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72 lines (52 loc) · 5.49 KB

appendix_cn.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72 lines (52 loc) · 5.49 KB

附录

如何评级

参考 美国匹克球协会评级标准(1.0 ~ 5.5),快速评级参考如下。选手也可以通过比赛计算 UTPR(1.0 ~ 7.0) 或 DUPR 评级(2.0 ~ 8.0)。

评分 级别 特点
2.5 初级 可以发球到场地内;回球通常质量不高;偶尔能打出质量不错的回球。
3.0 初中级 知道基本规则;知道移动到网前和第三拍的重要性,但会失误;移动较慢,不能保证移动到合理位置。
3.5 中级 具备一定的基本功;能稳定打出较高质量的前场吊球和后场吊球;移动较快,掌握基础步法;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4.0 中高级 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掌握旋转和落点变化,同一动作能够打出不同回球;网前可以主动进攻,并可以重置对方的进攻球;在比赛时会观察对方,并实时调整策略。
4.5 高级 全面掌握各种技术并灵活使用;很少出现非受迫性失误;具备受迫情况下回球能力。
5.0 专业 不再拘泥于具体的动作或技巧;能够把握比赛节奏;自然地控制球的落点、速度、旋转。
5.5+ 大师 建立系统的匹克球理论认知;经常在专业赛事中获得奖牌。

文明运动准则

运动员应当以文明态度积极参与比赛,在竞争胜利的同时,享受运动的乐趣。

基本的文明运动准则包括:

  • 无论水平高低,尊重对手、搭档和裁判,认真参与比赛;
  • 发球时要大声报出比分。对对方所报比分有异议时应回球并举手示意;
  • 服从裁判判定,无裁判情况下应当由接球方判定是否出界;
  • 当球在己方一侧时,及时捡球,如果下一球是对方发球,则主动将球送给对方;
  • 当球打入其他人场地时,应当喊叫提醒,不要擅自进入他人场地;
  • 被干扰时(如有球进入场地)应当主动举手示意并喊暂停,示意前得分有效;
  • 以平和心态参与,除与队友必要低声交流外,不制造过多声音干扰比赛;
  • 对方得分,可适当表示鼓励;对方失分,不宜激烈庆祝;
  • 娱乐性质的比赛中,网前杀球应尽量避免将球打到对方头部、颈部等脆弱部位。

匹克球常见认识误区

误区一:匹克球是新发明的运动

匹克球实际上在1965年就被发明了,它已有近60年的历史,比许多人想象的要久远。

误区二:匹克球主要是老年人在玩

实际上,匹克球主流玩家的平均岁数逐年下降,接近30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项运动中,享受竞技和娱乐的乐趣。

误区三:打匹克球不会受伤。

任何运动都存在受伤的风险,匹克球也不例外,每年都有人因打匹克球造成关节损伤、眼睛受伤等。必要的热身、规范的动作和适当的器材可以降低受伤的风险,但绝不能掉以轻心。

误区四:匹克球速度很慢

事实上,匹克球的球速可以非常快,媲美羽毛球和网球。在高水平的比赛中,尤其是近网快攻时,球速惊人,需要极高的反应速度和技巧。

误区五:匹克球很容易学

的确,匹克球的基本规则相对简单,但要想玩得好,需要学习大量的技巧、策略,并进行长期的训练,可谓易学难精。

误区六:匹克球对体能要求不高。

这个观点大错特错。虽然娱乐性质的匹克球不需要太多体力,专业比赛尤其是单打要求选手拥有良好的体能、快速的移动能力和敏锐的反应速度,是一项对体能要求极高的运动。

误区七:打匹克球花费少

入门级匹克球器材确实较为便宜,但如果追求专业级的装备,价格不菲,尤其是高质量的球拍和球鞋。另外,如果考虑专业场地、培训和参加比赛的费用,烧钱没有止境。

误区八:匹克球只能在室外玩

匹克球既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室外进行,许多地方都有专门设计的室内匹克球场地。注意匹克球也分户外球和室内球两种。

误区九:职业运动员使用的器材是最好的

职业运动员使用的球拍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球拍的选择跟个人风格有关。另外,职业运动员使用的球拍往往是由其赞助商决定的。

误区十:非截击区要等球落地才能进入。

事实上,这个规则是指在非截击区(Non-Volley Zone),也就是常说的“厨房”区域,球员不能在球落地前击球(截击,Volley)。但球员可以在任何时候进入非截击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