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81 lines (81 loc) · 27.7 KB

n13814027.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81 lines (81 loc) · 27.7 KB

大纪元首页国际新闻大陆新闻大纪元评论传统文化生活消费娱乐休闲健康独家头条要闻
翻墙 | 三退 | 诉江 | 中共卖国 | 贪腐淫乱 | 窜改历史 | 党魁画皮 | 中共间谍 | 破坏传统 | 恶贯满盈 | 人权 | 迫害 | 期刊 | 伪火

社论 | 问答 | 剖析 | 两岸比对 | 各国褒奖 | 民众声援 | 难忘记忆 | 海外弘传 | 万人上访 | 平台首页 | 支持 | 真相 | 圣缘 | 神韵

寻隐不遇:唐诗里美好的憾事

图为《白云红树图》局部,明 蓝瑛绘。(公有领域)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寻隐者不遇》

青松岭下,是我寻寻觅觅、徘徊又伫立的背影。白云深处,是你潇潇洒洒、超然而飘渺的风姿。隐者,是一个愈是努力深藏行迹,愈是让人不辞辛劳地追寻的神秘名字。

在诗歌的黄金年代——唐朝,有这么一群才华洋溢的文人,他们怀抱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渴望建功立业,功成名就;又倾慕修行人士逍遥无碍的彼岸,向往远离樊笼,陶醉忘机。

于是,我们读到了“画眉深浅入时无”的忐忑,“若个书生万户侯”的豪迈,以及“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我们也读到了“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的幽邃,“独倚松门久,阴云昏翠微”的怅然,还有“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的超脱。

从“招隐”到“寻隐”

唐代的寻隐诗歌是古代隐逸文化的一部分,隐逸之风,古时早已有之。先贤许由拒绝尧帝的禅让,逃到颍水边清洗双耳。道家的老子弃官归隐,出关云游;庄子拒绝做官,宁愿自由地曳尾涂中。儒家的价值观中,如果世道昏暗无法实现仁政理想,士人权且独善其身,等待时机。

图为《春绮图》局部,明 顾懿德绘。 (公有领域)

无论是身在山野,心存朝阙,还是修身养性,同化大道,古时候的圣贤和士人,不约而同选择了远避朝廷、深入山林的隐逸之路,形成了丰富的隐逸文化。在诗歌领域,题咏隐逸文化的作品,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淮南小山的《招隐士》。这是一首仿楚辞《招魂》所作的诗歌,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招隐”为题的作品。

“桂树丛生兮山之阿,偃蹇连蜷兮枝相缭。”《招隐士》从开篇就用大篇幅的文字,铺写深山荒谷中的丛林岩穴,虎啸猿啼,营造出一片凄厉幽险的景象、黯淡迷濛的氛围。作者深挚地感叹并召唤山中的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淮南小山是汉武帝时期的淮南王门客,为淮南王招致山野遗贤而作。他生活在汉朝最强盛的时代,儒学成为主流思想,整个国家的精神取向完成了从无为而治到开拓进取的转变。隐士虽然洁身自好,保全了高尚的操守和独立的人格,但是他们的做法并不符合儒家“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理念。《招隐士》的出现,反映出汉朝文士对隐逸的贬抑态度。

从东汉乱世进入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儒学衰微,许多士人选择归隐遁世的生活,并为时人推重。东汉的徐孺子屡次拒绝朝廷征聘,晋初的嵇康、阮籍等人不肯为司马氏朝廷效力,隐逸重新成为不同流俗的名士间的精神归宿。

这时的“招隐诗”创作蔚然成风,虽然仍以招隐为名,然其精神内涵一改汉初招揽隐士重回世俗的倾向,转为寻访隐士,并且在寻访途中游赏山水仙境,由衷生出隐逸情思,最终发自内心地“为隐士所召”。

以代表作——左思《招隐》为例,“杖策招隐士”,从寻隐一事开篇,对路途中的岩穴丘壑、白雪丹葩、石泉灌木展开详细描述,感受到“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的高妙境界。眼前的景物摈弃俗华尘嚣,衬托出隐士高蹈遗世的风度,也将诗人的心灵净化、升华。他对隐逸生活悠然神往,以“聊欲投吾簪”作结,发出了挂冠归去、追随隐者的心声。

唐人寻隐之风尚

循着唐人笔意,我们洞见另一重天地。他们于仕途的缝隙或者失意的低谷,入深山、过清泉,到那人迹罕至的僻静清幽之处,寻访心中的仙人。这一路,有鸟语鹿影相随,有碧桃红杏作伴,却也可能遭遇危桥路险、风雪满山。

图为《松下听泉图》局部,明 文徵明绘。 (公有领域)

一次次的旅行,都指向同一个结果:仙人不知何处去,独留茅舍对空山。但是诗人们从未停下寻访的脚步,一篇篇以“寻隐不遇”为题材的诗篇流传下来。在《全唐诗》中,此类诗歌近200首之多,终唐一世,推崇隐逸、寻访隐士,是诗人们的风尚,也是他们寄情山水、追寻精神归宿的一条捷径。

他们寻访的隐者,有僧人、道士,也有寂寂无名的世外高人。这些人不入红尘,不问俗世,遐栖幽遁,行踪不定。隐者生活的环境,在荒野郊林,在疏篱茅舍,却又居无定所,四海为家。因而当诗人们满怀憧憬,步入自然山水,都往往惆怅无果,失落而还。这便是“寻隐不遇”的主要内容。

诗人们没有见到钦慕的隐士,没能实现预期中畅所欲言、尽宾主之欢的际遇,得到的是“访师师不遇,礼佛佛不言”“拟受太玄今不遇,可怜遗恨似侯芭”的结果。如果唐代寻隐诗止步于此,就不是历史上最辉煌的唐诗了。所谓寻隐,实为寻求个体生命的超脱和了悟。诗人们走在寻访的道路上,实际也是走了一条自我修行之路。

他们在山重水复的探索过程中,从外寻转向内求,精神从迷茫缺憾转向空灵悟道。清幽绝俗的自然山水,渗透着隐者清净无为的高情远致,人在仙境中,身心也变得清空澄澈。于是,不必遇隐者,寻隐者已涤荡心灵,陶然自足,恍然有悟。寻隐,正是为了寻道、证道。

盛唐时期的丘为有一首《寻西山隐者不遇》,道尽了寻隐求道的心路历程。“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极言隐者居所之高远朴素,流露出诗人对隐者景仰崇拜,“直上”一词就表现出他因迫切见到隐者而跋山涉水的心情。“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诗人到达目的地,周遭却空空如也,然而空寂的屋舍,也见证了隐者清心寡欲的极简生活。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诗人不免猜测隐者的去向,是去砍柴,还是去垂钓呢?无论是哪种情况,诗人都注定错过了隐者,只能在心中默默表达敬仰之情了。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情绪从失望走向超脱。“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诗人蓦然欣赏到新雨晚窗下,青草苍松的清新与幽旷,感受到身心与隐者优雅的居所达到了契合,身心也提升更高远的层次。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虽有宾主不能相见的缺憾,诗人却收获了清净的禅理,这不正是他寻访隐者的初衷吗?“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心有所悟,便不虚此行,便可欣然下山,何必执著于形式,非要见到那个人呢?

寻隐诗之冠

唐人的寻隐诗,既有清澹脱俗的笔法,也有高深无为的境界,佳句佳作俯拾即是。看诗中风景,有诗仙李白的“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看诗人情怀,有高骈的“惆怅仙翁何处去,满庭红杏碧桃开”;看隐者之高致,有李商隐的“沧江白石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看意境之玄邈,有韦应物的“怪来诗思清入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图为《山楼客话图》局部,清 章采绘。 (公有领域)

众多诗篇中,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被推为寻隐诗之冠。全诗仅有四句,语言简练明快,却用虚实相间的手法,讲述了一个遇和不遇的曲折故事。这首诗主要描述了诗人入深山寻访隐者,只遇到了隐者的徒弟——童子;徒弟告诉他隐者的去处,但是隐者正在白云深处的大山中采药,难以确定他的行踪。

诗人走进深山,本为寻访隐者,意外地遇到隐者之徒;既然见到了徒弟,就更有把握见到师父;他急切询问隐者所在,童子也给出了确定的答案——山中采药,相见的希望又增加了;但是山峦高峻连绵,云霞深邈莫测,隐者隐于其中,又该从哪里找起?“云深不知处”一句,让整首诗在突如其来的转折中戛然而止,既有峰回路转之意外,也有回味无穷之余韵。

清人徐增评析:“此诗一遇一不遇,可遇而终不遇,作多少层折!”(《而庵说唐诗))道出诗中潜藏的重重波澜。诗中的深山、白云,诗人和童子的问答,委婉地流露出诗人慕隐之深,寻隐之急,见隐之切。他身处松山,仰望云海,所见所感,仿佛皆是隐者丰神与气度的写照;虽不见隐者,却仿佛处处都有隐者的影子。

遇与不遇,见与不见,达到了最极致的反差与融会。对于“不遇”一事,诗人未著一字感言,然而寥寥数语,别出机杼。那种驻足深思、若有所悟的情态,早已跃然纸上,同样在读者心中回荡起层层沉思的涟漪。

人生在世,难免有所希求,有所缺憾。而唐代的寻隐诗,在失与得之间,通过自身心灵的转变和提升,拥有了最美好的结局。@*

责任编辑:林芳宇#

相关新闻:
  • 读唐诗:别样的大唐孤独
  • 【品读唐诗】被千年传诵的春日清晨
  • 【品读唐诗】一首诗见证最深的友情
  • 【品读唐诗】大唐第一咏蝉诗
  • 【品读唐诗】咏泰山的千古绝唱
  • 【品读唐诗】一首诗成就一座文化名楼
  • 【品读唐诗】修行人的乐趣
  • 读诗词:欲话去年今日事
  • 读诗词:渔父之意不在鱼
  • 雪夜访戴 诗画风流

  • 编辑推荐:
  • 亿万人与东方一本奇书
  • 【征文】张东园:中国国学大师的血泪遭遇(3)
  • 澳洲各级政要褒奖祝贺法轮大法日
  • 热门新闻:
  • 台湾纪录片《冲天》 国军飞行员抗日纪实
  • 美国防部前UFO专家:外星人有入侵地球计划
  • 穿越阴阳界的“走无常”怎看福祸根源? 信佛有无好处?
  • 【未解之谜】CIA心灵部队(2)月球上的神秘身影
  • 马铃薯的故事
  • 【环球直击】菲前华裔市长郭华萍在印尼被捕
  • 【全球新闻】乌克兰高层动荡 多名部长请辞
  • 【中国禁闻】赖清德戳穿中共撒谎 北京无回应
  • 外国人涌入日本 为何本土信用卡公司头疼
  • 长春传杀警夺枪大案 大量武警及狙击手出动
  • 华人和美国人爱吃 蓝蟹却成意大利厨师的挑战
  • 唐嫣为新戏剪掉招牌长发 新造型引两极反应
  • 章子怡携女与国际影后合照 8岁醒醒不怯场
  • 85岁“甘道夫”回归《魔戒》 盼剧组快上工
  • 裘莉威尼斯影展走红毯 手臂爆青筋意外抢镜
  • 先后遭官方封杀 范冰冰与赵薇现复出信号
  • 搭乘飞机要注意 行李箱系上这一物恐致延误
  • 哈佛新研究:预防主要慢性病的蔬果排行榜
  • 为什么高个子比较可能罹患癌症?有解吗?
  • 肌肉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具有重要功能
  • 衣服洗完有臭味? 专家教你用这招除臭

  • 本文转自大纪元(国内需用翻墙软件才能访问)

    下载翻墙软件浏览原文:寻隐不遇:唐诗里美好的憾事


    手机上长按并复制下面二维码分享本文章:

    中共的伪火骗局
    永恒的见证
    善良女子被中共投男牢
    警卫目击活摘器官
    证人描述活摘恐怖
    揭开活摘器官黑幕
    马克思的成魔之路
    藏字石 蕴天机
    关注三亿人三退
    解体中共复兴中华
    中共迫害良心律师
    三百多万人举报江泽民
    这些官员为何起诉江泽民
    海峡两岸的强烈对比
    加拿大总理的贺信
    探寻真相兼听则明
    印度媒体报道东方
    不一样的海外校园
    从大师到徒弟的传奇
    亿万人与东方一本奇书
    大陆见不到的震撼场面
    人心向善 大陆当初盛况
    追寻真理 这书讲什么
    下载免费翻墙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