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261 lines (176 loc) · 15.5 KB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261 lines (176 loc) · 15.5 KB

Genetic Algorithm (GA)

POLab
cheng-man wu
2018/12/01

✒️ GA 背景 (Background)

基因演算法 (GA) 的架構一開始是由 John Holland 教授於1975年所提出,該演算法的主要靈感來自於生物圈中的演化機制,在大自然中,生物的繁衍及遺傳是透過染色體的交配與變異,以改變不同基因的組成,來產生下一代,染色體主要是由 DNA 及蛋白質所組成,一段 DNA 片段代表著控制某一性狀的基因,因此染色體也表示是由許多基因所組成。

簡單來說,基因演算法即是透過這種概念所發展,將求解問題的一個潛在解或參數用一個染色體來表示,藉由編碼將染色體轉成字串或數值等形式,而每個數值或字串代表染色體內的基因,表示解的某個部分,接著透過突變及交配的方式,來產生下一代,也就是不同的潛在解,最後以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觀念,將好的解進行保留,以進行下一輪的交配突變,來產生更好的解,直到所設定的停止條件到達為止,期望未來能夠跳脫局部解找到全域最佳解。

基因演算法能用來求解大部分的最佳化問題,而本主題主要著重在 GA 與排程 (Scheduling) 問題的結合與應用,因此以下將針對 GA 進行概念上的介紹,並於實作單元中說明GA如何運用於排程問題上。



圖文擷取自:南一課本

✒️ GA 流程 (Procedure)

下圖為GA的流程圖 (flow chart),接著將會對每個步驟進行說明



🔽 編碼 (Encoding)

在 GA 整個執行的過程中,會在所謂的 編碼空間 (Coding space)解空間 (Solution space) 內交替運行,而在編碼空間裡主要在執行基因操作,像突變和交配的動作,在解空間中,則執行評估及選擇,如下圖所示:



在編碼空間中,會以編碼的形式來代表一個解,就如背景介紹所提,在 GA 通常一個染色體 (Chromosome) 代表求解問題的一個潛在解 (Potential solution) ,而染色體是由基因所組成,所以基因即表示解的一部份。因此在演算法開始前,必須先依照問題的屬性來進行染色體的設計。

染色體編碼的方式有很多種,最常見的編碼方式為二元編碼 (Binary encoding),也就是將解轉換成用1與0的排列字串表示,這樣的方式也最常使用在當你的解為數值形式時,如下圖所示:

💡 在排程中,通常以工件加工序列來當作一個染色體



我們以維基百科內舉的例子進行簡單的編碼說明:

Example
假設現在有一個問題是要找出介於0 ~ 255間的一個整數 x ,這個整數 x 要使得函數 f(x)=x2 的值最大 (當然這是個非常簡單的問題,但這裡為了作個簡單的說明,所以不要太在意XD)。

由於0 ~ 255間的整數皆有可能為解答,為了表示這區間內的所有整數,在這可使用8位元的2進位串來表示一個解,如下圖所示,在 GA 中每一個染色體都由8個基因所組成。

💡 為什麼是使用8個位元 ? 0 ~ 255共有256個數字,因此以二進位編碼來說,8個基因剛好可表示28=256個數

💡 另外,藉由此範例順便說明解碼 (Decoding) 的意義,因為 GA 中我們是透過編碼後的染色體來代表一個解,因此當要進行評估及選擇時,則必須將染色體推回原本的解,就必須經過解碼的步驟,就如圖所示的,將染色體轉換回它所代表的實際數值,轉換的方式取決於當初是怎麼設計這個染色體的。



當然編碼的方式還有很多種,除了二元的編碼方式,也可以是直接以實數表示或含有字母的形式等等,又或者像在本主題實例應用的排程中,是以一個工件的加工序列作為染色體的表示,因此在GA裡,染色體的編碼也是很重要的一環,染色體設計的好壞,可能會影響編碼、解碼的難易度或整個GA的執行效率。

💡 以下列出幾個在編碼時所需決定的幾個問題:

  1. 要使用什麼符號來編碼? 二元、實數...
  2. 編碼架構為何? 一維、二維...
  3. 染色體的長度? 固定長度、變動長度...
  4. 要將什麼樣的內容納入編碼中? 只有解,還是解加參數都要一併編碼

🔓 本步驟所需注意或設定的參數

  • 編碼方式 (Encoding method)
  • 染色體的長度 (Chromosome length)

🔽 初始族群 (Initial population)

當完成染色體的設計後,將正式進入GA演算法的主體,一開始我們必須先產生一群染色體來當作初始族群,也就是所謂的初始解,如下圖所示,它們也可被稱為GA內的初始親代 (Parents),有點像是某生物體的第一代祖先一樣,接著再透過下面步驟的交配、突變來產生子代 (Offspring),以繁衍更多更優秀的子孫,因此在此步驟必須先決定族群大小。



🔓 本步驟所需注意或設定的參數

  • 族群大小 (Population size)

在GA中會透過所謂的基因操作 (Genetic operations) - 交配及突變,來產生子代,也就是產生新的潛在解 (當然也是有可能產生重複的解),並且期望可以達到探索 (exploration) 的效果,增加解的多樣性,希望能跳脫局部解,進而找到更多更優秀的解。

🔽 交配 (Crossover)

通常在進行交配時,會先根據所設定的交配率 (Crossover rate) 來決定任意兩條染色體是否要做交配的動作,將兩個染色體的部分基因進行交換重組,以產生新的染色體。
交配的方式也是有很多種,下面將說明三種常見的交配方法 (在排程實例說明中,將會示範其他不一樣的交配方式。)

(以下皆以二元編碼的染色體進行示範)

1. 單點交配 (Single point crossover)

隨意選取某個基因位置當成交配點,並以此基因位置將親代染色體切成兩段,接著將某段固定,另一段互相交換,產生兩個新的子代。


2. 多點交配 (Multi-point crossover)

多點交配的概念與單點交配相似,只是變成一次選取多個基因位置當成交配點,接著依照個人設定,固定某幾段,其餘的進行交換,以產生新的子代。



3. 均勻交配 (Uniform crossover)

均勻交配則是先隨機產生一條與親代染色體等長的二元編碼,稱為 Crossover Mask,當 Mask 內的值呈現1時,則親代染色體與 Mask 相對應的基因就必須彼此互相交換,其餘則不須交換,用此方式來產生新的子代。



🔓 本步驟所需注意或設定的參數

  • 交配方式 (Crossover method)
  • 交配率 (Crossover rate)

🔽 突變 (Mutation)

為了增加解的多樣性,避免陷入局部解,對於每個染色體,會根據所設定的突變率,來決定某個染色體是否要進行突變,透過隨機的方式來改變單一染色體內的基因,一個常見的方式,即為針對單一染色體,隨機挑選染色體中的若干個基因進行互換,如下圖所示:


🔓 本步驟所需注意或設定的參數

  • 突變方式 (Mutation method)
  • 突變率 (Mutation rate)

🔽 適應值計算 (Fitness computation)

🎈 適應函數用來評估染色體品質

用GA求解問題時,必須制定屬於這個問題的適應函數 (Fitness function),適應函數是用來評估染色體好壞的機制,透過轉換出來的適應值 (Fitness value),來判斷染色體的適應度,當適應值越好,在下一個步驟選擇染色體時,該染色體就有越大的機率被保留下來繼續繁衍,相反的,適應值越糟,則越有可能被淘汰。

🎈 制定適應函數 (Fitness function)

一般來說,適應函數通常是求解問題的目標函數,或者訂定一個足以代表求解問題目標的函數,以能夠充分評估染色體的品質。

💡 基本上在執行這個步驟前,必須先將染色體進行解碼才能進一步的去計算適應值。

🔓 本步驟所需注意或設定的參數

  • 適應函式 (Fitness function)

🔽 選擇 (Selection)

為了保留更優秀的染色體來進行演化,此步驟主要是根據上面步驟所產生的染色體,透過一些選擇機制 (Selection mechanism),來進行挑選,將品質較好的染色體留下來,形成新的族群,來進行下一回合的演化,以下將介紹兩種選擇機制:

1. 輪盤法 (Roulette wheel)

輪盤法的概念可以想像成射飛鏢遊戲,首先我們將一個可轉動的輪盤,劃分出許多面積大小不同的扇形區域,每個染色體都有相對應專屬的扇形區,接著我們拿出一支飛鏢,隨意射向這個輪盤,當我射到哪個扇形區,屬於這個扇形區的染色體將會被選擇,因此可想而知,擁有面積較大的染色體,將有較大的機率會被選擇,當然,染色體所屬的扇形面積並非隨意劃分,而是透過它們的適應值所推得而來,以下將說明輪盤法的詳細步驟:



( eval():適應函數、vk:第 k 個染色體、eval(vk):第 k 個染色體的適應值 )

🎈 Step 1. 計算所有要被選擇染色體的適應值總和 F

🎈 Step 2. 對每個染色體 vk,計算其選擇機率 pk

🎈 Step 3. 對每個染色體 vk,計算其累積機率 qk

🎈 Step 4. 從區間 [ 0 , 1 ] 中,隨機產生一個數字 r

🎈 Step 5. 如果 r <= q1,則選擇第一條染色體,否則,當qk-1 < r < qk,則選擇第 k 個染色體 vk

🎈 Step 6. 回到 Step 4 ,直到選擇的染色體數量,達到所設定的族群大小

Example
假設現在有一個最大化的問題,共有四個染色體,這四個染色體的適應值,分別為 4、7、3、6

  • Step 1. 計算所有要被選擇染色體的適應值總和 F
    F = 4 + 7 + 3 + 6 = 20

  • Step 2. 對每個染色體 vk,計算其選擇機率 pk
    p1 =0.2 、p2 =0.35、p3 =0.15、p4 =0.3

  • Step 3. 對每個染色體 vk,計算其累積機率 qk
    q1=0.2、 q2=0.55、 q3=0.7、 q4=1

  • Step 4. 從區間 [ 0 , 1 ] 中,隨機產生一個數字 r
    r = 0.6

2. 競爭選取法 (Tournament selection)

隨意從族群中挑選若干個染色體出來,比較它們的適應值,從中選擇具有最佳適應值的染色體出來,重複執行上述動作,直到選擇的染色體數量,達到所設定的族群大小。 (一次要挑選出來比較的染色體數,可依個人自行設定一個合理的挑選個數)

🔓 本步驟所需注意或設定的參數

  • 選擇機制 (Selection mechanism)

🔽 終止條件 (Termination condition)

通常會設定一個停止機制來當作終止條件,一旦尚未達到所設定的停止條件,則會將最後一步驟所產生的新族群,回到突變與交配的步驟,再依序往下執行其他步驟,不斷的循環,直到到達設定的停止條件到達為止,最後即可得到在所有迭代中獲得的最佳解。一般而言常見的停止機制如下所示:

  • 迭代次數 (Number of iterations)
  • 連續幾次解不變的次數
  • 連續幾次解的差異都小於設定的數字時停止

🔓 本步驟所需注意或設定的參數

  • 迭代次數 (Number of iterations)

✒️ 總結 (Summary)

經過上述的介紹,這裡總結一下,在使用基因演算法時,一般而言,必須設定的幾個參數:

  • 編碼方式 (Encoding method)
  • 染色體的長度 (Chromosome length)
  • 族群大小 (Population size)
  • 交配方式 (Crossover method)
  • 交配率 (Crossover rate)
  • 突變方式 (Mutation method)
  • 突變率 (Mutation rate)
  • 適應函式 (Fitness function)
  • 選擇機制 (Selection mechanism)
  • 終止條件 (Termination condition)

✒️ Reference

  • Holland, J. H. (1975). Adaptation in natural and artificial systems. Ann Arbor,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 Goldberg, D. E. (1989). Genetic Algorithms in Search, Optimization and Machine Learning. Addison-Wesley Longman Publishing Co., Inc. Boston, MA.
  • Chia-Yen Lee (2017), Meta-Heuristic Algorithms-Genetic Algorithms &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ystems cou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