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326 lines (165 loc) · 52.6 KB

2017.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326 lines (165 loc) · 52.6 KB

2017全年所作文

一个关于没认真对待考试的梦

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

天色渐暗,我正坐在教室考试,发下来的卷子有语文数学和理综,唯独没有英语,黑板上写着只做数学这张卷子,然而我却一直在和前后左右的考生摆弄语言,最终考试结束,他们的数学卷子写的满满的,而我却因为光顾着聊天,忘了这是在考试,卷子空着的地方甚多,甚至选填我都没做,我不清楚监考老师跑哪儿去了,他没管我,我就这样毁了自己的一堂考试。交卷时,我发现没人主动来收卷子,于是我在心里发誓我要把这张数学卷子偷偷地带回家,然后今天晚上熬夜把它认认真真地做完,未完成的任务我只有花时间独自另将其完成,才能不被他人落下,我还要参加高考的,我如果没有认认真真地做完这张卷子,那么我可能就比其他同学少收获一些经验,总之,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高考,为了最后的胜利,我还有什么不能忍受的呢?熬个夜做一张数学试卷又有什么呢?何况这是我自找的,我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恰当的氛围中,没有做该自己做的事情,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另外花时间补回来,前提是你不想被人落下,你有上进心。我自然是这样想着。

然后我不知不觉就醒了,看看时间,凌晨4:59,我真庆幸自己,我不再为那张卷子担心了,因为高考,已经结束了。我知道自己没有最终的胜利,源于我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战斗。

-于2017.06.15

真想撕掉那窗帘

真想撕掉那窗帘,破了那碍事的玻璃一跳了之。或今晚,或明日,运气不好那就再晚几日也无妨,反正总会有人会发现楼下那草丛里藏有那么一具不再那么有生命力和正在腐烂发臭的尸体,反正不出他的意料,不出几日他便可以算是真正地活过了,周围的人或多或少会因为这一次而记住他的名字,也许人们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忘记,这便是他活过的最好证明。

但这样做的成效甚少,远不能满足他最初的野心,仅为了成为暂时的焦点便拼尽所有,是自私,是愚蠢至极!但见过了这么多事后,他对这个世界实在是充满了失望,那些伪君子,将来活着不知还要遇到多少,他对周围的人早就生厌了,他的父母却全然不知,还准备待些日子放他出去看看外面。可他已经生厌了,一刻都待不下去了。他父母此时不在家,他说他现在他要采取一种折中的非常方式,只要是能引起别人的注意,能让周围的人特别是那些整天生活得不痛不痒的伪君子记住他的名字的行为,他就可以行动,他等不急了,所以刚才他慌乱地撕掉那窗帘,破了那碍事的玻璃一跳了之,仿佛他活着受尽了世间委屈,恨不得早点脱身。

我敢打赌这人肯定是个神经病,要不然怎么会让自己留给世界的姿态如烂泥一般,令人恶心,好多人第一眼看过就不想有第二回,死得那么难看,脸反正是看不清了,少了很多肉,一个晚上过去应该有几十只老鼠喝过他的血吃过他的肉吧。 我敢打赌这人肯定是个神经病,要不然这么会和我现在的想法一样呢。

-于2017.07.11

我渴求的事

我渴求,当前采取对知识保持饥渴的态度以不断地自我提升,不断地丰富精神生活。同时,在我未取得真正令人瞩目的、或是从长远来看也能达到自我满足的标准 的成就之前,我始终需要不断地自我教育,充分地汲取文化知识(我所谓的文化知识是有助于自我提升、开拓个人对事物的认知范围以及加深个人对世界的了解程度的作品内容) ,我始终需要虚心地、渴求地学习,且不能妄自发表对所见事物的个人意见,我力求完善自身,在需要情感融入时力求客观公正及不带有个人情绪的倾斜,在此前提下开口说话。事实上,以上所述难以付诸于生活,但我力求向这些目标靠拢,正如共产主义是不可能真正被实现,但我们的祖国一直在向真正的共产主义目标靠拢。

-于2017.07.25

不忘初心

我不断地告诉自己:平时要不断地强调内心的欲望,不断地强调我还有激情,我还很有活力,我要为这个众人生活的社会做一些事,生活中某个时段的平淡无味恰恰给了锻炼和充实自我意识的机会,且激情不能被消沉的暮色所吞没。每个人看似不甘示弱,都渴望这样那样,却不做出牺牲,这样的好事去请求上帝吧!

这段文字的目的就是告诉自己:

1.保持持久的激情和清醒

2.孤独的日子用书籍充实自我

3.虚心地强调自己的欲望和学习未知

4.必须不断树立目标且目标达成就自我奖励

5.如饥似渴地求学(送给读大学的自己) 6.人生有期限,不后悔自己的经历。

-于2017.07.28

美丽的遗憾

高一时, 我脑海里有个想法是在高一结束时与班上所有的男生和女生单独合影,并且相互之间给一个拥抱以作为纪念,事实呢,真到了那一天,搬书的搬书,上网的上网,吃饭的吃饭,玩的好的一些同学都约在一起过他们的日常小生活去了,人都散了,学校根本就没有举行任何关于高一结束的仪式以及班会,我呀,带着失望和书回家了。到了高二高三我再也没有这种想法了,也不敢有,毕竟这想法很可爱,许多人也不愿意做出"牺牲",可如今三年都过去了,试问现在留下了什么呢?只剩满满的可惜罢了,许多看似可爱甚至他人眼里觉得可笑想法的未实践给我的感觉是: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我的内心“倒像是有几百年的煎熬”。

-于2017.07.28

成长

家里边从没有谁告诉我要怎么成长,他们的知识水平都有限,而我一直在不断地自我鼓励,遇到麻烦事,先是像常人一样焦虑,然后想想我这一辈子不可能就为这一件事而耗尽所有时间,事情便过去了。

我总觉得我一直是一个活在将来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就当下的生活而言,我很可能受不了周围的小打小闹而做出偏激甚至走极端了,也就不会有18岁的我。

我的目标简而言之就是:make a difference,即 使自己的影响力最大化(当然是积极方面的影响)。我在各种渠道时常听说到很厉害的某某,通常我都是苦笑,想到自己还有很长一条路要走(没人给我说过这些话,全是我自己脑袋里的玩意儿),我也很自卑,有自卑感确实不是什么令自己愉快的好事儿。

我觉得周围的人如果可以利用起来,那就是使他们能够打破僵局,什么僵局?其实就是重复昨天的僵局。我本身不是一个喜欢废话太多的人(尽管有时候我确实废话太多,但我始终坚信少说话是自我保护和学习的最好选择,我很希望自己少说话),说实话我自己也没底气,对于很多事都没底气,我学校外边论做事甚至比不上曾经那些在班上倒数几名的同学,我希望我能不断学习他们的可取之处(这句话其实对很多人来说是熟悉且无用的废话)。

为什么要谈这些玩意儿?鬼知道!我就是写着玩玩而已,一般我喜欢把"我"放在句子开头,这样感觉上可以强调这是"我"在说话(在对话时占有主观人称优势),是"我"的真实想法,但对于多数人,似乎男男女女中都有十分厌恶这样做的人,其实当他们(以及她们)在抱怨这样的事时,他们(以及她们)自己也在犯这种毛病,即:把"我"放到了思考的第一位,而不那么在乎别人的感受或想法,所以接受像我这样习惯以"我"字开头的一类人的,我们其实并非自大狂妄,比如我只是希望自己的声音能够被倾听,也许ta们未曾客观地想过这个问题。

-于2017.08.14

我的指南针

你问我长大以后想干什么?

我想了想回答说:我不知道。

谁知道呢?谁敢保证呢?Who cares?

The only important thing is to be myself.

我只想阅读尽可能多的书籍在我有限的生命里。可书不像人那样鲜活,它是死的!在冬天它不怕冷,在夏天,它也不怕热,它总是在那里躺着,对,它一直在那里躺着,它是知识,它是永恒的象征,人会死,但知识可以被收藏,它是智慧的源泉,可到底智慧又是什么啊?我想了想还是回答说 :我不知道 。仿佛如今连活着都需要理由,阅读书籍也需要找个好的完美理由,可我谈这些究竟是为什么呀?因为我爷爷今天去世了。时至今日仍然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存在。我很悲伤。因为差点我也不知道。我就在想一个人活了这么大半辈子,经历了那么苦难,怎么可以死得这么卑微,答案是有的,可我不想去google,我不甘心有人可以走得这么干脆,真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我就想多读书,尽可能地多读,体验伟人的思想,其实不光是伟人,一个农民的脑海里也有伟大蓝图,也值得被了解,我就想知道那些人的故事,我想记住他们的名字,他们受过的苦应该得到世人的铭记,希望对我今后make a difference有所指导。

-于2017.09.11

钱途

最近许多人问我说,你读的什么专业,你选的那个专业属于哪一领域,以后找工作是做什么的,有没有发展前途,这辈子靠那个专业能不能脱贫致富,以后的月薪(年薪)是多少?

这些问题,已经不是一两个人在这样问了,说到底就是在围绕一个“钱”字提问,恰巧刚才又翻到这一页,讲的情况也与我最近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那就是读大学就是为了毕业时能找份工作(这里暂且不谈工作好坏的事情)以便以后能自力更生且不像长辈们那样过得辛苦。

首先,我不反对而且只是反感这些把读大学与以后就业能否快速“发家致富”联系起来的“大人们”的提问,我早就知道“第一是生存,第二是发展”这类由不得自己做主的残酷事实,时至今日,特别是这几天,我也不太“理智”了,也就想发个牢骚:如果说读大学最重要的是找工作这件事,那我们更应该去的是职业学院而不是本科院校,我认为,职业学院的就业率应该是明显高于本科院校的,因为职业学院里所学的几乎都是与现实生活老百姓所用的所接触的直接相联系的,而本科院校,里边的许多专业是由于学生兴趣或文化研究的需要而被设置出来,但在社会上也许根本就没有与该专业接口的工作。

所以,我的个人建议是,如果读大学仅为找工作这一件事情,那干脆读职业学院,99.99%的就业率哦(我乱想的)

And,我也担心找工作的事,一听到那些成熟的人向我提问,我其实连自己的专业究竟是做什么也没弄太明白,在回答他们时往往也底气不足,态度不敢过于坚定。以上问题现在议论起来也许没有多大用处,但我又不得不提出一个疑惑:"读大学到底有没有用?"中的"用"是以"功用"为主呢,还是除"功用"以外的"用"呢。

-于2017.09.14

入疆有感

思家乡,苦知友,少方向,多琐事。

不知足者常进取,不善言者行更应胜于言,今日之言语,他日之闲语,无,何妨,虽说心有猛虎,我且细嗅蔷薇,以苦作乐有希望,铸明日之光辉。

寒窗苦读十年书,高考已去,人入疆大,近日,此校入选“双一流”,心仍不甘,有后悔,事至此,奈何!本人无心谈自己之所知,有人厌之,其竟为古怪者,吾甚厌之,今后定当厌而远之,不再与之深谈自己之想法。

若问我有何理想,在此我简而答之,今虽为中国之新青年,但年幼也有过坏,如今常读书 ,愿读尽天下人之智慧,人生有期限,不后悔自己的经历。真付出,真回报!如此。

-于2017年9月18日凌晨

失意

再过几小时就该睡觉了。

这一天没做什么事情,没创造价值,没什么收获,我带着失意刷着手机屏幕,突然看到一些评论,顿时感觉自己是有希望的,会被自己拯救,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感觉自己会东方再起,最终我会力挽狂澜,解决掉这种失意的感觉,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就像初来乍到的我不屑周围的一切那样,我喜欢那种感觉,孤独感是最大的收获,我一个人风雨无阻的遐想,做着白日梦,早上醒来发现这一切原来是场梦,我大可不必为自己的自负付出代价。

我发现拯救自己,或在自己准备或已经颓废的时候提醒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一个人去看看过得比你好而且还在不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人的生活,看那些人在努力,看那些人在如何度过每一天,看那些人在如何信誓旦旦,如何励志,如何迫使自己突破yesterday 的自己,看他们在自己的路上如何如何,我的思想被渲染成其中之一,想成为其中之一,即使不能立即成为他们中的一份子,但我日后一定要加入他们的队列,我真的是偏爱这种正能量的人。

你那样做会死得很盲目,可我只想要那样的精神文化,不是趋之若鹜没有主题。

-于2017.10.07

Why so serious?

一本书,若不是持续地看,并且总是断断续续地看,那就算好不容易地看完了,对这本书用“看”的说法与用走马观花似的“游”的说法也无差别了。

1.吃的是“唯物主义”的饭,操的是“唯心主义”的心。

2.当我们的大学生在外面转,在宿舍、食堂、教学楼里转的时候,世界上另一角落的一些大学生已经挪了好几页书了吧,反之也是,这也算是人差异化的表现吧。

3.承接第2点:自愧不如,先天不如,后天更不如。

4.谈做家长的与做学生的:与其将来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少玩游戏、少看电视节目、少去外面乱串和到处跑,多读书,好好学习、认真听课、做作业,走正路,干正经事,将来才不会受限于知识或钱或健康,倒不如自己在年轻的时候(尤其是现在这样枯燥乏味的日子,钱不多,时间却拥有一大把)就好好学习,多读书,去着手做好以后希望让自己的孩子做好的那些事。而不要混混僵僵划手机屏幕,透支身体健康去玩智能设备上的那些软件,就这样一天天消耗大把的时间,待到人到中年,有了家庭和孩子,找了个合适的时机,便理所当然地把自己年轻时没做好的事情和没实现的想法寄托给自己的下一代,如此,如果下一代迫于无奈,只能按照家长的想法去按部就班地进行实施,我便可以这样说,你的下一代在成长过程中,少了许多童年的乐趣,多了许多本可以在你那一代解决的生活问题,在自己的孩子没有做好和实现父母所期望他所做事的和想法之前,他这样的下一代不会真正幸福。

5.拿已有的知识去伤人,干伤天害理的事,有良心的人会良心不安,更会招人不满,以及引来众多的反抗。知识应服务于人,操控它的是人,人与人应友爱相处,尤其是涉及知识性讨论的问题时,切记以人为主,知识只是一个引导他人进行对象认知的桥梁。

6.追求简洁就是朝着真实的、完整的整体面目靠近的过程。

7.过来人的经验对于非过来人来说,到底起了什么(哪些)作用?哪些实质性作用?经验不能当饭来“吃”,没有亲身经历之前听太多经验会不会影响人在经历新事物过程时的正常发挥,七嘴八舌的经验,与自己实际操作起来不符合的时候,就会觉得,道理都懂,就是达不到相同效果,这时候应该怀疑经验到底有哪些用。不是泛泛而谈的说“经验肯定有用”,而是如果有用,要怎么做才能体现它的“用”,而不是听完一堆过来人苦口婆心地讲完他的经验,就觉得经验有用,我有收获了,因为我先知了。

8.我愈来愈语言化了,喜欢文字生活点滴

9.《精进》的作者采铜到底看过多少本书?

10.在学生眼里大学的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大学的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在老师眼里大学的学生应该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有的同学喜欢不经意地排斥一些同学,为什么教哲学的老师会打着“讨论问题我喜欢开放性讨论和多元化交流”的旗帜对学生说:你想多了。

11.这一定不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的泛泛而谈,只是抽象的自我想法和具体的个人文字的一次记录。

12.不管怎么不愿意,我一定会按部就班地进行日常生活,该消沉的时候消沉,该反思的时候写点东西,在需要笑容的时候,why so serious?

-于2017.10.17

进书店

晚上去校门口的小书店看了看,待了快近1小时,有些想法,这里只记一些。

首先,我对知识有四点理想。

第一是拥有知识的载体,第二是阅读文字,第三是运用在生活,第四是获得新知。

第一点是我自这个暑假以来做得最多且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第二点虽说是由于喜爱才去阅读,事实上在阅读过程中大部分时间真的是无聊透顶,毫无趣味可言,但为了第三、四点“铺路搭桥”,又毫无办法,且说阅读这一过程极为重要,不可缺少,只好耐着性子一字一句地看,阅读被列为第二点,对我而言是自己对新知的向往,想读,想看,想了解,更多的是自己不想在思想上平庸下去,害怕被教条打造得毫无棱角可言。由此不经想到著书人的伟大。

第三、四点我尤为缺乏,此处省略“一万字”。

其次,《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给了我“多余的”紧迫感,在一家不怎么起眼的地方,也能看到这样的书名,我感觉自己很幸运,似乎被什么挑中然后拯救,其实什么也没改变,但也不是,我的想法就在改变,变得,更为深刻,更为坚定,更为紧迫。我一个人在书店里选书,这书名倒像是在朝我一个人提问,这样来想,我便有想法,即对于我这个人来说,我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会是什么呢?最初我脑海里诞生的几个字是:学有所获。这里说的“学”一定包括学校的教学但肯定不是我所偏向的“学”。在回寝室的路上,我又想了几个字来回答:我不能来这个世界白白走一遭就算了。现在在床上想想还是坚持最初的回答,即:学有所获。 这样一来,简单的四个字,此时便使我感觉自己把自己的人生方向定在了“做个文人”这个框框里边。在这里,我也不是在搞什么人生规划,更不是在透露自己以后作文人是否合适等问题,我自己有点朦胧的是,为什么我最原始的回答会是偏向于“学”这一类的回答。以自己性格,不适合文学,只是进大学以来,或者说是自高考以来,便极力渴望充实精神上的生活,以至于自己时常看闲书,我这样谈,当然不意味着物质上的生活就可以一笔带过或者说是不重要。所以,根据周围人实际看到的,在他们眼里,我似乎是非常喜欢看书的积极分子。也许,就是最近的这样一些事,使得我潜意识里喜欢上了“学”。在这里要谈的问题其实是我自己都没搞明白的,不难想到,这篇小记便没有什么特别意义。其实你可以看出,我内心是非常纠结的,不理解的人便站出来说话,说有什么好纠结的,自己好好念书就行了,这样无穷无尽的问题以后再说或者一辈子都不要再纠缠了,因为根本扯不清!无益于今日!

若是长辈这样说,这样想,我便不会还嘴,我定会在嘴上好好答应他们说不会再这样下去了,私下,我定会继续这样“胡思乱想”下去,在未长大之前,已经是我的一个“生活习惯”了。

在看书过程中,有些文字或语言我始终不得理解,刚有想法,一是自身学识尚浅,不能悟透,二是,作文者压根就不打算让你悟透他的真实想法,限于作文环境和文字对想法的把握不足以表露心事等方面原因,故意或只好写下一些看似令人难以捉摸的文字,供读者思索。

-于2017.10.28

读书是一件要事

前人及周围人的许多过人之处及其通识之渊博不是我所能有的,却是我所想仰望的,且为了更好地仰望,需要持续地阅读。若想长年累月地仰望心中的智慧人,那就需要长年累月地阅读。对自己而言,拿书才区区几月。今后的日子里可真得做好自我灌输“人生要耐得住寂寞”此类思想的工作,以免出现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等消极怠慢行为。读书真是一件要事,一件通过不断容忍周围环境及所有人的所为来丰富个人大脑的事,一件费力且不能轻视的事,一件随时都可以做的的事,一件无聊透顶的事,一件许多人想做向往做实际却不怎么做一直拖着最终不了了之回忆起来又认为有点遗憾和无奈的事。

-于2017.10.29

马哲老师与学生

所有的教育,在一个孩子无能质疑和反抗的时候都能够做到教育他说“1+1=2”或“1+1=3”等不论对错的知识这一事情,他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必须依赖这样的教育,没办法,因为他无法自我教育,对他而言一切事物都有待于学习和认识,他接收到的信息有对有错,孰多孰少且不论,但他总是要长大的,迟早会脱离他从小接受的教育单位,有了自己的脑袋之后就很难被“教化”了,对教育有看法,有异议,这对老师来说实在不便于他们管理这类“人才”,对学校来说也是这样。老师的应付措施应该有两个,一个方法是在学生提出抗议或表现出不同于大多数脑袋的看法或异议时,及时地不断地打击抑制该类学生的意志,以便再次树立或强化老师自身在大多数学生心中的不可动摇的权威形象和神圣地位,第二个方法则是老师的绝招,即你若执意坚持要想表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那么老师他从今往后就不再与你交流,对你表现得比性冷淡还要性冷淡,此后的一切会让你体验到何为“由熟人变成的生人将比生人还生”。

对我而言,我希望老师心胸开阔,教书的人不能把学生教“死”了,有老师在课堂之初便强调自己的课堂与其他人的课堂是两码事,尤其是谈 上课过程中的开放讨论是多么地开放以及自己是多么地尊重学生的异议,即使不同意其观点也会为其勇敢发声而点赞,不过课上了一段时间,我便觉得自己受到欺骗,倒不是我在课堂上和老师“斗智斗勇”,我没那般神通的本领和厚实的本钱,以上的现象纯属写给我自己,就我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发表的原因不是在于我多么痛恨老师,而是痛恨上述老师的作为,颇有误人子弟的感觉。我认为这文章什么都不反,若有人强说这是反教育,恐怕也说不通,我尚且还在接受教育,在体制之中反体制,不是自不量力吗,我认为,我只是在启示一些人,仅此而已。

-于2017.11.03

大学可是大好的痛苦时光

如今的大学,绝大多数只能说是提供学生吃的地方,睡的地方,玩的地方,听课的地方,锻炼身体的地方,自我管理的地方,还有一个有助于打开学生内心世界、结识来自五湖四海的新朋友的地方。就这样定义大学吗?当然不是,但已经定义了绝大多数了,即 只有少部分大学才是我欣赏的。进入大学一段时间,忽然发现我所就读的大学的功能不在乎是上述我所提及的那几个用处。至于什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等一系列精神思想方面的教育和提升等知识普及工作,真是好生可怜!政治学习的思想这里只有另作他论。

大学的生活极少能理想化,没有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没有重大历史,没有教育思想,即使说到一流大学有这些东西,也只能说是一小撮,我读哪一所大学不影响这里谈的“绝大多数”。周围混混僵僵地混日子的人真不少,回头动用了一下教育教给我的知识,想想他们也是“出于无奈”这种说法也有道理。绝大多数大学也就只提供你那几个地方,图书馆不可能修得大到足以容纳全校学生,所以宿舍成了他们无作为的根据地,偶尔发发善心,念起家中辛勤付出的父母,浮现出“说出来又都是泪水”的感人画面,便想去图书馆看看书,报答一下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及用一句词藻修饰得极其动听的话-“我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来拖动自己前往图书馆的脚步,来到图书馆还面临着没有位置坐的局面,但图书馆也只有那么大,所以总有一部分人是不适合图书馆的,再裸露一点,那群人便是来得比较晚的那群人。又假如全校的学生都有嗜书如命,每天都去图书馆啃一啃书,看一看文章的习惯,绝大多数图书馆就算使出吃奶的力气恐怕也没那个地方容下那群人。我不嗜书如命,做不到种种,有些东西也没有逻辑可言,上述种种,算是个人对个人的启示。

-于2017.11.08

关于吃苦的经验

半夜三更的不知怎么地就想起了我的中学校长屈英灿说过的一句话:苦不苦,看一看自己的父母;累不累,想一想自己的后半辈。这句话又与李敖说的“吃得苦,苦半辈子;吃不得苦,苦一辈子”如此的相似,又想起俞敏洪曾说过的一句广为人知的话:人生就像一杯茶,会苦一阵子,不会苦一辈子。

如此看来,知识总是能够被连贯起来的,过来人的经验大都会趋于统一。

-于2017.11.09

“阶级固化“了你的思维

谁说阶层固化了?向下的通道一直打开着呢。多一些将就,多一些理解,多一些不动于衷,多一些酒水和烟,多一些时间游戏和美图,多一些追剧,多一些泡吧,多一些玩耍,多一些松懈,多一些情绪,多一些闲聊,多一些无所谓,多一些放纵,如此种种便可看出,走上向下的通道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甚至就算你什么都无作为,你也已经被钉在那条路上了。或许你不知,或许你清楚,但这都不重要,在这里,另一个事情出来了,阶层没有固化,向下的道路从来没有过堵塞,你愿意走吗?

-于2017.11.10

不成熟的记录

这是一粒不起眼的小种子。有一天,当我自己达到一定的高度的时候,我一定会将自己从小到大所经历的大部分记忆深刻的经历(遭遇)从头到尾地讲述出来,那一定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且故事线一定很长,那也许是件幸福的事,使自己得到更多人了解。现如今的我绝不能讲述过多,否则只会引来大量笑话和嘲讽以及各种不看好。可以看得出来我这个人如此地重视他人于我的看法,但你也必须知道,有时的我却不是这样。那一天终究会到来,我一定要有足够的信心。谈自己对钱的管理,说我一向都是乱花钱,这不对,说我不乱花钱,这也不对,所以呢,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处于上述两种状态之间,并无太多特别之处。不过我一向有一个想法,一个固有的观念,那就是我花了多少钱,我一定要在另一个地方、另一个方面狠下功夫,补上与其数量相匹配的努力。这看起来很普通,没什么大不了的,是吧,是的。每次乱花钱都是对我的这种上进的态度的加强。简单而言,有点类似于“居安思危”的观念。人总是愿意过得幸福些,有钱的时候我便朝着幸福的方向发展。看到这里,别忘了我之前说的那个固有的观念,除了乱花钱,我觉得我最爱做的事情就是看书,看书这个习惯会把我带成良民,让我知道自己到底有多无知,多简单,以及多么的微不足道,看书是一个过程,看书就是认识自己的过程,看的书越多,认识自己可能就越深刻。同时,看书是把我从滚滚红尘里脱离出去的有效方法。当我步入乱花钱后时代,情绪低落的时候,看书使我本人更专注,更纯粹,更自信,更想读更多的书,了解更多信息。我可能难以做到节约,倒不是我人的不正常,我对于如何花钱这个问题,几乎一切均是按照主观意识决定的,不完全说是“开心就好”,作为一个普通人,父母离异,从小跟随父亲长大,父亲又欠债许多,我自然无法做到花钱肆无忌惮,加上我无法做到父母对我的各种良好或优秀品行的形成的殷切盼望的熟视无睹,我只能算是在小范围之内乱花钱。

一定坚持下去,不要删掉这条记录。

-于2017.11.16

注重精神的他

他时常对周围的人说,他是一个注重精神的人。“注重精神”这四个字让人觉得他其实不过是无能,事实上只有或只会通过说一些玄乎其玄的东西来打发时间,打发无聊的生活,他实际上是在逃避现实,以及不情愿或无能无力去迎合别人,不主动积极地参与、改变或接受当下的局面。他说自己是一个注重精神的人,倒容易让人产生他实际上是一个什么都不愿作为、只期望一味地逃避现实、面对现实生活很懦弱无能的人的想法。有人也愿意问问他是如何地注重精神,不过他自己也没什么机会去真正回答,他不过是众多读书人的一份子,他期望有人能同他说一些关于如何注重精神的话题,他说自己注重精神多数是为了让人不再问他更多,不过他又时常管不住自己,总是想要说出更多,或者这样来说,由于他自身的口拙和知识的贫乏以及有些在意对方的提问或提问者本身,便想好好生生地做出清楚的解释,但由于他的口拙,往往会说到很多主题之外的东西或者是他感兴趣但提问者觉得没多大意思的事,他讲多了会让提问者听不懂不想听,甚至他自己都不知道他在讲什么,提问者多半会失去倾听的耐心,变得不那么好奇了,便连连点头,不想再听他无味的解释,想快点结束这段自讨的无聊问题的答案。比如,你平时都干些什么啊,有什么爱好啊,有什么特别的技能啊等等,如果他的回答是看书,那么提问者多半就知道这个人是一个上进的人或者说起码他知道看书。像这样流畅的“问与答”就结束了,整个提问与回答过程大概就这样,后续就是要么说继续其他的事,要么什么都不说了,提问者不愿深入了解他什么,多数人都没那个闲情,这很正常。有时候,他觉得,不说话倒感觉充实,一开口,便沦为了自己嘴巴的阶下囚,觉得极度空虚。

在现在,其实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已经不成问题了,在这个基础上他说自己注重精神,也不全无道理,至于周围人的声音,自然是没有的,他又没什么名气,又不是神仙,他不过是很平凡的人,自然不值得他人浪费时间寻思议论。

于我而言,一万年太长,我只争朝夕。我就像一个小小的圆圈,圆圈里是我自以为认知了的东西,而等待我的,却是圆圈外的各种未知,另外,每当圆的半径增大一点的时候,我所接触到的未知之事之范围没有缩小,反而越来越大。我有极大的野心,极大的抱负,不可能做社会的顺民,过于强调精神层面的东西,必然会造成实际生活中的损失。我自身充满矛盾,容易被激化,想想自己真像一个不自觉的愤青,另外其实我又正常得要命,这样,我便称自己是矛盾的。

我不应该说这么多的,说多了就明显是故意的,仿佛笔者有意透露自己的想法,期望获得什么更大的回报。在这里,可以直接批评的是获得回报的想法是不好的,应该摒弃的。由于“没有事什么是绝对对的”不一定对,我写的东西也充满了不一定,一个人的思考本来就片面,何况我没把上述信息视作是思考的结果。

-于2017.11.23

杂乱无章的知识

多数人将已有的知识成体系地排列在脑海里,反观自身,我却没有,我的知识杂乱无章,断断续续,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更没有所谓的思维导图,其主因暂定为个人读书太少,心太大,想物猎知识上的"广",却未在知识上的"深"下狠功夫。归结于个性使然,我说话大大咧咧,期望做到凭心而论,但也有说话支支吾吾甚至半天不曾吐出一个字的情况,尽管有兴致来临之时,便会口若悬河地持续一小会儿,但在我个人看来,每到我发言之时,大都存在用语上的不当,逻辑上的不慎,行为上的不雅,也许个性使然。且每次演讲似的倾心结束,周围人总是在好长一段时间里深沉了起来,活跃的思维,悬河似的讲话以及高涨的个人情绪,全都在那顷刻间停止了。倒是我这时候像极了一个卖弄自己的戏子,表演的结束并没有使我轻松甚至开心颜,反而后怕起来,几个人之间半点说话的声音都没有,没有人接我的话,苦口婆心地说了一段废话,倒是我一个人不自觉地尴尬了起来,我在想,一群那样深沉的人们在那寂静无声的时间段里究竟在想思索些什么?

每次作文,一定都有他的目的。这次也不例外。

-于2017.12.05

What if

生命周期的短暂,迫使我不得不放慢脚步,多做一些人性上的思考和生活上的认识,对我而言,它这样一个有些固定规律的东西会时常打乱我的理性思考,每次做出选择时,我都会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今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还会那样选择吗?这个问题会让很多看似需要很多时间才能解决的犹豫或麻烦得到一个最迫切最真实最有利于当下,最有利于今天的选择和解决。多数时候我们忘记了这样去思考,因为老是觉得时间还有很多,一切都可以慢慢来,所有的激情和个性以及由时间减少带来的迫切感全都被充满计划性的理由所吞噬。我讨厌这一切,我怀疑这一切。巨龙腾飞在空中的那一刻,一定会将胸中的怒火牵扯至整个大地,烧吧!烧吧!烧光这一切,所有的谎言才能有个结局,而到那时,巨龙彻底没有了朋友。

-于2017.12.07

从来如此,便对么

这已经不再是偶然,也许这是永恒的话题,即质疑那些理所当然的“因为一直都这样,所以它正确”的规定,看一下《死亡诗社》以及《发条橙》之类的影片,可以感觉得出来它们都有共同且明显的“反正常”情节,许多伟大的人的演讲以及一些非常精彩且造成了很大影响力的TED演讲也都带有许多“反正常”言论,特别是那些谈教育和政府的演讲,许多书籍,例如勒庞的《乌合之众》,太宰治的《人间失格》,王小波的《沉默中的大多数》,梁文道的《常识》、《读书,让我们不再孤单》,还有托马斯·潘恩的《Common Sense 》也带有有许多批判和讽刺那些“理所当然便正确”的言语。

在这里,我列举几部电影、书籍和指定类型的演讲的目的并非是有意去放大我们生活中的不合理成分,而是觉得我们至少应该像做出那些作品的人一样去留意一下我们的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的一些规则制度,质疑我们所接受的“一开始就这样便是正确的”的事情。

谁会那么无聊?一天东向西想,老是想些莫名其妙且毫无意义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设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怀有纪录片《时代精神3》和《我们身处的谎言世界》里所反映的那样深刻的质疑精神,恐怕这个世界也很难和谐起来。

以上的想法我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针对最开始说的“反正常”和质疑“正常”的这些做法,我只能说是依照读者个人的想法来决定是否加入其中。毕竟不是人人都像我和那些人这样“闲的蛋疼”,也并非人人都能看到质疑所取得的成功,以至于现在人们活得像羊羔一样温顺听话,他们大多数已经对“质疑”这种行为产生了情绪抵触和失望,但更多的是由有过曾经时常质疑而使得个人意志惨遭众人打压从而对“质疑行动”产生了彻底的失望。对此我没有什么可说的,因为我时常被人打压我的个人意志,被人贬低人格,被人嘲讽,被人欺辱,即使经常这样,我也无可奈何,由于个人的渺小和不被需要等因素,遭遇这样的那样的挫折便显得极为正常和合理。

值得庆幸的是,在不久的将来,如果像我这样的人能正常的生活下去,且以正常的方式去做好人们喜欢的事,也许会被这个社会需要。但这一切终归是个人的无聊幻想,且在其中充满了条件的限制,例如需要“正常的生活下去”才有可能“被这个社会需要”。我估计,像这类语气不太肯定,且所述的想法极为抽象和对读者并无任何实际利益的个人未来期望或者说是个人的未来承诺,是不会被读者思考、理解并支持和鼓励的。每当这样,“人人都有缺点”便浮现在我眼前,但他人对我言语的不支持、不理解、不理睬并不意味着他自身因此而存在缺点,最后只能说是由“每个人的经历不尽相同”导致的。

文字表达实为枯燥,且我的作文纯粹出于自己的想法,自己花时间写给自己看,这样确实占据了我不少“正常生活”的时间,且于我的现实无太多改观,今后我其实希望自己少写此类东西,坚持阅书,在其过程中,若真觉得是真知灼见,那便简要描述即可,不必再长篇大论,颇有炫耀我那被来就没有的学识之意。做人作文,还是要以迎合实际需要为主。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志气太大,理想过多,事实迎不上头来,结果自然是失望烦闷;志气太小,因循苟且,麻木消沉,结果就至于坠落。”

-于2017.12.09

我的陋习

根据以往的经验,我对一件事、一个人的热度不会持续过久,不能做到专注和持之以恒便是我这人的陋习之一,由此引发的结果大多不消说是差劲难堪的。不过也有过例外,那就是那事那人有趣味,且于我有提高,能吸引我不断地尝试它的趣味,直至它的趣味全无为止。但这种例外却是难得一见。更多的是,那事那人对我的选择,对我的挑剔,也就是说,我与那事那人的瓜葛不是我一人所能操控的,因为多数情况下,对那事那人的选择权根本就不在我手上,我是没有选择的权利的,多数时候都是这样,至于为什么,原因也不复杂,那有趣的事那有趣的人,会主动降临到一个充满孩子气的人身上吗?不消说结果是差劲难堪的。

由此说我还有点自知之明也不无道理。

-于2017.12.10

回首往昔,我的人生充斥着耻辱

以现在的目光去审视我那过往,我明明没有杀过任何人,心里却暗藏着类似于杀人犯的恐惧。 这样的恐惧使我活着不时地为自己的人格感到恶心 、耻辱,仿佛我是一个坏事做尽、丧尽天良的 大 恶人。许多人认为我喜欢看书,认为我友善,认为我上进,可是少有人曾这样设想过我内心的 世界是何其地黑暗,黑暗的一面与日常展现的那 一 面实在是天壤之别。一个做事中规中矩、面容慈祥、说话和蔼可亲的人,有着杀人犯的犯罪心 理 和不为人知的怪异想法也并非不可能。我想证明自己是这样的人。证明成功对我而言没有多少 益 处,事实上只会使得更多人疏离我,对我提高警惕,尽量不要和我接触,这样他们便可以躲掉许多由我带来的麻烦。我不是一个麻烦的制造者, 再普通的日常也会诞生少许难得的异想天开,在这里,我只想提醒自己,我已经生病了。

-于2017.12.14

审视自己的想法

对外界事物了解得越多,我越是发现自己无知,我了解得越多,越是不敢开口说话,在我看完一部自以为有价值的电影或者是一期综艺节目或其他频道的种种节目后,当时我觉得很开心,会觉得生活特别充实或有意义或有希望或者美好,当那段时间流逝后,我发现自己虚度了时光,与我无关的事情我却时刻想着结果如何,走出家门,才发现原来什么都没有改变。我常常感时伤怀,盯着事物话也不说,感觉周围的人以及他们的所作所为是麻木的,没有思考现在,没有深情厚谊,颇有“众人皆醉,唯我独醒”之意,我不愿与他们相处,我可是真不想说一些无聊的俏皮话去获得别人的感受,那套迎合他人所喜的世俗做法确实不是我所擅长的,也许,正因如此,我才少讲他人,多讲自己,而对自己,一定要用最苛刻最犀利最令人失望的描述去直面个人丑陋的一面。这是一件趣事,根据自愿原则,我则十分乐意接受这样的自批,甚至,只有我自己最了解我那些丑陋的习性,我愿意做深刻的自我剖析,一次次逼近丑陋的自我,并且,这样的素材可以说是源源不断的,真正的困难在于,如何通过有限的文字使个人对自己的剖析做到不失公正且描述准确。

我为何要这样去做?这不过是我的一个选择罢了。

-于2017.12.15

荐读—《万历十五年》

作者黄仁宇之所以选择明朝万历十五年即1587年,看似是无关紧要的一年,但在作者看来,正是这一年前后发生的一些不起眼的事情就像蝴蝶效应一样被随着时间推移其影响得到放大,以至于作者认为,如今中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某些行为,仍是从明朝时期就开始遗留下来了,已经深入人心。当然,作者并非只谈到1587这一年所发生的事情。我目前读到一半,我已经体会到了万历皇帝虽贵为天子,但也许正是贵为天子,所以是代表神的意志,因此,当他不安分守己地做好皇帝这一本职工作,而想去做点其他打破传统,去做在本朝没有过先例的事情时,朝廷中的文官集团,就会想方设法地阻止皇帝去做那些不利于树立皇帝这一绝对权威形象的事情,以往的我,认为只要是当皇帝的,那他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地生活,事实是,不管皇帝想做的事,是坏是好,都由不得他自己说了算,真正能够决定好坏的是那一群文官,但文官也不过是一群人罢了,其实,最根本的还是朝廷制度,封建制度,封建社会,这一切决定了皇帝以及辅助皇帝统治他的王国的那群文官武官的作为。无论是谁,只要有影响天子统治百姓,就会遭到各路人的清理,除非政府制度得到改变。由此看来,皇帝也是人,他有绝对的权力优势,但他在统治人民的过程中,需要获得民心,而如何才能更好地获得民心以维护封建统治,则更多的是需要听取朝廷里的文官集团的建议,但皇帝也是人,他有个人的想法,并且大部分皇帝并不愚昧无知,与之相反的是,多数皇帝是非常有才华和能力,这就会造成皇帝不能百分之百地听取文官们的建议,从而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在全国,地方和中央相抗衡,在中央,皇帝与文官集团相抗衡,至少,这个现象对于万历皇帝来说是符合实际的。所以,皇帝并非绝对的随心所欲,他和文官们的关系非常复杂,且如何维持两者间的平衡,是皇帝和文官双方都需要重视的问题。

另外,我不得不承认作者黄仁宇的中文水平真高,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本书,他先是用英文写出来的,然后考虑到中国的读者,他又自己亲自将英文稿翻译成中文,然后送给中华书局修改不足,最终出版。所以,读中文版的这本书,几乎就是作者的原版译稿,总之,我非常佩服他的中文,还得说明的是,这书是他在美国写的,也是在美国自己亲自翻译成中文的。

-于2017.12.31

自圆其说

每次作文,都有这样一个词可以概述我的模式:自圆其说。

如今,我已经对这样的作文方式产生了深深的厌恶,它带给我的切身感受就是:类似于,一个潜水员每次潜水潜到一定深度,然后迫于他身体或外界的限制,不得不返回水面,而对我而言,在返回水面的这一过程中,是极其无聊和没有新意的。这一点和我对“自圆其说”中的“圆”的理解较为符合。我倒是希望每次潜水潜到一定深度后,不要有再返回水面这个过程,不要再去管水面上的事,而水面上的人倒是极其希望我能重出水面,平安上岸。因为只有我活着返回水面,才有机会讲述我所经历的一切。于我,每次行文,如同潜水,初,下潜至目的地,再上浮回出发地,若没有上浮这一过程,这篇文章便没有作自圆其说的收尾。留给读者的,大都是不贴切于作者用意的猜测,严重的是,容易引起读者逻辑上的理不通,从而导致读者对作者的理性做出错误不合理的判断,怀疑作者作文时是否理性,这才是使我真正后怕的原因。

-于2017.12.15

你要争气

今日之所为,明日之基础。若觉苦了,累了,心里怨了,不想动了,只要想想,在不久的将来想怎么收获,现在便要怎么去栽。做人做事,先问问自己是不是天才,如果不是,那就一步步地慢慢来,另外,改变别人的事少做,他人有错,我更有错,看在眼里,莫提太多。

-于2017.12.17

一些差距

一些差距,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但在后天的个人发展中,个人的懒惰使其越变越大,慢慢地成了我心里永远无法跨越的一个巨型鸿沟。我要用余生努力去追,跑在前面的那群人,他们,只是比我跑得快一点,我这样安慰自己,其实,这不是快多少的的问题,只是每天都被别人甩一截距离,心里面即使清楚也没有丝毫的改变,一天天就这样如同行尸走肉般的度过,这样一个麻木的自己,真不该活太久。明早一梦醒来,不知又是何种状态。

-于2017.12.30

太宰治与我

要是太宰治也出国留学,我觉得他应该会出更多优秀作品,并使其更多元化,更丰富,而非局限于那几个老地方,老是那些琐事和熟人,让久待的他越来越无法忍受自己和自己所经历的种种之间存在的认知矛盾,要是他也出国留学,他也许就不会自杀,但,也许,也许,就不会有《人间失格》,不过这本书我还没看完,我觉得我一直在尝试模仿太宰治的生活,模仿他的想法,其实在了解太宰治之前,我也是属于消极抵抗现实,我所经历的事情和人,让我不得不思考自身,首先我开始厌恶自己,怀疑自己,其次,我对其他人,但非所有人,也保持一种质疑的、不信任的、厌恶的常态。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我知道我在干什么,每一句我所说的话,并非出自我的狂妄傲慢且无知,相反,如果有可能,我极其希望进入群体,但如果待在在群体里会使我失望和痛苦,我还是会选择像太宰治一样,活在自己的生命里,对于自己所接触的事物,保持距离,就算最终由于人的私欲而产生了某些亲密接触,我也会在事后对自己做出严厉的斥责或是一些中肯的评价和自我检讨,原因是我不会因为违背了太宰治的活法而感到欣慰。我不希望被别人称为疯子,所以如果有可能,我愿意加入群体,原因是在多数人眼里,群体的行为才是理性的,而待在群体里却无法撼动或感召群体的人所作出的一些个人举动等个人行为,是极有可能属于那个人自身非理性思考的结果,我之所以这样说,完全是出于“少数服从多数”这句话所带给群体的影响的担忧,我不想成为众人攻击的对象,所以,我不希望我的个人举动被周围人称为不理性,我不喜欢被他人左右和伤害,但如果有一个理想的群体愿意接纳和忍受并尊重我,那我愿意加入其中,同群体主动沟通交流和发展。太宰治是彻底对自己所看的人世感到无奈,他太强调完美了,太追求完美的自己了,而最终的结局就是死亡。我不期待死亡,我想健康的成长,体验年轻人应该体验到的乐趣,另外,在某些方面我也只是有时候像太宰治(其实是他的万分之一吧),我喜欢他面对死亡的这股势力,另外,我避免活成太宰治,否则,我的人生就只是人家的一个副本。

-于2017.12.31

对阶级的看法

阶级是永远存在的,但对待它的方法就只能像对待“误差”一样,只能努力去缩小,而无法做到完全的消除。

为什么它是永远存在的?我觉得,就算是最普通的动物,其内部也一定有它们自己的一些生存规则,有高低等次之分,当然这只是对于群体生活的动物而言,且不论像鲨鱼那样独立生存的动物,对大多数人而言,人类无法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即无法脱离人类一手建造的大环境,更何况人类,已经聪明到自以为比很多生物高出一等,不断地破坏自然法则,伤害其他生物,以谋求个人私欲能够得到满足或略带挑剔眼光的集体利益。因此,我觉得像人类这种有个人智慧,且能够有效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动物,聚集在一起生活,其内部,必然有它自己的生存规则,因为只有制定一些规则,才能在人与人发生不和谐的时候,其产生的纠纷能得到人类这个集体所公认的规则的判定,而非单纯地道德上的评价和由它衍生出来的解决手段。而规则又是人为的,那必然有一部分人是享有制定规则的权力,单单只看这一部分人,他们凭什么就能够制定规则,还要求所有人必须遵守,否则就采取武力手段解决问题。“那是因为如果不遵守规则,就会遭到大多数人的制裁,最终的制裁就是抹掉个人的生命,使其得到最严重且被规则的制定者视为其最应该得到的惩罚。”我不想听到诸如这样的回答,因为它无外乎就是透露这样一个信息:不遵守规则的人,就会遭到规则制定者的惩罚和制裁,甚至他们可以剥夺你的生命。

由于有相应的惩罚,所以迫使多数人不得不遵守那些少数人所作出的规则和决策,尽管我们不能忘掉这样一个事实:那一小撮享有制定规则并要求大多数人去执行的权力的人,其实是大多数人的意志的代表,多数人将自己的意志,交给了他们认为可靠和值得托付重任的少数人(这里的“重任”是指:多数人期望在群体里看到那种能够为了改善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而敢于做出牺牲并带领他们不断奋斗,走向美好生活,帮助多数人找到个人幸福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领导者,如果出现了那种人,大多数人便很主动地交出个人的权利,用以帮助那些充满人民希望和人民意志的领导者得到巨大的权力,去组织和改善多数人的生活。那个重任,其实就是大多数人把个人意志交付给那一小撮人时,所期望得到的回报),从而使得那部分少数人(领导者)能够享有到高人一等的威风,说到这里,阶级就已经凸显出来了,原本人与人之间享有着的同样权力,便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差异,这是无法避免的,我也无法改变,毕竟,我只能对现象进行描述,仅此而已,并且,在回到现实生活里,我还得努力奋斗,否则,在芸芸众生里,我算哪一个?

-于2017.12.31

< Previous year: 2016 Next year: 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