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New issue

Have a question about this project? Sign up for a free GitHub account to open an issue and contact its maintainers and the community.

By clicking “Sign up for GitHub”,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and privacy statement. We’ll occasionally send you account related emails.

Already on GitHub?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Web应用的组件化(一)——基本思路 #6

Open
xufei opened this issue Nov 10, 2014 · 11 comments
Open

Web应用的组件化(一)——基本思路 #6

xufei opened this issue Nov 10, 2014 · 11 comments
Labels

Comments

@xufei
Copy link
Owner

xufei commented Nov 10, 2014

Web应用的组件化(一)

基本思路

#1. 为什么要做组件化?

无论前端也好,后端也好,都是整个软件体系的一部分。软件产品也是产品,它的研发过程也必然是有其目的。绝大多数软件产品是追逐利润的,在产品目标确定的情况下,成本有两个途径来优化:减少部署成本,提高开发效率。

减少部署成本的方面,业界研究得非常多,比如近几年很流行的“去IOE”,就是很典型的,从一些费用较高的高性能产品迁移到开源的易替换的产品集群,又比如使用Linux + Mono来部署.net应用,避开Windows Server的费用。

提高开发效率这方面,业界研究得更多,主要途径有两点:加快开发速度,减少变更代价。怎样才能加快开发速度呢?如果我们的开发不是重新造轮子,而是每一次做新产品都可以利用已有的东西,那就会好很多。怎样才能减少变更代价呢?如果我们能够理清模块之间的关系,合理分层,每次变更只需要修改其中某个部分,甚至不需要修改代码,仅仅是改变配置就可以,那就更好了。

我们先不看软件行业,来看一下制造行业,比如汽车制造业,他们是怎么造汽车的呢?造汽车之前,先设计,把整个汽车分解为不同部件,比如轮子,引擎,车门,座椅等等,分别生产,最后再组装,所以它的制造过程可以较快。如果一辆汽车轮胎被扎破了,需要送去维修,维修的人也没有在每个地方都修一下,而是只把轮胎拆下来修修就好了,这个轮胎要是实在坏得厉害,就干脆换上个新的,整个过程不需要很多时间。

席德梅尔出过一款很不错的游戏,叫做《文明》(Civilization),在第三代里面,有一项科技研究成功之后,会让工人工作效率加倍,这项科技的名字就叫做:可替换部件(Replacement Parts)。所以,软件行业也应当引入可替换的部件,一般称为组件。
#2. 早期的前端怎么做组件化的?

在服务端,我们有很多组件化的途径,像J2EE的Beans就是一种。组件建造完成之后,需要引入一些机制来让它们可配置,比如说,工作流引擎,规则引擎,这些引擎用配置的方式组织最基础的组件,把它们串联为业务流程。不管使用什么技术、什么语言,服务端的组件化思路基本没有本质差别,大家是有共识的,具体会有服务、流程、规则、模型等几个层次。

早期展示层基本以静态为主,服务端把界面生成好,浏览器去拿来展示,所以这个时期,有代码控制的东西几乎全在服务端,有分层的,也有不分的。如果做了分层,大致结构就是下图这样:

web1.0.png

这个图里,JSP(或者其他什么P,为了举例方便,本文中相关的服务端技术都用Java系的来表示)响应浏览器端的请求,把HTML生成出来,跟相关的JavaScript和CSS一起拿出去展示。注意这里的关键,浏览器端对界面的形态和相关业务逻辑基本都没有控制权,属于别人给什么就展示什么,想要什么要先提申请的尴尬局面。

这个时期的Web开发,前端的逻辑是基本可忽略的,所以前端组件化方式大同小异,无论是ASP还是JSP还是其他什么P,都可以自定义标签,把HTML代码和行间逻辑打包成一个标签,然后使用者直接放置在想要的地方,就可以了。

在这一时代,所谓的组件化,基本都是taglib这样的思路,把某一块界面包括它的业务逻辑一起打成一个端到端的组件,整个非常独立,直接一大块从界面到逻辑都有,而且逻辑基本上都是在服务端控制,大致结构如下图所示。

components in web1.0.png
#3. SPA时代,出现了新问题

自从Web2.0逐渐流行,Web前端已经不再是纯展示了,它逐渐把以前在C/S里面做的一些东西做到B/S里面来,比如说Google和微软的在线Office,这种复杂度的Web应用如果还用传统那种方式做组件化,很显然是行不通的。

我们看看之前这种组件化的方式,本质是什么?是展现层跟业务逻辑层的隔离,后端在处理业务逻辑,前端纯展现。如果现在还这么划分,就变成了前端有界面和逻辑,后端也有逻辑,这就比较乱了。我们知道,纯逻辑的分层组件化还是比较容易的,任何逻辑如果跟展现混起来,就比较麻烦了,所以我们要把分层的点往前推,推到也能把单独的展现层剥离出来。

如下图所示,因为实际上HTML、CSS、JavaScript这些都逐渐静态化,所以不再需要把它们放在应用服务器上了,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专门的高性能静态服务器上,再进一步发展,就可以是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内容分发网络)。前端跟后端的通信,基本都是通过AJAX来,也会有一些其他的比如WebSocket之类,总之尽量少刷新了。

web2.0.png

在这张图里面可以看到,真正的前端已经形成了,它跟应用服务器之间形成了天然的隔离,所以也能够很独立地进行一些发展演进。

现在很多Web程序在往SPA(单页面程序,Single Page Application)的方向发展,这类系统通常比较类似传统的C/S程序,交互过程比较复杂,因此它的开发过程也会遇到一些困难。

那为什么大家要做SPA呢?它有很多明显的好处,最核心的优势就是高效。这个高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用户来说,这种方式做出来的东西体验较好,类似传统桌面程序,对于那些需要频繁操作的行业用户,有很大优势。二是运行的效率较高,之前集成一些菜单功能,可能要用iframe的方式引入,但每个iframe要独立引入一些公共文件,服务器文件传输的压力较大,还要初始化自己的一套内存环境,比较浪费,互相之间也不太方便通信,一般要通过postMessage之类的方式去交互。

有了SPA之后,比如一块界面,就可以是一个HTML片段,用AJAX去加载过来处理之后放到界面上。如果有逻辑的JavaScript代码,也可以用require之类的异步加载机制去运行时加载,整体的思路是比较好的。

很多人说,就以这样的需求,用jQuery再加一个异步js加载框架,不是很足够了吗?这两个东西用得好的话,也是能够解决一些问题的,但它们处理的并不是最关键的事情。在Web体系中,展现层是很天然的,因为就是HTML和CSS,如果只从文件隔离的角度,也可以做出一种划分的方式,逻辑放在单独的js文件里,html内部尽量不写js,这就是之前比较主流的前端代码划分方式。

刚才我们提到,SPA开发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这些困难是因为复杂度大为提升,导致了一些问题,有人把这些困难归结为纯界面的复杂度,比如说,控件更复杂了之类,没有这么简单。问题在于什么呢?我打个比方:我们在电脑上开两个资源管理器窗口,浏览到同一个目录,在一个目录里把某个文件删了,你猜猜另外一个里面会不会刷新?

毫无疑问,也会刷新,但是你看看你用的Web页面,如果把整个复杂系统整合成单页的,能保证对一个数据的更新就实时反馈到所有用它的地方吗?怎么做,是不是很头疼?代码组织的复杂度大为提高,所以需要做一些架构方面的提升。
#4. 架构的变更

提到架构,我们通常会往设计模式上想。在著名的《设计模式》一书中,刚开始就讲了一种典型的处理客户端开发的场景,那就是MVC。

传统的MVC理念我们并不陌生,因为有Struts,所以在Web领域也有比较经典的MVC架构,这里面的V,就负责了整个前端的渲染,而且是服务端的渲染,也就是输出HTML。如下图所示:

struts-mvc.png

在SPA时代,这已经不合适了,所以浏览器端形成了自己的MVC等层次,这里的V已经变成客户端渲染了,通常会使用一些客户端的HTML模版去实现,而模型和控制器,也相应地在浏览器端形成了。

struts-mvc.png

我们有很多这个层面的框架,比如Backbone,Knockout,Avalon,Angular等,采用了不同的设计思想,有的是MVC,有的是MVP,有的是MVVM,各有其特点。

以Angular为例,它推荐使用双向绑定去实现视图和模型的关联,这么一来,如果不同视图绑定在同一模型上,就解决了刚才所说的问题。而模型本身也通过某种机制,跟其他的逻辑模块进行协作。

这种方式就是依赖注入。依赖注入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配置来实例化所依赖的组件。使用这种模式来设计软件架构,会牺牲一些性能,在跟踪调试的便利性等方面也会有所损失,但换来的是无与伦比的松耦合和可替代性。

比如说,这些组件就可以单独测试,然后在用的时候随手引入,毫无压力。对于从事某一领域的企业来说,光这一条就足以吸引他在上面大量投入,把所有不常变动领域模型的业务代码都用此类办法维护起来,这是一种财富。
#5. MV*框架的基本原理

如果我们来设计Angular这么一个前端框架,应当如何入手呢?很显然,逻辑的控制必须使用JavaScript,一个框架,最本质的事情在于它的逻辑处理方式。

我们的界面为什么可以多姿多彩?因为有HTML和CSS,注意到这两种东西都是配置式的写法,参照后端的依赖注入,如果把这两者视为跟Spring框架中一些XML等同的配置文件,思路就豁然开朗了。

与后端不同的是,充当前端逻辑工具的JavaScript不能做入口,必须挂在HTML里才能运行,所以出现了一个怪异的状况:逻辑要先挂在配置文件(HTML)上,先由另外的容器(浏览器或者Hybird的壳)把配置文件加载起来,然后才能从某个入口开始执行逻辑。好消息是,过了这一步,逻辑层就开始大放异彩了。

从这个时候开始,框架就启动了,它要做哪些事情呢?

  • 初始化自身(bootstrap)
  • 异步加载可能尚未引入的JavaScript代码(require)
  • 解析定义在HTML上的规则(template parser)
  • 实例化模型(scope)
  • 创建模型和DOM的关联关系(binding, injection)

这些是主线流程,还有一些支线,比如:

6.1. HTML的组件化

SPA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部分加载,界面的部件化也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环。界面片段在动态请求得到之后,借助模版引擎之类的技术,经过某种转换,放置到主界面相应的地方。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HTML的组件化非常容易理解,那就是界面的片段化和模板化。

6.2. JavaScript的组件化

JavaScript这个部分有好几个发展阶段。

  • 早期的共享文件,把公共功能的代码提出出来,多个页面共用
  • 动态引用,消灭全局变量
  • 在某些框架上进一步划分,比如Angular里面又分为provider,service,factory,controller

JavaScript组件化的目标是什么呢,是清晰的职责,松耦合,便于单元测试和重复利用。这里的松耦合不仅体现在js代码之间,也体现在js跟DOM之间的关系,所以像Angular这样的框架会有directive的概念,把DOM操作限制到这类代码中,其他任何js代码不操作DOM。

componentsinspa.png

如上图所示,总的原则是先分层次,层内再作切分。这么做的话,不再存在之前那种端到端组件了,使用起来没有原先那么方便,但在另外很多方面比较好。

6.3. CSS的组件化

这方面,业界也有很多探索,比如LESS,SASS,Stylus等。为什么CSS也要做组件化呢?传统的CSS是一种扁平的文本结构,变更成本较高,比如说想要把结构从松散改紧凑,需要改动很多。如果把实际使用的CSS只当作输出结果,而另外有一种适合变更的方式当作中间过程,这就好多了。比如说,我们把一些东西定义成变量,每个细节元素使用这些变量,当需要整体变更的时候,只需修改这些变量然后重新生成一下就可以了。

以上,我们讨论了大致的Web前端开发的组件化思路,后续将阐述组件化之后的协作过程和管控机制。

@Go7hic
Copy link

Go7hic commented Nov 10, 2014

这是每个小标题的 markdown 格式没生效?

@xufei
Copy link
Owner Author

xufei commented Nov 10, 2014

@dyygtfx 修复了,只是把之前写的移动到issues里面,之前的中文url老有问题

@OneMTime
Copy link

坚持看完了。

@xufei
Copy link
Owner Author

xufei commented Jul 24, 2015

lifesinger/blog#184

补个引用

@Larryljx
Copy link

非常感谢作者的分享。。。

@Tronzo
Copy link

Tronzo commented Feb 27, 2016

到目前为止 经历业务需求大部分在扩展上, 不过 组件化相对于 模板化项目确实非常实用, 像淘宝装修市场的装修模板 能不能看作类似的实例?

@siholic1129
Copy link

美团前端屌丝一枚,最近接手商家后台的代码,回过头再看楼主的文章,觉得有一种把技术串起来了的感觉~赞!

@lin-credible
Copy link

必须赞 👍 👍 文章思路很清晰🌹 ...

@offbye
Copy link

offbye commented Sep 26, 2016

能不能补充下React和Ploymer的组件化?

@hollownewman
Copy link

写的非常好.保存下来以后继续看.

@Maoer0228
Copy link

非常实用的一篇文章!

Sign up for free to join this conversation on GitHub.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to comment
Labels
Projects
None yet
Development

No branches or pull requests

10 participa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