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关:系统架构设计
如果希望实现一个能支撑百亿级吞吐量的网关,那么它就应该是按照分布式架构思维做去中心化设计,支持横向扩展。让每一台网关服务都成为一个算力,把不同的微服务RPC接口,按照权重策略计算动态分配到各个算力组中,做到分布式运算的能力。
此外从设计实现上,要把网关的通信模块、管理服务、SDK、注册中心、运营平台等依次分开单独开发实现,这样才能进行独立的组合包装使用。
这就像为什么 ORM 框架在开发的时候不是与 Spring 强绑定在一起,而是开发一个独立的组件,当需要有 Spring 融合使用的时候,再单独开发一个 Mybatis-Spring 来整合服务。
所以在这里设计网关的时候也是同样的思路,就像官网的通信不应该一开始就把 Netty 相关的服务全部绑定到 Spring 容器,这样即增加了维护成本,也降低了系统的扩展性。
诸如此类的软件架构设计,都会在这套网关微服务架构中体现,整体架构如图 1-2 所示
整个API网关设计核心内容分为这么五块;
第一块:是关于通信的协议处理,也是网关最本质的处理内容。这里需要借助 NIO 框架 Netty 处理 HTTP 请求,并进行协议转换泛化调用到 RPC 服务返回数据信息。第二块:是关于注册中心,这里需要把网关通信系统当做一个算力,每部署一个网关服务,都需要向注册中心注册一个算力。而注册中心还需要接收 RPC 接口的注册,这部分可以是基于 SDK 自动扫描注册也可以是人工介入管理。当 RPC 注册完成后,会被注册中心经过AHP权重计算分配到一组网关算力上进行使用。第三块:是关于路由服务,每一个注册上来的Netty通信服务,都会与他对应提供的分组网关相关联,例如:wg/(a/b/c)/user/... a/b/c 需要匹配到 Nginx 路由配置上,以确保不同的接口调用请求到对应的 Netty 服务上。PS:如果对应错误或者为启动,可能会发生类似B站事故。第四块:责任链下插件模块的调用,鉴权、授信、熔断、降级、限流、切量等,这些服务虽然不算是网关的定义下的内容,但作为共性通用的服务,它们通常也是被放到网关层统一设计实现和使用的。第五块:管理后台,作为一个网关项目少不了一个与之对应的管理后台,用户接口的注册维护、mock测试、日志查询、流量整形、网关管理等服务。
综上系统微服务模块结构如下:
| 序号 | 系统 | 描述 |
|---|---|---|
| 1 | api-gateway-core | 网关核心系统:用于网络通信转换处理,承接http请求,调用RPC服务,责任链模块调用 |
| 2 | api-gateway-admin | 网关管理系统:用于网关接口后台管理,注册下线停用控制 |
| 3 | api-gateway-sdk | 网关注册组件:用于注解方式采集接口,发送消息注册接口 |
| 4 | api-gateway-center | 网关注册中心:提供网关注册中心服务,登记网关接口信息 |
| 5 | api-gateway-test-provider | 网关测试工程:提供RPC接口 |
| 6 | api-gateway-test-consumer | 网关测试工程:消费RPC接口 |
