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196 lines (118 loc) · 13.2 KB

19.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196 lines (118 loc) · 13.2 KB

第十二章 如何學會一門新語言

這一章,我們要來挑戰第二個難題。學語言,在切入這個主題之前,學語言也被認為是非常難破解的一個領域:

第二語言學習為什麼難以上手,也是有相當多的原因:

  • 語言的單字、詞彙、文法極其之多,不知道要從何下手
  • 語言的使用與練習,是真的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讓人有不知道唸到何時的感覺
  • 在學校學習的內容,跟現實生活脫節。枯燥無味。
  • 自己去上補習班的時候,上一上覺得不是我自己有興趣的主題,也無法應用到想要的場景。
  • 多數人懂得聽,但不會說。懂得讀,但不會寫。在學校花了六到十年以上學習,實際到職場上、出國情境時,完全派不上用場,瞬間變啞巴。
  • 因為是在自己國家。缺乏大量正確反餽與應用場景

在本書裡面,我們很多章節都強調。過程難學、結果通靈。基本上就是「目標」與「結構」錯置。

你不是在「學語言」,你是在「學翻譯」

我們在上一章學習編程語言篇提到,學習編程語言本質上的目的是「自動化」。

那麼學習「第二語言」的目的呢?說穿了是「溝通」。要與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思考方式的人溝通、解決面前的問題、合作完成項目。

但你知道一個恐怖的事情嗎:

我們從一百多年前至今到現在的第二語言教學法,本質上不是為了教「溝通」,而是為了教「翻譯」。

那麼自然學起來的過程與挫折就完全不一樣了。

如果我們是以「學翻譯學」的方式去學第二門語言,那麼手段:

  • 最小單位是單字
  • 從單字學起
  • 以文章學起
  • 追求文法正確無誤
  • 以我們的文化、說話順序,去理解假設對方對方會造的句子。

所以這就為什麼會造成我們在學習第二語言學習時,痛苦不堪的原因:

  • 都在背
  • 背一大堆自己八百年都不會用上的單字與場景
  • 追求正確無誤
  • 如何練都是 Chinglish (中式英文)。

目標錯置,自然過程痛苦,結果通靈。

用學技能的方式學語言

所以若你要輕鬆的學語言,首先就是要將「目標」重置。

當你將目標重置,手段、流程、方法自然就會完全不同。

而且「第二語言溝通」甚至本來就是就是一門技能。完全可以用「學技能」的方式去破解。

如果我將這個結構圖,調出來,你就知道為什麼我會這樣說了:

而且,學語言的技術,你本來就會。只是你又把他忘記了。

你可能本人甚至就是一門語言的精通者。

為什麼我會這樣說呢?

如果將德雷福斯模型調出來,放上語言使用者對應的等級

你會驚訝的發現,我們人人甚至都算是可以是精通者。跟其他領域,「高級新手」最多的現象截然不同。

那讀者可能就會覺得非常奇怪:

一般來說,在技能學習領域裡面,往往是專精學會一門技術的人,學第二門技術,需要的時間會少非常多,甚至因為已經有自己一套的學習方法,學習過程相對輕鬆。而甚至去學第三門第四門技術,需要的時間更是會指數級下降。

那為什麼光學會第二門語言的人,對比起來就少了那麼多,而且過程萬般痛苦。

有兩個主要原因:

第一、幾乎全部的母語熟練者,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把母語學起來的。因為我們人類的記憶、意識,幾乎是同時間與學習母語一起培養起來的。一般人甚至意識到「學習」,竟然可以有方法套路的這件事情,甚至可能都需要到12歲以後。很自然,幾乎沒有人知道,自己母語是怎麼樣被練起來的。

第二、整個學校教的是翻譯學,而不是第二語言溝通學。我也是一次在聽英文名師龍飛虎(六個月學會一門外語的作者)的直播,才知道這件事情的。現在學校裡的外語教學,其實是一門很年輕的技術,大約才一百多年出頭。而且很不幸的,這門技術,一開始的目的就是為了「翻譯」。也就是說,我們在學校裡面學第二外語的方法,不是「從零開始學一門新語言」,而是一門「將一門語言翻譯成另外一門語言」的技術。而我們甚至不知道,我們自己是在學「翻譯學」而不是「學新語言」。

當一門領域,100% 充斥著錯誤教材時,而且從小就教你這種方法時,你甚至就會被這種言論洗腦,放棄思考。以為這才是學習語言唯一且正確的方式。

所以,在這本書裡面,我一直在說學校教育害人不淺,這都是有根據的。我們竟然花了那麼多的時間,用了錯誤的方法,折磨了自己那麼多年,結果學完了以後把東西全忘掉,甚至最後還患上對於學習的PTSD(創傷崩潰)。那不是很崩潰嗎?

如何用正確方法學第二語言

STEP1 改變學習目標與對流程的認識

現在學校的第二外語之所以方法離譜的原因,看了這兩張圖你會更明白是怎麼回事:

  1. 不僅老師對學習者的要求是一開始就直接到精通者程度。連學習者對自己的要求也是直接到精通者程度。事實上學習者只需要學到高級新手或者勝任者的程度。並且要求自己零失誤。
  2. 「翻譯學」要求學習者,從單字、文法學起。而單字是「讀寫」,但是高級新手的程度只需要「聽」與「說」。
  3. 「聽」與「說」的結構與「讀」與「寫」本質上是不一樣的結構。如果你不懂這是什麼意思,試著用語音轉寫軟體錄下來你所說的整段話。你就會發現,口說文字與書寫文字本質上有巨大文法與風格差異。但是當前學校所傳授的「翻譯學」要求我們先學「讀寫」再「聽說」。結果事實上就是你雖學會讀寫,但無法聽說。又或者你的「聽說」能力與發音極其「機械」與「詭異」。
  4. 語言學習最小的流程結構,是句子非單詞。若從單詞、文法學起,多數人組不出有意義的句子,並且會被這種過程整的極其痛苦。

所以到底什麼是正確的目標、以及對流程的認識呢?

1. 降低自己對於學習語言的期望,從「對發音、文法、單字使用、口音美式」降低到「懂得基礎文法,能夠用基本句子完成簡單日常口說對話問題」或「可以熟練表達自己要說的意思,並且能夠用基本的文法詞句,查到自己要不懂的單詞片語,糾正自己」。或甚至更大膽無恥一點,只要對方聽的懂就好。

  1. 從「聽、說」開始學起,而非「讀」、「寫」開始。
  2. 從「句子」開始學起,而非「單詞、文法、音標」開始學起。

STEP 2. 用跟練一般技能的方法練英語

也因為坊間傳授翻譯學的老師如此之多。如果你還買翻譯學的書回來自學,那肯定是事倍功零的。那麼,我們要如何鑒別出使用正確方法傳授的老師呢?這裡只有一個關鍵點,你得買那些能夠說多國語言的語言「天才」的書來看。

事實上這些人不能算是「天才」,我們對於「會」第二種語言,往往充滿著高級想像,往往會覺得對方是精通者(能夠形成自己說話的風格,並且可開始流利寫文章)。但事實上多國語言天才多數只對自己的第一母語精通。而對第二外國語言達到勝任者或高級新手而已。

但不管怎樣,這些人對於語言學習有著相對一般對語言「正確的認識」。

如果真要推薦的話。主要我推薦的有四本書:

  1. 龍飛虎:「6個月學會任何一種外語」
  2. 秋山燿平:「史上最強語言高手 教你一次學會10國語言」
  3. Gabriel Wyner:跟各國人都可以聊得來:語言大師教你如何掌握三大關鍵快速精通各國語言,學了就不忘!( Fluent Forever)
  4. 游皓雲: 懂語感,無痛學好任一種外語

這四本書裡面的主幹主張都是大同小異的。只是個別細部練法、標準有細微差異。

舉例來說,龍飛虎的書「6個月學會任何一種外語」提到的六個月關鍵學習法就是這樣的:

  • 第一周:大量聽+掌握開口說話工具箱
  • 第二周:聽得清晰+自己能用一些詞溝通
  • 第三周:大膽組合,大量去用
  • 第四周:70個膠水詞就是英語說話的邏輯
  • 第五、第六周:把功夫下在解決85%的日常英語溝通
  • 第七、第八周:認識英語詞粒子,自然掌握英語語法75%最重要的規律
  • 第三個月:開始用英語閱讀和寫作
  • 第四個月:融入英語文化
  • 第五個月:擴大使用英語的范圍,吸收反饋
  • 第六個月:把第一個作品的每一塊吃透

這種方法,雖然少人使用。但反而是極其科學的。因為我們如果要快速學英語,學英語其實要:

  • Step 1: 大量英聽,聽懂別人的句子。複製學習大量句子。辨認溝通的上下文。(程序性知識)
  • Step 2: 補充單詞,場景句(事實性知識)
  • Step 3: 掌握文法,時態(概念性知識)
  • Step 4: 開始能讀文物,修正自己的英文表達能力(後設認知)

而這種方法實際上像既熟悉也陌生。第一、這就是一般人學技能的自然方式,第二、本質上這也是我們學母語中文的方法。

  • Step 1: 當我們還是幼兒時,先是大量聽父母講話,終於辨認出上下詞關鍵詞後,發音,比如,一開始只能講講餓餓而已。
  • Step 2: 當我們長大一點,詞庫比較多了。就能講出,餓餓,飯飯。但是父母聽到這句話就知道你餓了要吃飯。
  • Step 3: 當我們大約上幼稚園後,就大概能說出「我現在肚子餓了,今天想要吃炒飯,媽媽買給我」這種複雜句子
  • Step 4: 開始能閱讀故事書,能讀懂更多字與知識。

這是一個自然的學法。我們其實在過程中,沒有什麼痛苦,就自然學會了一大堆東西。

只是長大後,我們有了「羞恥」,加上周遭太多鋪天蓋地都是翻譯學教材,加上英語這門學科,我們在學習時,是強迫的被學習(不能指定老師、不能指定範圍、不能指定時長)。自然事倍功零。

STEP 3. 對自己有耐心

學習裡面,我們見到最容易半途而廢的情形:就是對自己的進度不滿意且目標過高。通常新手往往會設下三個月到達「精通者」這種離譜的進度。然後,絕大多數的人,努力兩週後就放棄。

的確,看不到盡頭,是誰都沒有耐心。但是,學習一門技能,究竟有沒有辦法知道自己是有在進步的,最長需要多久時間練成。

其實這是有辦法的。舉例來說,就以程序員來說好了。程序員本身也是語言學習者,只是我們學的是「編程語言」。

而這門語言比較特別的是,絕大多數人是自學或半自學(由師傅帶)的。而且是網上可以快速搜得到範例複製學習,輸入結果電腦可以也立即反餽正確語法的技能。而且工程師學的本身就是「語言」(編程語言)。

而這一行對於新手到大師,普遍來說已經有了技能等級標準與所需時長。

而且如果你將編程語言與語言學習放在一起並排的話。你會發現幼兒在有了基礎認知(12個月)後,學習母語第一語言,也是相同的進度。

幼兒基本上在2-3歲基本上就懂得基礎文法,能夠用基本句子完成簡單日常口說對話問題。然後在4-6歲就會不斷的問爸媽為什麼。

然後在上小學左右可以開始形成說話的風格,並且開始寫簡單的文章。

所以學「會」一門語言,不是遙遙無期,而是最多12-18 個月(高級新手)而已。這也是那些多國語言天才學語言大概共同的時程與進度。

STEP 4. 用本書的方法客制化自己的自學語言體驗

既然「使用第二語言溝通」是一門技能。那麼你也可以用這套方式重新設計你的學習流程:

STEP 1: 定義你的短期學習目標(可以是餐廳場景、或者是閱讀技術期刊場景) STEP 2: 寫下你的現狀與想要到達的目標當中的差距、抱怨、煩惱 STEP 3: 挖出你真正需要的關鍵字、關鍵問題、關鍵方法、關鍵流程 STEP 4: 大量買書,找到流程。 STEP 5: 建構出你所需要的語句庫,找到能夠正確發音或能夠給予正確反餽的老師、或教材。他聽你說,多練幾遍。 STEP 6: 抽換句子裡面的單詞,練熟句子與上下文。從小套路練到大套路

如此反覆就可以快速達到你想要的語言學習目標。

這當中還有兩個學習上的竅門:

  1. 需要降低記憶負擔,提高學習效率的話,可以考慮買給兒童、中學生的圖說書,圖的速度比文字吸收程度快太多。
  2. 若你是為了自己的專業技術而需要學習外文的話,事實上這會更快。因為你能快速的從目標文章裡面推測出上下文,從而更快瞭解裡面陌生的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