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Commit

Permalink
Update posts
Browse files Browse the repository at this point in the history
  • Loading branch information
mmmhj2 committed Sep 25, 2023
1 parent d21874a commit 59102ce
Show file tree
Hide file tree
Showing 2 changed files with 230 additions and 0 deletions.
35 changes: 35 additions & 0 deletions _drafts/turbulent-flows.markdown
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 Diff line number Diff line change
@@ -0,0 +1,35 @@
---
title: "湍流"
categories: ["流体力学"]
---

本章中,我们将主要研究湍流问题。

## 湍流的统计学表述

我们很难给湍流下一个严格的定义,尽管湍流有许多重要的特点。
这些特点中,最重要也是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其随机性。
当我们需要从大量的随机性中寻找规律时,统计学就派上了用场,因此,大多数关于湍流的理论都是统计学理论,我们将研究这些理论中的一小部分。

### 统计学概述

我们使用频率学派的朴素概率论来为湍流进行建模,在这种体系下,可给出任意物理量的平均值(或称期望)的定义:

物理量$\varphi$的平均值定义为:
$$\overline \varphi(\vec x, t) = \lim_{N \to \infty} \frac{1}{N} \sum_{n=1}^N \varphi_n(\vec x, t)$$
其中$N$表示试验次数,$\varphi_n$表示第$n$次试验时测量的值。
{: .definition}

我们将所有物理量表述成中心化随机变量的形式,以速度(矢量场)和压强(标量场)为例:
$$\vec U(\vec x, t) = \overline{\vec U} (\vec x, t) + \vec u(\vec x,t), \; P(\vec x, t) = \overline{P}(\vec x, t) + p(\vec x, t)$$
注意此时我们使用大写字母$P$表示压强。

出于方便考虑,我们可以将求均值这一操作定义为一个算子:
$$\overline{\cdot}: \; x \mapsto \overline{x}$$
该算子是*线性*的,且与求导运算具有*交换性*
$$
\def\pd#1#2{\frac{\partial #1}{\partial #2}}
\overline{\pd{\vec U}{t}} = \pd{\overline{\vec U}}{t}, \quad
\overline{\nabla \cdot \vec U} = \nabla \cdot \overline{\vec U}
$$

195 changes: 195 additions & 0 deletions _posts/fluid-dynamics/2023-09-25-flow-regime-wrt-reynolds.markdown
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 Diff line number Diff line change
@@ -0,0 +1,195 @@
---
title: "雷诺数与流态"
categories: ["流体力学"]
---

上一章中我们介绍了雷诺数,并且将N-S方程改写为雷诺数相关的形式。
这一章中,我们将进一步研究雷诺数对流体的影响。

## 低雷诺数流态

根据定义,雷诺数表征了对流项(惯性力)与黏性项(黏性力)之比,因此在雷诺数很低时,对流项可忽略,此时我们可以将N-S方程简化。

雷诺数较低时,流体的运动方程为:
$$
\def\pd#1#2{\frac{\partial #1}{\partial #2}}
\left\{
\begin{aligned}
&\pd{\vec U}{t} = - \frac{1}{\rho} \nabla p + \nu \nabla^2 \vec U \\
&\nabla \cdot \vec U = 0
\end{aligned}
\right.
$$
该方程称为**斯托克斯方程**(Stokes equation),对应的流动称为*斯托克斯流**蠕流*(creeping flow)。
{: .proposition}

若边界条件允许,则充分发展($t \to \infty$)的蠕流总是处于定常态($\pd{}{t} = 0$),此时该方程可进一步改写为:
$$\mu \nabla^2 \vec U = \nabla p, \quad \nabla \cdot \vec U = 0$$

蠕流相对于其他雷诺数较高的流态非常简单,然而其条件却非常严格。
注意到我们要求$Ul \ll \nu$,对水而言,常温下其运动学粘度约为$10^{-6}\ m^2/s$,其速度必须远小于该值。
这种流态通常只见于微观系统(如毛细血管)和黏度甚大的系统(如岩浆或熔岩的流动)。

## 高雷诺数流态

在高雷诺数下,我们可如法炮制忽略方程中的黏性项:

雷诺数较高且*黏性项可忽略*时,流体的运动方程为:
$$
\left\{
\begin{aligned}
&\pd{\vec U}{t} + (\vec U \cdot \nabla) \vec U = - \frac{1}{\rho} \nabla p \\
&\nabla \cdot \vec U = 0
\end{aligned}
\right.
$$
该方程称为**欧拉方程**
{: .proposition}

相较于斯托克斯方程,欧拉方程引入了一个非线性项,使得系统的行为变得非常复杂。

值得注意的是,雷诺数高是忽略黏性项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这是因为黏性项和流速的梯度高度相关。
如果流动中存在速度梯度非常大的区域,那么该区域的黏性项就不可忽略。

这又导致了一个新的问题,即黏性项被忽略时的边界条件问题。
我们只是假设黏性项可被忽略,而并非完全假设流体是无黏性的。
因此,在流体的边界处,其依然必须遵守无滑移条件,即边界点处的速度必须和界面相同。
然而,若使用欧拉方程对流体进行建模,则该流体不遵守无滑移条件。
因此,在界面附近,流体的速度梯度会非常巨大,这会导致黏性项不能被忽略。
为此,我们引入边界层的概念来解决这一问题。

### 边界层

**边界层**(boundary layer,又称附面层)是在雷诺数较高的流态下,流体中紧贴界面的部分。
即使雷诺数趋于无穷,该层中流体的黏性仍不可忽略。
{: .definition}

在附面层以外的区域,我们可以直接使用无黏性的模型。

边界层的厚度$\delta$通常极小,以飞机机翼为例,其厚度常在厘米至毫米的数量级上。
且当雷诺数趋于无穷大时,边界层厚度趋于无穷小。
雷诺数适中时,边界层中的流动是层流;而当雷诺数高达$10^6$时,边界层中也会出现湍流。

边界层是为了求解模型简单而人工定义的数学模型,因此其边界可以任意选择,习惯上选择距离界面尽量近而不致于影响模型准确性的位置,以降低黏性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附面层的边界与流线重合,这是为了避免流体粒子穿过边界而相互影响。
选择流线作为附面层的边界会导致附面层最终脱离流体中的界面,并向无穷远处延伸。

如果流体中的物体不按流线型设计,则附面层会在离开物体前从物体表面上脱离。
这种提前脱离的边界边界将流体分为三个部分:
附面层外的无黏性区,界面附近的附面层,以及边界延长线包围的区域,称为*尾流*

### 流态变化

随着雷诺数的上升,流体的“稳定性”逐渐下降。

以流体中的圆柱体为例
雷诺数在$1$左右时,流体仍能形成较稳定的层流;
雷诺数在$10$左右时,尾流中出现*尾涡*
雷诺数在$50$左右时,尾涡的稳定性丧失并脱落,在$150$左右时形成*卡门涡街*
雷诺数在$10^3$至$10^4$左右时,尾流发生转捩,从而出现湍流;
雷诺数在$10^6$左右时,附面层发生转捩,从而出现湍流。

### 射流

## 二维附面层的定量表述

我们接下来研究如何对附面层进行定量的描述。

### 普朗特方程

我们考虑二维空间中的一个长度为$l$的表面附近的附面层,厚度为$\delta$。
设该表面沿$x$轴放置,流速与其同向,大小为$U$,$y$轴与其正交,指向平面之外。
设流体为定常流动。

可估计几个重要物理量和算子的数量级:
$$U_x = U, \; \pd{}{x} \sim l^{-1}, \; \pd{}{y} \sim \delta^{-1}$$

代入流体不可压缩的等式,可得:
$$ \pd{U_x}{x} + \pd{U_y}{y} = 0 \implies U_y \sim \frac{\delta}{l} U$$

然后考虑动量方程,先考虑在$x$轴上的投影:
$$U_x \pd{U_x}{x} + U_y \pd{U_x}{y} = - \frac{1}{\rho} \pd{p}{x} + \nu \frac{\partial^2 U_x}{\partial x^2} + \nu \frac{\partial^2 U_x}{\partial y^2}$$
注意到黏性项第一项的数量级为:
$$\nu \frac{\partial^2 U_x}{\partial x^2} \sim \nu \frac{U}{l^2}$$
显著低于其他项,因此可忽略此项,得到:
$$U_x \pd{U_x}{x} + U_y \pd{U_x}{y} = - \frac{1}{\rho} \pd{p}{x} + \nu \frac{\partial^2 U_x}{\partial y^2}$$
左侧两项的数量级为$\frac{U^2}{l}$,而右侧黏性项的数量级为$\frac{\nu U}{\delta^2}$,等式两侧的数量级相等,因此我们可得:
$$\frac{U^2}{l} \sim \frac{\nu U}{\delta^2} \implies \frac{\delta}{l} \sim \sqrt{\frac{\nu}{Ul}} = \sqrt{\mathrm{Re}^{-1}}$$
这可说明$\delta \ll l$。
另一方面,我们可求出压强的数量级:
$$\frac{p}{\rho l} \sim \frac{U^2}{l} \implies p \sim \rho U^2$$

考虑其在$y$轴上的投影:
$$U_x \pd{U_y}{x} + U_y \pd{U_y}{y} = - \frac{1}{\rho} \pd{p}{y} + \nu \frac{\partial^2 U_y}{\partial x^2} + \nu \frac{\partial^2 U_y}{\partial y^2}$$
左侧两项的数量级为$\frac{\delta U^2}{l^2}$,黏性项的数量级分别为$\frac{\nu\delta U}{l^3}$和$\frac{\nu U}{\delta l}$,压强项为$\frac{U^2}{\delta}$。
数量级分析说明其他四项显著小于压强项,从而方程可写为:
$$\frac{1}{\rho} \pd{p}{y} = 0$$

这就给出了附面层的方程:

附面层的流动可由以下方程表述:
$$
\left\{
\begin{aligned}
&U_x \pd{U_x}{x} + U_y \pd{U_x}{y} = - \frac{1}{\rho} \pd{p}{x} + \nu \frac{\partial^2 U_x}{\partial y^2} \\
& \pd{p}{y} = 0\\
&\nabla \cdot \vec U = 0
\end{aligned}
\right.
$$
该方程称为**普朗特方程**(Prandtl equation)。
{: .proposition}

利用曲线自然坐标系,我们也可以将该结果用于任何非平面的表面上。

我们在之前的分析中写道$U_y \sim \frac{\delta}{l} U$,而之后又有$\delta \ll l$,从而我们不难发现流体的切向速度远小于流向速度。

### 普朗特方程的边界条件

普朗特方程有三个重要的边界条件:表面条件、一致条件和初始条件。

#### 表面条件

普朗特方程描述的是附面层中的有黏性流动,因此必须遵守无滑移条件:
$$U_x(x, 0) = 0,\quad U_y(x, 0) = 0$$

#### 一致条件

根据黏性流动的要求,附面层与无黏性区域的交界上,流体粒子的流速必须相同:
$$U_x(x, \delta) = U_e(x), \quad p(x, \delta) = p_e(x)$$
方程中不含有$y$轴流速,因此使用压强表示。
下标$e$表示外界,即无黏性区。

如果只考虑附面层的流动,则$y$轴坐标可视为在正实数中取值,而非仅能在$[0, \delta]$中取值,此时边界条件可写为:
$$U_x(x, \infty) \to U_e(x), \quad p(x, \infty) \to p_e(x)$$

习惯上选择实际流体速度为无黏性流体速度的$99\%$处作为附面层的起始点。

#### 初始条件

和任何外流一样,我们也有初始条件:
$$U_x(x_0, y) = U_0(y)$$

### 消去压力项

注意到流体中压力关于$y$坐标的偏导为零,因此附面层中的压力始终和外界施加的压力相等。

再对外流应用伯努利定理,可得:
$$
\def\d{\mathrm{d}}
p_e + \frac{1}{2} \rho U_e^2 = C \implies \pd{p}{x} = \frac{\d p_e}{\d x} = - \rho U_e \frac{\d U_e}{\d x}$$
从而我们可以得到不含压力项的普朗特方程。

普朗特方程及其边界条件可写为:
$$
\left\{
\begin{aligned}
&U_x \pd{U_x}{x} + U_y \pd{U_x}{y} = U_e \frac{\d U_e}{\d x} + \nu \frac{\partial^2 U_x}{\partial y^2} \\
&\nabla \cdot \vec U = 0 \\
& U_x(x, 0) = 0, \quad U_y(x, 0) = 0 \\
& U_x(x, \infty) \to U_e(x) \\
& U_x(x_0, y) = U_0(y)
\end{aligned}
\right.
$$
{: .proposition}

0 comments on commit 59102ce

Please sign 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