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68 lines (29 loc) · 4.66 KB

live_meiyan.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68 lines (29 loc) · 4.66 KB

字节跳动---有做过直播特效吗? 说说直播特效的实现原理与难点

本专栏专注分享大型Bat面试知识,后续会持续更新,喜欢的话麻烦点击一个star

面试官: 有做过直播特效吗? 说说直播特效的实现原理与难点

心理分析:该问题比较专业,一般只有音视频领域的岗位才会被问到。这需要有opengl只是和webrtc知识。

同时挑战也是一份机遇。类似于这种岗位 之前肯定有很多人面试过。肯定都失败了。如果你能答对,这份岗位绝对非你莫属。同时这个岗位的薪资也是非常高的

求职者: 从webrtc入手

  • 在这个颜值即正义的时代,不论是通过 Web 还是移动端发起直播,美颜与特效已经是很多直播平台的标配功能。更有甚者,已经开始尝试将AR融入产品,增加更多可以吸引用户的体验。不过要在直播中实现以上任何一个功能,都会对开发者的技术栈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不论是在Web端基于 WebRTC 进行视频通话或在线教育的产品,还是 Android、iOS 上做直播。本文将简要梳理实现特效的原理,以及其中需要注意的难点。

    img

    直播特效的实现原理

    直播的具体流程,包括:采集、前处理、编码、传输、解码、后处理、播放。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在摄像头采集到视频图像后,开始对其进行特效处理,也就是在前处理的过程中进行。

    img

    实现直播特效的流程如下:

    • 采集:视频的采集源主要有三种:摄像头采集、屏幕录制和从视频文件推流。直播中常见的是通过摄像头采集的图像。以Android为例,由于需要进行图像的二次处理(滤镜、特效),所以使用 SurfaceTexture来处理图像流,给采集到的图像增添特效、滤镜等。SurfaceTexture 是一个纹理,可以想象成一个 View 的中间件。Camera 把视频采集的内容交给 SurfaceTexture,SurfaceTexture 进行美颜处理,然后把内容交给 SurfaceView,渲染出来。
    • 前处理: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处理:比如通过均值模糊、高斯模糊和中值滤波等去噪算法,给原始视频进行“磨皮”;或者利用 GPUImage 库,增加滤镜;又或者是利用 ARCore、ARKit 等工具,为视频添加实时的 AR 特效。
    • 在完成图像的处理后,按照合适码率、格式进行编码。
    • 最后,推流到 CDN。

    要实现美颜效果,不论是基于 WebRTC 的移动端还是Web端,都可以通过 GPUImage 来实现。如果是基于 WebRTC 与 React Native、GPUImage 相结合即可,不过需要修改 react-native-webrtc 的源码。

    开发中的难点

    在直播中实现特效、滤镜,甚至AR特效的例子,我们可以在网上找到很多,我们也曾分享过基于 ARCore、ARKit 来实现。不过其中有很多需要开发者注意的难点。

    一、缺乏可扩展性、灵活性

    如果通过 WebRTC 来进行开发,WebRTC 提供的渲染器是基于 GLSurfaceView 的 View 组件。与SurfaceView 相比,它没有动画或者变形特效,因为 GLSurfaceView 是窗口 (window)的一部分。 因此,如果想往其他地方绘制,或者获取视频数据,就会比较麻烦。

    二、需要大量修改源码

    通过 WebRTC 的 Native API 是无法获取摄像头数据的,如果要做美颜,需要做大量改动,比如上述提到的修改 react-native-webrtc 源码,也只是其中一部分工作。另外可能还需要调整 WebRTC 源码,并不是拿来即用,这就要求开发者要熟悉 WebRTC。

    三、性能与功耗问题

    性能与功耗问题在 Android 平台上比较明显。通常情况下,对图像进行处理时,我们可以选择输入 YUV 数据,让 CPU 进行图像处理,然后交给软件/硬件编码器进行编码。但这样做会产生较高的 CPU 占用率,功耗随之增加,App 响应速度受到影响。所以我们需要尽量使用 GPU 来完成图形处理,更多地利用硬件性能。

    在编码上也存在相同问题。软件编码的优点是灵活度高,但是缺点是功耗高,影响性能。硬件编码则相对速度更快、功耗更低,是更优的选择。但它的问题在于,能做的优化和参数调整,取决于硬件厂商开放的接口。而且硬件编码在部分 Android 手机上的兼容性也存在问题。

    四、硬件兼容性问题

    WebRTC 等自研方案还需要考虑硬件的兼容性问题。 但是在 Android 设备上,不同芯片、系统版本等因素,存在兼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