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110 lines (102 loc) · 35.2 KB

n10958214.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110 lines (102 loc) · 35.2 KB

大纪元首页国际新闻大陆新闻大纪元评论传统文化生活消费娱乐休闲健康独家头条要闻
翻墙 | 三退 | 诉江 | 中共卖国 | 贪腐淫乱 | 窜改历史 | 党魁画皮 | 中共间谍 | 破坏传统 | 恶贯满盈 | 人权 | 迫害 | 期刊 | 伪火

社论 | 问答 | 剖析 | 两岸比对 | 各国褒奖 | 民众声援 | 难忘记忆 | 海外弘传 | 万人上访 | 平台首页 | 支持 | 真相 | 圣缘 | 神韵

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肖像画家之一:霍尔班(下)

《使节》(The Ambassadors,Jean de Dinteville and Georges de Selve) 1533年,油彩、木板, 207 x 209 cm,伦敦国家美术馆收藏 (National Gallery, London)。(公共领域)

续前文)

作品介绍

霍尔班以肖像画闻名于后世,但如同所有的文艺复兴画家,霍尔班是以宗教题材开始他的职业生涯的。霍尔班在巴赛尔的主要作品是宗教画,这些早期作品显示出来自杜勒、格吕内瓦尔德和巴尔登格里恩(Hans Baldung Grien)等德国画家的影响(注八)。事实上在一五二〇年代,霍尔班已经在诸多大师的影响中平衡了文艺复兴南北风格的差异;如《受难祭坛画》(The Passion Altar)和《奥贝里德祭坛画》可说为霍尔班艺术的早期阶段做了总结。

一,《奥贝里德祭坛画》

《奥贝里德祭坛画》(The Oberried Altarpiece)是由市议员汉斯.欧伯力(Hans Oberried)捐给克莱巴索(Kleinbasel)的卡瑟弦(Carthusian)修道院的。后来议员一度离开弗莱堡前往巴塞尔,但在宗教改革后返回。在破坏圣像运动期间,祭坛被部分毁坏了。幸存的两翼在一五二九年被转移到弗莱堡大教堂(Freiburg Cathedral)。虽然整个祭坛画已经无法重组,但由于画风近似之故,有学者认为巴塞尔著名的《死亡基督》原属于祭坛画下方基座的底图。祭坛画左翼主题为“三贤士的礼拜”,而右翼则表现“牧羊人的崇拜”。

右翼的“牧羊人的礼拜”呈现着在平安夜,牧羊人得到天使的指引来到耶稣诞生的马厩来探望并朝拜圣婴。然而画面场景不像信徒们熟知的伯利恒旅店旁的马厩中,而是一个造型严谨而华丽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式的建筑物内部,彩色大理石材质搭配精致的墙面雕花图形。画面后方可约略可见一个破旧的哥德式建筑遗迹。而前面的新建筑风格面积占了画面一半以上,这些拱形的建筑虽不完整,却巧妙地将观者的视线导引至主题以外的高远方向。

画面主体显然聚焦在众人围绕关注的圣婴身上,也是画面最明亮的所在,显示出圣婴的超常身份。圣婴的光芒映在玛丽亚的脸及手上,经由玛丽亚身后的光影对比和石柱形成一个向左上方的动线,借着拱门抛向悠远的天空,一轮半遮的月亮及云朵将观者视线吸收了过去。画家似乎借此手法点出人间事件与远方的天空之间的关联——圣婴是上天派遣到人世的。在约瑟的肩膀后方的黑夜背景中,画家描绘了未来将接受人们崇敬礼拜的成人耶稣。

建筑物在画面上几乎与人物的比重相当——可以说,小汉斯.霍尔班对建筑元素在绘画上的表现力致以最完全的敬意。这幅画也还保留着一些中世纪的概念,除了将未来耶稣受崇敬的事迹放在同一画面空间之外,画作前方委托人的家族成员在神的面前,显得不符合比例的弱小与卑微。

作品事实上呈现了哥德艺术与文艺复兴艺术并存的组合,包括两种截然不同的诉求。哥德艺术中人追求着神界,天界,人被时时的提醒着自己的渺小,人世的晦暗;而神是崇高的,无比的光明伟大。而文艺复兴思潮受到人文主义影响,认为神造了人,但也赋予人思考反省与创造的能力,现世应以人为中心。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信仰的式微与道德的滑落,人越来越看重自我,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对神的敬信。这种影响在日后的绘画主题中也逐渐反映出来。从表现神到表现世人追求的现世荣耀、幸福,到表现画家个人的情感、思想,个人特质及主观审美,可说是西方艺术发展的一条必然且难以回头之路。

《奥贝里德祭坛画》(右翼)The Oberried Altarpiece right wing, The Birth of Christ,1521-22年,蛋彩,木材,230 x 110 cm,University Chapel of the Cathedral, Freiburg im Breisgau(德国扶来堡市主教堂藏)。(公共领域)

二,《达姆施塔特圣母像》(Darmstadt Madonna)

霍尔班(Hans Holbein the Younger)三十岁左右时创作的这幅圣母子像,是一幅家庭私人所用的祭坛画。委托人是巴赛尔前市长雅麦雅.属.哈森(Jakob Meyer zum Hasen)。画中玛丽亚站在扇贝型神龛之前,与哈森市长及家属几乎无距离,如同一家人聚在一起一般,这在宗教画当中较为罕见,可能是应委托人的要求而安排的。

圣母玛丽亚怀中抱着婴孩;她的披肩垂下一角,正落在市长的肩上。这种含蓄表达圣母庇佑的方式自十五世纪初的北方艺术中逐渐普遍。

哈森一家人紧贴圣母跪着,左边是作为父亲的哈森市长和他的儿子;右方分别是他已故及现任妻子和女儿。经过现代仪器检视,专家推论这幅作品应在 1526 年完成亮后,又在 1528 年被带回霍尔班画室略作修改。比如右边中间跪地的现任市长夫人,她的头巾被修改成当时流行的高级样式;其下方的女儿,可能因为订婚,头饰被加上细致的饰以迷迭香与红、白康乃馨的珍珠头冠(迷迭香的寓意为忠贞)。右边最内侧为市长已过世的前妻,则保留原貌未改动。

《奥贝里德祭坛画》(右翼)The Oberried Altarpiece right wing, The Birth of Christ,1521-22年,蛋彩,木材,230 x 110 cm,University Chapel of the Cathedral, Freiburg im Breisgau(德国扶来堡市主教堂藏)。(公共领域)

霍尔班在背景部分特别混合使用了无花果叶与葡萄藤两种元素,作为原罪与受难的象征,这是他自巴赛尔时期就喜用的手法。无花果象征人的原罪,因为亚当、夏娃吃下智慧果后,他们使用无花果叶来遮羞;而葡萄藤与葡萄叶则代表酒,象征耶稣为救赎人们而受难所流下的鲜血。

画面前方的少年应是市长已过世的儿子,他双手扶持着孩童施洗约翰。至于玛丽亚怀中的圣婴,看来十分孱弱。有分析认为画的是市长身体孱弱的幼子:由于长子已夭折,市长为了身体虚弱的次子能得到庇佑而请画家把他画在圣母怀中。事实上,此画正好反映出了信仰上开始出现的问题。虽说信神能得到庇佑,但人逐渐把把神当作了索求的对象,把趋吉避凶当作信神的目的,而不是按神所教诲的纯净自己以等待天国。此外,把带着求索之心的信徒画入圣像中而无区隔,是否也有不敬之嫌呢?这也是人文学者伊拉斯莫斯之所以抨击人们盲目崇拜,以及日后大规模的破坏圣像的原因和背景。

说来也是巧合,一五二九年巴塞尔的“破坏圣像运动”时,这幅画因被送回到小霍尔班的画室进行修改(注九),因而逃过一劫。作品留存至今,或许能唤起后人对这段信仰迷失的时代一些回顾及省思吧(注十一)。

Bartholom?us Sarburgh 所作《达姆施塔特圣母像》(Darmstadt Madonna)的摹本,约 1635/37 年间,159 x 103 cm,Old Masters Gallery, Dresden。(公共领域)

三,《科林的箂依司》(Lais of Corinth,1526)

此画作描绘的是公元前四世纪的一位希腊名妓(身份标示在画面的下缘)。根据记载,箂依司拥有着非凡的美貌、卓越的口才与智识。脍炙人口的是她对一般嫖客所索取不可思议的高额报酬,但对于她所钟情的人,则不索任何报酬。画家的作画动机至今无可考。从画面表现手法上看,作品已脱离了阴郁的德国哥德绘画艺术的气息,而明显的受到意大利与法国美术风格的影响。极有可能是小汉斯.霍尔班在意大利时观摩了伦巴底(Lombard)地方的壁画技巧所致——画中已使用了达芬奇的晕涂法了。各界一致公认,画家使用墨绿色窗帘的背景,巧妙的将人物的皮肤色泽丰富地衬托出来,是十分精妙的手法。身上的精巧的衣纹、样式更 是能把瓜子脸的秀美气质相得益彰的衬托出来。整个画面充满了美丽、细致又优雅的气息。

《科林的箂依司》Lais of Corinth,1526Limewood, 34.6 x 26.8 cm
Kunstmuseum, Kunstmuseum, Basel(公共领域)

四,《死亡之舞》(Danse Macabre)

《死亡之舞》是小霍尔班在一五二六年前后制作的一系列木刻版画,在那个政治与宗教运动风起云涌的动荡时代里,这样的作品既能教化人民,也不至陷入新教所攻击的“描绘偶像”的口实。

西方有一古老的说法:(自出生起)生命的沙漏开始流失,也就是说人一出生就开始走向死亡。宗教警言“memento mori(记得人终将一死)”的主题,即以死亡的必然性提醒人世间无常,万事皆空。文艺复兴时期的北欧十分热衷这一的题材。因此十四世纪以来,借着《死神之舞》(注十三)来表现“人难以摆脱死亡的命运”,是在墓园的礼拜堂里常出现的题材。

表现手法常将讽喻对象分成不同的族群,内容贯穿着时间(沙漏)、舞蹈和死亡(骷髅)的元素。到十六世纪时,这一题材发展出越来越多的形式。

在小霍尔班版画中,举凡富人、贵妇、农人、贵族或教宗等,都无法摆脱死神虎视眈眈的等待,艺术家藉以规劝人们勿将世俗的一切,看的太重!

小霍尔班《死亡之舞》之三十八,农夫。1526 年。(公共领域)

这个死亡的主题也经常出现在霍尔班日后的作品中,包括如《使节》这样的人物肖像。肖像中除了描绘日晷等度量器材,甚至隐藏了一个大骷髅头骨作为隐喻。即使画家把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但抓住的也只有作画时的那一刻,而现实中人迟早会在飞逝的时间中老去而消逝!

小汉斯.霍尔班将这一题材赋予了新的样式与艺术性,呈现出死亡不仅仅不分年龄与社会地位,甚至是会无预警的进入人们的生活中。这是当时一般人对死亡的看法,或许是因为瘟疫的流行,不知道何时自己会突然死亡,因而产生的不安与无常感。

小霍尔班《死亡之舞》之六,教皇。(公共领域)

五,《使节》(The Ambassadors)(注十五)

与霍尔班的其它作品一般,画家十分注意细部的描绘,运用逼真的写实表现手法,将服饰与画面物品一丝不苟的逐一描绘,质与量的呈现非常饱和。

在两人之间的静物中,陈列了星象观察与数学的测量器具、象征神学的唱诗集,还有地球仪与乐器等等,一方面藉以指出当时的明确时间、人物年龄、时代背景和二人的学识修养等等,一方面借题发挥、表达更多内涵。

《使节》(The Ambassadors,Jean de Dinteville and Georges de Selve) 1533年,油彩、木板, 207 x 209 cm,伦敦国家美术馆收藏 (National Gallery, London)。(公共领域)

例如,断了弦的鲁特琴暗喻了新教与旧教的冲突与不和谐;打开的圣诗歌页面提示了宗教的信念与人生归属,架子底下的琴盒与鲁特琴呈现出镜像颠倒的关系,原本应合一的物体,却是分散两地,或许在比喻朋友不能常聚的遗憾?至于反映地理新观念的地球仪上面更指出了此画未来归宿——Policy 城堡。

然而最引人关注的,是画面中下方一个拉长变形的骷髅头。它突兀的斜置在二位使节中间。难以从正面辨认,只能由贴近画的斜角才能看清原状。(注十六)这与之前霍尔班的《死亡之舞》系列的精神一脉相承,提醒人们世事无常,不要执著于眼前看似真实的荣华富贵;因为从死亡角度看,表象的荣景只是一场虚幻。

在传统宗教画中,耶稣受难的十字架下方也经常有骷颅的描绘。据圣经记载,耶稣咽气时产生的地震,暴露出了深埋土中的亚当头骨;其上沾满了耶稣的鲜血,以昭示耶稣是为人类赎罪而受难。小汉斯.霍尔班在画中有关骷颅头骨的取材,或也蕴含了同样的象征意义。尽管当时有破坏圣像运动的威胁,画家仍尝试着将宗教中的重要寓意以隐晦的方法继承以警示世人。

小汉斯.霍尔班生活在一个艺术表现的重心由神转向人的时代。他的写实功力精湛,也擅长运用暗喻的手法使画面不仅满足委托者的要求,也能传达画家个人思想及对世人的劝谕。但在整个大的环境变迁下,个人的努力也很难扭转艺术世俗化的趋势。当艺术渐渐远离了它原始背负的使命时,也就开始从神的殿堂走下、走出,成为贵族或富人们墙上的装饰。@

注释:

注八. 例如 1517 年的亚当和夏娃是以 1511 年丢勒的木刻为基础的。

注九. 利用现代红外线与 X 光线的技术显示而得的判断。

注十一. 人是有情的,对神的信仰中难免有人情化的表现。或许孺慕之情并无不敬之意,但过去确实少有这样的画法。现存的还有一幅临摹画在得累斯登(Dresden, Germany)国家艺术收藏馆里。

注十三. 这类作品很可能受十五世纪流行的《垂死的艺术》(Ars moriendi)画本的影响,其目地是劝告人们在生命的最后超越物欲而选择与神同在。

注十五. 关于此图分析另见本网站:https://www.artium.co/zh-hant/node/36

注十六. 这种变形在北方文艺复兴绘画中偶尔可见。例如:英国画家 William Scrots 曾为年轻国王爱德华六世绘制过一幅变形肖像,观者要从侧面角度观察才能还原其面貌。

参考书目:

Oskar Ba?tschmann, Hans Holbein Der Ju?ngere, Verlag C.H. Beck oHG, Mu?nchen 2010, ISBN 978-3-406- 60510-9

Norbert Wolf, Hans Holbein D. J., ISBN 3-8228-3166-2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Hans_Holbein_der_J%C3%BCngere https://de.wikipedia.org/wiki/Die_Gesandten

──转载自《艺谈ARTIUM》

(点阅【艺谈ARTIUM】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郑之芬


相关新闻:

  • 安东尼?凡?戴克—17世纪艺坛超级明星
  • 油画技法精神的时代落差
  • 【艺术趣闻】冰上肖像画
  • 【艺术趣闻】画家难为—王后不满意
  • 漆工艺遇上茶文化 黄佳隆以教学传承古技艺
  • 遭遗忘的文艺复兴艺术家:乔治?瓦萨里
  • 《艺苑名人传》:佛罗伦萨画家、雕塑家达?芬奇的一生(六)
  • 《艺苑名人传》:佛罗伦萨画家、雕塑家达?芬奇的一生(五)
  • 《艺苑名人传》:佛罗伦萨画家、雕塑家达?芬奇的一生(四)
  • 《艺苑名人传》:佛罗伦萨画家、雕塑家达?芬奇的一生(三)

  • 编辑推荐:

  • “天安门自焚”伪案八大悬疑人物
  • 文武:反“礼教”与中共罪恶
  • 法轮功简介

  • 热门新闻:

  • 【未解之谜】风水高人揭秘:富贵的秘诀
  • 【百年真相】故意黑江青?上海公安局长被关7年
  • 【未解之谜】改命用错招 预言大师难逃宿命
  • 中国人,谁能拯救你?
  • 【节气养生】立春怎么顺时“养生”?
  • 【马克时空】俄乌战争将满周年 俄军还有后劲吗?
  • 【十字路口】广西穷县书记被绑 惊爆两大案外案
  • 【新唐人大视野】中共扩大征兵动员 释何信号?
  • 中共取消封控后 往返中国的航班为何仍很少?
  • 央视翻车 网民曝中国食品放射物标准超日本16倍
  • 传网红“军中飞燕”染疫病亡 被曝曾换器官
  • 曾身陷囹圄财产归零 刘晓庆开直播卖书法作品
  • 舒淇甜蜜放闪冯德伦“老公在哪家就在哪”
  • 拍新歌MV意外摔车 张学友自嘲年纪大了
  • 《恋爱大战》影评:厌恶异性的男女 也能成为一对情侣
  • 顺势而为豁达看人生 舒淇因过敏脸肿暂缓拍戏
  • 浴巾如何清洗才会柔软和吸水? 专家告诉你
  • 不用昂贵眼霜 13个经典自然疗法缓解黑眼圈、黑眼袋
  • 睽违三年 札幌冰雪节壮观雪雕巡礼
  • 糖都是不好的吗?这些糖对你好
  • 新拐点!湾区房地产或迎来买方市场

  • 本文转自大纪元(国内需用翻墙软件才能访问)

    下载翻墙软件浏览原文: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肖像画家之一:霍尔班(下)


    手机上长按并复制下面二维码分享本文章:

    中共的伪火骗局
    永恒的见证
    善良女子被中共投男牢
    警卫目击活摘器官
    证人描述活摘恐怖
    揭开活摘器官黑幕
    马克思的成魔之路
    藏字石 蕴天机
    关注三亿人三退
    解体中共复兴中华
    中共迫害良心律师
    三百多万人举报江泽民
    这些官员为何起诉江泽民
    海峡两岸的强烈对比
    加拿大总理的贺信
    探寻真相兼听则明
    印度媒体报道东方
    不一样的海外校园
    从大师到徒弟的传奇
    亿万人与东方一本奇书
    大陆见不到的震撼场面
    人心向善 大陆当初盛况
    追寻真理 这书讲什么
    下载免费翻墙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