替代方案。

一个替代方案是一致主义,根据一致主义,一个信念只有在与其他信念协调一致时才能被证明(见一致主义理论的条目)。相互协调的信念是相互支持的,或者作为一个集合支持。一致主义不像过去那样受欢迎,但仍然有一些支持者(Poston 2014)。但即使一致主义是错误的,一致关系仍然可能对证明有所影响。一致性可能不会创造证明,但它可能增加已经存在的证明(Lewis 1946)。由于记忆,您可能有几个彼此协调的信念。如果这些信念已经被证明,它们的协调可能增强它们的证明。即使一致性无助,不一致性也可能会造成伤害(Audi 1995;Olsson 2017)。回忆之间的不良匹配可能会消除记忆本来可以提供的证明。

2.2 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

学习可以被理解为获取证据。而我们似乎会随着时间保留一些证据。据推测,这是记忆所起的作用。理解记忆如何帮助我们拥有合理性的一种自然方式是基于我们通过记忆所拥有的证据。这与关于认识论合理性的内在主义相吻合。内在主义认为,一个主体的合理性是由她的心理生活决定的。在对相同命题持有相同信念的情况下,心理上相同的主体将在合理性上得到同等的证明。记忆是心理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不需要超越记忆所提供的证据来看它如何帮助我们获得合理性。

将内在主义与关于认识论合理性的外在主义相对比,外在主义认为非心理因素可以导致合理性的差异,即使在心理上相同的主体之间也是如此(参见关于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对认识论合理性的概念的条目)。根据外在主义,某些偶然的事情对主体的心理生活没有影响,但对她的合理性有影响。例如,她的记忆可能会有错误。这种倾向与心灵之外的事实有关,比如过去的情况如何。也许,如果记忆要提供合理性,它将倾向于正确地获取这些事实。

2.2.1 忘记证据的问题

记忆的一些明显的认识论问题可能会支持外在主义而不是内在主义。其中之一是遗忘证据的问题(Goldman 1999; Harman 1986; Owens 1999; Pappas 1980; 另见 Frise 2015 [其他互联网资源]; Huemer 1999; Madison 2017; McCain 2015)。我们在形成有理由的信念时倾向于使用证据。但我们也倾向于忘记这些证据,即使在继续相信的同时。Pappas(1983: 266 n.1)认为“人们通常会失去原始的理由”。当保留了最初有理由的信念,但没有保留其原始证据时,其理由可能被其他理由取代,或者丢失而没有被取代,或者根本没有丢失。在许多情况下,保留的信念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有理由的是直观的。遗忘证据的问题在于解释这是如何可能的。

一些外在主义理论似乎已经有一个可以解释的解释。其中一种理论是过程可靠主义(参见可靠主义认识论条目)。大致上说,它认为信念的理由取决于形成或保持信念的过程的可靠性。记忆似乎是相关可靠的。即使一个主体忘记了她最初有理由的信念的原始证据,但她可能由于可靠的记忆过程而保持这个信念。可靠主义似乎能够解释这个信念仍然是有理由的原因是因为记忆过程的可靠性。

但是内在主义理论还有其他资源。一个主体可能已经忘记了她的原始证据,但记忆仍然可以为她提供一些证明她一直保持并且最初是有理由的信念的东西:似乎回忆。一个似乎回忆到 p 的主体对于相信 p 有初步的理由(Pollock 1986)。 (初步的理由是一种认识论上的好处,只要主体没有理由怀疑这种信念或其理由,它就足以获得整体的理由)。如果这是正确的,即使在遗忘证据的情况下,似乎回忆也可以提供理由。这种回忆是心理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内在主义可以借助它来解决遗忘证据的问题。

有关似乎回忆为什么具有理据的不同解释。回忆体验的现象学可能解释了这一点(Feldman&Conee 2001; Madison 2014)。或者,即使面对其不准确性的证据,似乎回忆的持续性也可以解释理据(Brogaard 2017)。或者,似乎回忆到 p 可能会因为它证明了另一件相关的事情而证明相信 p,即,在过去的某个时刻,自己有理由相信 p(Schroer 2008)。

在似乎回忆或似乎记住或似乎回想和回忆或记住或回想之间可能没有相关的区别。似乎回忆可能足以记住。但这对于知道是不够的。(毕竟,一个人可能似乎回忆到一个错误,但不能知道一个错误。)如果似乎回忆足以记住,那么记忆的认识论理论似乎是错误的。认识论理论再次说,记得 p 的主体知道 p,可能是因为她过去知道 p。但是一些似乎回忆可以允许记住而不知道。

2.2.2 存储信念的问题

即使看似的回忆解决了一个问题,它只是有限的资源。它显然不能解释记忆所提供的所有理由。可以认为,在任何给定的时间,由于记忆,我们拥有大量的信念。但我们并不是在看似回忆所有这些信念的内容。事实上,最多我们只能在特定的时间回忆出其中的一些内容。我们没有回忆起来的信念有时被称为“存储的”或“倾向性的”或“非现行的”。其中一些信念是有理由的。存储信念的问题就是要解释这种理由。(Pappas 1980 讨论了这个问题的知识版本)。

如果内在主义是正确的,除了看似回忆之外,还有其他心理因素可以解释这种理由。但最初很难看出那可能是什么(Goldman 1999; Senor 1993; Moon 2012a 提出了这个问题的知识版本的内在主义)。然而,像可靠主义这样的外在主义理论仍然可以说,负责这些存储信念的记忆过程的可靠性有助于证明它们的理由。

表面上看,回忆似乎并不能解决存储信念的问题。但是,与之密切相关的某些东西可能会有所帮助。不仅仅是回忆,而是有一种倾向于回忆,这有助于证明(Audi 1995; Conee & Feldman 2011; Ginet 1975; McCain 2014; 另见 Feldman 1988; Piazza 2009)。对于相信 p 的倾向性回忆提供了相信 p 的理由。通常,一个被证明的存储信念是主体有倾向性回忆的信念。这种倾向性解释了存储信念的理由。或许,似乎回忆本身也可以具有一种倾向性的状态,就像信念可以具有这种状态一样,所以似乎确实可以证明正确的存储信念(Madison 2014)。

回忆的倾向性是否能够提供证明是有争议的。McGrath(2007)认为它们不能,因为如果它们能够提供证明,那么在一些遗忘的情况下,直观上是没有证明的。Kelly(2016)认为,对于证明来说,重要的不是回忆的倾向性,而是记忆,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记忆都涉及回忆的倾向性。Frise(2017a)认为,一个主体何时具有回忆的倾向性并不十分清楚,并且在一些情况下,即使一个主体有回忆 p 的倾向,她对 p 的合理态度仍然是暂缓判断而不是相信。McGrath(2016)和 Senor(1993)提出了一个更基本的问题:为什么回忆的倾向性是证明的证据?

并非所有解决存储信念问题的尝试都依赖于回忆性倾向,甚至不依赖于保持存储信念的过程的可靠性。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法是在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之间保持中立。它否认存在存储的信念,因此也就没有为存储的信念提供解释的合理性。Frise(2018a)认为,如果代表主义——关于信念本质的一种主导理论——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就没有存储的信念。这是因为人类的记忆功能并不符合存储信念所需的方式。根据代表主义,相信 p 需要与一个关于 p 的心理表征保持特殊的关系(参见信念条目)。Frise 认为,人类的记忆并没有存储很多表征,我们与存储的表征的关系通常是不确定的。代表主义可能是错误的。但如果是正确的,存储信念的问题就是虚幻的。

2.2.3 遗忘失败的问题

表面上的回忆似乎有助于解决遗忘证据的问题,但对于存储信念的问题帮助甚微。而且,对于似乎回忆甚至对于第一个问题是否有帮助还可能存在进一步的担忧。这个担忧与一种不同类型的遗忘有关。一个主体可能在没有理由的情况下形成一个信念,然后在忘记它是如何形成的情况下保持这个信念。或者,主体可能有一些理由相信 p 和一些理由怀疑 p,然后相信 p 并最终忘记怀疑的理由。怀疑或不相信的理由有时被称为“打败者”。遗忘一个打败者,其中包括忘记一个信念在没有理由的情况下产生,可能对整体的合理性有影响。甚至可能对表面上的合理性有影响。遗忘失败的问题是在遗忘失败的情况下对合理性进行令人满意的解释的问题。

忘记失败并不重要,如果看似的回忆证明了这一点。假设一个主体似乎回忆起 p,并且对于相信 p 有初步的理由。一个主体可能在没有理由的情况下形成了对 p 的信念,保留了这个信念,但忘记了它是如何形成的,现在似乎回忆起 p。这种看似的回忆导致了初步的和整体的理由,尽管这是一个被遗忘的失败的情况。关于在遗忘失败的情况下是否可以有任何一种理由的直觉,因此与看似的回忆是否能够证明有关。这些直觉,因此与遗忘证据问题的看似回忆解决方案是否可行有关。

许多人否认忘记一个推翻者会导致理由增加(Annis 1980; Goldman 1999; 2009; Greco 2005; Huemer 1999; Jackson 2011; Senor 2010, 2017; Teroni 2018)。根据 Senor(2010)的观点,一个信念不应该“仅仅因为被保留而变得有理由”。但是当一个推翻者被遗忘时,似乎会发生这种情况。根据 Teroni(2018)的观点,一个具有被推翻理由的 p 的信念,在推翻者被遗忘时,具有不良的起源。在遗忘失败的情况下似乎回忆起 p 解释了为什么主体倾向于判断 p 为真,但并不能解释为什么这种判断是有理由的。Jackson(2011: 569)将其表述得最简单:“垃圾进,垃圾出”。无论在此期间是否有遗忘,记忆所提供的东西都不会比最初接收到的东西更好。Senor(2007)提供了进一步的理由来否认遗忘失败会增加理由:我们忘记的东西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应该有一种平等。就像我们忘记支持证据时没有理由减少一样,当我们忘记怀疑的理由时也不应该增加理由。

根据他人的观点,忘记一个推翻者可能导致正当性的增加(Bernecker 2010; Feldman & Conee 2001; Dogramaci 2015; Feldman 2005; Lackey 2005, 2007; McGrath 2007)。对于 Feldman(2005)和 McGrath(2007)来说,认为正当性增加的一个原因是主体可能已经失去了怀疑的理由。然后,主体可能只剩下相信的理由,或者至少没有停止相信的理由。相信看起来是最好的选择。Feldman 和 Conee(2001)以及 Lackey(2007)认为,一个知道自己是一个一般小心的信徒的主体,在忘记了一个推翻者的情况下,对于一个记忆信念的不确定起源有支持。Lackey(2007)指出,忘记证据和忘记推翻者确实会对正当性产生不对称的影响,因此对于忘记证据的情况的直觉可能对于忘记推翻者的情况没有提供信息。Dogramaci(2015)认为,批判性语言的实用功能是促进可信的证词。但是在正常情况下忘记推翻者的情况下,批评并不会促进这一点。这是因为主体忘记了她最初形成信念的原因。因此,将遗忘者的信念认定为不正当是错误的。

2.3 时间切片和历史理论

忘记的证据和忘记的失败问题与一个主体在某个时间拥有的理由有关,这是因为主体自从早些时候以来忘记了什么。如果这些问题不仅仅是表面问题,那么主体的过去以一种非平凡的方式对她现在的理由有影响。它可能以一种平凡的方式产生影响,如下所示:一个主体在早些时候有一些证明理由,她的记忆导致她现在拥有这些证据,而这些证据证明了她现在的信念。在这里,主体现在的理由与她的过去之间存在一个平凡的联系,因为主体的过去只是间接地影响她现在的理由。它通过影响她现在所拥有的证据来影响她现在的理由。但最终决定她现在的理由的只是她现在的证据。

简而言之,上述问题中的一些问题引起了人们对于一个时间的事态如何直接影响另一个时间的理由的关注。如果一个主体现在可以有理由相信 p,即使她忘记了 p 的原始证据并且现在没有其他支持 p 的证据,似乎她的过去可以直接影响她现在的理由。这是因为她曾经有理由或证明理由,所以她现在有理由。同样,如果一个似乎回忆起 p 的主体现在无法有理由相信 p,因为她忘记了 p 的反证,她的过去似乎直接影响她现在的理由。

时间和理由如何联系,以及记忆在这种联系中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基本的选择很少。以下是一些选择:可能直接影响某一时刻的理由只与该时刻的情况有关。将暗示这一点的理论称为理由的时间切片理论。或者,过去的事态也直接影响该时刻的理由。将暗示这一点的理论称为历史理论。 (有关进一步讨论,请参见 Kelly 2016 和 Moss 2015)。一个较少探讨的可能性是未来的事态直接影响某一时刻的理由——但由于时间切片理论和历史理论是最受欢迎的两个候选理论,本文将重点关注它们。为了将记忆纳入这些选择,并以现在为中心:也许记忆仅通过主体的记忆当前的状态或活动方式来影响她现在的理由——例如,主体现在回忆起或倾向于回忆起或以其他方式储存在记忆中的内容。或者,即使现在不在她的记忆中,曾经是主体记忆的一部分的内容现在也对她的理由有影响。或者,她将来会记起的内容对她现在的理由也有影响。

请注意,时间切片和历史区分横跨了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的区别。无论一个合理化理论在一个区别中落地,它都可能在另一个区别中落地。例如,内在主义的合理化理论可以陈述,一个主体现在的状态,包括她现在的记忆方式,直接影响她现在的合理化(Feldman&Conee 2001)。或者它可以陈述,她过去的元素,包括对主体记忆的影响,直接影响她现在的合理化(Huemer 1999; McGrath 2007, 2016)。有些组合比其他组合更常见,也更有可能。内在主义者更倾向于时间切片观点,而外在主义者更倾向于历史观点。Goldman(2009)的可靠主义是一种典型的外在主义、历史观点:一个记忆信念的当前合理化状态主要取决于记忆保持信念过去状态的程度,而过去状态部分由主体外部因素决定,如最初形成信念的过程的可靠性。外在主义的理论可以是时间切片的,但这种情况较少见。

时间片理论有一些优点。首先,它们相对简单。在时间片理论中,解释一个主体在某个时间的合理性的原因就是当时的情况。将其他时间的情况也视为相关会更加复杂。此外,某个时间的情况可能完全解释了主体当时的合理性。例如,一个主体在某个时间的回忆性倾向和她在那个时间似乎回忆起的事情可能解释了她从记忆中获得的所有合理性。诉诸过去似乎是不必要的。而且,更简单的解释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更好。因此,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时间片理论似乎比历史理论更好,因为后者将过去作为直接影响主体当前合理性的因素。时间片理论的另一个优点可能是这样的。两个主体可以有不同的过去,但在现在是相同的。他们此刻拥有完全相同的信念、记忆、经历等等。因为他们现在是相同的,似乎他们在现在相信、不相信和暂缓判断的合理性也是相同的。但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们不同的过去就无关紧要(Moon 2012b)。如果他们过去的差异无关紧要,似乎他们的过去根本就无关紧要。而且,如果主体的过去无关紧要,很难看出过去的其他方面还有什么关系。在现在,合理性只取决于事物的情况。同样,一个主体当前没有记忆的过去似乎对她现在的合理性也无关紧要(Feldman & Conee 2001)。

但是历史理论可能有其自身的优点。例如,信念的因果历史似乎与其在现在的证明有关(Goldman 1979)。重要的不仅仅是信念的直接原因。信念的起源以及其在记忆中的保留方式,以及其在过程中所具有的证明地位,似乎直接影响其现在的证明地位。一个关于证明的历史理论可以容纳这些直觉,而一个时间切片理论必须否认信念的因果历史作为这样的重要性。对于时间切片理论来说,这个历史只能间接地影响现在的证明,因为它影响了现在的世界。过去,包括过去的记忆,在证明中并不重要,除非它影响了现在,而现在对于证明是重要的。

历史理论可能更容易解释推理如何能够提供证明。大多数推理是时间上延续的。它需要一段时间来进行。Burge(1993: 463)说:“任何时间上的推理都必须依赖于记忆”。为了推理出一个被支持的结论,推理过程中的每一步都需要得到支持。Burge(2003: 300)认为,在推理的后续步骤中,记忆使得对过去步骤的支持保持不变。当得出一个被支持的结论时,主体可能不会考虑推理中早期步骤的证据,或者做任何其他支持这些步骤的事情。主体必须通过记忆从过去继承对这些步骤的支持。主体当前的推理步骤本身无法完全支持结论。我们必须引用记忆从过去为以前的推理步骤带来的支持。

进一步支持历史理论,凯利(2016)研究了一个涉及非平凡错误的扩展推理案例。在这种推理的最后,主体可能会在心理上与没有错误推理的主体完全相同。(那个时候的世界可能也是相同的。)由于其中一个主体错误地推理,而另一个没有,所以很有可能这些主体在其理由上是不平等的。但是因为这些主体在后来的时间在心理上是相同的,时间切片理论必须说这些主体在其理由上是相同的。

安尼斯(1980)认为历史理论更能解释儿童所拥有的理由。一个孩子目前的心智可能还不足够复杂,无法解释她目前在记忆中的一些理由合理的信念是如何合理的。相反,现在所证明这些信念的理由必须在过去找到。安尼斯还认为时间切片理论在遗忘证据和遗忘失败的问题上陷入困境。

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历史理论是认识论保守主义(Harman 1986; McCain 2008, 2019; McGrath 2007, 2016; Poston 2014)。根据认识论保守主义,一个相信一个命题的主体有一些初步理由继续相信它。除非主体有理由放弃她的信念,否则她有一些保持信念的理由。这个理论是历史性的,因为它说在某个时间拥有一个信念直接导致在以后拥有对它的理由。过去的信念对现在的理由很重要。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理论也对内在主义友好,而对外在主义者友好。它确定了影响主体现在理由的过去要素,但这些要素都是心理的,即主体的过去信念。McGrath(2007)将认识论保守主义应用于记忆的一系列认识论问题。他(2007: 14)认为它解决了遗忘证据的问题。一个主体可能已经忘记了她对 p 的信念的原始证据,然而这个信念仍然被认为是有理据的。认识论保守主义可以解释为什么:主体已经相信过 p,而这种过去的信念,在没有推翻者的情况下,足以使她的信念现在成为有理据的。McGrath(2007: 21)还认为认识论保守主义解决了存储信念的问题。一个存储在记忆中的有理据的信念很可能是刚刚相信过的信念。相信这一点解释了为什么这个信念现在是有理据的。

这种解决存储信念问题的方法面临着挑战(Frise 2017a)。一个主体 Ric 可能有合理的存储信念。一个邪恶的恶魔可能带来另一个主体 Vic,他在心理上与 Ric 完全相同。当 Vic 出现时,他也有存储信念。但在存在之前,他没有任何信念。认识论保守主义无法解释他在创造时如何能够合理地证明他的存储信念。而且有理由认为其中一些在那时是合理的 - Vic 是 Ric 的心理孪生兄弟,Ric 在那时有合理的存储信念。更重要的是,Vic 在从创造的那一刻到下一刻可能完全不会在心理上发生任何变化。但是因为 Vic 在第一刻就有信念,根据认识论保守主义,他在第二刻对这些信念有初步的合理性证明。认识论保守主义解释了他在第二次的存储信念的合理性,但不是第一次,尽管他在这些时刻是自己的心理复制品。

认识论保守主义也可以解决遗忘失败的问题(McGrath 2016)。当一个主体忘记了所有的失败者,她没有理由放弃信念。她无缘无故地从相信变成不相信看起来是不合理的。保持信念是合理的。认识论保守主义解释了这一点,因为它说在没有失败的情况下,过去的相信导致继续相信的合理性。在记忆中的信念如果不基于其他信念,就是“无罪推定”(McGrath 2016: 80)。

认识论保守主义和某些其他历史理论可能面临一个特定于记忆的问题。假设一个主体有正当理由形成一个关于 p 的信念。后来,她记得 p。记忆可能会证明相信 p 是有正当理由的。但是像认识论保守主义这样的历史理论认为,过去的相信或过去的正当相信通过记忆赋予正当性。所以看起来,记忆主体现在有两个关于相信 p 的正当性来源:记忆和过去的相信。如果拥有这两个来源增加了正当性,似乎记忆正在增强正当性。记忆可以提高正当性。但这似乎是不正确的(Bernecker 2008; Huemer 1999)。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没有正当性的提升,而是信念的过度确定(McGrath 2007)。对于这个信念,有两个证明的原因。这并不意味着这个信念比只有一个证明原因时有更多的正当性。认识论保守主义的一个细致版本提供了另一个回应。根据这个版本,只有当主体没有关于 p 的证据时,相信 p 才会为继续相信 p 提供正当性(Poston 2014)。如果记得 p 是关于 p 的证据,那么过去的相信并没有为主体继续相信 p 提供正当性。根据这个回应,那么记忆同时保留过去的信念只涉及一个正当性来源。所以在记忆时没有正当性的提升。

一种变体的推进反对意见是,一个主体可能保留她对 p 的原始证据,并且可能通过记忆相信 p。在认识论保守主义的观点下,主体似乎再次有两个证明的来源。但是,主体不应该拥有超过原始证据所提供的任何程度的证明。对这个推进反对意见的一个回应是,在这里保留原始证据的同时相信可能不会导致更高程度的证明,而只是导致更难被击败的证明(McGrath 2016: 81)。

最受欢迎和有影响力的历史上的证明理论是过程可靠主义。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它将信念的证明与产生该信念的过程的可靠性联系起来。它陈述了一个足够的条件,即记忆和过去处于前沿的证明。产生信念的过程可能具有各种类型的输入。其中一些输入本身可能是信念。例如,推理过程将信念作为输入并产生一个信念。可靠主义认为,如果这些输入信念是有理的,并且该过程具有某种特定的可靠性(即,当信念输入为真时,它倾向于产生真实的信念),那么产生的信念就是有理的(Goldman 1979)。这有助于解释记忆如何能够证明,并且过去如何直接影响当前的证明。一些记忆过程在相关方式上是可靠的。记忆过程可以将过去的经过证明的信念 p 作为输入,并在以后产生信念 p 作为输出。(通过记忆不断相信 p 可能是由于记忆过程将信念 p 馈送到自身。)根据可靠主义,输出的信念因此是有理的。

可靠主义可能解决了记忆的几个认识论问题(Goldman 2009, 2011; Senor 1993, 2010)。考虑遗忘证据的问题。在可靠主义中,遗忘了对一个信念的原始证据并不会损害其合理性。如果这个信念是合理的,并且通过一个适当可靠的过程保持下来,那么它现在是合理的。再考虑存储信念的问题。在可靠主义中,存储在记忆中的信念可以以与遗忘证据的情况相同的方式合理化,即使主体当前的心理活动中没有任何证据来支持这个信念。最后,考虑遗忘失败的问题。假设一个主体有一个消除了她对一个信念的所有合理性的推翻者。进入记忆的信念是不合理的。这个信念可能是一个适当可靠的记忆过程的输入,但因为输入信念本身是不合理的,所以并不是所有输入到这个过程中的都是合理的。因此,即使推翻者被遗忘了,可靠主义在这里也没有暗示这个记忆过程的输出是合理的;合理性的充分条件尚未满足。可靠主义可以得出这样的结果,在遗忘失败的情况下没有合理性,也许这个结果是正确的。可靠主义面临着许多批评(BonJour 1980; Cohen 1984; Conee & Feldman 1998; Frise 2018d)。但许多人认为它在记忆的认识论中表现良好。

2.4 保存主义和生成主义

可靠主义和认识论保守主义有很大的不同。然而,它们有共同点,不仅仅因为它们都是历史性的理论。它们都同意过去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对当前的合理性有影响;它们都暗示了一个有时被称为“保存主义”的论题。然而,在记忆的认识论中有不止一个被称为这个名字的论题(Frise 2015 [其他互联网资源])。了解它们的区别是很重要的。

一种名为“保留主义”的论题与记忆不像传统的基础性证明来源(如感知)一样,或者说记忆不是或者不像传统的基础性证明来源一样运作有关。这个论题大致上是说,记忆最多只能保留来自其他证明来源的证明,但记忆不能产生证明。从本质上讲,这个论题是关于记忆证明力的限制。记忆不能产生证明。它可能保留证明,但甚至可能在这方面也失败了。严格来说,这个保留主义本身并不涉及过去是否直接对现在的证明有影响。换句话说,这个论题不一定是历史性的,尽管通常会与历史观点捆绑在一起。

另一种名为“保留主义”的独立论题与记忆的证明力有关,而不是与其证明力的限制有关。它大致上是说,一个带有证明的信念进入记忆时会保持这个证明。当记忆维持一个具有证明的信念时,记忆维持了证明。这个论题本身并不说明记忆能否产生证明。当仔细陈述时,这个保留主义通常是一种关于证明的历史理论。记忆将证明在现在提供给一个保留了证明并且在过去具有证明的信念。与另一种名为“保留主义”的论题一样,这个论题也经常与其他观点捆绑在一起,有时两种保留主义同时被认可,这可能会使它们的区别变得模糊。

第二种保留主义是可靠主义和认识论保守主义之间的共同基础,至少在记忆是相关可靠的情况下(Frise 2017b)。假设一个可靠的记忆过程只接收一个合理的信念 p 作为输入,并将信念 p 作为输出。可靠主义意味着输出的信念是合理的。记忆将合理性传递给了它所持有并且具有合理性的信念。而认识论保守主义则认为即使仅仅相信也为保留信念提供了合理性。合理的相信必须能够做到这一点。

2.4.1 保留主义作为反生成主义

由于这些保留主义命题是不同的,它们值得单独讨论。关于保留主义的大部分文献都集中在第一个命题上:记忆最多只能保留合理性,而不能产生合理性。这种类型的保留主义很受欢迎(Annis 1980; Goldman 2009, 2011; Jackson 2011; Naylor 2015; Owens 2000; Senor 2007, 2010)。虽然有一些支持这种观点的论证,但有时它被视为默认状态。它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对它的论证是不必要的。相反,对立观点才需要论证。也许保留主义之所以获得这种地位,是因为它对许多人来说似乎直观或者仅仅是常识。而且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它看起来像是常识,因为我们对记忆如何工作的常识理解:记忆积累并保留来自其他来源的信息。它不会添加信息。自然而然地,记忆最多只能从这些来源积累和保留合理性。它不会添加合理性。

否认这种保守主义的主要观点大致上认为,记忆可以产生理据。恰如其分地,这种观点被称为“生成主义”(或“生成论”;Michaelian 2011b)。如果记忆可以产生理据,它可能通过回忆或似乎回忆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点。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对于遗忘的证据和存储的信念的问题,一些回应是,似乎回忆,或者也许是回忆的倾向,可以提供理据。如果一个主体似乎回忆起 p,从而使她对于相信 p 拥有之前没有的理据,那么记忆似乎是在产生这种理据。毫不奇怪,生成主义在那些认为似乎回忆能够提供理据的人中很受欢迎。由于保守主义和生成主义互相否认,生成主义是积极的命题,保守主义是消极的命题,保守主义有时被称为“反生成主义”(Frise 2015 [其他互联网资源])。

赞成保守主义而非生成主义,Senor(2010)认为记忆的工作是保护性的,既涉及信念,也涉及信念的理据地位。Naylor(2015)和 Senor(2017)认为,保守主义有助于解释存储的信念发生的情况,从而可能有助于解决存储的信念的问题。可以推测,存储的信念的理据并不仅仅因为这些信念存储在记忆中而增加。这正是保守主义所预测的。保守主义似乎也有助于解决遗忘的失败问题。在遗忘失败的情况下,一个主体忘记了对于一个信念的理据的否定者。Goldman(2009)和 Jackson(2011)认为,记忆不会增加该信念的理据是合理的。而保守主义似乎也预测了这一点。Senor(2017)补充说,即使记忆可以产生理据,这种情况很少见。更常见的是,记忆从其他来源继承理据。

有关生成主义的细微版本和论证层出不穷。 Owens(1996)和 Lackey(2005, 2007)支持生成主义而非保留主义,他们引用了被召回但先前未注意到的信息的案例。一个主体可能目睹一个事件,并在记忆中存储关于它的某些细节,直到后来才注意到。只有在事件之后,她才会记起这些细节并形成对它们的信念。这种信念似乎是有理由的,而记忆正是生成了这种理由。Michaelian(2011b)指出,在这种情况下,记忆存储了信息,然后生成了对其的新的有理信念。但这些信息并不是新的。Bernecker(2010)指出,在这种情况下,记忆中的理由仅仅是信念的,而不是命题的(它是态度的理由,而不是拥有这种态度的理由)。对于相信记忆中的细节的命题性理由源自目睹事件时的感知,而不是记忆。

Michaelian(2011b)认为记忆可以做更多。它可以生成新的内容,并且根据可靠主义,为对其的信念提供新的理由,因为记忆是可靠的。(类似地,Huemer 1999 认为似乎记得可以为对新内容的信念提供新的理由。)Fernández(2016)认为记忆可以为对特定新内容的信念提供新的理由。他认为情景记忆包含有关记忆本身是如何起源于先前对世界状况的感知的信息。这些关于记忆起源的信息是新的-它们不是先前对世界感知的内容的一部分。记忆生成了这个新的内容,并且因为记忆是可靠的,它可以为相信这个新内容提供理由。

Lackey (2005)和 Bernecker (2010)认定了另一种支持生成主义的情况。一个主体可能对她相信 p 的理由有一个误导性的推翻者。这个推翻者可能会丢失(可能是因为遗忘)。由于记忆,主体仍然对相信 p 的原始理由有正当的理由。因此,看起来主体的相信 p,由于记忆,现在是有正当理由的。Senor (2007)指出,在这种情况下的理由是整体的,但不是表面上的。记忆并不产生新的支持,而是保留先前被推翻的支持,然后不再被推翻。

Bernecker 和 Grundmann (2019)为生成主义提供支持,引用了不完全记忆的案例。在这里,记忆削减了可能没有很好获得的信念的内容。不完全记忆可以弥补最初信念形成的不足,可能通过简化所相信的信息,从而使其更有可能是真实的。原始信念可能没有可靠地形成。但是不完全记忆可靠地形成了一个新的信念,因此这个信念是有正当理由的。这个理由源于记忆。

Frise(2021)认为,可靠主义导致了生成主义的极端形式。这种极端形式认为,即使对于一个本来没有合理化的信念,记忆也可以产生合理化。在可靠主义中,记忆通过过度决定信念来实现这一点。记忆可能保留一个主体对于 p 的信念,而这个信念在形成时没有经过合理化。独立于她已经相信 p 的情况,主体现在可能通过重建性回忆来回想起 p。因此,她也相信 p。这种回忆是可靠的。在可靠主义中,这个信念现在是合理的。但如果这是正确的,那么可靠主义就不像它看起来那么历史性。记忆并不总是保留一个信念过去的合理化状态。如果过度决定信念的情况被视为遗忘失败的情况,那么即使可靠主义也允许在遗忘失败的情况下进行合理化。

生成主义和保留主义可能能够达成一种不安的妥协。也许某些类型的记忆(如情景记忆)可以产生合理化,但其他类型的记忆(如语义记忆)只能保留合理化(Teroni 2014)。也许记忆可以为新的信念产生合理化,但不能为仅仅存储的未合理化的信念产生合理化(Huemer 1999;Senor 2017)。或者也许记忆可以产生合理化,但不能产生知识(Audi 2002)。

2.4.2 保留主义作为一种历史理论

另一个被称为“保留主义”的论点再次表明,对记忆的信念在时间上保持其合理性。如果一个主体在某个时间具有对 p 的合理信念,并且她对 p 的信念在以后的记忆中保持不变,那么她对 p 的信念在以后的时间上是初步合理的。对于这个保留主义论点的讨论较少,但它至少和其他论点一样受欢迎。它的支持者众多(Annis 1980; Bernecker 2008; Burge 1997; Goldman 2009, 2011; Harman 1986; Huemer 1999; McGrath 2007; Naylor 2012; Owens 1999; Pappas 1980; Senor 2010)。这个保留主义论点的知识版本也很受欢迎(Locke 1971; Malcolm 1963; Martin 2001; Shoemaker 1967)。

保留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吸引力的,因为它可能有助于解决一种怀疑论问题(Shoemaker 1967)。我们发现自己有很多信念,其中许多似乎是合理的。是什么解释了它们的合理性?我们目前对这些信念的支持可能无法完全解释它们的合理性。但是,如果信念从过去继承了合理性,那么这可能解释了现在许多信念的合理性。同样,保留主义似乎有助于解决遗忘证据和存储信念的问题(Goldman 2009, 2011)。即使一个主体忘记了对其信念的原始证据,记忆仍然保留了该信念在现在的合理性。如果一个主体在记忆中存储了一个曾经被证明合理的信念,即使主体当前的心理活动中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证明该信念的合理性,记忆仍然保留了它的合理性。保留主义也符合对记忆主要功能的自然理解,即它是保护性的。记忆存储信息和对信息的态度。很有可能记忆还存储了这些态度的合理性状态。

注意,这个保存主义版本与生成主义是兼容的;这有助于说明这两个保存主义版本的区别。在这个保存主义版本中,记忆在某些情况下保持理据。但是这个版本并没有说明记忆的证明力的限制。可能记忆在其他一些情况下也会产生理据,就像生成主义所说的那样。然而,这个保存主义版本与时间切片理论的证明是不兼容的。在这里,保存主义允许一个主体在某个时间拥有理据,因为她在另一个时间拥有理据。现在主体或世界的状态并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主体现在有理据。相反,主体或世界的状态直接影响她现在的理据。但是在时间切片理论中,时间之外的任何事情对于那个时间的证明都没有直接影响。

虽然这种保存主义是一个标准观点,但它也存在问题。有三个问题涉及保存主义对记忆所保留的理据程度的后果。理据可能不仅仅是二元的(完全存在或不存在),而是在更大和更小的强度范围内存在。如果保存主义对记忆保留理据的程度有所暗示,最自然的观点是理据的程度保持不变。但根据胡默尔(1999 年:354)的说法,“时间的流逝引入了新的错误可能性;因此,它降低了人们对一个命题的理据”。这个想法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可能会出错,因此这种可能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理据。然而,保存主义似乎认为理据的程度保持不变。

这个问题涉及到哪些可能的错误并不完全清楚,也不清楚时间的流逝是否重要。假设只过去了一瞬间,难道合理性就会减少吗?也许只有较长的时间间隔才重要。但是假设两个主体在心理上开始是相同的,并且在经过明显不同的时间后再次变得相同(例如,一个主体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在心理上与另一个主体在仅仅一个小时后相同)。也许甚至较长的时间间隔本身并不会导致较少的合理性。

这是对保存主义的第二个问题,与合理性的程度有关(Frise 2017b)。假设一个主体在过去形成了一个合理的信念 p,并且仍然相信 p,并且没有相关的推翻因素。现在,主体想知道 p 是否为真,但是无法回忆起来。这种回忆失败是否降低了主体对相信 p 的合理性?如果是这样,很难用对保存主义友好的方式解释这种合理性的降低;竞争理论提供了更简单的解释。如果不是这样,保存主义就会产生奇怪的结果。在回忆失败的情况下,它允许主体对 p 的信念与如果她成功回忆起 p 时的合理性一样合理。但是如果主体只是模糊地回忆起 p,很可能她的合理性会低于如果她成功回忆起 p 时的合理性。因此,根据保存主义,模糊的回忆比尝试但完全没有回忆更糟糕。模糊的回忆导致的合理性比失败的回忆导致的合理性更少。

关于保存主义和证明程度的最后一个问题与遗忘有关(BonJour 2016; Kelly 2016)。一个主体可能会忘记曾经以很高程度证明她对 p 的信念的证据。很有可能,忘记这些证据至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她对 p 的证明程度。但是,如果保存主义暗示高度证明仍然存在,那么它就会遇到问题。在遗忘证据的情况下,证明程度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减。然而,也许它永远不会完全衰减。如果不会完全衰减,那么一个没有关于证明程度的暗示的保存主义版本仍然成立(Goldman 2016)。

但是,这个保存主义版本仍然存在其他问题。首先,它充其量只是我们从记忆中获得证明的一个不完整的解释(Salvaggio 2018)。记忆似乎是重建性的,会产生新的内容。而我们经常相信这些新的内容。如果任何来自记忆中新内容的信念是被证明的,保存主义并没有解释如何证明。它只解释了如何证明一个已经存在的信念。另一个问题是,保存主义允许一个主体现在对 p 的信念是被证明的,即使她已经忘记了最初证明 p 的证据,并且没有其他支持 p 的证据(Frise 2017b)。但是,假设主体学到了一些使她最初的但被遗忘的证据不可信的东西。她对 p 的信念仍然被证明吗?如果是这样,那么保存主义允许过去证明的奇怪的祖父权;最近被击败的证据不能现在证明,但是来自最近被击败的证据的旧证明仍然存在。但是,如果她对 p 的信念不再被证明,那么保存的证明可以在看似任意的学习中消失。一个主体可以通过学习与 p 或者与她对 p 的证据无关的东西失去对她对 p 的信念的证明。

3. 证明和超越

本节继续探讨记忆与证明和其他认识论问题之间的关系。它通过涉及记忆与证词、扩展心智、元认知、知识-如何、遗忘和怀疑之间的关系来实现这一目的。

3.1 证词和记忆

记忆可能与证词有特殊联系(参见认识论问题的条目)。关于这两者是否具有类似的认识论功能存在争议(Burge 1993; Lackey 2005; Malmgren 2006)。假设它们确实具有类似的功能,进一步的问题是这些功能是什么。也许两者都不能产生知识或其他确定的认识论好处(Audi 1997)。可能是演讲者的证词可以将知识传递给听众,但当演讲者缺乏知识时,无法为听众创造知识。在某种程度上,证词不是知识或证明的基础来源。如果保全主义(作为反生成主义)是真实的,那么记忆也不是一个来源。或者,两者都可以产生知识。或者,记忆和证词只是具有不同的认识论功能。

另一种可能的联系:记忆是一种证词。具体而言,记忆可能仅仅是你过去自己对你现在自己的证词。记忆就像是阅读自己的日记。你相信自己所记得的事情的理由取决于你相信之前的判断和相信记忆能够指示这些判断的背景理由。这与关于证词的简单观点相似。你相信某人的证词的理由取决于你相信证人的信念以及相信这个人的证词能够指示她的信念的背景理由。

关于记忆的日记观点可能是错误的。它与一些情况不相符,即主体回忆起两个最初在证据上不平等的信念,但并不回忆起她对这些信念的最初理由。在这种情况下,日记观点将这些信念视为同样有理据。因此,它必须主张这些信念的理由已经改变,即使规定主体既没有学到也没有忘记任何相关的事情。日记观点错误地将你过去自己的一些证词视为同等(Barnett 2015)。这是怀疑记忆是一种证词的另一个理由。当记忆报告 p 时,这是 p 的证据,而不是关于记忆报告的证据(Weatherson 2015)。但是当证人报告 p 时,这并不是 p 的证据,而是关于证人报告的证据。

记忆可能与证词有着特殊的联系,但这种联系是有问题的。有时,一个主体经历了一个事件,之后听到了关于该事件的误导性证词。当主体在构造性地回忆事件时,可能会将那个证词的内容纳入其中,因此对该事件形成了错误的信念。这就是备受讨论的“误导效应”(Loftus 1979 [1996])。较少讨论的是“信息效应”。在这种情况下,主体听到了关于她亲眼目睹的事件的准确证词,而这些证词塑造了她后来对事件的构造性回忆,导致了一个真实的信念。尽管这个信念是准确的,但它的准确性可能是由于一种阻止知识的幸运;最好的情况是一个“盖蒂尔案例”(见知识分析条目)。Michaelian(2013)认为,当信息效应发生时,不仅记忆的可靠性增加,而且知识仍然是可能的。信息效应不涉及有问题的幸运。根据 Shanton(2011)的观点,总体上构造性回忆是不可靠的,并且会导致一个近似可能世界中的错误信念。但她认为,这种回忆仍然可以产生知识,而不是知识要求可靠性或在近似世界中没有错误信念。

3.2 扩展心智

认知处理可能不仅限于生物大脑处理。它可能还延伸到头骨内部的工具,甚至是外部的工具。例如,一个主体的笔记本可能是他认知处理的一部分,就像他的记忆是他认知处理的一部分一样(Clark&Chalmers 1998)。存储在笔记本中的信息可以成为主体的倾向性记忆知识的一部分(Carter&Kallestrup 2016)。主体在访问信息时并不仅仅是重新学习信息。知识不仅可能延伸到记忆技术,而且这种知识可能在某些方面比生物记忆的知识更好(Carter 2018; Heersmink&Carter 2020)。例如,它可能更稳定,维护起来更轻松。然而,Michaelian(2012a)认为,扩展认知假设的一个重要案例失败了。该案例强调了生物记忆和据称外部于主体身体的记忆之间的功能相似性。但是,Michaelian 认为,生物记忆缺乏这个功能,因此据称的外部记忆与生物记忆并不相关地相似。值得注意的是,关于生物记忆具有纯粹保持功能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关于其认识论能力的观点,例如保持主义的两个版本。

3.3 元认知

我们不仅是认知活跃的生物,而且我们还会监督和控制自己的认知活动,通常是无意识的。这种监督和控制就是元认知。记忆涉及元认知(Arango-Muñoz 2013, 2014; Arango-Muñoz & Michaelian 2014; Michaelian 2012b; Proust 2013)。通过记忆,我们检索信息,但我们也会评估它以及我们自己对它的检索。例如,信息可能不会指示其来源,我们使用启发式方法确定可能的来源——例如经验而不是想象。我们还会监控我们检索信息的速度快慢,以及我们对它的认识感受(比如说知道的感觉)。认可机制控制着我们是否继续或停止从记忆中寻找所需的信息。

Michaelian (2012b)认为,元认知的认可机制是可靠和合理的,尽管它依赖于并不总是提供准确信息的信息来源。Michaelian (2012c)认为,元认知监控有助于自己的记忆可靠运行,但监控证人的不可信性对证词的可靠性并不重要。Proust (2013)认为,元认知帮助我们获得合理性,但他认为关于认识合理性的内在主义难以解释这一点。Frise (2018c)认为,记忆中的元认知支持一种关于认识合理性的内在主义,而不是过程可靠主义。

3.4 认识论问题

这篇文章讨论了记忆和知识,但只涉及一种类型的知识。这种类型是知识-那个,或命题性知识。这里所知道的是一个命题,或者具有命题的形式。玛丽亚知道 49 人队本应该赢得超级碗 LIV,这是命题性知识,或知识-那个。另一种类型的知识是知识-如何(参见知识-如何条目)。玛丽亚知道如何扔橄榄球,这是知识-如何。

关于这两种类型的知识如何相关的讨论很多。一个标准观点是它们是明显不同的类型。然而,一个有争议的观点是知识-如何包含或需要知识-那个。这个观点被称为知识主义。记忆的哲学和心理学可能揭示这两种类型的知识如何相关。有证据表明这两种类型依赖于不同的记忆系统(Michaelian 2011c)。并非所有的知识-如何都涉及知识-那个。因此,知识主义似乎是错误的。此外,对于执行身体动作的记忆,或者记忆-如何,似乎与知识-如何密切相关。记忆-如何可以比相关的命题性知识更持久,使得患有痴呆症的人保留某些技能(Sutton&Williamson 2014)。如果记忆-如何足以构成知识-如何,这可能进一步证明知识主义是错误的。主体失去了知识-那个,但保留了相关的知识-如何。

3.5 遗忘

忘记是具有规范意义的。不仅有些忘记会引起道德责备(Bernecker 2018),而且它对于被遗忘的证据和被遗忘的失败的认识论问题至关重要。但是忘记到底是什么并不完全清楚。令人惊讶的是,很少有研究探讨忘记的本质。有些忘记是一个过程,其他忘记是一种心理状态;忘记可能具有不同类型的内容(例如,命题、事件或经验);忘记与其内容之间存在某种特征关系,使其与具有相同内容的其他过程或状态有所区别;忘记具有某种尺度,可以是二元的,也可以是进一步分级的范围(Frise 2018b)。

无论忘记到底是什么,它似乎与知识不相容。你忘记了什么,你就不再知道了。但是也许有时候一个主体会忘记她仍然知道的东西(Moon 2012b;Pappas 1983, 1987)。忘记可能涉及试图但未能在心理上访问先前学到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通过主体的记忆对主体来说是心理上可访问的。然而,主体未能访问它。她仍然具有对她正在忘记的东西的倾向性知识。其他方式的忘记很难与知识相一致。例如,有些忘记涉及信息的丢失。而且很有可能主体不再知道她已经丢失的信息。

遗忘似乎是一种认识论缺陷,部分原因是因为某些遗忘似乎与知识相矛盾。最好不要遗忘,因为不遗忘会使我们更多地了解。然而,遗忘可能是一个具有良好功能的记忆系统的特征(Michaelian 2011a)。不遗忘,或者遗忘太少,会成为一个问题。问题不在于人类记忆会耗尽存储空间,从而阻碍进一步的学习。相反,人类记忆通过清理杂乱的信息(例如我们不关心的学习信息)而更好地工作。遗忘可以加快、更可靠地回忆,并可能使我们关心的内容的回忆比例更大。

3.6 怀疑论

记忆有时会失败,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因此,我们可能倾向于对记忆的可靠性进行探究。探究可能对我们的正当性来说是不必要的。只要没有理由怀疑记忆的可靠性,记忆就可以提供正当性(Moon 2017)。记忆是可靠的,发现这一点是支持我们通过记忆所相信的东西的额外证据。但记忆仍然在我们探究之前产生或保留正当性。

或者,如果记忆要为一个主体提供理由,她必须有理由相信她的记忆是可靠的。相关的可靠性是什么并不明显。这可能是记忆以某种方式发挥作用的问题。而这可能是一般记忆可靠的问题,倾向于产生更多的真实信念而不是错误信念。一个可能的理由认为记忆是可靠的是,暗示记忆不可靠在某种程度上是自我矛盾的(洛克 1971)。要显示记忆是不可靠的,我们可能需要引用其失败的证据。但这些证据来自记忆。所以,即使记忆是不可靠的是合理的,记忆仍然支持某些信念。

记忆是否一般可靠可能并不重要。也许重要的只是记忆在正确的情况下或对于某些信念范围内是否可靠,或者给定的记忆系统是否可靠,或者给定的记忆是否可能正确。最佳解释推理支持后者:如果一个给定的记忆是准确的,它可以更好地解释为什么一个主体现在经历了那个记忆所预测的经历(Hasan 2021)。

如果记忆要为某些信念提供正当性,它可能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值得信赖。它可能需要是有条件可靠的。单纯的可靠性是一个过程倾向于产生更多真实信念而非错误信念的问题。有条件的可靠性是一个过程,在所有信念输入都为真时,倾向于这样做。记忆处理可能是不可靠的,但有条件地可靠。它倾向于产生错误的信念,但只有当它的输入(如过去的信念)都为真时才不会如此。如果根据一种保存主义的观点,记忆不能产生正当性,那么记忆是否单纯可靠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记忆是否有条件可靠。它的有条件可靠性将允许记忆保留过去信念的正当性,根据过程可靠主义。单纯的可靠性对于记忆是否保留正当性并不重要。单纯的可靠性对于记忆是否产生新的正当性是重要的,但保存主义(作为反生成主义)否认记忆能够做到这一点。

最佳解释推理也可能支持记忆的有条件可靠性。记忆的有条件可靠性是我们拥有信念态度的最佳解释的一部分(Frise&McCain 2021)。假设记忆以一种方式发挥作用,它向我们提供信念态度,比如信念。如果记忆不是全新地创建所有这些态度,而是将一些态度作为输入,然后产生态度作为输出。根据记忆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更简单和更好的解释,它在途中最小程度地改变输入。如果没有或几乎没有相关的变化,信念输出将具有与输入相同的真值,甚至可能具有相同的内容。因此,当记忆的所有信念输入都为真时,记忆倾向于产生真实的信念而非错误的信念。它是有条件可靠的。

然而,即使记忆在所有重要方面都是可信的,典型的人可能对某些记忆系统的工作方式有一个重要的错误观点,以至于典型的人无法通过这些记忆系统来获得知识(Frise 2022)。例如,我们对情节记忆的民间理解未能意识到其建构性质。依赖这种民间理解可能会危及对情节记忆中过去事件的知识,因为有可能一个主体无法知道 p,如果她相信 p 的理由本质上依赖于一个错误的观点。

我们可以不再关注记忆的可信性,而是关注关于过去的某个信念是否正确。罗素(1921)指出,我们关于过去的所有或几乎所有信念都可能是错误的。我们似乎记得发生过的各种事件和事实。但我们可能刚刚五分钟前才存在。表面上的过去是误导性的。罗素的怀疑假设类似于对其他所谓的知识和理据来源(如感知)的怀疑假设。因此,对罗素的怀疑假设的许多回应与对其他类型怀疑的回应相似(参见怀疑论条目)。

Bibliography

Academic Tools

sep man icon How to cite this entry.
sep man icon Preview the PDF version of this entry at the Friends of the SEP Society.
inpho icon Look up topics and thinkers related to this entry at the Internet Philosophy Ontology Project (InPhO).
phil papers icon Enhanced bibliography for this entry at PhilPapers, with links to its database.
  • Adams, Fred, 2011, “Husker Du?”, Philosophical Studies, 153(1): 81–94. doi:10.1007/s11098-010-9663-4
  • Annis, David B., 1980, “Memory and Justification”,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40(3): 324–333. doi:10.2307/2106396
  • Anscombe, G. E. M., 1981, Collected Philosophical Papers, Vol. 2: Metaphysics and the Philosophy of Mind, Minneapolis,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 Arango-Muñoz, Santiago, 2013, “Scaffolded Memory and Metacognitive Feelings”, Review of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 4(1): 135–152. doi:10.1007/s13164-012-0124-1
  • –––, 2014, “The Nature of Epistemic Feelings”, Philosophical Psychology, 27(2): 193–211. doi:10.1080/09515089.2012.732002
  • Arango-Muñoz, Santiago and Kourken Michaelian, 2014, “Epistemic Feelings, Epistemic Emotions: Review and Introduction to the Focus Section”, Philosophical Inquiries, 2(1): 97–122. doi:10.4454/philinq.v2i1.79
  • Audi, Robert, 1995, “Memorial Justification”:, Philosophical Topics, 23(1): 31–45. doi:10.5840/philtopics199523123
  • –––, 1997, “The Place of Testimony in the Fabric of Knowledge and Justification”, 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34(4): 405–422.
  • –––, 2002, “The Sources of Knowledge”,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Epistemology, Paul K. Moser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1–94. doi:10.1093/oxfordhb/9780195301700.003.0003
  • Ayer, A.J., 1956, The Problem of Knowledge, London: Macmillan.
  • Barnett, David James, 2015, “Is Memory Merely Testimony from One’s Former Self?”, 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124(3): 353–392. doi:10.1215/00318108-2895337
  • Bernecker, Sven, 2008, The Metaphysics of Memory, Dordrecht: Springer Netherlands. doi:10.1007/978-1-4020-8220-7
  • –––, 2010, Memory: A Philosophical Study, Oxford/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93/acprof:oso/9780199577569.001.0001
  • –––, 2018, “On the Blameworthiness of Forgetting”, in Michaelian, Debus, and Perrin 2018: 241–258 (ch. 12).
  • Bernecker, Sven and Thomas Grundmann, 2019, “Knowledge From Forgetting”,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98(3): 525–540. doi:10.1111/phpr.12469
  • Bernecker, Sven and Kourken Michaelian (eds.), 2017,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Memory, Abingdon: Routledge. doi:10.4324/9781315687315
  • BonJour, Laurence, 1980, “Externalist Theories of Empirical Knowledge”, Midwest Studies in Philosophy, 5: 53–73. doi:10.1111/j.1475-4975.1980.tb00396.x
  • –––, 2016, “Goldman against Internalism”, in McLaughlin and Kornblith 2016: 22–42 (ch. 2). doi:10.1002/9781118609378.ch2
  • Bortolotti, Lisa and Ema Sullivan-Bissett, 2018, “The Epistemic Innocence of Clinical Memory Distortions”, Mind & Language, 33(3): 263–279. doi:10.1111/mila.12175
  • Brogaard, Berit, 2017, “Foundationalism”, in Bernecker and Michaelian 2017: 296–309 (ch. 23).
  • Burge, Tyler, 1993, “Content Preservation”, 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102(4): 457–488. doi:10.2307/2185680
  • –––, 1997, “Interlocution, Perception, and Memory”, Philosophical Studies, 86(1): 21–47. doi:10.1023/A:1004261628340
  • –––, 2003, “Memory and Persons”, 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112(3): 289–337. doi:10.1215/00318108-112-3-289
  • Carter, J. Adam, 2018, “Virtue Epistemology and Extended Cognition”, in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Virtue Epistemology, Heather Battaly (ed.), New York: Routledge, 420–432 (ch. 34).
  • Carter, J. Adam and Jesper Kallestrup, 2016, “Extended Cognition and Propositional Memory”,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92(3): 691–714. doi:10.1111/phpr.12157
  • Clark, Andy and David Chalmers, 1998, “The Extended Mind”, Analysis, 58(1): 7–19. doi:10.1093/analys/58.1.7
  • Cohen, Stewart, 1984, “Justification and Truth”, Philosophical Studies, 46(3): 279–295. doi:10.1007/BF00372907
  • Conee, Earl and Richard Feldman, 1998, “The Generality Problem for Reliabilism”, Philosophical Studies 89: 1–29.
  • –––, 2011, “Replies”, in Dougherty 2011: 283–323 (ch. 17). doi:10.1093/acprof:oso/9780199563500.003.0018
  • De Brigard, Felipe, 2014, “Is Memory for Remembering? Recollection as a Form of Episodic Hypothetical Thinking”, Synthese, 191(2): 155–185. doi:10.1007/s11229-013-0247-7
  • Dogramaci, Sinan, 2015, “Forget and Forgive: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Forgotten Evidence”, Ergo, an Open Access Journal of Philosophy, 2(26): 645–677. doi:10.3998/ergo.12405314.0002.026
  • Dougherty, Trent (ed.), 2011, Evidentialism and Its Discontents, Oxford/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93/acprof:oso/9780199563500.001.0001
  • Feldman, Richard, 1988, “Having Evidence”, in Philosophical Analysis: A Defense by Example, David F. Austin (ed.), Dordrecht/Boston: Kluwer, 83–104. doi:10.1007/978-94-009-2909-8_6
  • –––, 2005, “Justification is Internal”, in Steup and Sosa 2005: 270–284.
  • Feldman, Richard and Earl Conee, 2001, “Internalism Defended”, 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38(1): 1–18.
  • Fernández, Jordi, 2016, “Epistemic Generation in Memory”,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92(3): 620–644. doi:10.1111/phpr.12189
  • Frise, Matthew, 2017a, “Internalism and the Problem of Stored Beliefs”, Erkenntnis, 82(2): 285–304. doi:10.1007/s10670-016-9817-7
  • –––, 2017b, “Preservationism in the Epistemology of Memory”, The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67(268): 486–507. doi:10.1093/pq/pqw074
  • –––, 2018a, “Eliminating the Problem of Stored Beliefs”, 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55(1): 63–79. doi:10.2307/45128599
  • –––, 2018b, “Forgetting”, in Michaelian, Debus, and Perrin 2018: 223–240 (ch. 11).
  • –––, 2018c, “Metacognition As Evidence for Evidentialism”, in Believ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vidence: New Essays on Evidentialism, Kevin McCain (ed.), (Synthese Library 398), Cha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91–107. doi:10.1007/978-3-319-95993-1_7
  • –––, 2018d, “The Reliability Problem for Reliabilism”, Philosophical Studies, 175(4): 923–945. doi:10.1007/s11098-017-0899-0
  • –––, 2021, “Reliabilism’s Memory Loss”, The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71(3): 565–585. doi:10.1093/pq/pqaa057
  • –––, 2022, “You Don’t Know What Happened”, in Current Controversies in Philosophy of Memory, André Sant’Anna, Christopher Jude McCarroll and Kourken Michaelian (eds.), New York: Routledge, 244–259 (ch. 12).
  • Frise, Matthew and Kevin McCain, 2021, “Forgetting Memory Skepticism”,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103(2): 253–263. doi:10.1111/phpr.12715
  • Ginet, Carl, 1975, Knowledge, Perception, and Memory, Dordrecht/Boston: D. Reidel.
  • Goldman, Alvin I., 1979, “What is Justified Belief?” in Justification and Knowledge: New Studies in Epistemology, George S. Pappas (ed.), Boston: D. Reidel, pp. 1–25.
  • –––, 1999, “Internalism Exposed”, Journal of Philosophy, 96(6): 271–293. doi:10.2307/2564679
  • –––, 2009, “Internalism, Externalism, and the Architecture of Justification”, Journal of Philosophy, 106(6): 309–338.
  • –––, 2011, “Toward a Synthesis of Reliabilism and Evidentialism? Or: Evidentialism’s Troubles, Reliabilism’s Rescue Package”, in Dougherty 2011: 254–280 (ch. 16). doi:10.1093/acprof:oso/9780199563500.003.0017
  • –––, 2016, “Reply to Kelly”, in McLaughlin and Kornblith 2016: 66–68.
  • Greco, John, 2005, “Justification is Not Internal”, in Steup and Sosa 2005: 257–269.
  • Harman, Gilbert, 1986, Change in View: Principles of Reasoning, Cambridge, MA: MIT Press.
  • Hasan, Ali, 2021, “The Reliability of Memory: An Argument from the Armchair”, Episteme, 18(2): 142–159. doi:10.1017/epi.2019.8
  • Heersmink, Richard and J. Adam Carter, 2020, “The Philosophy of Memory Technologies: Metaphysics, Knowledge, and Values”, Memory Studies, 13(4): 416–433. doi:10.1177/1750698017703810
  • Huemer, Michael, 1999, “The Problem of Memory Knowledge”, Pacific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80(4): 346–357. doi:10.1111/1468-0114.00088
  • Jackson, Alexander, 2011, “Appearances, Rationality, and Justified Belief”,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82(3): 564–593. doi:10.1111/j.1933-1592.2011.00493.x
  • James, Steven, 2017, “Epistemic and Non-Epistemic Theories of Remembering”, Pacific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98(S1): 109–127. doi:10.1111/papq.12157
  • Kelly, Thomas, 2016, “Historical Versus Current Time Slice Theories in Epistemology”, in McLaughlin and Kornblith 2016: 43–65 (ch. 3). doi:10.1002/9781118609378.ch3
  • Lackey, Jennifer, 2005, “Memory as a Generative Epistemic Source”,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70(3): 636–658. doi:10.1111/j.1933-1592.2005.tb00418.x
  • –––, 2007, “Why Memory Really Is a Generative Epistemic Source: A Reply to Senor”,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74(1): 209–219. doi:10.1111/j.1933-1592.2007.00010.x
  • Lai, Changsheng, 2022, “Memory, Knowledge, and Epistemic Luck”, The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72(4): 896–917. doi:10.1093/pq/pqab064
  • Lewis, C. I., 1946, An Analysis of Knowledge and Valuation, La Salle, IL: Open Court.
  • Locke, Don, 1971, Memory, (Problems of Philosophy), London: Macmillan. doi:10.1007/978-1-349-00702-8
  • Loftus, Elizabeth F., 1979 [1996], Eyewitness Testimon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econd edition 1996.
  • Madison, Brent J. C., 2014, “Epistemic Internalism, Justification, and Memory”, Logos & Episteme, 5(1): 33–62. doi:10.5840/logos-episteme20145122
  • –––, 2017, “Internalism and Externalism”, in Bernecker and Michaelian 2017: 283–295 (ch. 22).
  • Malcolm, Norman, 1963, Knowledge and Certainty: Essays and Lecture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 Malmgren, Anna-Sara, 2006, “Is There A Priori Knowledge by Testimony?”, Philosophical Review, 115(2): 199–241. doi:10.1215/00318108-115-2-199
  • Martin, Michael G. F., 2001, “Out of the Past: Episodic Recall as Retained Acquaintance”, in Time and Memory: Issues in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 Christoph Hoerl and Teresa McCormack (ed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257–284 (ch. 10).
  • McCain, Kevin, 2008, “The Virtues of Epistemic Conservatism”, Synthese, 164(2): 185–200. doi:10.1007/s11229-007-9222-5
  • –––, 2014, Evidentialism and Epistemic Justific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doi:10.4324/9781315882390
  • –––, 2015, “Is Forgotten Evidence a Problem for Evidentialism?”, The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 53(4): 471–480. doi:10.1111/sjp.12152
  • –––, 2019, “Epistemic Conservatism and the Basing Relation”, in Well-Founded Belief: New Essays on the Epistemic Basing Relation, J. Adam Carter and Patrick Bondy (eds.), New York: Routledge, pp. 210–214 (ch. 11).
  • McGrath, Matthew, 2007, “Memory and Epistemic Conservatism”, Synthese, 157(1): 1–24. doi:10.1007/s11229-006-0011-3
  • –––, 2016, “The Justification of Memory Beliefs: Evidentialism, Reliabilism, Conservatism”, in McLaughlin and Kornblith 2016: 69–87 (ch. 4). doi:10.1002/9781118609378.ch4
  • McLaughlin, Brian P. and Hilary Kornblith (eds.), 2016, Goldman and His Critics, (Philosophers and Their Critics), Malden, MA: Wiley Blackwell. doi:10.1002/9781118609378
  • Michaelian, Kourken, 2011a, “The Epistemology of Forgetting”, Erkenntnis, 74(3): 399–424. doi:10.1007/s10670-010-9232-4
  • –––, 2011b, “Generative Memory”, Philosophical Psychology, 24(3): 323–342. doi:10.1080/09515089.2011.559623
  • –––, 2011c, “Is Memory a Natural Kind?”, Memory Studies, 4(2): 170–189. doi:10.1177/1750698010374287
  • –––, 2012a, “Is External Memory Memory? Biological Memory and Extended Mind”,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21(3): 1154–1165. doi:10.1016/j.concog.2012.04.008
  • –––, 2012b, “Metacognition and Endorsement”, Mind & Language, 27(3): 284–307. doi:10.1111/j.1468-0017.2012.01445.x
  • –––, 2012c, “(Social) Metacognition and (Self-) Trust”, Review of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 3(4): 481–514.
  • –––, 2013, “The Information Effect: Constructive Memory, Testimony, and Epistemic Luck”, Synthese, 190(12): 2429–2456. doi:10.1007/s11229-011-9992-7
  • –––, 2016, Mental Time Travel: Episodic Memory and Our Knowledge of the Personal Past, (Life and Mind : Philosophical Issues in Biology and Psychology),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doi:10.7551/mitpress/10591.001.0001
  • Michaelian, Kourken, Dorothea Debus, and Denis Perrin (eds.), 2018, New Directions in the Philosophy of Memory, (Routledge Studies in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New York: Routledge. doi:10.4324/9781315159591
  • Moon, Andrew, 2012a, “Knowing Without Evidence”, Mind, 121(482): 309–331. doi:10.1093/mind/fzs048
  • –––, 2012b, “Three Forms of Internalism and the New Evil Demon Problem”, Episteme, 9(4): 345–360. doi:10.1017/epi.2012.26
  • –––, 2013, “Remembering Entails Knowing”, Synthese, 190(14): 2717–2729. doi:10.1007/s11229-012-0065-3
  • –––, 2017, “Skepticism and Memory”, in Bernecker and Michaelian 2017: 335–347 (ch. 26).
  • Moss, Sarah, 2015, “Time–Slice Epistemology and Action under Indeterminacy”, in Oxford Studies in Epistemology Volume 5, Tamar Szabó Gendler and John Hawthorne (ed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72–194. doi:10.1093/acprof:oso/9780198722762.003.0006
  • Naylor, Andrew, 2012, “Belief from the Past”, Europe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20(4): 598–620. doi:10.1111/j.1468-0378.2010.00423.x
  • –––, 2015, “Justification and Forgetting”, Pacific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96(3): 372–391. doi:10.1111/papq.12076
  • Olsson, Erik J., 2017, “Coherentism”, in Bernecker and Michaelian 2017: 310–322 (ch. 24).
  • Owens, David, 1996, “A Lockean Theory of Memory Experience”,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56(2): 319–332. doi:10.2307/2108522
  • –––, 1999, “The Authority of Memory”, Europe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7(3): 312–329. doi:10.1111/1468-0378.00091
  • –––, 2000, Reason without Freedom: The Problem of Epistemic Normativity, (International Library of Philosophy),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doi:10.4324/9780203464601
  • Pappas, George S., 1980, “Lost Justification”, Midwest Studies in Philosophy, 5: 127–134. doi:10.1111/j.1475-4975.1980.tb00400.x
  • –––, 1983, “Ongoing Knowledge”, Synthese, 55(2): 253–267. doi:10.1007/BF00485071
  • –––, 1987, “Suddenly He Knows”, in The Possibility of Knowledge: Nozick and His Critics, Steven Luper (ed.), Totowa, NJ: Rowman & Littlefield.
  • Piazza, Tommaso, 2009, “Evidentialism and the Problem of Stored Beliefs”, Philosophical Studies, 145(2): 311–324. doi:10.1007/s11098-008-9233-1
  • Pollock, John, 1986, Contemporary Theories of Knowledge, Totowa, NJ: Rowman & Littlefield.
  • Poston, Ted, 2014, Reason and Explanation: A Defense of Explanatory Coherentism,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UK. doi:10.1057/9781137012265
  • Proust, Joëlle, 2013, The Philosophy of Metacognition: Mental Agency and Self-Awarenes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93/acprof:oso/9780199602162.001.0001
  • Puddifoot, Katherine and Lisa Bortolotti, 2019, “Epistemic Innocence and the Production of False Memory Beliefs”, Philosophical Studies, 176(3): 755–780. doi:10.1007/s11098-018-1038-2
  • Russell, Bertrand, 1921, The Analysis of Mind,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 Sakuragi, Shin, 2013, “Propositional Memory and Knowledge”, Logos & Episteme, 4(1): 69–83. doi:10.5840/logos-episteme20134140
  • Salvaggio, Mary, 2018, “The Justification of Reconstructive and Reproductive Memory Beliefs”, Philosophical Studies, 175(3): 649–663. doi:10.1007/s11098-017-0886-5
  • Schacter, Daniel L., 1996, Searching for Memory: The Brain, the Mind, and the Past, New York: Basic Books.
  • –––, 2001, The Seven Sins of Memory: How the Mind Forgets and Remembers,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 Schroer, Robert, 2008, “Memory Foundationalism and the Problem of Unforgotten Carelessness”, Pacific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89(1): 74–85. doi:10.1111/j.1468-0114.2008.00310.x
  • Senor, Thomas D., 1993, “Internalistic Foundationalism and the Justification of Memory Belief”, Synthese, 94(3): 453–476. doi:10.1007/BF01064489
  • –––, 2007, “Preserving Preservationism: A Reply to Lackey”,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74(1): 199–208. doi:10.1111/j.1933-1592.2007.00009.x
  • –––, 2010, “Memory”, in A Companion to Epistemology, second edition, Jonathan Dancy, Ernest Sosa, and Matthias Steup (eds.), Malden, MA: Wiley-Blackwell, 520–524.
  • –––, 2017, “Preservation and Generation”, in Bernecker and Michaelian 2017: 323–334 (ch. 25).
  • Shanton, Karen, 2011, “Memory, Knowledge and Epistemic Competence”, Review of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 2(1): 89–104. doi:10.1007/s13164-010-0038-8
  • Shoemaker, Sydney, 1967, “Memory”, in Th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Vol. 5), Paul Edwards (ed.), New York: Macmillan.
  • Steup, Matthias and Ernest Sosa (eds.), 2005, Contemporary Debates in Epistemology, (Contemporary Debates in Philosophy 3), Malden, MA: Blackwell.
  • Sutton, John and Kellie Williamson, 2014, “Embodied Remembering”, in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Embodied Cognition, Lawrence Shapiro (ed.), Abingdon: Routledge, 315–325.
  • Taylor, Richard, 1956, “The ‘Justification’ of Memories and the Analogy of Vision”, 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65(2): 192–205. doi:10.2307/2182831
  • Teroni, Fabrice, 2014, “The Epistemological Disunity of Memory”, in Mind, Values, and Metaphysics: Philosophical Essays in Honor of Kevin Mulligan, Volume 2, Anne Reboul (ed.), Cha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183–202. doi:10.1007/978-3-319-05146-8_12
  • –––, 2018, “On Seeming to Remember”, in Michaelian, Debus, and Perrin 2018: 329–345 (ch. 17).
  • Tulving, Endel, 1972, “Episodic and Semantic Memory”, in Organization of Memory, Endel Tulving and Wayne Donaldson (ed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pp. 381–403.
  • Weatherson, Brian, 2015, “Memory, Belief and Time”, Canad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45(5–6): 692–715. doi:10.1080/00455091.2015.1125250
  • Williamson, Timothy, 2000, Knowledge and Its Limits, Oxford/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93/019925656X.001.0001

Other Internet Resources

Related Entries

belief | justification, epistemic: coherentist theories of | justification, epistemic: foundationalist theories of | justification, epistemic: internalist vs. externalist conceptions of | knowledge: analysis of | knowledge how | memory | reliabilist epistemology | skepticism | testimony: epistemological problems of

Copyright © 2023 by
Matthew Frise <frise@msoe.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