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中興新洲,一座佇立在淡水河中央的都會桃花源。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taipeinative/taipei-Island

Repository files navigation

都會桃花源──中興新洲(臺北島)土地利用研究

作者:何長祐

指導老師:黃禮強

摘要

臺灣二戰後政府推動進口替代、出口導向等產業轉型政策,我國產業結構自農業生產逐漸趨向工業化,進一步帶動臺灣的都市化。臺北在這波都市化浪潮中經歷劇烈的都市擴張,都會區取代田地並且擴張至盆地邊緣。本研究以座落於淡水河上、隸屬於新北市三重區的中興新洲為例,探討在臺北盆地中心已高度都市化的前提下,造成中興新洲的土地利用現今仍以農業利用為主的因素。研究方法以質性研究法為主,經由實地探察及訪談紀錄中興新洲土地利用現況及人地互動關係。研究發現及結論如下:第一,主要影響中興新洲土地利用的因素是自然環境、經濟活動及法規政策,除了使土地利用方式以農業為主,歷史上也形成由專門農業轉為一般農業,再朝向休閒農業發展的產業發展軌跡。第二,沙洲鄰近臺北的精華區,提供了舊城區缺乏的大面積綠地,城市居民將此處視為遠離塵囂、重返自然之處。

參考資料

中國時報(2000)。砂石業興衰史‧記錄河川滄桑。檢自:http://librarywork.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7/ming640908/r63.htm

王大立、劉小蘭(2009)。台灣地區都會發展之空間型態分析。都市與計劃,36(4),355-359。

王志弘、黃若慈、李涵茹(2014)。臺北都會區水岸意義與功能的轉變。地理學報,74,63-86。

王威捷(2014)。2000年至2005年台灣中部農林土地利用變遷之探討(碩士論文)。檢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王啟東(2012)。淡水河水系之永續發展及綠色旅遊之探討。休閒觀光與運動健康學報,2(2),1-17。

民視新聞(2012)。淡水河中台北島 3億可當島主。檢自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1mhNjG-syA

白豐誠(2020)。地方的消散與凝聚:北車微笑大廳的「地方」如何建構?。檢自眼底城事,https://eyesonplace.net/2020/07/27/14754/

吳柏澍(2019)。「農村長工廠」到「農地種工廠」:台中都會區的延展都市化(碩士論文)。檢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吳振發、林裕彬(2006)。汐止市土地利用時空間變遷模式。都市與計劃,33(3),231-259。

李宗賢(2011)。土地利用對洪氾淹水影響之數值模擬(碩士論文)。檢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李怡璇(2004)。公共投資對製造業、生產者服務業發展之關聯性研究(碩士論文)。檢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李長晏(2009)。從協力治理模式探討淡水河流域的管理。中國地方自治,62(10),3-19。

李亭頤(2005)。解讀當代都會之邊緣城市地景-以台北都會區東側邊緣為例(碩士論文)。檢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李家璇(2013)。台灣城鄉交界的農耕文化:台北都會邊緣的安坑耕種者之菜園生活個案研究(碩士論文)。檢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李涵茹(2013)。都市自然景觀化—台北市草坪的綠色治理術(碩士論文)。檢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李肇嘉(2009)。以生態水岸觀點探討都市河岸堤防之更新與改造(碩士論文)。檢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李鴻源(1999)。河川砂石濫採所引起之工程問題。檢自余紀忠文教基金會,http://hopetree.yucc.org.tw/yucc/features01/river-new/paper/index.htm

李鴻源(2015)。淡江夕照依舊,但五十年來淡水河改變了多少你可知?聽李鴻源一一數來。檢自關鍵評論,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0679

周天穎、簡甫任、雷祖強(2003)。都市地區土地利用變遷量化分析之研究。臺灣土地研究,6(1),105-130。

林佩儀(2007)。晚第四紀以來台北盆地沉積物的組成特性(碩士論文)。檢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林定薇(2011)。台北市內雙溪地區之土地利用適宜性評估(碩士論文)。檢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林玫圻、蘇弘杰(2011)。橋上「瞧」下 都市裡的田園生活。檢自:PeoPo公民新聞,https://www.peopo.org/news/87775。

林俊全(2011)。台北盆地的地形、地質與災害。地景保育通訊,33,11-17。

林澤田(2009)。蘆洲市志。臺北縣:蘆洲市公所。

邱志榮(2007)。三重-蘆洲地區深開挖參數研究(碩士論文)。檢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柳文成、許銘熙、李振豪、郭義雄(2005)。淡水河上游流量對潮汐傳播之影響。農業工程學報,51(1),69-79。

徐國城、賴宗裕、詹士樑(2010)。台北都會區空間蔓延與緊密發展型態趨勢之研究。都市與計劃,37(3),281-303。

徐碩(2021)。堤外廣土水環流:防洪建設、人水關係與社子島地景張力(碩士論文)。檢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高華襄、許家驥(2012)。想當島主? 淡水河「台北島」一坪3千僅限種菜。檢自ETtoday新聞雲,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21126/131999.htm

張容瑜、李文勤、謝祖光(2017)。土地利用影響社子島都市安全之探討。華岡農科學報,40,29-44。

張學聖、徐敏純(2021)。堤防效應下之水災風險變遷與風險認知研究。都市與計劃,48(2),107-132。

許坤錩(2007)。由農業設施的轉變探討區域地景變遷-以宜蘭縣三星地區為例(碩士論文)。檢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陳亮全、陳海立(2007)。易致災都市空間發展之探討:以臺北盆地都市水災形成為例。都市與計劃,34(3),293-315。

陳虹螢(2010)。整合土地利用與水文模式於集水區規劃管理之研究-以台北都會區為例(碩士論文)。檢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陳國棟(2018)。淡水河的適航性與淡水河系的船隻。淡江史學,30,85-117。

陳瑩真(2012)。從臺北異鄉人到臺北新故鄉——戰後文學中的臺北印象(碩士論文)。檢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陳樹群、蔡喬文(2013)。由多期正射航空影像探討都市發展變遷-以台中市綠川為例。農林學報,62(4),363-374。

陳懿(2016)。都市河流景觀效益與淹水潛勢之損失評估--空間分量特徵價格法結合地理資訊系統之應用(碩士論文)。檢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曾旭正(1994)。戰後臺北之都市過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台北市。

黃仲由、賴世剛(2015)。都市發展理論之傳統與過渡趨向生物有機增長的思考方式。地理學報,79,31-64。

黃秀正、蕭明治(2017)。續修臺北市志。臺北市:臺北市立文獻館。

黃書禮、蔡靜如(2000)。台北盆地土地利用變遷趨勢之研究。都市與計劃,27(1),1-23。

黃禮強、張長義(2008)。宗教勝地居民地方感之研究以苗栗獅頭山為例。都市與計劃,35(3),227-251。

黃德北(2013)。大陸城鎮化的機會與挑戰。交流雜誌,128,無頁碼。檢自:https://www.sef.org.tw/article-1-129-5399

楊茹雰(2017)。臺中市大雅區及潭子區土地覆蓋變遷之研究(碩士論文)。檢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楊豐榮(2010)。大臺北地區防洪減災對策。中華防災學刊,2(1),10-20。

經濟部水利署第十河川局(2019)。淡水河水系河川環境管理計畫。檢自:https://www-ws.wra.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VcGxvYWQvNDIzL3JlbGZpbGUvMC8yMzkxNi9jNTlhNDFmZi1kYjNmLTQ0MGYtYTM2Mi05Y2RhM2E4MTdhYzMucGRm&n=MTA45reh5rC05rKz5rC057O75rKz5bed55Kw5aKD566h55CG6KiI55WrLnBkZg%3D%3D

詹育芳(2012)。河川浮覆地景的田園生活(碩士論文)。檢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鄒克萬、黃書偉(2007)。都市土地利用變遷對自然環境衝擊之空間影響分析。地理學報,48,1-18。

鄒君瑋(2015)。從土地利用變遷與環境知覺之觀點探究農村景觀管理策略(博士論文)。檢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廖桂賢(2018)。極端氣候下的水患治理:先丟棄「快速流下主義」!。檢自聯合報鳴人堂,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8048/3358778

臺北縣三重市公所(1996)。三重市志。檢自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系統, https://tm.ncl.edu.tw/article?u=006_001_0000364693&lang=chn

趙丰(2011)。康熙、台北、湖。科學人,117,34-35。

劉佳玲(2007)。新竹地區建地土地利用變遷模式之建立(碩士論文)。檢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劉瑋(2004)。都市土地利用變遷與道路關係之探討 以台中市平地地區為例(碩士論文)。檢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歐宛妮(2011)。台北市南港地區土地利用之適切性評估(碩士論文)。檢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潘孝隆(2004)。台北市市郊森林公益功能分類之研究(碩士論文)。檢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蔡宗哲(2012)。台灣都市土地利用結構之研究(碩士論文)。檢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鄭政誠(1998)。清代三重埔的拓墾。史耘,3&4,85-106。

閻克勤、林楨家、曾國雄(2005)。水岸環境土地利用發展潛能之評估-生態規劃法與模糊AHP法之應用。建築與規劃學報,6(1),21-42。

謝宗恒(2018)新北市有機市民農園承租者之體驗價值之探討-兼論休閒動機與參與頻率對體驗價值之影響。休閒與遊憩研究,10(1),71-102。

謝宗恒(2019)。新北市城鄉邊緣地帶之農耕體驗價值:兼論價值對地方情感與親環境行為影響。戶外遊憩研究,32(2),1-37。

謝東洲、蕭逸華、陳麒文、李欣輯、趙益群、葉克家(2019)。氣候變遷下淡水河主河道防洪及沖淤探討。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31(4),327-336。

簡翊展(2018)。臺北盆地之相分析及沉積歷史(碩士論文)。檢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羅湘華、倪晉仁(2000)。土地利用/土地覆蓋變化研究進展。應用基礎與工程科學學報,8(3),262-272。

蘇品如(2018)。臺北盆地五萬年來之沉積體系與盆地下陷演育研究(博士論文)。檢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Kaika, M. (2005). City of flows: Modernity, nature, and the cit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授權條款

本文以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 (CC BY-SA 4.0) 方式授權條款,意味著:

本授權條款允許使用者重製、散布、傳輸以及修改著作(包括商業性利用)。若使用者修改該著作時,僅得依本授權條款或與本授權條款類似者來散布該衍生作品。使用時必須按照著作人指定的方式表彰其姓名。 -臺灣創用CC計畫

About

中興新洲,一座佇立在淡水河中央的都會桃花源。

Topics

Resources

Stars

Watchers

Forks

Releases

No releases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