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119 lines (99 loc) · 9 KB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119 lines (99 loc) · 9 KB

什么是社会化

我们是什么样的,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我们的环境,而不是基因。 人类是由生理相似性和社会差异性构成的。

社会化的定义

人们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内化社会文化、形成个体人格的过程。

人在思考和行为方式同社会环境之间有着某种联系。社会学家正是看到了这种联系,使用“社会化”来描述这种现象。人们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内化社会文化,形成个体人格的过程。社会化同时体现在,我们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化,我们的身上体现着我们所处文化环境的特征。 完成了社会化第一讲的内容

社会化的内容

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有生理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与人格发展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社会性与人格发展包含了社会性发展和人格发展两个方面的内容。

社会性与人格发展

人格在社会心理学中指的就是某种个性,是个体心理特质和行为的总和。 社会性发展是与他人互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而人格发展指的是我们自身的情绪、情感、自我概念等。 人成熟的标志是人学会了与这个社会去和谐相处,也就是与这个社会和而不同。

自我与社会化

自我意识就是个体关于“我是谁”的看法和判断。 自我意识是在互动中形成的,自我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表明的就是自我是通过实践而形成的。

“镜中我”理论

我们自己就是与他人互动中,别人眼中的我。 后来米德发展了库利的观点,认为与自我概念有关的并不是别人如何评价我们,而是我们觉得他们如何评价我们。在大多数文化中,倾向于表扬他人,因此如果单纯从镜中我角度来认识自我,往往评价是过高的。

自我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对于自我的界限不同, 西方人的自我就是完全独立的自我,而中国人自我的一部分是与自己很好的亲人,如自己的父母、子女等。 另外,中西方关于自我的价值追求不同。西方人追求自我的自由、自主、独立及成就,而中国人的自我有明显的道德性,追求道德上的圆满与完善。

自尊、同一性与社会化

自尊:对自身的品质的评价

高自尊的而儿童对他们是哪类人感到满意,以及自己表现出来的特征与能力持积极态度。并且同时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也承认自己的缺点,并希望能够克服他们。 而低自尊的儿童则往往对自己不太满意,常常固着于自己的不足,而不是自己的优点。 通过相关指标的分析,发现我自己是一个高自尊的人。看来高自尊对于人的发展还是有好处,有促进作用的。 自尊和统一性对于个人的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影响自尊的因素

家长对自尊的影响

家长对于孩子出现缺点和优点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是否为高自尊的人。

同伴对自尊的影响

在儿童与同伴进行社会比较过程中对自尊产生影响。

文化对自尊的影响

西方国家有更强的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成就与自尊,而东方国家则具有更强的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是一种知道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因此具有更强的自尊。

同一性

同一性就是关于自己是谁,要朝哪个方向发展,社会上何处适合自己等问题的坚定性、一贯的认识。 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面对的主要发展障碍就是建立同一性。  民主充满爱的家庭更容易形成同一性,而父母控制欲望较强为孩子做决定的家长,更容易导致孩子的同一性早闭。

情绪的社会化

情绪的分类

情绪根据产生的阶段可分为初级情绪和次级情绪。初级情绪是指小孩与生俱来具有的,如愤怒、喜悦等,而次级情绪则是孩子在两三岁之后才具有的情绪,如尴尬、骄傲等。 社会互动对于情绪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情绪能力

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合乎规范地表达情绪的能力 情绪表达的规则是压抑淡化负面情绪、尽量表现积极的情绪。 想要成功,那么首先就要做一个会调节情绪的人。

成就与社会化

大部分文化中所认同的成功就是成功的事业、成功的家庭与成功的社会关系。

中国文化中成就的内涵与历史演变

通过上图知道,虽然中国社会在不同的年代给成功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但是本身更加尊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成就态度,虽然历史发生的改变,但是其本质却是不变的。

道德社会化

精神分析学派的我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其中,本我是非理性的本能需求的即时满足。而自我是理性的,指定满足这些需要与现实相符的计划。超我是道德意义上的,对自我的思想和行为的可接受性进行监控。 社会认知学派认为道德认知与社会经验是道德发展的根本原因。其中父母是孩子形成道德认知的关键角色,而同伴是孩子形成社会经验的关键角色。

惩罚使儿童在做错事时感到不安,讲道理则让儿童明白为什么应该感到不安。两者结合起来,才是有效的道德教育。 该部分主要讲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道德品质包括道德情感、道德推理和道德行为;
  2. 精神分析学派、认知发展理论、行为理论分别从三个方面对道德发展进行了研究。

性别社会化

社会学家眼中的性别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生物性别,另外一个是社会性别。生物性别是第一、第二性征,而社会性别是特定群体对于不同的性别角色的思考、表现等的标准。 性别差异源于社会生物差异,而形成这种性别的过程就是性别社会化。 母亲在潜意识汇中鼓励女儿被动与依赖,而鼓励儿子主动与积极。同时性别的信息在家庭中以各种方式传递给儿童。这也是一种社会对性别的角色赋予。

虽然现代社会女性的形象与传统的形象存在差异,但是关于性别的刻板影响并没有真正改变。 家庭、同伴、媒体影响着性别的形成。

社会化的主体

社会化的主体为

  • 家庭 
  • 同辈群体
  • 学校
  • 大众

家庭

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

  • 接纳/反应性    指父母所表现的支持、关爱的程度
  • 要求/控制性    指父母对孩子的管束、监控程度 相比较而言,我的家庭是一种接纳反应性与要求控制性都较高的家庭。 家庭可以提供亲密关系,因而在社会化中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家庭结构、关系、兄弟姐妹、教养方式都对儿童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同伴群体

同伴影响和家长影响的不同

家长提供安全感,而同伴提供社会交往的机会,逐渐形成适应性的社会模式。

总而言之,青少年会越来越多地和同伴在一起,家庭提供安全感,同伴提供社会行为模式。朋友提供安全感和社会支持,帮助青少年联系解决社会关系的技能,并为将来到来的亲密关系做好准备。

学校

学校提供了正式课程和非正式课程来进行社会化。正式课程顾名思义,而非正式课程主要包括价值观、社会规则、同伴影响。

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在青少年社会化中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 如何评估并控制网络在社会化中的影响,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生的社会化

社会化何时结束

早起人们认为社会化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结束了。但是从20世纪中期开始,人们意识到社会化是持续一生的过程。只是每个过程中的特征不同。 埃里克森生命发展八阶段说。之所有会产生代购,我们和父母出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或者是说出于不同的出生组,因此我们之间会在社会变迁的影响下产生代差。

青春期与青年期的社会化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冲突和困惑的时期。这个时期会去仿效成年人的行为,但是又在法律上或者是一般认识上被当成孩子,因此必然产生了这种不同关系之间的对立冲突。 青年和青少年更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这一阶段主要发展的是形式思考能力,因此产生了对于非现实的思考。因此会产生许多的对主流社会的主要代言人的不满意。 青少年的社会化主要是预期社会化,为其将来承担成人的角色做好准备。

成年期的社会化

成年期是我们的生理和心理都比较成熟,完成了初期社会化的阶段。这是一个继续社会化的阶段。 四十岁左右出现的更年期实际上是一个对自己前半生的反馈,因此面临的是中年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