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 RCPS Public

Remote Connection via Proxy Server in TCP/IP Socket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mpskex/RCPS

Folders and files

NameName
Last commit message
Last commit date

Latest commit

 

History

7 Commits
 
 
 
 
 
 
 
 

Repository files navigation

说一下我想写这个干嘛: 就是能够连接在NAT转发环境下无DNS解析的主机。 由于NAT转发下的主机没有办法通过外网ip直连,所以代理模式必须使用主动模式。 我简单说一下大概思路: #序列图

Client-->Proxy: 建立连接并发送句柄
Note left of Server:如果没有客户端的句柄\n那么就继续获取
Server-->Proxy:	获取句柄
Proxy-->Server:	返回句柄
Note right of Client:此时客户端等待服务器\n直到其返回代码
Server-->Proxy:	返回结果
Proxy-->Client:	返回结果

经过我这榆木脑袋些许的思考以后,我发现其实客户端和服务端相对代理端来说都是对等的。也就是说,我们在抽象模型的时候只需要抽象被代理端和代理端就可以了。 其实可以这样抽象:

Server-->Proxy:	建立连接并请求句柄
Proxy-->Server:	返回响应但没有句柄
Client-->Proxy: 建立连接并发送句柄
Proxy-->Client: 返回响应成功代码(200)
Note left of Client:此时客户端等待服务器响应\n客户端在等待时一直请求代理端\n请求来自服务器端的信息
Client-->Proxy: 建立连接并请求句柄
Proxy-->Client: 返回响应但没有句柄
Server-->Proxy:	建立连接并请求句柄
Proxy-->Server:	返回响应并返回句柄
Note right of Server: 此时服务器端的行为和客户端对调\n这就是为什么我会说两端可以看度对等的
Server-->Proxy:	建立连接并发送句柄
Proxy-->Server:	返回响应成功代码(200)
Client-->Proxy:	建立连接并请求句柄
Proxy-->Client:	返回响应并返回句柄
Note left of Client:此时客户端获得了句柄\n会话告一段落

从此看出,服务器与客户端唯一的区别是,服务器端是一直向代理服务器请求句柄,直到接收到代理端发来来自客户端的句柄并执行发送结果之后,继续进入请求状态;而客户端是发送指令后才进入请求状态,直到受到了来自服务端的结果。 这样看来,这个模型会导致很多代理端和服务器端资源的浪费。我只是在这里提供这么一种方法。对于目前在NAT环境下的我来说,这算是一种妥协的方法。现在的DDNS能够突破的厂商只有*生壳了吧,一年内网版价格不是很便宜。我是因为朋友有一个海外云主机,所以想到了这么一种解决办法。谁也不能说某种方法就是低效的,也要看在不同应用条件下,才能客观的评价一种方案的可行性。 源码基于Python,点击这里查看源码,可以顺便fo我一下哈哈哈 :P

About

Remote Connection via Proxy Server in TCP/IP Socket

Resources

Stars

Watchers

Forks

Releases

No releases published

Packages

No packages published

Langu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