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560 lines (417 loc) · 34.2 KB

README.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560 lines (417 loc) · 34.2 KB

前端概念

目录

  1. 前端涉及内容
  2. 前端工程化
  3. 网站性能优化
  4. 页面解析、渲染步骤
  5. 前端「增量」原则
  6. 前端架构
  7. 前端项目中 文件、依赖库的精简

  1. 好的程序员能够独立的解决某个技术难题,主动的关心项目进度与潜在瓶颈,能够负责模块小组,合理地分配任务,与项目经理、产品经理、美工、测试、服务端的同事高效包容地沟通。
  2. 好的架构师的标准则是整个项目的工程化程度:前端工程化

前端涉及内容

前端涉及内容图1

更详细的线路图:Frontend Roadmap

  1. 从本质上讲,所有Web应用都是一种运行在网页浏览器中的软件,这些软件的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图形用户界面)即为前端。

  2. 服务端Node.js与各种终端的涌现,让前端进入了大前端范畴,这时的前端,已远远不只是浏览器端的页面实现技术,而是后端服务与人机界面的连接器。

    前端涉及内容图2

  3. 前端涉及:

    性能(用户体验),稳定性(监控告警),开发效率(工具,开发、构建流程,开发者体验)

    • 重视监控系统

      来自:如何识别牛逼的前端工程师

      1. 初级前端看功能,中级前端看测试,高级前端看监控。
      2. 前端做监控的目的就是在产品上线之后要从用户端拿到第一手的数据,毕竟用户端好用才是真正的好用。
      3. 目前多数公司对于前端的监控做的是不够的。在前后端分离的技术架构之下,前端要有自身的一整套监控体系才行。
      4. 很多时候后台监控到的是结果,结合前端监控才能分析出原因。我举个例子,比如后台监控到实时订单量骤减,这个是最终的结果,如果有前端的监控,我们就要看一下前端的可用性状况、各个页面的UV、加载性能、每个交互环节的点击量,各个接口的性能和出错占比、前端代码报错的量和位置,然后定位出问题所在。
      5. 真正经历过大型项目并且做过技术架构的工程师都会重视监控系统的建设。
      6. 做好监控需要有很好的大局观,一方面是产品的大局观,包括思考用户会如何使用产品,如何量化这些行为,每个环节数据的预期变化。另一方面是技术的大局观,要了解到整个技术架构不同模块是如何协作的,怎样测量它们是否正常工作。
  • 行业趋势总结

    1. 狼叔:2022大前端总结和2023就业分析

    2. 未来前端的发展

      1. 移动端、跨平台开发

        RN、flutter、ionic、weex,小程序。

      2. web组件和微前端

        1. shadow dom,custom elements
        2. qiankun,single-spa,webpack模块联邦
      3. 低代码

        https://github.com/alibaba/lowcode-engine

      4. 性能优化

        1. webpack,代替webpack的一系列轮子。
        2. 监控、分析
        3. 性能api:PerformanceNavigationTiming
      5. 与人工智能结合

        TensorFlow.js(在浏览器中运行机器学习模型,支持图像、文本和声音等多种应用场景)、 BrainJS(js实现,用于创建和训练神经网络,支持多种类型的神经网络) convnetjs(在浏览器中进行图像分类、物体检测等任务) ml5js(js实现,用于创建和训练机器学习模型,支持多种应用场景,包括图像、文本、音频等)

      6. WebAssembly

前端工程化

参考:张云龙:前端工程——基础篇

  1. 第一阶段:库/框架选型

    提升开发效率。(使用自动化工具也能够提升开发效率,如:浏览器自动刷新、IDEs)

  2. 第二阶段:简单构建优化

    提升运行性能。

    对代码进行压缩、校验,以页面为单位进行简单的资源合并。

  3. 第三阶段:JS/CSS模块化开发

    提升维护效率。

    分而治之

    1. JS模块化方案

      CommonJS/AMD/CMD/ES6 Module/UMD

    2. CSS模块化方案:

      Sass/Less/Stylus等CSS预处理器的importmixin特性支持实现。

    • Monorepo方案
  4. 第四阶段:前端工程化

    优化部署、开发。

    1. CI/CD,融入:测试、校验、打包发布CDN等。

    2. 资源管理

      静态资源加载的技术实现。不包括.html(.html设置不缓存或协商缓存或超短时间强缓存)。

      1. 静态资源管理系统 = 资源表 + 资源加载框架

      2. 大公司的静态资源优化方案

        1. 配置超长时间的强缓存 —— 节省带宽,提高性能
        2. 采用文件的数字签名(如:MD5)作为缓存更新依据 —— 精确的缓存控制
        3. 静态资源CDN部署 —— 优化网络请求
        4. 非覆盖式更新资源 —— 平滑升级
    3. 组件化开发

      模块化开发的升华。

      1. 页面上的每个独立的可视/可交互区域视为一个组件;
      2. 每个组件对应一个工程目录,组件所需的各种资源都在这个目录下就近维护
      3. 由于组件具有独立性,因此组件与组件之间可以自由组合
      4. 页面只不过是组件的容器,负责组合组件形成功能完整的界面;
      5. 当不需要某个组件,或想要替换组件时,可以整个目录替换、删除。

从零开始构建 JavaScript 技术栈

网站性能优化

性能优化是一个工程问题。所有优化都是梳理完整个执行链路后,逐步优化链路中每个环节。

页面内容下载速度 -> 页面解析、渲染速度和流畅性 -> 用户交互流畅性 的具体优化。

  1. URL输入:

    服务端(运维)对HTTP请求、资源发布和缓存、服务器配置的优化。

    1. 服务器开启gzip(如:nginx)。

      前端查看Response头是否有:Content-Encoding: gzip

    2. 优先开启使用HTTP/3或HTTP/2(替代HTTP/1.1、HTTP/1.0)

    3. 减少DNS查找,设置合适的TTL值,避免重定向。

    4. 使用CDN。

    5. 静态资源和API分开域名放置;尽量减少保存进cookie的数据种类和大小(因为同源的cookie会全部参与HTTP通讯);合理减少HTTP头数量。

    6. 对资源进行缓存:

      1. 减少内嵌JS、CSS,使用外部JS、CSS。

      2. 使用缓存相关HTTP头

        Expires Cache-Control Last-Modified/If-Modified-Since ETag/If-None-Match

      3. 配置超长时间的强缓存,采用文件的数字签名(如:MD5)作为缓存更新依据。

        .html设置不缓存或协商缓存或超短时间强缓存。

        非覆盖式更新资源

  2. 载入页面时,优化CRP(Critical Rendering Path,关键渲染路径,优先显示与用户操作有关内容):

    1. 减少关键资源、减少HTTP请求:

      1. 资源合并、去重。

      2. 首屏资源进行服务端渲染SSR,不要在客户端异步加载并渲染。

      3. 非首屏资源延迟异步加载:

        1. 增量加载资源:

          1. 图片的延迟加载(lazyload)

          2. AJAX加载。

            如:滚动加载IntersectionObserver判断DOM可见再发起异步加载

          3. 功能文件按需加载(模块化、组件化)。

            webpack的动态加载

        2. 使AJAX可缓存。

          当用GET方式时添加缓存HTTP头:Expires Cache-Control Last-Modified/If-Modified-Since

      4. 使用缓存替代每次请求。

        客户端: Web Storage(localStoragesessionStorage)、cookie、IndexDB等;服务端:Redis等。

      5. 利用空闲时间预加载

      6. 第三方资源异步加载(<script>添加defer/async属性、动态创建或修改<script>)、第三方资源使用统一的CDN服务和设置<link>预加载

      • 其他

        1. 利用CDN combo(利用构建打包工具,如webpack,把多个文件合并为一个文件,并使用特定的URL来请求该合并后的文件)。
        2. 避免使用空链接的<img><link><script><iframe>(老版本浏览器依旧会请求)。
    2. 最小化字节:

      1. 压缩资源。

        webpack性能优化

      2. 图片优化

        1. 压缩。

        2. 小图合并雪碧图。

          大图切小图:单个大文件需要多次HTTP请求获取。

        3. 合理使用:Base64、WebP(SharpP)、srcset属性、不同ppi的设备使用不同分辨率的图片

          1. 服务端(或CDN)处理图片资源,提供返回多种图片类型的接口(如:七牛)。
          2. 判断浏览器是否支持WebP,对不同浏览器请求不同的图片类型。
          3. <source>/<img>typesrcsetsizesmedia等属性,让浏览器自动选择使用哪种资源(浏览器自动跳过不支持的资源)。
          4. navigator.connection(实验中的功能,兼容性差、不靠谱、基本没用)获取浏览器网络情况,从而在不同网络(2G/3G/4G/wifi)使用不同尺寸的图片。
    3. 缩短CRP长度:

      CSS放在HTML顶部,JS放在HTML底部。

    4. 用户体验:

      本质上是减弱用户对加载时长的感知,并没有真的提高程序性能。

      1. 骨架屏
        1. 适用场景

          1. 当网络较慢或加载内容较多时:使用骨架屏向用户提供一个对即将出现内容的预期,解决等待加载过程中出现白屏或界面闪烁造成的割裂感。
          2. 当内容区域的布局排版固定时:常用于列表、详情头部等相对比较规则的页面。
          3. 当该模块信息暂时空缺,但需要提前占位时。
        2. 不适合场景

          1. 当内容布局和排版不固定时,轮廓和内容布局之间会有巨大差异,使用骨架屏不仅不能给用户顺畅和期待感,反而会造成落差。
          2. 当内容区域有空页面时,不建议使用骨架屏。
          3. 当加载时长低于1秒时或加载游戏资源这种场景过长时,不建议展示加载样式;当加载时长高于10秒时,建议给出用户加载失败反馈和出口。
      2. lazyload默认图

      3. loading图/进度条

  3. 载入页面后进行的页面解析、渲染、线程执行性能:

    大部分情况下的浏览器是单线程执行,因此要尽量做到「最小化主线程的责任」,来确保渲染流畅和交互响应及时。

    1. JS代码性能优化(JS通用)

      1. 使用性能好的代码方式(微优化,micro-optimizations:尝试写出认为会让浏览器稍微更快速运行的代码或调用更快的方法)

        1. 字面量创建数据,而不是构造函数。
        2. 缓存DOM的选择、缓存列表.length。
        3. 闭包合理使用
        4. 避免内存泄漏(全局变量、闭包引用的变量、定时器、事件监听、DOM引用)。
        5. 长字符串拼接使用Array.prototype.join(),而不使用 +String.prototype.concat
      2. 尽量使用事件代理,避免批量绑定事件。

      3. 定时器取舍,合理使用重绘函数代替

      4. 高频事件(如:scrollmousemovetouchmove)使用函数防抖、函数节流,避免在高频事件中进行运行时间长的代码。

      5. 避免强制同步布局、避免布局抖动。

      6. 使用Web Worker处理复杂的计算。

        MDN:Web Workers可以使用的函数和类

      7. 正则表达式尽可能准确地匹配目标字符串,以减少不必要的回溯。

      8. 针对在用框架,使用合理的特性实现业务逻辑。

        1. vue性能优化
        2. react性能优化
      9. 长列表考虑虚拟列表(针对非可见区域先销毁,注意分析具体场景的重新创建优劣)

    2. CSS性能:

      1. CSS选择器性能

      2. 渲染性能

        1. 样式缩小计算范围、降低复杂度。
        2. 减少重绘和重排。
        3. 动画合理触发GPU加速。
        4. 尽量仅使用opacitytransform: translate/scale/rotate/skew处理动画。
    3. HTML:

      1. 减少层级嵌套。
      2. 在拥有target="_blank"<a>中添加rel="noopener"
  4. 客户端配合优化

    1. WebView优化

      配合客户端开发落地优化方案。

    2. 首屏数据请求 提前至 页面加载前(利用客户端加载页面阶段,并行数据请求)

    3. 离线包(内置包、缓存包,运行前已提前下载准备好)

  • 优先优化对性能影响大、导致瓶颈的部分
    1. (本地纠错)DevTools:

      1. Performance查询运行时导致帧数过高的代码。
      2. Rendering、Layers查看CSS渲染情况。
      3. Memory、JavaScript Profiler、Performance monitor查询内存占用情况。
    2. (大盘监控数据)打开各种分析工具,根据建议逐条对照修改

      • 在客户端运行window.performance查看页面从打开到加载完成的时间数据,或其他约定好的性能口径。
      1. lighthouse

        DevTools的Lighthouse、Chrome的扩展程序Lighthouse、Node.js全局安装lighthouse并执行lighthouse 域名

      2. 分析网站:

        1. google的性能分析PageSpeed Insights

        2. W3C

          1. 标签验证
          2. CSS验证
          3. 链接测试
        3. 性能测试

    3. (依赖包分析)webpack的webpack-bundle-analyzer分析包体积。

  • 网络应用的生命期建议:
    1. load

      1000ms内完成CRP。

    2. idle

      进行50ms内的空闲时期预加载,包括图片、多媒体文件、后续内容(如:评论)。

    3. animations

      保证16ms/f的浏览器渲染时间。

    4. response

      100ms内对用户的操作做出响应。

页面解析、渲染步骤

参考:全方位提升网站打开速度:前端、后端、新的技术浏览器的工作原理:新式网络浏览器幕后揭秘

页面解析步骤图

约定
  1. 判断是否DOM构造:打印该DOM。
  2. 判断是否完成新的渲染:查看页面显示的DOM结果(DOM结构和样式效果)。
  3. 可以利用抓包工具(如:Charles),breakpoints静态资源来模拟加载缓慢或加载失败,从而判断是否会影响后面的解析或渲染。
  4. 利用DevTools的Network中的Waterfall判断资源加载的开始时间、是否并行。
  1. 解析HTML(parse HTML)

    获取.html文件后,对文件进行从上到下解析:增量式生成一个文档对象模型(DOM构造)、生成CSS对象模型(CSSOM)。

    总结
    1. 解析HTML基本严格按照HTML内容从上到下进行。

    2. 渲染引擎通过各种线程并行的措施,尽可能快速解析HTML:

      并行进行:DOM构造、生成CSSOM。

      1. 异步脚本(deferasync<script>)。
      2. 执行脚本时可能预解析剩下的HTML。
      3. 网络操作:无论何时(包括:阻塞解析HTML、阻塞渲染 时),预加载扫描仪不间断并行下载各种类型资源文件(按优先级和HTML顺序)。
    3. 从上到下尽可能快地解析HTML(DOM构造)时,进程会因为各种情况被阻塞:

      1. JS会等待它之前的CSS生成CSSOM之后才执行。
      2. JS执行完之前不会继续解析HTML(DOM构造)。
      • 除了CSS和JS文件之外,其他资源文件的下载不会影响解析HTML

        1. 解析到CSS且这个CSS文件在<body>中时,若该文件还在下载,则阻止解析HTML。
        2. 解析到JS时,若该文件还在下载,则阻止解析HTML。
        • 阻止解析期间,必须等待CSS和JS的外链资源加载完毕(包括加载失败)才会继续解析HTML。
    4. 解析HTML(DOM构造)完成 + CSSOM构造完成 -> Render Tree(渲染树):Layout -> Paint -> Composite

    1. 加载DOM中所有CSS,生成CSSOM(recalculate style),描述对页面内容如何设置样式。

      1. 加载CSS并构造完成当前的CSSOM之前,阻塞渲染(Render Tree渲染被暂停)。
      2. 解析到CSS且这个CSS文件在<body>中时,若该文件还在下载,则阻止解析HTML,直到下载完成(下载中的CSS文件若在<head>中,则不会阻止解析HTML)。

      异步添加的CSS(JS动态添加样式),不会阻塞渲染、不会阻止解析HTML。

      1. 多个CSS文件可同时进行分析而后再生成CSSOM,也可对已经生成的CSSOM进行增删改查。
      2. 构建生成CSSOM的速度非常快。
      已经被提取的CSS(<link><style>style内嵌样式),若再次修改或删除(或新添加),会再次影响CSSOM构造。

      以下代码可以实时在页面中编辑样式

      <style contenteditable style="display: block">
       a {
         color: red;
       }
      </style>
      
      <a href="javascript:">a标签</a>
    2. 加载DOM中所有JS,对DOM和CSSOM进行访问和更改。

      1. 解析到JS,在脚本执行完之前,阻塞解析HTML(DOM构造被暂停)。

        1. 解析到JS时,若该文件还在下载,则保持阻塞解析HTML,直到下载并执行完毕。
        2. 带有deferasync<script>是异步加载的JS,不会阻塞解析HTML。
      2. 等待之前已经解析的所有CSS被提取且CSSOM被构造完毕。

      3. 执行脚本,访问、更改DOM和CSSOM。

        一个<script>最多执行一次。
        1. 已经执行过的脚本(<script>:外部脚本src或内嵌脚本),若再次修改或删除,不会再执行,也不会影响执行过的内容。

          已经执行过的脚本,若删除外部脚本src或删除内嵌脚本内容,之后再添加外部脚本src或添加内嵌脚本内容,也不会再次执行。

        2. 没有执行过内容的空脚本<script></script>,若添加外部脚本src或添加内嵌脚本,会执行一次。

        3. 已经被浏览器执行到的<script>,若 外部脚本src有值(不管能否加载成功) 或 内嵌脚本有内容,则必定按浏览器执行时设定的内容执行(加载失败也算执行),马上修改或删除<script>都不影响执行结果(动态加载途中删除也不影响执行结果)。

      4. 脚本执行完毕,继续 解析HTML(DOM构造)。

        <script>的加载和执行时机

    • 事件完成顺序

      1. 开始解析HTML;

      2. (额外线程、并行)加载外部资源文件(CSS、JS、图片、媒体、等);

      3. 执行同步的JS和CSS

        1. 等待外部JS和CSS加载完毕;
        2. CSSOM先构造完毕,再执行JS。
      4. DOM构造完毕;

        DOM构造完毕 -> <script>defer脚本执行完毕 -> documentDOMContentLoaded事件触发 或 jQuery的$(document).ready(function () {})执行回调

      5. 解析HTML完成、且所有资源加载完毕(包括:<img>等资源文件、样式引用的background图片、异步加载的JS、动态加载的资源)。

        完毕后触发:windowload事件。

  2. DOM和CSSOM构造完成后(解析HTML完成),进行渲染:

    Render Tree(渲染树):Layout -> Paint -> Composite

    1. 只有可见的元素才会进入渲染树。
    2. DOM不存在伪元素(CSSOM中才有定义),伪元素存在render tree中。
    • 渲染在每一帧都会进行

      渲染细节和性能

      页面每一帧刷新时,会使用当前最新解析完成的DOM和CSSOM进行渲染。阶段性生成CSSOM完成之前(生成CSSOM进行时),会阻塞渲染。

  • JS阻止浏览器执行渲染方式:

    1. alert
    2. 执行不停止的JS代码
    3. debugger 无法阻止
    e.g.
    <div id="j-div-1">1</div>
    <div id="j-div-2">2</div>
    <div id="j-div-3">3</div>
    
    <script>
    const dom1 = document.querySelector('#j-div-1')
    dom1.onclick = () => {
      dom1.innerHTML = 'hello'
      console.log(dom1.innerHTML)  // 能打印出:'hello'
    
      alert()                      // 阻塞浏览器渲染
    }
    
    const dom2 = document.querySelector('#j-div-2')
    dom2.onclick = () => {
      dom2.innerHTML = 'hello'
      console.log(dom2.innerHTML)  // 能打印出:'hello'
    
      debugger                     // 不阻塞
    }
    
    const dom3 = document.querySelector('#j-div-3')
    dom3.onclick = () => {
      dom3.innerHTML = 'hello'
      console.log(dom3.innerHTML); // 能打印出:'hello'
    
      (function sleep (ms) {       // js运行期间,阻塞浏览器渲染
        ms += new Date().getTime()
        while (new Date() < ms) {}
      }(3000))
    }
    </script>

前端「增量」原则

  1. 「增量」原则:

    「增量下载」是前端在工程上有别于客户端GUI软件的根本原因。

    前端应用没有安装过程,其所需程序资源都部署在远程服务器,用户使用浏览器访问不同的页面来加载不同的资源,随着页面访问的增加,渐进式地将整个程序下载到本地运行。

  2. 由「增量」原则引申出的前端优化技巧几乎成为了性能优化的核心:

    1. 加载相关:延迟加载、AJAX加载、按需加载、预加载、请求合并压缩等策略。
    2. 缓存相关:缓存更新、缓存共享、非覆盖式更新资源等方案。
    3. 复杂的BigRender、BigPipe、Quickling、PageCache等技术。

前端架构

  1. 前端架构师需要考虑整个项目的工程化程度

    众所周知,现在前端进入了一种爆炸期,各种技术框架百花齐放,各种应用场景天差地别,前端工程化个人感觉不仅仅是选定某个技术框架、选定代码规范、选定测试方案等等,工程化的根本目标即是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实现可信赖的产品。尽可能短的时间包括开发速度、部署速度与重构速度,而可信赖又在于产品的可测试性、可变性以及Bug的重现与定位。笔者感觉遇见的最大的问题在于需求的不明确、接口的不稳定与开发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先不论技术层面,项目开发中我们在组织层面的希望能让每个参与的人无论水平高低都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价值,每个人都会写组件,都会写实体类,但是他们不一定能写出合适的优质的代码。另一方面,好的架构都是衍化而来,不同的行业领域、应用场景、界面交互的需求都会引发架构的衍化。我们需要抱着开放的心态,不断地提取公共代码,保证合适的复用程度。同时也要避免过度抽象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当我们落地到前端时,笔者在历年的实践中感受到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1. 前后端业务逻辑衔接:在前后端分离的情况下,前后端是各成体系与团队,那么前后端的沟通也就成了项目开发中的主要矛盾之一。前端在开发的时候往往是根据界面来划分模块,命名变量,而后端是习惯根据抽象的业务逻辑来划分模块,根据数据库定义来命名变量。最简单而是最常见的问题譬如二者可能对于同意义的变量命名不同,并且考虑到业务需求的经常变更,后台接口也会发生频繁变动。此时就需要前端能够建立专门的接口层对上屏蔽这种变化,保证界面层的稳定性。
    2. 多业务系统的组件复用:当我们面临新的开发需求,或者具有多个业务系统时,我们希望能够尽量复用已有代码,不仅是为了提高开发效率,还是为了能够保证公司内部应用风格的一致性。
    3. 多平台适配与代码复用:在移动化浪潮面前,我们的应用不仅需要考虑到PC端的支持,还需要考虑微信小程序、微信内H5、WAP、ReactNative、Weex、Cordova等等平台内的支持。这里我们希望能够尽量的复用代码来保证开发速度与重构速度,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笔者觉得移动端和PC端本身是不同的设计风格,笔者不赞同过多的考虑所谓的响应式开发来复用界面组件,更多的应该是着眼于逻辑代码的复用,虽然这样不可避免的会影响效率。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一点需要因地制宜,也是不能一概而论。
  2. 尽量在还未遇到问题之前或有痛点之后(栽进业务之前 或 就算在做着业务也要抽时间规划),根据以往的经验,规划好要支持的能力。这样能产生一个专门功能系统,而不是每次业务需要就重复拉资源开发

    如:

    1. 性能相关上报点预埋(才能够支持:如何验证性能好坏,判断秒开率、首屏时间,判断优化效果)

    2. 监控区分到具体页面的数据

    3. 上报系统(页面级、功能组件级;特殊操作,如:营收)

    4. 与客户端交互方式和协议(互相监听事件、回调)

      解决如何高效地由某一端程序员起草协议后,同步给其他端程序员。e.g. 类似flutter pigeon的生成所有端代码(前端、iOS、Android)。

    5. 运营活动配置能力,降低活动研发成本

      (类似low-code)以组件维度开发,多个组件可以任意拼接后由运营人员配置发布,支持换肤、配置活动id(后台服务支持)。

    6. 抽奖配置系统,支持配置奖项内容、次数、用户频控、时间频控

    7. native任意位置弹窗能力,额外支持产品配置的 频控、用户画像等能力

    8. 用户画像系统

    9. 发布相关的CI/CD,还包含发布内容的版本控制、灰度控制

    10. 开发调试效率

    11. 用户反馈系统(弥补监控)

    产品、运营 不做特别区分。

前端项目中 文件、依赖库的精简

  1. 项目内文件(尤其是根目录文件)

    基本是依赖库、git/svn、CI/CD、IDE配置需要的文件(夹),比较杂,需要学习具体知识才能知道某个文件(夹)的使用方式。大部分可以用文件名来推测是谁在使用(靠经验);CI/CD的文件可能比较特殊又百花齐放,需要咨询前辈或阅读CI/CD工具文档(若有)。

  2. 依赖库添加到项目后,提供的功能

    1. 代码引用,项目内全局搜索依赖库完整名称
    2. cli命令创建(安装在bin文件夹),查看依赖库的package.jsonbin属性
  3. 依赖库可能需要的配置,添加在:

    1. package.json特殊属性
    2. 配置文件(大部分放在根目录)

    若要删除某个依赖库,则要记得删除其配置。

  4. 判断一个依赖库是否不再使用

    1. 项目内全局搜索依赖库全名,看是否有引用(依赖分析)

    2. 若依赖库提供cli命令,则判断依赖库的package.jsonbin属性提供的命令名是否被使用,查找:

      1. package.json的scripts
      2. 项目内全局(主要在脚本文件)

    幽灵依赖:项目没有直接引用A、而是项目的某个依赖库B需要引用A,但B没有把A加入其依赖。算B的仓库引用错误,建议暴露出问题,去B代码库解决问题。

    • package.json的scripts中命令使用场景(npm run 命令

      1. 本地开发使用

      2. 脚本文件使用

        1. 项目内全局能搜到的
        2. 依赖库使用(不好的代码架构方式)
      3. CI/CD链路中使用(需要搞懂CI/CD完整链路,哪里配置启动命令、构建命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