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read every piece of feedback, and take your input very seriously.
To see all available qualifiers, see our documentation.
Have a question about this project? Sign up for a free GitHub account to open an issue and contact its maintainers and the community.
By clicking “Sign up for GitHub”,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and privacy statement. We’ll occasionally send you account related emails.
Already on GitHub?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网上关于缓存的文章非常多,但大都比较片面,或者只对某块进行了深入,没有把它们联系起来,本着系统学习的态度,笔者进行了整理,写成一个小系列,方便自己也方便他人共同学习。
本篇文章不会讲细讲各种缓存的详细用法,笔者试图站在宏观的角度去分析各类缓存技术的优缺点、应用场景,力图寻找比较好的实践搭配。
本篇文章是总览,最好是先对下面的缓存技术有基础理解再来看 详细缓存介绍可参考下面链接 缓存(二)——浏览器缓存机制:强缓存、协商缓存 缓存(三)——数据存储:cookie、Storage、indexedDB 缓存(四)——离线应用缓存:App Cache => Manifest 缓存(五)——离线应用缓存:Service Worker(还没写,先占坑)
重用已获取的资源,减少延迟与网络阻塞,进而减少显示某个资源所用的时间,借助 HTTP 缓存,Web 站点变得更具有响应性。
其实我们对于页面静态资源的要求就两点 1、静态资源加载速度 2、页面渲染速度
页面渲染速度建立在资源加载速度之上,但不同资源类型的加载顺序和时机也会对其产生影响,所以缓存的可操作空间非常大
整个系列只讨论浏览器(客户端)方面的缓存
在 Web 应用中使用缓存是一种改善响应时间和减少 CPU 使用的绝佳方式,但是,缓存应该放置在架构的哪个环节中呢?
这里不直接给答案(我不会告诉你是我给不出答案😂),通过分析的方式来引导大家,分析自己的项目的性能问题,性能瓶颈在哪? 是文件太大,还是请求数量太多? 重复的无效请求是否太多? 数据或者结果可以缓存吗? 这些数据、结果、文件的刷新率如何,容易失效吗?
这些问题,一千个项目有一千个答案,只有弄明白了缓存的核心原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信手沾来。
1、每次都加载某个同样的静态文件 => 浪费带宽,重复请求 => 让浏览器使用本地缓存(协商缓存,返回304) 2、协商缓存还是要和服务器通信啊 => 有网络请求,不太舒服,感觉很low => 强制浏览器使用本地强缓存(返回200) 3、缓存要更新啊,兄弟,网络请求都没了,我咋知道啥时候要更新?=> 让请求(header加上ETag)或者url的修改与文件内容关联(文件名加哈希值)=> 开心,感觉自己很牛逼 4、CTO大佬说,我们买了阿里还是腾讯的CDN,几百G呢,用起来啊 => 把静态资源和动态网页分集群部署,静态资源部署到CDN节点上,网页中引用的资源变成对应的部署路径 => html中的资源引用和CDN上的静态资源对应的url地址联系起来了 => 问题来了,更新的时候先上线页面,还是先上线静态资源?(蠢,等到半天三四点啊,用户都睡了,随便你先上哪个) 5、老板说:我们的产品将来是国际化的,不存在所谓的半夜三点 => GG,咋办?=> 用非覆盖式发布啊,用文件的摘要信息来对资源文件进行重命名,把摘要信息放到资源文件发布路径中,这样,内容有修改的资源就变成了一个新的文件发布到线上,不会覆盖已有的资源文件。上线过程中,先全量部署静态资源,再灰度部署页面
优点:对于传输部分少量不敏感数据,非常简明有效 缺点:容量小(4K),不安全(cookie被拦截,很可能暴露session);原生接口不够友好,需要自己封装;需要指定作用域,不可以跨域调用
容量稍大一点(5M),localStorage可做持久化数据存储 支持事件通知机制,可以将数据更新的通知发送给监听者 缺点:本地储存数据都容易被篡改,容易受到XSS攻击
缓存读取需要依靠js的执行,所以前提条件就是能够读取到html及js代码段,其次文件的版本更新控制会带来更多的代码层面的维护成本,所以LocalStorage更适合关键的业务数据而非静态资源
Cookie的作用是与服务器进行交互,作为HTTP规范的一部分而存在 ,而Web Storage仅仅是为了在本地“存储”数据而生
IndexedDb提供了一个结构化的、事务型的、高性能的NoSQL类型的数据库,包含了一组同步/异步API,这部分不好判断优缺点,主要看使用者。
优点
缺点
Manifest被移除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请拥抱Service Worker吧
这位目前是最炙手可热的缓存明星,是官方建议替代Application Cache(Manifest)的方案 作为一个独立的线程,是一段在后台运行的脚本,可使web app也具有类似原生App的离线使用、消息推送、后台自动更新等能力
目前有三个限制(不能明说是缺点)
感谢您耐心看到这里,希望有所收获!
如果不是很忙的话,麻烦点个star⭐【Github博客传送门】,举手之劳,却是对作者莫大的鼓励。
我在学习过程中喜欢做记录,分享的是自己在前端之路上的一些积累和思考,希望能跟大家一起交流与进步,更多文章请看【amandakelake的Github博客】
参考 浏览器缓存、CacheStorage、Web Worker 与 Service Worker · Issue #113 · youngwind/blog · GitHub 关于前端缓存优化,为什么没人用manifest? - 知乎 变态的静态资源缓存与更新 - Div.IO 大话WEB前端性能优化基本套路
The text was updated successfully, but these errors were encountered:
nice topic
Sorry, something went wrong.
No branches or pull requests
网上关于缓存的文章非常多,但大都比较片面,或者只对某块进行了深入,没有把它们联系起来,本着系统学习的态度,笔者进行了整理,写成一个小系列,方便自己也方便他人共同学习。
本篇文章不会讲细讲各种缓存的详细用法,笔者试图站在宏观的角度去分析各类缓存技术的优缺点、应用场景,力图寻找比较好的实践搭配。
本篇文章是总览,最好是先对下面的缓存技术有基础理解再来看
详细缓存介绍可参考下面链接
缓存(二)——浏览器缓存机制:强缓存、协商缓存
缓存(三)——数据存储:cookie、Storage、indexedDB
缓存(四)——离线应用缓存:App Cache => Manifest
缓存(五)——离线应用缓存:Service Worker(还没写,先占坑)
一、缓存的作用
重用已获取的资源,减少延迟与网络阻塞,进而减少显示某个资源所用的时间,借助 HTTP 缓存,Web 站点变得更具有响应性。
其实我们对于页面静态资源的要求就两点
1、静态资源加载速度
2、页面渲染速度
页面渲染速度建立在资源加载速度之上,但不同资源类型的加载顺序和时机也会对其产生影响,所以缓存的可操作空间非常大
二、缓存分类
整个系列只讨论浏览器(客户端)方面的缓存
三、缓存应该放在哪里?
在 Web 应用中使用缓存是一种改善响应时间和减少 CPU 使用的绝佳方式,但是,缓存应该放置在架构的哪个环节中呢?
这里不直接给答案(我不会告诉你是我给不出答案😂),通过分析的方式来引导大家,分析自己的项目的性能问题,性能瓶颈在哪?
是文件太大,还是请求数量太多?
重复的无效请求是否太多?
数据或者结果可以缓存吗?
这些数据、结果、文件的刷新率如何,容易失效吗?
这些问题,一千个项目有一千个答案,只有弄明白了缓存的核心原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信手沾来。
四、缓存的一些应用场景
1、每次都加载某个同样的静态文件 => 浪费带宽,重复请求 => 让浏览器使用本地缓存(协商缓存,返回304)
2、协商缓存还是要和服务器通信啊 => 有网络请求,不太舒服,感觉很low => 强制浏览器使用本地强缓存(返回200)
3、缓存要更新啊,兄弟,网络请求都没了,我咋知道啥时候要更新?=> 让请求(header加上ETag)或者url的修改与文件内容关联(文件名加哈希值)=> 开心,感觉自己很牛逼
4、CTO大佬说,我们买了阿里还是腾讯的CDN,几百G呢,用起来啊 => 把静态资源和动态网页分集群部署,静态资源部署到CDN节点上,网页中引用的资源变成对应的部署路径 => html中的资源引用和CDN上的静态资源对应的url地址联系起来了 => 问题来了,更新的时候先上线页面,还是先上线静态资源?(蠢,等到半天三四点啊,用户都睡了,随便你先上哪个)
5、老板说:我们的产品将来是国际化的,不存在所谓的半夜三点 => GG,咋办?=> 用非覆盖式发布啊,用文件的摘要信息来对资源文件进行重命名,把摘要信息放到资源文件发布路径中,这样,内容有修改的资源就变成了一个新的文件发布到线上,不会覆盖已有的资源文件。上线过程中,先全量部署静态资源,再灰度部署页面
五、各类缓存技术优缺点
1、cookie
优点:对于传输部分少量不敏感数据,非常简明有效
缺点:容量小(4K),不安全(cookie被拦截,很可能暴露session);原生接口不够友好,需要自己封装;需要指定作用域,不可以跨域调用
2、Web Storage
容量稍大一点(5M),localStorage可做持久化数据存储
支持事件通知机制,可以将数据更新的通知发送给监听者
缺点:本地储存数据都容易被篡改,容易受到XSS攻击
缓存读取需要依靠js的执行,所以前提条件就是能够读取到html及js代码段,其次文件的版本更新控制会带来更多的代码层面的维护成本,所以LocalStorage更适合关键的业务数据而非静态资源
Cookie的作用是与服务器进行交互,作为HTTP规范的一部分而存在 ,而Web Storage仅仅是为了在本地“存储”数据而生
3、indexDB
IndexedDb提供了一个结构化的、事务型的、高性能的NoSQL类型的数据库,包含了一组同步/异步API,这部分不好判断优缺点,主要看使用者。
4、Manifest(已经被web标准废除)
优点
缺点
Manifest被移除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请拥抱Service Worker吧
5、PWA(Service Worker)
这位目前是最炙手可热的缓存明星,是官方建议替代Application Cache(Manifest)的方案
作为一个独立的线程,是一段在后台运行的脚本,可使web app也具有类似原生App的离线使用、消息推送、后台自动更新等能力
目前有三个限制(不能明说是缺点)
六、缓存实践(视项目而定,不要死板)
1、大公司静态资源优化方案
2、利用浏览器缓存机制
3、静态资源文件通过Service Worker进行缓存控制和离线化加载
后记
感谢您耐心看到这里,希望有所收获!
如果不是很忙的话,麻烦点个star⭐【Github博客传送门】,举手之劳,却是对作者莫大的鼓励。
我在学习过程中喜欢做记录,分享的是自己在前端之路上的一些积累和思考,希望能跟大家一起交流与进步,更多文章请看【amandakelake的Github博客】
参考
浏览器缓存、CacheStorage、Web Worker 与 Service Worker · Issue #113 · youngwind/blog · GitHub
关于前端缓存优化,为什么没人用manifest? - 知乎
变态的静态资源缓存与更新 - Div.IO
大话WEB前端性能优化基本套路
The text was updated successfully, but these errors were encount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